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帶來的經驗教訓
2024-12-21 13:23:09
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中國人受侵略的歷史,但是其中帶來的教訓使我們沉思。下面是小編採集的材料:
【抗日戰爭帶來的經驗和教訓】
抗日戰爭--本世紀中國歷史最沉重、也最具深遠影響的一頁,已經翻過了整整70年。它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維護民族獨立與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時間最長、鬥爭最殘酷、犧牲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同時,它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唯一取得徹底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有3500萬中國軍民傷亡,經濟損失達5000億美元。大江南北所珍藏之中國文化典籍,歷史文物被毀掠一空。中國人自近代以來發展於東南沿海之工業經濟橫遭破壞。因為經濟正常發展秩序被打斷,經濟發展之基本環境被踐踏,所貽誤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時間,又豈止14年所能概括。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承受著那場戰爭創傷的痛苦,承受著因為落後而遭受的種種不公和屈辱。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中華民族並沒有因為敵人的強大野蠻和兇殘而畏懼、而退縮、而沉淪。四萬萬五千萬人民不分階級不論貧富,面對敵人的屠殺,迎著槍林與炮火,前樸後繼英勇抗敵,終於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贏得了民族的自由與獨立。因此,14年抗戰的歷史,既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國破家亡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團結抗爭追求自由、走向光明的歷史。
70多年過去了面對這段遭受侵略的歷史,面對這段贏得勝利的歷史,我們必須加以認真地總結,以使千百萬同胞流血犧牲所換來的經驗教訓,永遠照耀著我們偉大民族未來發展的道路。
偉大的抗日戰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總結的經驗與教訓,以下我討論其中三點:一、民族分裂與內亂,必然招致外患的產生;二、團結與統一,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三、民族利益高於階級利益,民族團結在於社會和諧發展。
一、民族分裂與內亂,必然招致外患的產生
抗日戰爭源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日本侵略中國在於它稱霸世界的野心、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以及日本軍人的冒險。然而,就我國自身而言,日本的入侵首先在於當時國家不統一,民族不團結。沒有國家的統一,就沒有完整的國防;沒有民族的團結,就沒有抗敵的力量。
先讓我們回顧一下1931年以前的民國歷史。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關於民國建立後的情形,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作了這樣的評價,「……破壞雖然成功,建設上卻一點沒有盡(力)。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故多數反革命派即以此為口實而攻擊革命黨,謂只有破壞能力,而無建設能力。此種話我們革命黨雖不肯承認,然事實上確是如此。……自民國成立後,政權皆操之反革命派手內,故雖革命黨對於政治上,社會上做了種種的破壞,而苦於無機會以建設。故從各方面看來,中國自革命後並無進步,反為退步。……此種事實,誰負其責?革命黨不能不負其責。」
為此,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行三大政策,並發動了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國民革命,以期打倒軍閥,重整山河。然而,出師未捷身先死,他沒有來得及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他的黨內繼承者雖然與共產黨合作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但旋即背叛革命,捕殺共產黨人,從此國共兩党進行了長達10年的內戰。正是在這10年間,日寇的侵略由局部擴大到全中國。國共戰爭之外,國民黨內部又在進行一次比一次激烈的混戰。從1912年至1937年26年間的民國時代,大戰30餘次,其中1930年4月至11月的中原大戰,雙方投入兵力在110萬以上,消耗軍費5億元,戰火波及20餘省,雙方死傷30多萬人。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造成極大損失。
在日寇步步進逼的侵略勢頭之下,蔣介石政府不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加強國防力量,抵抗外族入侵,而是以其精銳部隊,從1930年12月至1936年12月,先後動用近300萬人次進行「圍剿」紅軍的戰事。「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他正坐鎮南昌,以30萬裝備精良的「中央軍」對蘇區進行第三次「圍剿」。還口口聲聲「攘外必先安內」。日軍正是利用這個弱點,竟然以一個師團的兵力(加其它部隊共約2萬人)發動進攻,而當時駐東北4省的邊防軍和省防軍(不包括入關12萬人),共有14萬人,此外,還有非正規武裝(即警察、公安隊和各縣自衛團等)約18萬人。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日軍僅用4個月又18天,就佔領了東北3省,使近百萬平方公裡的國土,3千萬同胞淪於日寇的鐵蹄之下,開始了屈辱的亡國奴生涯。
