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優秀範文
2025-02-05 05:47:09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出自宋·陳亮《謝曾察院啟》,意思是對自己要求嚴格,待別人則很寬厚。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優秀範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優秀範文(一)
所謂「嚴於律己」,就是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做到自我批評和自我檢討。對同學們來說,從大處來講就是不要忘記「八榮八恥」,要求大家要履行社會公德,倡導精神文明;從小處來說就是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校規校紀,從點滴細微之處入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個人的自身素質。
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嚴於律己,講文明有禮貌,愛清潔講衛生,不亂扔果品紙屑等,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學習中,我們更應該做到「嚴於律己」,嚴格要求自己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認真做好筆記,專心做作業,擠出時間做好預習複習的好習慣,把每天所學到的知識吸收,並為自己定一個學習目標或計劃的好習慣。久而久之,我相信同學們的學習會更上一層樓。
再說寬以待人。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寬容是一種美德」,還有孔子的「和為貴」、墨子的「兼相愛」,告訴我們的都是這個道理。這就要求我們,面對各種誤解和委屈不要心懷怨恨,不要過高要求別人,更不要抓住別人的缺點不放,要用嚴格要求別人的態度要求自己,用寬容自己的態度寬容別人,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別人。我想,我們就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快樂。
我相信,只要我們心懷一種豁達和摯愛,就能化矛盾為友誼;就能創造出一個和諧、融洽的校園氛圍。也祝願老師們、同學們在和諧融洽的校園氛圍裡,健康、快樂每一天!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優秀範文(二)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深受啟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看起來很美的人生哲理。這個哲理,違反了一個最基本的心理學道理:一個人外部的人際關係,是他的內在關係模式的展現。按照這個道理,一個對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難做到寬以待人。相反,對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選擇,是挑剔別人。一個著名的選擇題,說有以下三個人:
候選人A,有婚外情,是一個老菸鬼,每天喝8~10杯的馬丁尼酒,而且跟一些不誠實的政客有往來,還常諮詢佔星學家;
候選人B,大學時吸過鴉片,每天傍晚要喝一品脫的威士忌,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還有兩次杯解僱的紀錄;
候選人C,素食主義者,不抽菸,偶爾喝一點啤酒,沒發生過婚外情,還是一名受勳的戰爭英雄,並且在戰場上絕對堅強,不怕死,不怕疼。這樣的三個人,你會選誰做領導人?相信很多人已知道不能選C,因為C是希特勒,而B是希特勒的死敵邱吉爾,A則是同時代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希特勒的確「嚴於律己」,但這是在極端暴虐的父親的棍棒下打出來的,這種過分的「嚴於律己」高道德標準的背後,藏著可怕的破壞力。
相反,邱吉爾和羅斯福對自己是有一些縱容,但他們因而也能寬以待人,懂得包容其他人的脆弱。寬容勝於挑剔。所以,一個寬容而溫和的朋友,要勝於一個優秀而挑剔的朋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學原則,在過於挑剔自己的同時,也勢必會苛責別人。
自我實現者,一方面是疾惡如仇,一方面對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優秀範文(三)
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古人教導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北宋名臣、大文學家範仲淹的第二個兒子範忠宣公範純仁曾經告誡他的子弟說: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他這裡是說:哪怕是再愚蠢的人,對別人提出批評和要求時卻很在行;哪怕是再精明的人,寬恕自己的過錯時卻顯得很糊塗。你們只要經常以要求別人的心思來要求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思來寬恕別人,就不用擔心達不到聖賢的境界。
有一位子弟向範純仁請教為人處事的道理,他回答說:「唯儉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只有節儉才可以培養廉恥,也只有寬恕才可以做到仁德。」範純仁自己就做到了平生修身養性,他對於飲食從不挑剔,從官府回來以後,立即換上粗布衣服,並且習以為常,從小到老,從小官到大官,始終如此。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子曰:其恕乎。「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說起來容易,但要確實做到誠然不易,原因在於一般人往往看到世間的人或事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會覺得不滿意、不舒服,心裡就充滿了懊惱,就想責怪別人、教訓別人。因此即使再愚笨的人看別人的是非過失,都能看得清楚、說得明白,因為他是在按照自己的標準要求一切;但是聰明的人要反省查察自己的問題和缺失,卻是十分困難或很糊塗看不清,他往往因為不清楚應該遵循的理是什麼,或者更容易原諒自己的過失,或者下意識的要為自己辯解開脫。因此範純仁告誡子弟,德行成就的關鍵就在用「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眼睛看到別人的問題,不是要去指責別人,而正好是反過來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能夠做到這樣,自己才能提升境界。我們原諒自己很容易,要原諒別人往往卻很困難,能夠把原諒自己的心拿來原諒別人,如能這樣,做就不愁達不到聖賢地位了。這是對「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最好的闡釋。
通常我們都會講很多大道理來掩飾我們的煩惱,看到人家的過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像這樣在德行上要進步是非常困難。德行上修持的第一步,要努力看自己的是非過失。學了道理,拿來衡量別人的對與錯很容易,用來反省自己就非常困難,需要用很大的勇氣和力量;而且只在道理上打轉認識到自己應該如何做,但那還是不管用,還必須去身體力行,真正做到。所以遇到矛盾和困難,要改的永遠先是我們自己,不要批評埋怨他人。若我們能夠時時觀照、省察自己,並且能用寬容的心,包容他人的過失,不僅自己可以增長德,也才有可能影響他人。所謂的身教重於言教是也。
