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液控制閥組件及電液控制迴路的製作方法
2024-03-02 11:38:15 1
一種電液控制閥組件及電液控制迴路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液控制閥組件及電液控制閥迴路。該電液控制閥組件包括第一換向閥、流量穩定器和補油閥,第一換向閥包括閥體和底板,底板的進油口、回油口、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分別與閥體內的進油腔、第一工作油腔、第二工作油腔連通,流量穩定器和補油閥嵌設於底板上,流量穩定器的進油口與第一換向閥的回油腔以及回油口連通,補油閥的出油口與第一換向閥的第二工作油腔以及第二工作油口連通。通過上述方式,可通過流量穩定器來控制流過流量穩定器的液壓介質的體積等於第一油缸的中心腔減小的體積,使得在雙油缸或多油缸的液壓機械中,第一油缸與第二油缸之間的運動是獨立的,防止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同時運動。
【專利說明】—種電液控制閥組件及電液控制迴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控制【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液控制閥組件及電液控制迴路。
【背景技術】
[0002]在大中噸位液壓汽車起重機中,為了保證起重機的起吊高度,伸縮臂通常採用兩級伸縮油缸。油缸I的活塞杆將油缸I分成有杆腔、無杆腔和中心腔,油缸II的活塞杆將油缸II分成有杆腔和無杆腔。其中油缸I的有杆腔和油缸II的有杆腔流體連通,油缸II的無杆腔和油缸I的中心腔通過平衡閥流體連通。進一步的,為了靈活地控制任一油缸的伸出和縮回,通常採用電液控制閥組件實現對兩個油缸進行相互切換。
[0003]現有電液換向閥組件包括背壓閥,與油缸I的中心腔連接。背壓閥需要預設固定的背壓值,當中心腔輸出的液壓介質的流量壓力大於該背壓值時,液壓介質通過背壓閥輸回到油箱。但是,若該背壓值設置得過大,在油缸I的活塞杆縮回時,通過背壓閥的液壓介質遠小於中心腔輸出的液壓介質,導致油缸I和油缸II之間有壓力差,中心腔的液壓介質容易流入油缸II的無杆腔,導致油缸II的活塞杆伸出;若該背壓值設置得過小,在油缸I的活塞杆縮回時,通過背壓閥的液壓介質多於中心腔的液壓介質,油缸II的無杆腔的液壓介質輸出,導致油缸II的活塞杆同步縮回。即油缸II容易跟隨油缸I運動。另一方面,背壓閥口徑較小,當液壓介質流過背壓閥時,背壓閥產生的震動頻率高,容易與主閥過載閥共振而產生尖叫。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液控制閥組件及電液控制迴路,能夠在雙油缸或多油缸的液壓機械中,防止油缸同時運動,並且能夠防止出現過載閥共振而產生尖叫。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電液控制閥組件,該電液控制閥組件包括第一換向閥、流量穩定器和補油閥,第一換向閥包括閥體和固定於閥體下方的底板,底板與閥體相背的一側設有進油口、回油口、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進油口、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分別與第一換向閥的閥體內的進油腔、第一工作油腔、第二工作油腔流體連通,流量穩定器和補油閥嵌設於底板上,流量穩定器的進油口與第一換向閥的回油腔以及回油口流體連通,補油閥的出油口與第一換向閥的第二工作油腔以及第二工作油口流體連通。
[0006]其中,補油閥的進油口與流量穩定器的出油口流體連通。
[0007]其中,流量穩定器鄰近流量穩定器的進油口處設置有液壓連接件,液壓連接件將流量穩定器的進油口與第一換向閥的回油口連接。
[0008]其中,流量穩定器包括閥套和設於閥套之內的閥芯和彈性件,彈性件的一端接閥套,彈性件的另一端接閥芯,閥芯上設置有可變通路,可變通路的一端與流量穩定器的進油口流體連通,可變通路的另一端通過彈性件的伸縮量而改變與流量穩定器的回油口流體連通的大小。
[0009]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電液控制迴路,該電液控制迴路包括第一油缸、第二油缸、電液控制閥組件、第一平衡閥、第二平衡閥以及主閥,其中,第一油缸包括形成在第一缸體內的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塞杆,第二油缸包括形成在第二缸體內的第二活塞以及第二活塞杆,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塞杆將第一缸體分成第一無杆腔、第一有杆腔以及中心腔,第二活塞將第二缸體分成第二無杆腔和第二有杆腔,其中,第二無杆腔通過第一平衡閥與中心腔流體連通,第二有杆腔和第一有杆腔流體連通;其中:電液控制閥組件為上述的電液控制閥組件,第一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通過第二平衡閥與第一無杆腔流體連通,第一換向閥的第二工作油口與中心腔流體連通,第一換向閥的進油口與主閥的第一工作油口流體連通,第一換向閥的回油口與流量穩定器的進油口流體連通,流量穩定器的出油口與主閥的回油口流體連通。
[0010]其中,流量穩定器的進油口的內徑大於流量穩定器的出油口的內徑。
[0011]其中,流量穩定器的流量為5L/min。
