馮小剛作品的意義(馮小剛花700萬講了什麼戰鬥故事)
2023-06-23 03:54:45
作者:江湖
在很多人印象中,即將上映的《芳華》是一部戰爭片,但我認為這是一部懷舊的青春片或者說是愛情片。雖然馮小剛花700萬拍了個6分鐘的長鏡頭戰爭情景,但6分鐘對一部電影來說,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這和嚴歌苓的同名小說《芳華》裡戰爭內容所佔的比例,是差不多的。這部一共215頁的小說,只用了不到10頁的篇幅,講述了兩個不算完整的戰鬥故事。
小說中,瀕臨死亡的劉峰沒有等來救護車,而是等來一輛迷路的卡車,而這輛卡車也是落單的,任務是給一個彈盡糧絕的步兵團運送給養彈藥。
駕駛員發現了被一群螞蟻包圍的劉峰,用彈坑裡冷水將他弄醒,把他拖上了駕駛室,試圖將他送到救護所救治。
車開到一個三岔路口,當駕駛員問劉峰救護所往哪邊走時,劉峰展現出了他的英雄精神:「下巴向左邊一歪」,示意的方向並非救護所,而是迷路卡車應去的步兵團。
對於劉峰的選擇,嚴歌苓的解釋是,他因被深愛的林丁丁拒絕而受到處分,此戰決意赴死,而不是想當英雄。無論劉峰內心如何想,但他確實是在用生命帶路。
但他沒有死掉。在步兵團卸完給養彈藥,戰士們認為這位故意帶錯路的副排長必死無疑,向他敬禮告別。被感動的駕駛員沒有放棄,流著淚罵罵咧咧風馳電掣將他送到救護所,為他獻出300CC的O型血,救了劉峰一命。
劉峰的事跡被戰地記者發現,寫了篇報導叫《與生命逆行》。
以上,就是小說《芳華》關於劉峰的戰鬥故事。
(二)
另一個戰鬥故事的主人公,是深愛劉峰的何小曼。
何小曼的身世坎坷,她的文人父親在特殊年代自殺後,母親改嫁高幹。缺少家庭溫暖的何小曼參軍當了文藝兵,因出身特殊而受到排擠嘲笑。而劉峰作為文工團的「雷又峰」,對她毫無歧視,在無人願為何小曼抄功(協助翻跟鬥)的時候伸手相助,讓何小曼內心充滿感激進而萌生愛意。
劉峰受處分下放連隊後,何小曼鬱鬱寡歡。隨文工團下部隊演出時,她將錯就錯裝病演出,受到表彰。但裝病之事最終被發現,她被發配到了野戰醫院。
文工團長跟野戰醫院打了招呼,說「把小何同志分配到洗衣班去吧,她需要艱苦鍛鍊」。但野戰醫院比文工團仁慈,只讓何小曼在洗衣班洗了一個月的膿血繃帶,之後就安排她上了護訓班。
戰地護士何小曼成為英雄很偶然。戰爭中,她和另一個男護士乘坐一輛運輸烈士遺體的卡車回包紮所時,卡車誤入雷場被炸,駕駛員犧牲,同行的男兵腿部負傷。於是,何小曼攙扶他步行了10多裡地,途中還背了男兵一小段路。
在最艱難的一段路,何小曼用裹屍布纏著男兵,一頭用繩子系在自己腰上,哭著求男兵跟她一起爬了一兩裡地。絕望之際,他們幸運地被一個攝製組遇到送回了醫院。
事後,何小曼被作為「戰地天使」廣泛宣傳,參加戰鬥英雄報告團巡迴宣講。但她在宣講過程中,突然精神分裂了。
這是因為愛情的失落還是親情的缺失?這難以判斷。很多年後,當劉峰生活落魄又罹患癌症時,康復的何小曼找到了自己一生深愛的劉峰,陪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三)
嚴歌苓用細膩的筆觸、交錯的心理描寫和女性的觀察視角,講述了這兩個並不複雜的戰鬥故事。這兩個故事在整部小說中不算很重要,而且從很多敘述細節看,可以看出嚴歌苓並不擅長用文字還原真實而具體的戰鬥,她擅長的是描寫戰鬥中的人性。
比如在嚴歌苓筆下,劉峰和何小曼戰場不懼死,深層次的原因並非崇高,而是他們原本有求死之心。求死的原因,是由於愛情的挫敗,以致對人生的失望——這樣寫英雄,確實是一種顛覆,也是莫大的挑戰。
小說是虛構的,用小說改編的電影也是虛構的。這樣的刻畫,在當年的對越作戰中到底有幾分真實呢?
我認為這是真實可能發生的。雖然因愛而尋死,特別是到戰場去尋死的人極為罕見,但其中的人性邏輯完全成立:既然生無可戀,又恰好遇到戰爭,那麼就拼了吧!就算是死,也歉個英雄當一當。
這樣的真實人性,還體現在英雄赴死之時,會想媽媽,會怕疼,會恐懼,會不甘,會流淚,而不完全是喊口號。
因為,英雄成為英雄之前,和你、和我、和他一樣,都是凡人。
(本號原創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