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養殖有哪些技巧方法(孔雀魚基礎養殖九個基本要素)
2023-11-05 13:33:24 2
一、
基本設備
1.魚缸:魚缸尺寸要求較小,30~50cm的小缸就可以飼養,沒必要太大了。
水量計算法:公升=長X寬X高(cm)/1000。理想的養魚密度為一公升一隻,密度太高的話容易導致魚只生病。
2.過濾:小缸可以使用小外掛,大缸要根據魚缸尺寸和密度搭配相應的過濾,(濾筒,背濾,側濾等均可,視自己情況而定)。
3.加熱棒:冬天必備,主要用來保持相對恆定的溫度,因為孔雀魚也屬於狹溫型魚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熱帶觀賞魚)。另外,加熱棒的使用要小心,仔細看其使用方法,需要先拔掉電源才能拿出水面,否則容易爆裂。
4.溫度計,理想的養魚溫度為25度。
5.水質穩定劑:新手最好準備一瓶,可消除水中的氯氣和氨,起到穩定水質的作用。
6.飼料:小魚的話可以買豐年蝦回來孵,豐年蝦較營養且小魚成長速度較快,但孵的過程較繁雜,也可用小魚專用的飼料。成魚要使用成魚飼料,市場上的成魚飼料很多,大家根據自身要求去選購。
二、
養魚前的準備工作
先把魚缸裝水八分滿,打開過濾系統,運行大約一周時間,建立魚缸的硝化系統,之後再放魚。(最好先少量放入一些,隨著硝化系統的穩定再陸續加魚)
三、
到魚,過溫
把魚同袋子一起放到魚缸旁邊,靜置60分鐘。讓袋子內的水溫接近魚缸水溫,使魚可以慢慢適應溫度。因魚缸中的溫度可能跟袋中的水溫可以不同,貿然把魚放進去魚缸,溫度可能變化太大,容易讓魚只生病,此步驟稱之為」對溫」。對溫之後,小心把魚撈起,袋中的水勿倒入缸中,因為水族館的水容易有很多病菌,把整袋水一起倒進去容易把病菌一起倒進新缸中。
四、
餵食
每次餵食的飼料最好在3分鐘之內可吃完,過量的飼料容易汙染水質。成魚一天早晚餵一次為佳,小魚則儘量少量多餐。
五、
換水
換水的頻率每個人不一,大體上可每星期換水一到兩次,每次換水1/4-1/3。在換水前要困水3天,讓水中的氯氣跑掉。氯氣對魚來說是劇毒,此步驟稱之為:」困水」。
六、
混養
可養幾隻清除殘餘飼料的魚,例如:鼠魚,清道夫,異性魚等.另外黑殼蝦,蘋果螺也可以。
七、
繁殖
孔雀魚4個月大就可以生小魚,母魚的臀鰭是」扇形」。公魚的臀鰭是」棒狀」。約每個月就可以生一胎,第一胎可能生較少,並且肚子不明顯。等到母魚慢慢成熟,一胎可能生數十隻甚至魚一百多隻。快生的母魚肚子很大,從側面看會有類似」方形肚」。白子的話可以看到母魚肚子裡有一些白色的小魚眼睛,此時就可以開始隔離母魚。孔雀魚是卵胎生的魚類,小魚剛出生可能會被成魚或是母魚吃掉,所以出生的小魚需要馬上隔離。小魚一般而言,養到1-2個月大且母魚無法吃下時就可以放到原缸中跟親代養在一起。
八、
疾病控制
1.白點病:水溫變化太大所致,類似人類的感冒,症狀為魚隻身上出現一點點的白色點狀。此病症蔓延的很快,病魚要馬上隔離治療。用白點淨或加鹽提高溫度等。
2.爛尾或是爛鰭:水質不佳所致,可能是細菌性感染,病魚撈出隔離治療。原缸大量換水後也要加藥,病魚使用殺菌水治療。
3.破尾:水質不佳,頻換水可改善。
九、
健康狀況的判斷
1.注意體表是否有白點、黴菌,魚鰭部分是否有破裂或傷口潰爛的情形。2.遊泳姿勢是否有活力,不會東倒西歪,或是停在底部不動。3.健康的魚,其尾鰭部份會張的很開。相反的,病魚或是水中環境不好時,魚只的尾鰭通常是呈現「夾緊」的狀態。
喜歡孔雀養殖的朋友請加關注,我們會經常推出一些好的文章到主頁,大家如果想要學習相關知識可在每周五晚上21點關注我們的直播,將會給您在孔雀魚養殖方面帶來全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