[0012]其中,第一換向閥為三位四通換向閥,電液控制閥組件還包括第二換向閥,第二換向閥的進油口和回油口分別連接三位四通換向閥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當第一活塞杆伸出、縮回以及第二活塞杆縮回時,第二換向閥控制三位四通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進油口流體連通,三位四通換向閥的第二工作油口和回油口流體連通,當第二活塞杆伸出時,第二換向閥控制三位四通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回油口流體連通,三位四通換向閥的第二工作油口和進油口流體連通。
[0013]其中,補油閥的進油口和流量穩定器的出油口均與主閥的回油口流體連通,主閥的第二工作油口與第一油缸的第一有杆腔流體連通,補油閥的出油口與中心腔流體連通。
[0014]其中,電液控制迴路還包括背壓閥,主閥的回油口進一步與背壓閥的第一油口流體連通,背壓閥的第二油口與油箱流體連通。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區別於現有技術的情況,本實用新型的電液控制閥組件包括第一換向閥和流量穩定器,其中,流量穩定器的進油口與第一換向閥的回油腔以及回油口連通。因此,可通過流量穩定器來控制流過流量穩定器的液壓介質的體積等於流過第一換向閥的回油口的液壓介質的體積,當將該電液控制閥組件應用到雙油缸或多油缸的液壓機械中,可通過流量穩定器來控制流過流量穩定器的液壓介質的體積等於第一油缸的中心腔減小的體積,使得油缸與油缸之間的運動是獨立的,防止油缸同時運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液控制迴路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液控制閥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流量穩定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請參閱圖1,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液控制迴路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電液控制閥迴路10包括油缸11、電液控制閥組件12、第一平衡閥13、第二平衡閥14以及主閥15。
[0020]其中,油缸11包括第一油缸110,第一油缸110包括形成在第一缸體111內的第一活塞112以及第一活塞杆113。第一活塞112和第一活塞杆113將第一缸體111分成第一無杆腔114、第一有杆腔115和中心腔116。具體而言,第一活塞112和第一活塞杆113均為空心結構,並且流體連通,形成中心腔116。第一缸體111內設置連通油路117,連通油路117的一端設置在第一缸體111的一側並穿透第一缸體111的側壁,連通油路117的另一端與中心腔116流體連通。
[0021]油缸11還包括第二油缸220,第二油缸220包括形成在第二缸體221內的第二活塞222以及第二活塞杆223。第二活塞222將第二缸體221分成第二無杆腔224以及第二有杆腔225。
[0022]本實施例中,第二油缸220的第二無杆腔224通過第一平衡閥13以及連通油路117與第一油缸110的中心腔116流體連通,第二油缸220的第二有杆腔225和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有杆腔115流體連通。
[0023]本實施例中,電液控制閥組件12用於控制第一油缸110和第二油缸220工作。其中,電液控制閥組件12包括第一換向閥121和流量穩定器122。其中,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一工作油口 a通過第二平衡閥14與第一油缸110的第一無杆腔114流體連通,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口 b與第一油缸110的中心腔116流體連通,第一換向閥121的進油口Pl與主閥15的第一工作油口 B流體連通,第一換向閥121的回油口 Tl與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 P2流體連通,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 T2與主閥15的回油口 TO流體連通。
[0024]請一併參閱圖2,第一換向閥121具體包括端蓋1211、閥杆1212、閥體1213以及固定於閥體1213下方的底板1214。其中,底板1214與閥體1213相背的一側設有進油口 P1、回油口 Tl、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二工作油口 b。進油口 P1、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二工作油口b分別與第一換向閥121的閥體1211內的進油腔P』、第一工作油腔a』、第二工作油腔b』連通。流量穩定器122嵌設於底板1214的一端。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 P2與第一換向閥121的回油腔T』以及回油口 Tl流體連通。
