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行拳必須背誦的八個要則
2025-05-03 19:08:24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陳氏太極拳行拳要則,大家都知道,太極拳蘊含的內容遠超過想像,一些要點需要人們牢記,在練太極拳時才能夠很好的運用,為了便於記憶,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已經整理好的陳氏太極拳的行拳要則背誦的內容有哪些吧。
一、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心為令,氣為旗。意識支配動作,先「意」動而後「形」動。譜云: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外部神態,是內在心意顯露於外的表現。神氣外顯的中心環節,是將內在的意識貫注於外部的動作之中,並在神態上表現出注意力的專一和活潑無滯。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意稍一鬆懈,外神就會散漫。
二、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譜云:神聚氣斂,身手放長。虛領頂頸、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軀的放長;沉肩墜肘、松腰圓襠和開胯屈膝的旋轉,是手足的放長。
身肢放長的關鍵要領,在於先從用「意」著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長和鬆開的意念,從而促使身肢上具體的放長和鬆開。這樣,方能求得柔軟,以去除僵硬、拙力。
三、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動作須節節貫串,一動全動。下肢旋踝轉腿,上肢旋腕轉膀,中間旋腰轉脊,螺旋纏繞節節上升,以求纏絲勁的完整一氣。其勁起於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脊,通背貫臂,形於手指。毋使有缺陷處,毋使用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一纏到底,摺疊轉換接下勢。
四、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閭正中神貫頂。身體重心的垂直線,不離開兩腳間距離的中間1/3,謂之「中土不離位」。如此,方可靈活地轉換虛實。而變換靈活的內在根由,則在於意氣轉換的靈活。譜云: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一虛一實。雙手要分虛實,雙足要分虛實,手與足也要上下相隨,分清虛實。為了細緻地掌握這種虛實,則須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輕」不要「浮」。須知:雙輕、雙沉、半輕半重是3個無病的虛實。
五、腰脊為主宰的節節貫串運動
太極拳要練在身上,不要練在手上,須知腰脊為第一主宰。行拳時以腰脊為中心,領導全身9個主要運動關節依次動作,螺旋纏繞,一動全動。譜云: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只有動用身法,用上腰勁,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六、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運動
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內意和外神始終寓於動作之中,起伏動蕩,內外相合。故,整套拳架演練時,中間沒有洩勁的地方,也沒有意馳的時候,須自始至終勢勢相連,一氣呵成。
七、剛柔相濟的運動
初學太極,力求柔軟,力求身肢放長,以生彈性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譜云: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須知,太極拳是剛柔相濟拳,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惟有五陽並五陰,陰陽無偏稱妙手。
善用剛柔者,到達落點時用剛,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這是表現剛點的正確形象;在一切行氣運勁時用柔,如車輪旋轉滾走不停,這是表現柔點的正確形象。故曰:行氣用柔,落點用剛,這是劃分剛柔的界限。譜云:神宜鼓蕩,氣宜內斂。意氣鼓蕩外顯以呈剛,意靜氣斂內隱以呈柔,神氣顯隱則剛柔變換,這是太極拳剛柔變換的法則。必如是,方可得剛柔相濟之妙。
八、快慢相間的運動
譜云:初學宜慢,慢不可痴呆;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慢,須在精神提起與意氣變換的情況下求慢;快,須在動作沉著與能表現出勁別的情況下求快。
對單個拳勢來說,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逐漸加快,運到落點處最快,然後復轉慢,這是快慢相間的原則。對整趟拳架而言,每個拳勢的快慢相間,都要具有均勻的變化幅度,慢時都是同樣的慢,快時都是同樣的快,這是勻清的原則。
牢記陳氏太極拳的行拳要則,有助於大家在練陳式太極拳時做到行雲流水,雖然這些要則看上去難以記憶,但是相信大家懂得了這些要則的含義之後能夠流暢地背誦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