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液晶更要性價比 8ms不是非選不可
2025-04-28 22:04:08
2004年可以算是液晶顯示器的普及元年,眾多品牌紛紛舉起了降價大旗,市場上好不熱鬧。除了價格,國內大多數消費者在選購LCD時第一個考慮的因素就是:響應時間是多少?有的人甚至只是盲目的追求極速響應時間,他們的眼睛不斷的轉移目標,從16ms,到12ms,再到8ms……,這項指標似乎成了消費者選購時的唯一參考要素,這樣的消費觀念真的理智嗎?
● 響應時間緣何受到如此關注?
大家應該清楚,在16ms液晶顯示器出現以前,似乎沒有人會像現在這樣關注LCD的響應時間,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當初的延遲時間對消費者來說並不重要嗎?當然不是!對於液晶顯示器來講,延遲時間過長,確實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困擾其性能提升的關鍵因素,用響應時間為25ms,甚至40ms的LCD玩優品飛車一類的遊戲,必然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拖影現象,但當16ms LCD出現時,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大家驚喜的發現,拖影現象已經變的十分輕微,這是人們能一下把目光聚集到「響應時間」上的重要原因。
此後,雖然出現了12ms、8ms響應時間的LCD,但測試表明,它們對於顯示器遊戲性能的提升已經比原來從25ms時代跳躍到16ms階段時微弱多了,數據表明,除非LCD的響應時間能降到1ms以下,否則拖影現象並不能完全消除。既然如此,盲目的追求階段性響應時間最快記錄是否真的有意義呢?即便您認為有,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計算一下為此所需付出的代價呢?
● 同質化嚴重,廠商找尋新賣點
除了能使LCD在性能上有一定提升以外,廠商們的大力炒作,也是響應時間概念能過於「深入人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放眼當今的IT配件市場,我們能發現從主板、顯卡,到CRT、LCD,產品的同質化現象是非常嚴重的,於是尋找新的賣點,變成了廠商們需要仔細考慮的「重大問題」。此時,快速響應時間的優點不光被消費者看在眼裡,也被顯示器廠商們發現了,擁有更快速響應時間的液晶顯示器在他們眼力便成為賺取豐厚利潤的寶藏,從當初12ms LCD的高價上市,再到目前賣3千多元的8ms LCD,它們的售價均比當時的主流產品要貴上1500元到2000元,但兩者在成本上真的有這麼大差距嗎?
● 倡導理性發燒,8毫秒不是非選不可
我們不妨簡單的分析一下,目前國際市場上,液晶面板的報價已經跌破1寸10美元的地步,也就是說主流的17寸液晶面板報價在150美元左右,而相對高端一些的17寸8ms面板報價為170~180美元,兩者相差僅20~30美元。眾所周知,液晶面板的成本佔整個LCD的八成左右,由此推斷,16ms LCD與8ms LCD在製造成本上的正常差價應該在300元左右,而在市場裡,兩者的差價高達1500元,這其中的1200元我們交給了誰?
今天的16毫秒產品依然是不錯的選擇
面對目前的LCD市場,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選購理念,低價並不一定等於低質,一味的追求紙面上的更高性能,並不是理智的做法。相反,目前市面上佔主流的16毫秒以及12毫秒產品,在價格上更具親和力,同時性能也足以令消大多數費者滿意,在倡導理性發燒的年代,您也應該作出自己的選擇。
誠然,響應時間的不斷降低與對拖影的改善是成正比的,這也正是廠商在不遺餘力宣傳這個指標的根本原因。但我們在選購產品時,是否可以不必將目光放的那麼長遠,為小幅度的指標提升付出30%的額外支出並不值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響應時間的更迭也會與時俱進,對應產品的價格也當然會降到一個讓我們滿意的程度,我們認為這時才應該是選購的非常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