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空空冷卻器的製作方法
2024-03-20 05:55:05 2

本發明屬於冷卻器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空空冷卻器。
背景技術:
隨著電機技術的發展,發電機容量越來越大,發熱量也越來越高,因此,在發電機發電時,需要配置相應的冷卻裝置用來對發電機進行冷卻降溫,防止發電機出現故障,延長發電機的使用壽命。
現有的冷卻裝置,例如中國專利文獻資料公開了一種風冷冷卻器[申請號:201020514119.8;授權公告號:CN201794757U],其包括聚風圈、冷卻風機、導風罩和導風罩下方安裝的冷卻單元,冷卻單元由至少一級單層冷卻器組成,單層冷卻器包括上進氣管和下進氣管,上進氣管和下進氣管之間連接一組與它們連通的冷卻管,下進氣管的兩端分別連接有進氣接頭和出氣接頭;上進氣管和下進氣管內分別設有1-3個隔板,上進氣管與下進氣管內的隔板形成交錯排列,交錯排列的隔板將一組冷卻管分割成通過上、下進氣管串連的冷卻管小組。
該種結構的風冷冷卻器包括冷卻管,通過冷卻風機產生的冷空氣進入到冷卻管中使冷卻管對壓縮空氣進行冷卻。但是該種結構的風冷冷卻器,當對功率較小的發電機進行冷卻時,冷卻管的數量較少,當對功率較大的發電機進行冷卻時,冷卻管的數量較多,這就導致上進氣管、下進氣管和連接架等的位置都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使該種結構的風冷冷卻器的大小會針對不同發電機進行冷卻時需要重新設計,冷卻器的外形尺寸變化大,一致性差,而且需要重複設計,設計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空空冷卻器,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減少空空冷卻器重複設計的麻煩。
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空空冷卻器,包括通風櫃、離心風機和軸流風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通風櫃的頂部固連有上管板,底部固連有下管板,所述通風櫃中設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底部與下管板之間具有通風通道,所述隔板將通風櫃內的空腔分成左右設置的通風腔和安裝腔,所述安裝腔中沿豎直方向設置有多個換熱管,多個換熱管的兩端分別與上管板和下管板相固連,多個換熱管的底部具有冷風進口,多個換熱管的頂部具有冷風出口,所述軸流風機位於冷風出口處,所述通風櫃側壁的上部開有熱風進口,所述通風柜上還開有熱風出口,所述熱風進口通過安裝腔、通風通道和通風腔與熱風出口相連通,所述離心風機設在熱風出口處。
隔板將通風櫃分為左右設置的通風腔和安裝腔,安裝腔用來安裝換熱管,軸流風機帶動外界的冷空氣從冷風進口進入到換熱管中再從冷風出口排出,離心風機將發電機中的熱空氣從熱風進口吸入到安裝腔中,在安裝腔中熱空氣與換熱管中的冷空氣進行熱交換,從而降低熱空氣的溫度,被降溫後的熱空氣從通風通道進入到通風腔,然後通過離心風機重新進入到發電機中,對發電機進行降溫,與發電機進行熱交換後的空氣溫度重新升高,再次通過熱風進口進入到安裝腔中進行熱交換,循環換熱,而且冷空氣在通風櫃中是從下向上流動,熱空氣在通風櫃中是從上向下流動,冷空氣和熱空氣的流動方向是相反的,逆流換熱,換熱效率高。安裝腔用來安裝換熱管,通風腔是空的,如果被冷卻的發電機功率大,需要的換熱管數量多,可以相應的將隔板向通風腔側移動,使通風腔相應的縮小安裝腔相應的增大,即可安裝更多的換熱管,提高換熱量,反之,如果被冷卻的發電機功率小,需要的換熱管數量少,可以相應的將隔板向安裝腔側移動,使通風腔相應的增大安裝腔相應的縮小即可。針對不同功率的發電機,本空空冷卻器只需要改變隔板的位置即可,通風櫃的大小無需變化,離心風機和軸流風機只需根據實際需要替換相應的功率即可,本空空冷卻器的大小、體積均無明顯變化,無需重新設計,減少重複設計的麻煩,適用性強。
在上述的一種空空冷卻器中,所述隔板包括分隔部和導向部,所述分隔部沿豎直方向設置,所述導向部傾斜設置,所述分隔部和導向部的連接處與下管板之間具有所述通風通道,所述導向部的頂部與熱風出口上方的通風櫃內側壁相連。隔板是金屬板,通過彎折形成分隔部和導向部,針對不同功率的發電機,設計時只需要改變金屬板的長度或者分隔部和導向部之間的夾角即可,無需過多更改其他設計,減少空空冷卻器重複設計的麻煩;傾斜設置的導向部起到導向的作用,減少空氣阻力,可以加快空氣的流速,從而提高換熱效率。
