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外冷卻裝置的注塑機的製作方法
2024-03-28 11:08:05 1

本發明涉及一種塑料加工設備,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外冷卻裝置的注塑機。
背景技術:
目前塑料製品被廣泛的使用,塑料製品的加工一般採用注塑成型,但由於塑料產品大部分具有一定塑性,為減少或者避免產品注塑完成後發生變形,通常需要對注塑後的產品進行冷卻。目前存在利用冷卻定型工裝對產品進行冷卻,雖然在定型效果上較好,但存在工時長效率低的問題。而為提高冷卻效率會將注塑完後的產品投放到一個專用於產品冷卻的冷卻水槽中,但由於塑料製品的密度較低一般會漂浮在水面上,使得塑料製品的部分得不到有效的冷卻,如果通過人為操作將塑料製品逐個浸沒到水中,會提升人工成本且此種方式在冷卻效率也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外冷卻裝置的注塑機,可使得完成注塑後的產品得到充分的冷卻,且取代人工操作提高了冷卻效率。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具有外冷卻裝置的注塑機,所述外冷卻裝置包括:
盛裝有冷卻介質的冷卻水槽,所述冷卻水槽在側壁上具有一出料口以及用於啟閉該出料口的封閉板;
接料水槽,設於出料口的一側且處於冷卻水槽的下遊;
壓料組件,所述壓料機構位於冷卻水槽的槽口上方,包括壓料板、驅動壓料板靠近/遠離冷卻水槽一側的垂直進給部件以及驅動壓料板靠近/遠離出料口一側的水平進給部件,其中所述壓料板在水平進給部件的驅動下可作用於封閉板開啟出料口;
下料通道,用於承接注塑成型後的注塑件並將注塑件輸送至冷卻水槽內。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注塑成型後的注塑件會掉落在下料通道中,並被輸送至冷卻水槽內,由於密度問題注塑件被漂浮在冷卻介質上,此時利用壓料板在垂直進給部件驅動下進行下壓並作用於注塑件使其完全浸沒到冷卻介質中進行全方位的冷卻操作;同時壓料板會在水平進給部件驅動靠向於出料口一側並最終作用於封閉板,通過壓料板頂開封閉板打開出料口,冷卻介質會從出料口中排出進入到接料水槽內,注塑件會隨著介質的流動絕大部分會掉落到接料水槽中進行冷卻後的回收,全過程中從下料到完全冷卻再到出料回收替代人工操作,提高了冷卻效果以及冷卻效率。
作為優選地,所述注塑機還包括頂出油缸、連接於頂出油缸的第一無杆腔內的進油總管以及連接於頂出油缸的第一有杆腔內的回油總管;所述垂直進給部件為壓料油缸,所述進油總管的支路上連接有回油支管,所述回油支管連接於壓料油缸的第二有杆腔,所述回油總管的支路上連接有進油支管,所述回油支管連接於壓料油缸的第二無杆腔。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頂出油缸作為頂針板的驅動機構,可帶動頂針板位移,而頂針板位移的同時會帶動若干頂針推動塑料製品使其從動模上脫落,當液壓油從進油總管進入到頂出油缸的第一無杆腔內時,頂出油缸的活塞杆從活塞缸中被頂出推動頂針板位移,塑料製品進行脫模操作,與此同時部分液壓油會通過回油支管進入到第二有杆腔中,使得壓料油缸的活塞杆回退帶動壓料板往遠離冷卻水槽一側移動,使得塑料製品能順利的從下料通道滑至進入到冷卻水槽內;當液壓油從回油總管進入到第一有杆腔中時,頂出油缸的活塞杆回退模具合模進行下一次的注塑操作,與此同時部分液壓油會通過進油支管進入到壓料油缸的第二無杆腔中,使得壓料油缸的活塞杆頂出並帶動壓料板往容器一側移動,並最終作用於漂浮在冷卻介質上的注塑件使其完全浸沒到冷卻介質內,實現了產品脫模下料時壓料板上移,合模注塑時壓料板下移施壓,減少了人為控制執行件動作,更進一步的提高了冷卻效率。
作為優選地,所述水平進給部件包括驅動電機以及與驅動電機連接絲槓,所述絲槓上螺紋連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上固定有滑動座,所述垂直進給部件固定於滑動座。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驅動電機帶動絲槓轉動,絲槓在轉動過程中帶動螺母沿絲槓的軸線發生位移,同時帶動滑動座沿絲槓的軸線發生位移,進而實現垂直進給部件的水平位移,而採用絲槓螺母的傳動方式傳動精度較高,且傳動過程較為平穩。
