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優於大數據 可穿戴設備的平臺之爭
2025-05-01 02:37:24
[泡泡網 前沿電子頻道] 當相對成熟的可穿戴設備出現之後,以「百度雲」為首的大數據概念和平臺業務立刻提速,各種服務公司頂著炫目的光環,負責梳理冷冰冰的數據和用戶之間的關係。這在2013年體現得特別明顯。
但一年之後,咕咚、樂心、華為、九安醫療四家可穿戴設備生產商迅速和騰訊微信合作,推出了以智能手環和腕錶為主的「微信可穿戴互聯設備」。轉身速度之快,讓人猝不及防。
仔細想想,這一年多來,可穿戴設備在大數據方面並沒有走出特別成功的路子,這讓我們不得不回頭審視,可穿戴設備最初的功能是什麼?
我們似乎忘記了,跑步騎車,記錄的是科學的鍛鍊路線,和沿途的風景;周期性的日常鍛鍊,分享的是健康的意義,和生活的氣息。
我們似乎忘記了,最初當你我聚集於一個平臺,殷勤曬出日常飲食和活動的點滴,是為了獲取彼此的認同感,找到溝通的共鳴點。
可穿戴設備產生的數據交互,首先滿足的是社交需求。基於此,也不難理解可穿戴設備廠商的遷移現象——在百度雲和騰訊微信的平臺之爭當中,後者獲得了勝利,也說明了可穿戴設備廠商目前普遍認可「社交需求優於大數據需求」。
也許很多人不明白,可穿戴設備如何在網際網路社交平臺上打通「社交需求」?不妨先來看一個例子:
2014年巴西世界盃期間,微博和微信都推出了「戴上國旗支持球隊」的服務,用戶紛紛在ID後面貼上各國國旗,以表示自己支持哪支國家隊,並以此為媒介,進行大量的溝通、討論和相約看球活動。
在我們對北京114家酒吧、共3511名顧客的調查當中,比賽直播日,酒吧內球迷現實溝通的可能,有46%來自「相互認識」,有39%來自「穿自己支持的國家隊隊服」。
是不是很奇妙?國家隊的國旗和隊服,成為了球迷交互的共鳴點,世界盃成為了合理的溝通理由,而現實和虛擬的社交平臺,提供了溝通的出口。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都有「逐群心態」,希望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人成就,能得到他人的認同,在不同環境下實現自我價值的延伸——特別是在移動網際網路上,由於社交的可擴散性、可疊加性,個體獲得的認同程度會越來越高,自我價值的固化程度,也越發牢靠。
微信這樣的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平臺存在豐富的服務出口,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社交選擇,使得單向性的「信息型社交」向多向性的「服務型社交」轉移,從而獲得更立體的社交效果。
從加速數據流動、打通多個社交面,以立體的社交方式催生數據增值的角度來看,不難理解可穿戴設備商願意和微信合作,並推出相應產品的原因。
「微信可穿戴互聯設備」通過微信,對智能手環或腕錶的運動數據進行管理和展示,所有數據在更開放的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平臺上得到呈現,讓不同層面的用戶在更多的社交圈中提高活躍度,擴大社交面。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以往使用單一APP/社區的用戶,很難讓「運動」圈子內的朋友和其他的社交圈產生直接聯繫,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溝通的陌生感。通過微信互聯設備,可以迅速破除社交壁壘,讓運動數據的分享和溝通具備更現實的意義。
相比之下,大數據的應用目前行業內仍在摸索,很難給用戶立刻帶來回饋;但社交屬性則不一樣,在網際網路社交平臺上,數據的高速流動、密集交互,能增強用戶之間的黏性,還能帶來新的數據生成和應用方式。
也就是說,在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平臺上,數據的流動甚至能產生更多的服務和增值模式。這樣的特徵,促使穿戴設備廠商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從百度雲到騰訊微信的平臺遷移。
我們不能否認,騰訊平臺在產品和用戶數上佔據優勢,數據導流更為有利,能迅速增加可穿戴設備生產商的數據規模;通過提供出口,微信也擴充了「服務型社交」的內容,帶來更好的服務項目,豐富用戶在微信社交平臺上的應用內涵。
但用戶之間的社交頻次、活躍度和社交面極度擴大,才是設備生產商在微信平臺上希望看到的結果。
以咕咚網為例子,對於他們的自有社區,本身帶來的運動數據積累可以滿足大數據平臺的應用。但社交面和內容相對封閉,存在向外擴散的困難。微信平臺的出口則填平了這一溝壑。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用戶的溝通和交互更加順暢自然,在運動過程中「自然接觸並認識更多的人,更大的世界」。微信此舉,不僅將可穿戴設備生產商和產品納入了服務環節,還帶來了最新的社交模式,這樣的發展,比目前的大數據平臺更可控,也更現實。
咕咚選擇微信,放棄百度,是否代表更重視社交,預示百度的光環不在? 元芳,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