在上述的一種空空冷卻器中,所述隔板還包括連接部,所述連接部位於分隔部和導向部之間,所述連接部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連接部與下管板之間具有所述通風通道,所述通風通道處設有若干個支撐板,且若干個支撐板的頂部與連接部相固連,底部與下管板相固連。隔板是金屬板,通過彎折形成分隔部、連接部和導向部,針對不同功率的發電機,設計時只需要改變金屬板的長度或者連接部和導向部之間的夾角即可,無需過多更改其他設計,減少重複設計的麻煩;而且連接部和支撐板的設置可以提高隔板的整體強度,使隔板受到熱空氣衝擊時不會晃動,提高本空空冷卻器的結構穩定性。
在上述的一種空空冷卻器中,所述熱風出口位於通風櫃的下部。即離心風機位於通風櫃的下部,離心風機正對通風通道設置,壓力大,可以加快熱空氣的循環提高發電機的冷卻效果,而且離心風機位於通風櫃的下部,使離心風機的重心較低,可以降低離心風機工作時的振動,降低噪聲,提高本空空冷卻器的穩定性。
在上述的一種空空冷卻器中,所述通風櫃與離心風機正對的側壁上固連有若干根加強筋。離心風機工作時,與離心風機正對面的通風櫃的殼體的振動較大,設置加強筋可以減少殼體的振動,提高本空空冷卻器的穩定性,降低噪聲。
在上述的一種空空冷卻器中,所述熱風出口處固連有集風罩,所述集風罩靠近通風櫃一端的直徑大於集風罩靠近離心風機另一端的直徑,所述集風罩的側壁呈弧形。集風罩的設置,可以提高離心風機的效率,提高發電機的冷卻效率。
在上述的一種空空冷卻器中,所述通風櫃的頂部固連有出風箱,所述冷風出口位於出風箱的一側,所述出風箱與冷風出口正對的另一側與出風箱的頂部相連後整體呈弧形。弧形的側部及頂部對冷風起到導向的作用,使冷風能夠更好的從冷風出口排出,從而提高空氣的流速與流量,提高換熱效率。
在上述的一種空空冷卻器中,所述冷風出口處設有風罩,所述軸流風機位於風罩中。風罩的設置,防止空氣中的異物掉落到通風櫃中,且風罩為軸流風機提供了安裝空間。
在上述的一種空空冷卻器中,所述上管板的兩側均凸出於通風櫃的側部,所述上管板與通風櫃之間設置有若干片加強肋,所述出風箱安裝在上管板上。加強肋的設置提高通風櫃、軸流風機的安裝牢固程度,從而降低本空空冷卻器的振動,降低噪聲,而且該種結構使通風櫃的體積較大,可以提高冷風的流速和流量,提高換熱效率。
在上述的一種空空冷卻器中,所述通風櫃外側壁上固連有熱風通道,所述熱風通道的一端與熱風進口相連通,所述熱風通道位於風罩和上管板的正下方。該種結構,使本空空冷卻器結構緊湊,不會佔據其他方位的空間,從而可以降低本空空冷卻器安裝所需要的空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空空冷卻器具有以下優點:
1、本空空冷卻器通過隔板將空腔分成左右設置的通風腔和安裝腔,對不同功率的發電機進行冷卻時,只需要移動隔板在通風櫃中的左右位置改變安裝腔的大小即可,從而可以改變換熱管的數量,無需對本空空冷卻器其餘部分進行重新設計,適用性強,減少重新設計的麻煩。
2、本空空冷卻器通的隔板是通過金屬板彎折形成的,對不同功率大小的發電機進行冷卻時,只需要改變金屬板的長度或者連接部和導向部之間的夾角即可,無需過多更改其他設計,減少空空冷卻器重複設計的麻煩。
3、本空空冷卻器的冷空氣在通風櫃中是從下向上流動,熱空氣在通風櫃中是從上向下流動,冷空氣和熱空氣的流動方向是相反的,冷空氣和熱空氣形成逆流換熱,換熱效率高。
4、本空空冷卻器的通風通道中設置支撐板、離心風機正對面的通風櫃的側壁上設置加強筋、上管板的兩側均凸出於通風櫃的側部,且上管板與通風櫃之間設置有加強肋,以上的結構均提高本空空冷卻器的牢固程度,使本空空冷卻器的穩定性高,即使安裝腔中換熱管的數量出現較大的變化,本空空冷卻器依然不會晃動,無需重新設計,提高通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空空冷卻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2是本空空冷卻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二。
圖3是本空空冷卻器的內部結構示意圖一。
圖4是本空空冷卻器的內部結構示意圖二。
圖5是本空空冷卻器集風罩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空空冷卻器熱風進口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通風櫃;2、離心風機;3、軸流風機;4、上管板;5、下管板;6、隔板;61、分隔部;62、導向部;63、連接部;7、通風通道;8、通風腔;9、安裝腔;10、換熱管;11、冷風進口;12、冷風出口;13、熱風進口;14、熱風出口;15、支撐板;16、加強筋;17、集風罩;18、出風箱;19、風罩;20、加強肋;21、熱風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明並不限於這些實施例。