作為優選地,所述壓料板上還設置有推料板,所述推料板垂直於壓料板的水平進給方向。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垂直進給部件在由水平進給部件的驅動下進行水平運動時,同時帶動壓料板發生水平運動,而壓料板在水平運動時會通過推料板作用於注塑件上,注塑件由於密度小會始終貼合在壓料板的下方,進而注塑件會隨著推料板的阻擋作用一同掃至到出料口一側,最終出料口被打開後能使得所有的注塑件都從冷卻水槽中掃出,提高注塑件的回收率,減少後續滯留在冷卻水槽中注塑件的數量;同時通過絲槓螺母的傳動方式使得在掃料過程中更為穩定,更好的確保注塑件的回收率。
作為優選地,所述外冷卻裝置還包括循環水泵,所述循環水泵包括通入於接料水槽內的抽水管以及通入至冷卻水槽內的進水管,所述冷卻水槽相對出料口的一側壁上開設有供進水管連接的進水口。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循環水泵的設置首先能將傾瀉到接料水槽內的冷卻介質重新打回到冷卻水槽內,減少後續人工對冷卻水槽進行注液以及對接料水槽進行排液操作,減少人工成本提高冷卻效率;另外將進水口開設在相對出料口的側壁上,當出料口處於打開狀態時通過進水管向冷卻水槽通水會對注塑件產生額外的帶動效果,提高注塑件的回收率。
作為優選地,所述外冷卻裝置還包括補給水箱,所述補給水箱內設置有補給水泵,所述補給水泵包括通入於冷卻水槽內的補給管。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冷卻水槽在進行排水回收注塑件時,部分冷卻介質會灑出到接料水槽外導致冷卻介質的量會逐步減少,而補給水箱的設置可及時提供冷卻介質並利用補給水泵作為動力源打入到冷卻水槽中,提高注塑件冷卻處理的連續性,進一步的提升冷卻效率。
作為優選地,所述接料水槽內還設置有接料箱,所述接料箱的底部開設有若干透水口,其中接料箱的底部與接料水槽的槽底之間存在間距形成儲水區,所述抽水管通入於儲水區內。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注塑件在從冷卻水槽中排出時,能掉落到接料箱中,而冷卻介質能利用接料箱底部的透水口滲透到接料水槽中,在等到所有注塑件全部掉落到接料箱後只要將接料箱從接料水槽中取出即可,並換上空的接料箱可提高注塑件回收的效率,進而提升整個冷卻效率;另外接料箱底部與接料水槽的槽底之間存在間距而形成的儲水區便於循環水泵的抽水。
作為優選地,所述接料水槽的側壁上設置有限位條,所述接料箱的上沿向外延伸設置有可抵接於限位條上的支撐條。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接料箱能在限位條的支撐作用下不會由於盛裝過多的注塑件以及受到冷卻介質的衝擊導致下沉,方便接料箱從接料水槽中的取出。
作為優選地,所述封閉板上設置有始終具有往封閉出料口一側運動趨勢的彈簧鉸鏈。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利用彈簧鉸鏈連接封閉板在壓料板復位後能自動關閉出料口,並利用彈簧鉸鏈的彈性力克服冷卻介質的壓力,保證出料口的封閉狀態。
作為優選地,所述出料口的下方垂直設置有擋板,所述擋板的上沿設置有第一階梯面,所述封閉板的下沿設置有與第一階梯面嵌合的第二階梯面。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擋板的設置起到對封閉板的限位作用,利用第一階梯面與第二階梯面互相嵌合來實現對封閉板的限位。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過設置下料通道直接承接注塑成型後的注塑件並使其自動滑落至冷卻水槽中,並利用壓料組件對注塑件進行施壓使其完全浸沒到冷卻介質中提高冷卻效果,並能在壓料組件的帶動下自動完成冷卻後的回收操作,提高冷卻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2、通過壓料油缸與注塑機內的頂出油缸連接,實現注塑件下料時壓料板上移給注塑件讓道,合模復位時壓料板下移對注塑件施壓使其完全浸沒到冷卻介質中,更好提高的冷卻效率;
3、通過設置循環水泵以及補給水泵對冷卻水槽的冷卻介質進行循環利用以及補給操作,使得注塑件冷卻操作能夠更長持續運作,更進一步的提高冷卻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具有外冷卻裝置的注塑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外冷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外冷卻裝置的剖視圖;