[0025]請一併參閱圖3,流量穩定器122包括閥套123和設於閥套123之內的閥芯124和彈性件125,彈性件125的一端接閥套123,彈性件125的另一端接閥芯124,閥芯124上設置有可變通路126,可變通路126的一端01與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 P2流體連通,可變通路126的另一端02通過彈性件125的伸縮量而改變與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 T2流體連通的大小。具體而言,可變通路126的一端01的內徑小於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 P2的內徑。當沒有液壓介質,例如液壓油從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 P2流入可變通路126時,此時閥芯124處於原始狀態,可變通路126的另一端02和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 T2完全流體連通。當液壓油從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 P2進入後,因可變通路126的一端01不能及時傳輸完,產生了壓力,導致彈性件125受力回縮從而拉動閥芯124運動,使得閥芯124遮擋了一部分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 T2,從而改變了可變通路126的另一端02與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 T2連通的口徑的大小。因此,可通過改變可變通路126的另一端02與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 T2連通的口徑的大小來調節流量穩定器126輸出的液壓油的體積。
[0026]本實施例中,當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活塞杆113縮回時,可通過電液控制閥組件12中的流量穩定器122來控制流過流量穩定器122的液壓介質的體積等於第一油缸110的中心腔116減小的體積,防止第一油缸110的運動幹擾到第二油缸220的運動,從而防止第二油缸220跟隨第一油缸110同時運動。
[0027]可選的,本實施例的電液控制閥組件12還包括補油閥129,請再參閱圖2,補油閥129嵌設於底板1214的另一端,補油閥129的出油口 T3與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腔b』以及第二工作油口 b流體連通,補油閥129的進油口 P3與流量穩定器122的回油口 T2流體連通。
[0028]請參閱圖1,在電液控制閥組件12外部,補油閥129的進油口 P3和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 T2均與主閥15的回油口 TO流體連通,補油閥129的出油口 T3與中心腔116流體連通。
[0029]本實施例中,補油閥129為單向補油閥。
[0030]可選的,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 P2的內徑大於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 T2的內徑。
[0031]可選的,流量穩定器122鄰近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 P2處設置有液壓連接件127,液壓連接件127將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 P2與第一換向閥121的回油口 Tl連接起來。本實施例中,連接件127為螺堵,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件127還可以為其他具有連接功能的元件。
[0032]可選的,彈性件125為彈簧或其他具有彈性力的元件。
[0033]可選的,第一換向閥121為液控換向閥,並且為三位四通換向閥。請再參閱圖2,閥杆1212會在三個位置之間移動,第一換向閥121具有四個油口。
[0034]可選的,電液控制閥組件12還包括第二換向閥128,請一起參閱圖1和圖2,第二換向閥128的進油口 P5和出油口 T5分別連接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一控制端X和第二控制端Y。第二換向閥128的進油口 P5和出油口 T5用於控制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一工作油口
a、第二工作油口 b、進油口 Pl和回油口 Tl之間的流體連通。具體而言,當第一活塞杆113伸出、縮回以及第二活塞杆223縮回時,第二換向閥128的進油口 P5和出油口 T5控制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進油口 Pl流體連通,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口 b和回油口 Tl流體連通;當第二活塞杆223伸出時,第二換向閥128的進油口 P5和出油口 T5控制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回油口 Tl流體連通,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口 b和進油口 Pl流體連通。
[0035]其中,第二換向閥128優選為電磁閥。