中國共產黨從「九一八」事變起就堅決主張對日抗戰。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11月27日,剛剛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表對外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反對日本的侵略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中共滿洲省委領導了一系列抗日活動,湧現出了楊靖宇、趙尚志、周保忠、趙一曼等民族英雄。
但是,當時以王明為首的「左傾」中央,由於沒有認識到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而使國內階級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動。看不到中間派因要求抗日而產生的積極變化,也看不到國民黨內部正在發生的分化和破裂。相反,認為中間勢力「是幫助國民黨來維持他的統治,來使群眾不去反對與推翻國民黨統治」的,因而,「這些派別是最危險的敵人,應該以主要的力量來打擊這些妥協的反革命派。」這樣,把一些原本可以團結的中間力量推向了蔣介石一邊,使自己更加固孤立。
他們沒有在新的形勢下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而一味強調階級的對立和鬥爭。他們錯誤地照搬共產國際的指示,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自然難以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擁護。這種錯誤,直到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後才被糾正,提出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
由此看來,國家的分裂、民族的不團結,正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略的契機。
二、團結與統一,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1935年末,內戰還在不斷進行的時候,對中國政局有著決定性影響的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政策開始發生轉變。
國民黨方面,由於它的退讓政策沒有得到日本的響應,相反日本變本加厲地侵佔中國領土,特別是華北事變的發生,迫使國民政府開始考慮調整它的對日政策。1935年11月19日,在國民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蔣介石提議通過了一個決議案,中有「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不輕言犧牲。」但又表示:如果「最後關頭」到來,那也只好「放棄和平」決心「犧牲」。1936年1月,日本外相廣田宏毅發表「取締排日」、「中日滿經濟合作」、「共同防共」三原則。意在逼迫蔣介石承認「滿洲國」。這是蔣介石難以接受的。這時他才意識到:中日戰爭無法避免了,於是一面交涉於前蘇聯以謀求援助;一面聯絡於中共,以期收撫歸順。
共產黨方面,在瓦窯堡會議以後,提出了建立廣泛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並在實際工作中積極與前來「圍剿」的國民黨軍隊謀求團結,以緩和國內局勢,為國共兩黨的協商做準備。
1936年初開始,國共雙方進行了一些接觸,共產黨提出重建二七年那樣的統一戰線,但蔣介石卻依然要先解除中共的武裝,再以政治方法解決。為此,他發動了1936年冬的「會剿」。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為逼蔣抗日,毅然發動「西安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這樣,中國兩個最大的政黨,敵對10年之久的政黨、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民族存亡的關頭,終於團結起來,共同走上了抗戰的道路,肩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責任。從此,中國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的抗戰有了嶄新的面貌。全國各族人民空前地團結起來,全國各個階級、階層空前地團結起來,全國各個地方空前地與中央統一起來。這是民國以來中華民族未曾有過的團結,這是民國以來中國政局前所未有的統一。四面八方、上上下下,大家共同顯示了一種意志--團結起來,共赴國難。
於是,在華北前線,在松滬戰場,我們看到了不同省籍,操著不同口音,身著不同軍服的軍人,他們有北方人,也有南方人;有四川來的,也有廣西來的,雲南來的……
於是,我們聽到了一個個大戰的名字:從盧溝橋頭的反擊戰,到平型關戰役、忻口會戰、松滬會戰、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崑崙關戰役、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等等;於是,我們看到了一支支活躍在敵人後方,使敵人聞風喪膽的平原遊擊隊、敵後武工隊、鐵道遊擊隊、雁翎隊等等。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為獨立、為自由、為挽救我們這垂危的民族,將一滴滴鮮血凝結起來,將一支支臂膀緊挽起來,面對敵人的屠刀,面對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於是,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豎立起一道新的萬裡長城,它無處不在,它無處不有;它不再崩塌,不再陷落,不再被逾越。它由4萬萬5千萬人民的血肉築成。
從此,日寇侵華的道路走向了下坡,它失去了往日的驕橫,再不能肆意踐踏中國的領土,因為,他們每佔領一寸中國的土地,都要付出慘白的骨灰!
從此,中華民族不再任人宰割,因為為了自由,我們寧願與那惡魔共同毀滅!上海汽車司機胡阿富,為搗毀敵人的一車彈藥,駕車衝入黃浦江;狼牙山上的五壯士,在彈盡之際寧可跳下萬丈深淵而不作俘虜;張自忠將軍寧可戰死決不後退;戴安瀾將軍率軍遠徵,馬革裹屍;還有,還有那千萬裡之外的各地華僑,他們不但傾其所有地為祖國捐錢、捐物,而且遠渡重洋回國參戰。在華北平原,在江淮河汊、在滇緬公路,到處都灑著他們的鮮血,埋著他們的忠骨。他們是帶著父母、妻子的囑託而來的,但他們卻毅然選擇了犧牲!