那麼與朋友相處之道,是不是看到別人的不足,也不必指出,等他自己認識到好了呢?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認為:「一般的朋友固然以指出缺點、敦促對方改善為貴。然而必須做到說教指責的地方少,誘導勉勵的用意多才行!因為直接說出別人的缺點不能叫做正直。這裡面多多少少還隱藏著顯示自己正確的心在裡面,因為不夠純淨,往往聽到對方耳中也不會很受用,從而達不到促其改善,為人家好的目的。真正要為對方好則是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完全無私的為人家好。
《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的姑父沈心松先生,為人樂觀而且平易近人,從不談論他人的過失,與人說話和和氣氣,惟恐傷害到別人。也不會對下人用怒罵的聲音和顏色。有一天,他到朋友家去赴宴,很晚才踏上歸途,僕人都醉了,沈心松自己划船把他們都載了回來,到岸後,又讓諸位僕人的妻子,各自扶丈夫去安寢。第二天沈心松一直未起床,沈夫人催促他說:「為什麼您今天特別晚起呢?」沈心松答道:「如果我早起,恐怕僕人們看見我會心生慚愧。不如等他們都下田工作後,我再慢慢起來也不晚。」能做到如此為他人著想,實難能可貴。
沈夫人也是厚德之人,未曾疾言厲色。一次,她的兒子染病,沈夫人親手放置一碗好酒在桌子上。僕人文成從外面進來,順手將那碗酒倒在庭院裡。沈夫人詢問原因,他回答:「我以為是茶!」沈夫人卻說:「你不知道,怎能責怪你?從今以後,凡事要仔細,許多粒米也難做成一滴酒啊!」文成頗感羞愧,沈夫人的寥寥數語,比打罵還有效。
又有一次,一個小孩端著瓷盤,不小心在廚房翻落。他母親責罵於他,沈夫人見後立即阻止她,並且說:「這不是故意的,怎麼可以責備他呢?只要把碎片掃乾淨,不要留下來傷害別人的腳就行了!」沈夫人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對待對方的過失的態度,必定在失誤者的心理埋下一顆善良的種子。
有一位田保坐船來探病,沈夫人為他準備酒食,送他坐船的錢,並且估算他所送禮物的價值,然後加厚回報他。沈夫人對此解釋說:「貧窮的人來探病,一片好心就夠了,豈可讓他再賠本呢?」
沈心松夫婦的高德善舉積了厚德,也為後代子孫樹立了榜樣。後來,他們的兒子沈科、孫子沈道原也都考上了進士。
所以秉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為人處世,一生都將受益無窮。讓我們共勉之。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優秀範文(四)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說:「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他還說,中國儒學思想「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
「儒學」是中華道德文化的根脈。仁者愛人、修睦誠信、清廉自守、求同存異、中庸治平是「儒學」的精髓。那麼「儒學」的核心思想又是什麼?這個問題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曾參說過:「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回答說:「我懂」。孔子出去後其他同學便問他:老師剛才說的「吾道一以貫之」指的是什麼?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參認為孔子一生奉行的道德觀念就是「忠恕」二字。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忠、恕」的解釋是:「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所謂「盡己」,就是盡心盡職,一心一意。「推記」則是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用當代人的觀念去理解,所謂「忠恕」,就是要處處為別人著想,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宋代理學家程頤說:「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推己及物」就是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孔子覺得做到這些還不夠,於是他又補充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識是真正稱得上有仁德的人,自己富了也要讓別人富。自己發達了,也要讓大家一道發達。光想著自己富的人,算不得仁者。
子貢曾經問過孔子:「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話對嗎?這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不想左右別人,但別人也不要左右我。」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孔子說:子貢啊,這一點你做不到啊。孔子為什麼會覺得這句話難以做到呢?因為他認為這句話有一個前提,就是「別人不左右我」。如果這前提不存在,那麼「不左右別人」的承諾是難以做到的。每個人都會這麼想:人若加諸於我,我必加諸於人。這話並不錯,人應該有原則,不能任人宰割。但孔子認為對抗只能激化矛盾,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我們主張,國際爭端應該通過和平協商解決,而不是訴諸武力。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被別人左右,那就不要去左右別人。這道理固然不錯。但道德應當共同遵守,才能實現其普世價值。人們擔心,如果只有少數人恪守道德,那麼吃虧的永遠都只能是老實人。對此孔子說,不用擔心。「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的意思是,人們應該擔心的是自己沒有本事,而用不著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孔子對這段話,還有一種表述,就是:「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他的意思是,不要擔心沒有人了解你,要擔心的是拿什麼讓別人了解?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青年面對著一堆黃沙,嘆息道,我不就是這沙堆裡的一粒小沙子嗎?又誰能找得到我呢?此時過來一位老者,他把一顆珍珠丟在了沙裡,對青年說,你看到那顆珍珠嗎?青年說:看到了。老者說:想讓別人看到你,就先把自己變成珍珠吧。這個寓言詮釋了「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的哲學道理。
假如把這個概念擴大到國家層面,那就是,不要擔心世界不了解中國,要擔心的是中國拿什麼去讓世界了解。其實這也不用擔心,中國有傳承千年的道德文化,它「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它遲早會被世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