[0036]可選地,第一平衡閥13和第二平衡閥14均包括單向閥和溢流閥,當第一活塞杆113或第二活塞杆223伸出時,對應的平衡閥的單向閥打開,溢流閥不起作用,當第一活塞杆113或第二活塞杆223縮回時,對應的平衡閥的單向閥關閉,溢流閥開始溢流。
[0037]可選的,電液控制迴路10還包括背壓閥16,主閥15的回油口 TO與背壓閥16的進油口 P4流體連通,背壓閥16的回油口 T4與油箱200流體連通。
[0038]可選的,主閥15的第二工作油口 A與第一油缸110的有杆腔115流體連通。本實施例中,主閥15的第一工作油口 B和第二工作油口 A均分別接一可選擇單元(圖未示),例如換向閥等,該選擇單元進一步分別連接油箱200和通過液壓泵與液壓油源流體連通。
[0039]本實施例中,油缸11還可以為兩個以上,當油缸11多於兩個時,相應地增加第一換向閥121和第二換向閥128的數量即可,其連接關係如前文所述。
[0040]以下將具體介紹本實用新型的電液控制迴路10的工作原理:
[0041]電液控制閥組件12用於控制第一油缸110和第二油缸220工作,主閥15用於控制油缸具體地工作狀態,即控制油缸的活塞杆伸出或縮回。
[0042]具體而言,當需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活塞杆113伸出時,第一油缸110的第一無杆腔114和中心腔116的體積變大,第一有杆腔115的體積變小。則第二換向閥128的控制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進油口 Pl流體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回油口 Tl流體連通。主閥15通過第一工作油口 B提供液壓介質例如液壓油,液壓油通過第一換向閥121的進油口 Pl和第一工作油口 a後進一步通過第二平衡閥14,進而進入第一油缸110的第一無杆腔114。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有杆腔115通過主閥15的第二工作油口 A卸油。第一油缸100的中心腔116通過補油閥129補油。
[0043]其中,背壓閥16的進油口 P4向補油閥129的進油口 P3和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 T2提供背壓,保證補油閥129順利進行補油,防止中心腔116的液壓油因自重掉下,從而防止第一活塞杆113出現爬行現象。進一步的,因為背壓閥16隻需提供向補油閥129的進油口 P3和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 T2提供背壓,該背壓較小,因此,背壓閥16的口徑通常設計得比較大,震動頻率通常會較小,而主閥15的震動頻率通常會較大,由此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因背壓閥與主閥過載閥共振產生的過載閥尖叫的問題。
[0044]當需控制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活塞杆113縮回時,第一油缸110的第一無杆腔114和中心腔116的體積變小,第一有杆腔115的體積變大。第二換向閥128控制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一工作油口 a與進油口 Pl流體連通,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口 b與出油口Tl流體連通。此時,第二平衡閥14產生移位,其溢流閥起作用。
[0045]第一油缸110的第一無杆腔114的液壓油通過移位後的第二平衡閥14後進一步通過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一工作油口 a與進油口 Pl以及主閥15的第一工作油口 B而回到油箱200。主閥15的第二工作油口 A提供液壓油到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有杆腔115。中心腔116的液壓油通過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口 b與回油口 Tl後進一步通過流量穩定器122而回到油箱200。
[0046]其中,流量穩定器122可控制流過流量穩定器122的液壓油的體積等於中心腔116減小的體積,即中心腔116輸出的液壓油可實時從流量穩定器122中輸出。
[0047]具體而言,油缸的伸出和縮回是不能帶載伸出和縮回的,因此在油缸縮回時通常是快速縮回。因此,根據第一油缸Iio的第一活塞杆113縮回時的時間以及中心腔116減小的體積的大小來設置流量穩定器122的流速。而流量穩定器122的流速則通過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 P2的內徑的大小、可變通路126的一端01的內徑的大小、出油口 T2的內徑的大小以及彈性件125的彈性係數來設置。
[0048]舉例而言,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活塞杆113在I分鐘(min)左右完成縮回。而在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活塞杆113縮回時,中心腔116減小的體積例如為5L。則預先設置流量穩定器122的流速為5L/min,使得流過流量穩定器122的液壓油的體積等於中心腔116減小的體積。進而防止中心腔116輸出的液壓油不能及時從流量穩定器122輸出而產生液壓後通過第一平衡閥13往第二油缸220的第二無杆腔224跑,或者第二油缸220的第二無杆腔224的液壓油往中心腔116跑。因此,能夠避免第一油缸110和第二油缸220同時運動。