由此,我們看到中華民族只要能夠團結就可以生存;只要能夠統一,就有力量抗爭。只有我們民族團結起來,統一一致,我們才有力量抗擊外侮,才能夠生存,才能夠發展。一個團結的民族,會產生巨大的向心力;一個團結的民族,會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反抗力;一個團結的民族,必將是自由與解放的民族。這種力量是任何外部勢力所難以摧垮、難以動搖的。
三、民族利益高於階級利益,民族團結在於社會和諧發展
14年抗戰的歷史告訴我們,無論哪個階級,在國家民族處於危亡之中,受到強敵入侵之時,都必須及時地高揚起民族的旗幟。因為沒有民族的獨立,便沒有階級的獨立。階級矛盾,必須受民族矛盾的制約。階級鬥爭,必須有利於民族的獨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所以,無論哪個階級及其政黨,都應把整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放在政策的首位,為全民族的生存而奮鬥。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那些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能夠挺身而出,為全民族的生存犧牲奮鬥的階級及其政黨,往往能夠贏得全民族的支持與擁護。在這場鬥爭中,誰最堅決、最勇於犧牲,為儘可能多的人謀利益,誰就能獲得更多的支持。而誰在民族危亡中觀望、動搖,只為一己私利著想,甚至損害民族利益,它就一定會被民族和人民所拋棄。
14年抗戰的歷史告訴我們,在一個遭受著民族壓迫的國度中,階級矛盾必須制約。而且是可以制約的。為了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各個階級必須制約自身的利益,做出必要的犧牲。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地主實行減租減息」與「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成功地實現了為著民族利益,犧牲階級的暫時利益(其實質是各個階級的相互讓步),維護全民族團結的目標。正由於抗日戰爭中,各個階級、各個階層,相互容忍,自我犧牲,才使中華民族緊密地團結起來,將全部的意志與力量,都聚集在抗擊日寇侵略的鬥爭之中。我們的國力原本衰微,我們的民族原本貧弱,但她卻能以這積貧積弱之軀,抵擋了兇殘的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不撓不屈地戰鬥,終於贏得了徹底的勝利,究其原因,在於團結,而其所以能夠從激烈的階級鬥爭中迅速團結起來,正由於中華民族各階級之間的容讓與自我犧牲精神。沒有這種精神,無法化解和減弱各階級之間的矛盾與隔閡;沒有這種精神,無法實現全民族的團結與統一。
遺憾的是,直到這時,我們民族才覺醒過來,我們的民族才團結起來。向使這種覺醒和團結早日到來,日寇當不敢貿然進犯,我國當有強大的力量抗擊入侵。慶幸的是,我們畢竟明白了這個道理,因而,我們最終戰勝了敵人。日本帝國主義是被打倒了,但這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教訓不應被忘記。
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團結統一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但是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之際,中華民族卻再次面臨著團結還是分裂的問題,1945年4月至6月,中國共產黨「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他在報告中完整地論述了和解與妥協中的兩大階級及其政黨共同建立中國未來的宏偉藍圖,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發展資本主義的認識:「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現在的中國是多了一個外國的帝國主義和一個本國的封建主義,而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地,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中國現階段的歷史將形成中國現階段的制度,……即幾個民主階級聯盟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形態和政權形態。」
同年5月,中國國民黨也召開了「六大」。大會拒絕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5月10日,蔣介石對大會代表說:「今天的中心工作,在於消滅共產黨!日本是我們國外的敵人,中共是我們國內的敵人!只有消滅中共,才能達成我們的任務。」
於是,14年抗戰之後,中華民族不得不再受戰爭之苦,不得不再忍分裂之痛。中國國民黨--這個曾經推翻了滿清王朝,領導國統區軍民取得了抗戰勝利的具有光榮歷史的政黨,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違背全民族的意願,把中國再次推入戰爭的深淵。雖然,它最終被人民拋棄了,但是,這場內戰給中華民族所造成的創傷卻久久未能癒合。它給我們民族政治、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影響。直到今天,祖國大陸與臺灣之間未能統一,這種長久分裂的局面制約著國內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對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多有阻礙。而在外交方面更遺人以籌碼,動輒施壓於我國,又使我國外交頻添掣肘,委實可悲!
今天,我國的周邊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揮舞屠刀,直闖國門的侵略已成過去。但是,帝國主義、霸權主義以及利益集團。仍然不斷地壓迫我們,侵犯我國的主權,阻撓我國的統一。因此,在和平發展時期維護民族的團結與統一,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維護中華民族今日的統一與團結呢?從抗戰的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眾之所以能夠團結起來,關鍵在於利益的趨近和目標的一致。在於各階級各階層能夠比較妥善地處理與其它階級階層之間的利益關係。不使一方利益過分超出他方利益之上而損害他方利益。因此,我們今天在致力社會的繁榮與發展過程中,必須注意控制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以及利益集團在社會收益中的差距。合理的經濟差距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差距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導致基層社會的分裂乃至對抗。因為,沒有經濟上的平等就沒有政治上的平等,就不會有和諧的社會環境。只有使我們社會中的絕大多數成員,都感受到社會發展的利益,都能滿懷希望地生活,社會才具有向心力,民族也才具有凝聚力。在當代致力於祖國的富強與統一正是我國各階級各階層共同一致的最好奮鬥目標。在這個目標之下,我們仍將聚合起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拚搏不息。
中國近現代史一再證明了統一,對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性。沒有團結,就沒有發展;沒有平等,就沒有團結;沒有共同的夢想,就沒有民族的凝聚力。讓我們高舉著富強與統一的旗幟,努力建設一個富裕和諧的新國家,實現中國人的百年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