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作文1500字:七七事變的前因後果
2024-12-29 03:59:09
【1500字,七七事變的前因後果】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佔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藉口,要進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隨即爆發。
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攻擊對象的「大陸政策」。20世紀初期,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擴大對華攻擊,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一次大戰後,日本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東北發動襲擊,才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在華北搞「自治運動」,希望能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對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希望用武力滅亡中國。
清水節郎大尉指揮士兵作戰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日方立即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鬥,一面因「槍聲」和士兵「失蹤」,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為由,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發動炮擊,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進行頑強抵抗。
地理背景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史料記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皆要在盧溝橋停留,為京師進出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侵華日軍一旦佔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於是,日軍攻擊駐軍地,中國軍隊在盧溝橋進行抵抗,開啟了抗日戰爭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逐漸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臺灣開始,日本發動了一系列侵略中國的戰爭。(1879年,侵佔本屬中國領土的琉球;1894到1895年通過甲午戰爭,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霸佔中國臺灣省;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日本出兵最多,隨後,它通過《辛丑條約》取得了在北京和天津的駐兵權;1914年,出兵中國山東。)1927年6月27日,日本外務省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通過了《對華政策綱要》。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並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日軍佔領東北後,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製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佔領豐臺,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被日軍控制:北面,是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面,日軍已強佔豐臺,逼迫中國軍隊撤走。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佔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辭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鬥,一面藉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日軍發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籲:「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且提出了「不讓日本佔領中國!」「為保衛國土流血!」的口號。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立即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抵抗。蔣介石也於7月17日發表了關於解決盧溝橋事變的談話。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性戰爭的序幕。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抵抗。日軍見暫時很難佔領盧溝橋,便進行「現地談判」,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
七七事變後日軍佔據北平
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布兵應戰的準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到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又在7月25日、26日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採取行動。被宋哲元拒絕,並於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准,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並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堅決抵抗。
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背水一戰。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餘人)掘壕進行阻擊,最後,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戰死,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殷汝耕
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29日凌晨,冀東保安隊第1總隊隊長張慶餘和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在通縣發動起義,活捉殷汝耕(後逃跑)。
7月29日,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攻擊天津火車站、海光寺等處,遭日本軍機的猛烈轟炸,傷亡極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事件影響
七七事變是中國全面性抗戰的開始,中國在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團經過充分準備後,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把6年前在中國東北挑起的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侵華戰爭,率先在世界的東方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七七事變後,中、日兩國政府對宣戰問題是十分重視的,各自都進行過充分的醞釀和討論,結果還是考慮到本國的利益而沒有正式宣戰,也沒有正式宣布絕交,雙方只是在外交上把各自的駐對方大使召回[3]。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活動不僅威脅到人民大眾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國國民政府對日本殘存的一點和平幻想徹底破滅,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作出了積極反應。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充分體現了「民族意識勝過一切」的思想,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產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機喚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華民族,無情的戰爭教育了全國各族人民,從沿海到內地、從都市到偏鄉僻壤的全中國人民都被動員起來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國主義面臨的對手是空前覺醒的中華民族,所以這就註定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中華民族則一天天開始復興。盧溝橋畔的槍聲引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聖火,將中國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人民團結一致,以抗擊日本法西斯的輝煌戰績,一掃中國近百年盡遭侮辱、積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贏得了反對外來侵略的偉大勝利。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華全民族的空前覺醒和因此重新煥發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是中國人民堅持8年抗戰,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根本力量。
中日關係
當試圖重新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常常不得不面對現實國際政治語境的複雜性。一個純粹的懷念,也背負上了現實國際政治的負擔。這種全民族式的紀念給日本輿論和民眾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與反思,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承認中日關係是東亞最重要的國與國關係之時,在中日關係逐漸改善的語境裡又該如何面對「七七事變」的紀念日。
在一種良性的國際政治語境中紀念「七七事變」,人們常常擔心歷史會影響現實政治。實際上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公眾懷念沒有邊界,當面對「七七事變」的時候,不僅僅是面對抗日之戰,也是在面對正義與邪惡直接交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在公眾懷念的氛圍裡,所有的現實政治也都在反省和反思。而承認與感念今天難得的中日關係,並不妨礙回到歷史的眼淚裡。對「七七事變」的紀念,也不會妨礙中日關係向良性發展。失去了7月7日的懷念,失去了9月18日的憤怒,中日關係才是不完整的。
公眾懷念更為尋找一個現代國家意識的開端。「七七事變」之前的中國,在分崩離析的思想中艱難跋涉。無論是社會政治還是社會心理都在從專制向民主,從帝制向共和轉型。形式上的內戰和思想上的內耗,其實遠遠沒有解決中國人民族性的弱點和心理觀的封閉。「七七事變」的發生,用最簡單也最殘酷的叢林法則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總有許多殘暴和血腥,不反抗就會滅亡。
因此,超越現實政治語境的公眾懷念,更是一種最基本的公民歷史觀和發展觀教育。這些都是現實政治所無法給予的。不必因為期待中日關係的良性發展,而刻意迴避歷史上的那些災難。更不用因為某位日本領導人善意的歷史態度,就對歷史災難採取低調的紀念方式。7月7日是中國人自己的國殤日,這一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太多的意義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失去了7月7日的中國歷史,也是不完整的。
現實意義
在21世紀,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別珍視和發揚。日本軍國主義在和平年代仍然陰魂不散,日本極右勢力極力通過各種方式企圖為侵略戰爭翻案。中國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應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尊重和正視歷史,才能贏得未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華民族八年抗日戰爭的序幕。一個這樣的民族,開始在一種痛苦中學會以血還血、捍衛生命和民族的尊嚴。70年過去了,之所以還在紀念「七七事變」,並不是僅僅紀念那個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日子,而是紀念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八個年頭,所要懷念的英烈也不僅僅是「七七事變」中抗敵的勇士,而是整整八年抗日戰爭中死難的所有勇士和平民。因此,每一次的「七七事變」紀念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九一八事變」紀念日,都有充分的理由用最隆重的心態去懷念和反思。「七七事變」紀念日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寄託了中國人在近代和現代國際政治上太多的尊嚴和榮譽。如果說抗日戰爭是中國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重要過程,那麼「七七事變」就是為紀念這樣一個歷史過程所選擇的註腳。從這個註腳開始,整個中國已經被全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大潮所席捲。抗戰勝利到現在已經67年了,當年的抗戰老戰士,今天大部分都不健在了。當年抗日英雄的故事,只能通過銀幕、書本或紀念館裡去找當初抗日將士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北抗聯、在太行山上、保衛華北、保衛黃河、地雷戰、地道戰等等激發民族勇氣的英雄形象,在新一代身上似乎變成了電腦遊戲,這恐怕是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獨立解放而殉難的三千多萬血肉之軀萬萬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