[0049]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控制流過流量穩定器122的液壓油的體積剛好等於中心腔116減小的體積,因此,流量穩定器122還可設置為流過流量穩定器122的液壓油的體積小於中心腔116減小的體積。流過流量穩定器122的液壓油的體積與中心腔116減小的體積的差值必須小於一預設的值,該預設的值具體在設計的時候由彈性件125的彈性係數和第一平衡閥13的背壓值等因素決定。
[0050]當需控制第二油缸220的第二活塞杆223伸出時,第二油缸220的第二無杆腔224的體積變大,第二有杆腔225的體積變小。第二換向閥128控制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口 b和進油口 Pl流體連通,第一工作油口 a和回油口 Tl流體連通。主閥15通過第一工作油口 B提供液壓油,進入中心腔116後通過第一平衡閥13進入第二油缸220的第二無杆腔224。第二油缸220的第二有杆腔225通過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有杆腔115卸油。
[0051]當需控制第二油缸220的第二活塞杆223縮回時,第二油缸220的第二無杆腔224的體積變小,第二有杆腔225的體積變大。第二換向閥128控制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口 b和回油口 Tl流體連通,第一工作油口 a和進油口 Pl流體連通。此時,第一平衡閥13移位,其溢流閥起作用。主閥15通過第二工作油口 A提供液壓油到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有杆腔115,進一步輸送給第二油缸220的第二有杆腔225。第二油缸220的第二無杆腔224的液壓油通過移位後的第一平衡閥13輸送到中心腔116,進一步通過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口 b和回油口 Tl以及流量穩定器122輸出。
[0052]綜上所述,實用新型的液壓控制迴路10在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活塞杆113縮回時,可通過電液控制閥組件12中的流量穩定器122來控制流過流量穩定器122的液壓介質的體積等於第一油缸110的中心腔116減小的體積,防止第一油缸110的運動幹擾到第二油缸220的運動,從而防止第二油缸220跟隨第一油缸110同時運動。
[0053]另一方面,通過背壓閥16向補油閥129的進油口 P3和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T2提供背壓,保證補油閥129順利進行補油,防止中心腔116的液壓油因自重掉下,從而防止第一活塞杆113出現爬行現象。進一步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因背壓閥與主閥過載閥共振產生的過載閥尖叫的問題。
[005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液控制閥組件,其特徵在於,包括第一換向閥(121)、流量穩定器(122)和補油閥(129),所述第一換向閥(121)包括閥體(1213)和固定於所述閥體(1213)下方的底板(1214),所述底板(1214)與所述閥體(1213)相背的一側設有進油口(Pl )、回油口(Tl )、第一工作油口(a)和第二工作油口(b),所述進油口(P1)、所述第一工作油口(a)和所述第二工作油口(b)分別與所述第一換向閥(121)的閥體(1211)內的進油腔(P』)、第一工作油腔(a』)、第二工作油腔(b』)流體連通,所述流量穩定器(122)和所述補油閥(129)嵌設於所述底板(1214)上,所述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P2)與所述第一換向閥(121)的回油腔(T』)以及所述回油口(Tl)流體連通,所述補油閥(129)的出油口(T3)與所述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腔(b』 )以及所述第二工作油口(b)流體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液控制閥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補油閥(129)的進油口(P3)與所述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T2)流體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液控制閥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量穩定器(122)鄰近所述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P2)處設置有液壓連接件(127),所述液壓連接件(127)將所述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P2)與所述第一換向閥(121)的回油口(Tl)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液控制閥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量穩定器(122)包括閥套(123)和設於所述閥套(123)之內的閥芯(124)和彈性件(125),所述彈性件(125)的一端接所述閥套(123),所述彈性件(125)的另一端接所述閥芯(124),所述閥芯(124)上設置有可變通路(126),所述可變通路(126)的一端(Ol)與所述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P2)流體連通,所述可變通路(126)的另一端(02)通過所述彈性件(125)的伸縮量而改變與所述流量穩定器(122 )的回油口( T2 )流體連通的大小。