如圖1、圖2所示,本空空冷卻器包括通風櫃1、離心風機2、軸流風機3、上管板4、下管板5、隔板6、換熱管10和出風箱18。
通風櫃1呈方形,通風櫃1的內部具有空腔,上管板4固連在通風櫃1的頂部,下管板5固連在通風櫃1的底部。上管板4的兩側均凸出於通風櫃1的側部,上管板4與通風櫃1之間設置加強肋20,出風箱18固連在上管板4上,出風箱18的一側具有冷風出口12,冷風出口12與外界相連通,冷風出口12處設有風罩19,軸流風機3位於風罩19中,出風箱18與冷風出口12正對的另一側與出風箱18的頂部相連後整體呈弧形。
如圖6所示,通風櫃1側壁的上部開有熱風進口13,通風櫃1外側壁上固連有熱風通道21,熱風通道21的一端與熱風進口13相連通,另一端通過帆布與發電機的出風口相連通,熱風通道21位於風罩19和上管板4的正下方。
如圖5所示,通風櫃1上還開有熱風出口14,熱風出口14位於通風櫃1的下部,熱風出口14處固連有集風罩17,集風罩17靠近通風櫃1一端的直徑大於集風罩17靠近離心風機2另一端的直徑,集風罩17的側壁呈弧形,離心風機2設在熱風出口14處,本實施例中,通風櫃1與離心風機2正對的側壁上固連有四根加強筋16,加強筋16沿水平方向設置,且加強筋16位於熱風進口13的正下方,在實際生產中,加強筋16的數量可以為兩根或者八根。
如圖3、圖4所示,隔板6設於通風櫃1中,隔板6將通風櫃1內的空腔分成左右設置的通風腔8和安裝腔9,安裝腔9中沿豎直方向設置有多個換熱管10,換熱管10的頂部與上管板4相固連,底部與下管板5相固連,且換熱管10的底部與冷風進口11相連通,頂部與出風箱18相連通。
隔板6包括分隔部61、連接部63和導向部62,連接部63位於分隔部61和導向部62之間,分隔部61沿豎直方向設置,連接部63沿水平方向設置,導向部62傾斜設置,分隔部61的頂部與上管板4密封貼合,兩側與通風櫃1的內側壁密封貼合,連接部63的兩側與通風櫃1的內側壁密封貼合,導向部62的兩側與通風櫃1的內側壁密封貼合,導向部62的頂部與熱風出口14上方的通風櫃1內側壁密封貼合。連接部63與下管板5之間具有通風通道7,本實施例中,通風通道7處間隔設有四個支撐板15,在實際生產中,支撐板15的數量可以是兩個或者八個,支撐板15的頂部與連接部63相固連,底部與下管板5相固連。熱風進口13通過安裝腔9、通風通道7和通風腔8與熱風出口14相連通。
通過帆布將熱風通道21與發電機的出風口相連,通過帆布將離心風機2的出口與發電機的進口相連。使用時,啟動軸流風機3,大氣中的冷空氣從通風櫃1的底部冷風進口11進入到換熱管10中,然後在換熱管10中經過熱交換溫度升高的冷空氣進入到出風箱18中,該溫度升高的冷空氣沿著出風箱18側部和頂部的弧形導向從位於風罩19中的冷風出口12排出;離心風機2啟動,發電機中的熱空氣通過熱風通道21、熱風進口13進入到安裝腔9中,在安裝腔9中與換熱管10發生接觸進行熱交換,從而使該熱空氣的溫度降低,然後該溫度下降的熱空氣通過通風通道7進入到通風腔8中,然後沿著熱風出口14、集風罩17、離心風機2和帆布進入到發電機中,對發電機進行降溫,溫度上升的熱空氣再次通過帆布、熱風通道21和熱風進口13進入到安裝腔9中進行熱交換,循壞換熱,實現發電機的降溫。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採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並不會偏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範圍。
儘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通風櫃1、離心風機2、軸流風機3、上管板4、下管板5、隔板6、分隔部61、導向部62、連接部63、通風通道7、通風腔8、安裝腔9、換熱管10、冷風進口11、冷風出口12、熱風進口13、熱風出口14、支撐板15、加強筋16、集風罩17、出風箱18、風罩19、加強肋20、熱風通道21等術語,但並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發明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發明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