5.—種電液控制回 路,所述電液控制迴路包括第一油缸(110)、第二油缸(220)、電液控制閥組件(12)、第一平衡閥(13)、第二平衡閥(14)以及主閥(15),其中,所述第一油缸(110)包括形成在第一缸體(111)內的第一活塞(112)和第一活塞杆(113),第二油缸(220)包括形成在第二缸體(221)內的第二活塞(222)以及第二活塞杆(223),所述第一活塞(112)和所述第一活塞杆(113)將所述第一缸體(111)分成第一無杆腔(114)、第一有杆腔(115)以及中心腔(116),所述第二活塞(222)將所述第二缸體(221)分成第二無杆腔(224)和第二有杆腔(225),其中,所述第二無杆腔(224)通過第一平衡閥(13)與所述中心腔(116)流體連通,所述第二有杆腔(225)和所述第一有杆腔(115)流體連通;其特徵在於: 所述電液控制閥組件(12)為權利要求1-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液控制閥組件,所述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一工作油口(a)通過第二平衡閥(14)與所述第一無杆腔(114)流體連通,所述第一換向閥(121)的第二工作油口(b)與所述中心腔(116)流體連通,所述第一換向閥(121)的進油口(Pl)與主閥(15)的第一工作油口( B )流體連通,所述第一換向閥(121)的回油口(Tl)與所述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P2)流體連通,所述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T2)與所述主閥(15)的回油口(TO)流體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液控制迴路,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量穩定器(122)的進油口(P2)的內徑大於所述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的內徑(T2)。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液控制迴路,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量穩定器的流量為5L/mirio
8.根據權利要求5-7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液控制迴路,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換向閥(121)為三位四通換向閥,所述電液控制閥組件(12)還包括第二換向閥(128),所述第二換向閥(128)的進油口(P5)和回油口(T5)分別連接所述三位四通換向閥的第一控制端(X)和第二控制端(Y),當第一活塞杆(113)伸出、縮回以及所述第二活塞杆(223)縮回時,所述第二換向閥(128)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a)和進油口(Pl)流體連通,所述三位四通換向閥的第二工作油口(b)和回油口(Tl)流體連通,當所述第二活塞杆(223)伸出時,所述第二換向閥(128)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a)和回油口(Tl)流體連通,所述三位四通換向閥的第二工作油口(b)和進油口(Pl)流體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液控制迴路,其特徵在於,所述補油閥(129)的進油口(P3)和所述流量穩定器(122)的出油口(T2)均與所述主閥(15)的回油口(TO)流體連通,所述主閥(15)的第二工作油口(A)與所述第一油缸(110)的第一有杆腔(115)流體連通,所述補油閥(129)的出油口(T3)與所述中心腔(116)流體連通。
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液控制迴路,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液控制迴路還包括背壓閥(16 ),所述主閥(15 )的回油口( TO )進一步與所述背壓閥(16 )的進油口(P4)流體連通,所述背壓閥(16 )的 回油口( T4)與油箱(200 )流體連通。
【文檔編號】F15B11/00GK203670318SQ201420027753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16日
【發明者】潘文華, 李廣東, 張攸長 申請人:常德中聯重科液壓有限公司,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