圖4為圖3的a部放大圖;
圖5為圖3的b部放大圖;
圖6為壓料組件除去壓料後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壓料板與推料板的連接示意圖;
圖8為頂出油缸與壓料油缸之間的油路連接示意圖;
圖9為注塑件在外冷卻裝置內進行回收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中:10、注塑機;11、頂出油缸;111、第一有杆腔;112、第一活塞杆;113、第一無杆腔;12、進油總管;13、回油總管;20、外冷卻裝置;21、下料通道;22、支架;23、冷卻水槽;231、封閉板;2311、第一階梯面;232、擋板;2321、第二階梯面;233、進水口;234、出料口;24、接料水槽;241、儲水區;242、限位條;25、壓料組件;251、水平進給部件;2511、驅動電機;2512、絲槓;2513、螺母;2514、滑動座;2515、底座;252、壓料油缸;2521、第二活塞杆;2522、第二有杆腔;2523、第二無杆腔;2524、進油支管;2525、回油支管;253、壓料板;254、推料板;2541、過水口;26、補給水箱;27、循環水泵;271、抽水管;272、進水管;28、補給水泵;281、補給管;29、接料箱;291、透水口;292、支撐條;30、注塑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1,一種具有外冷卻裝置的注塑機,包括用於產品注塑成型的注塑機10,該注塑機10具有一外冷卻裝置20,用於注塑成型後產品的冷卻操作。外冷卻裝置20包括一下料通道21,該下料通道21的一端設於注塑模具的下方,可承接注塑成型後的產品並將產品從注塑機10內輸送出來。
結合圖1與圖2,外冷卻裝置20還包括一支架22,在支架22上設置有冷卻水槽23以及與冷卻水槽23相鄰布置的接料水槽24,在冷卻水槽23內盛裝有一定量的冷卻介質,冷卻介質可以為冷卻水或者冷卻液。上述的下料通道21的下料口剛好位於冷卻水槽23的上方,此外接料水槽24處於冷卻水槽23的下遊兩者具有一定高度落差。
進一步的結合圖2與圖3,接料水槽24內還具有一個可拆卸出來的接料箱29,接料箱29的底部開設有若干透水口291,可將冷卻水槽23內傾瀉下來的冷卻介質透入到接料水槽24的底部。另外接料箱29在接料水槽24內安裝後,其底部與接料水槽24的槽底之間存在間距形成一儲水區241,並且接料箱29在接料水槽24內的安裝高度設計能使得儲水區241具有一定的深度,可儲存一定量的冷卻介質。
結合圖4,接料水槽24處於上沿的內壁上設有限位條242,限位條242可以僅在接料水槽24的兩側壁上設置或者以環狀形式在內壁上設置;接料箱29的上沿水平向外延伸有支撐條292,該支撐條292同樣可以僅在接料箱29的兩側邊上設置或者以環狀形式設置在接料箱29的整圈外沿上。接料箱29利用支撐條292抵接於限位條242上進而實現接料箱29在接料水槽24內的安裝固定。
支架22上還安裝有一循環水泵27,該循環水泵27具有一抽水管271以及進水管272,其中抽水管271連接在接料水槽24上並通入於儲水區241中;進水管272連接在冷卻水槽23上,在冷卻水槽23遠離於接料水槽24的一側壁上開設有進水口233,該進水口233用於進水管272的連接。
此外,該外冷卻裝置20還具有一補給水箱26,在補給水箱26內安裝有補給水泵28,補給水泵28具有一根補給管281,該補給管281連接在冷卻水槽23上,通過補給管281可將補給水箱26內的冷卻介質補給到冷卻水槽23內。
結合圖3、圖5與圖9,冷卻水槽23在相鄰接料水槽24的一側壁上還開設有一出料口234,冷卻介質以及產品可由該出料口234從冷卻水槽23中傾瀉出來。冷卻水槽23在開設有出料口234的一側壁上還通過彈簧鉸鏈設有用於控制出料口234啟閉的封閉板231,特別說明彈簧鉸鏈區別現有的鉸鏈在於其具有一定彈性復位力,封閉板231在彈簧鉸鏈的作用始終具有封閉出料口234的運動趨勢。
出料口234的下側具有一擋板232,該擋板232作為封閉板231的限位設置,其上端面設置為第二階梯面2321,對應的在封閉板231活動端設置為與第二階梯面2321嵌合的第一階梯面2311,且當封閉板231與擋板232配合後,封閉板231剛好在垂直位置限位。
此外,上述的彈簧鉸鏈其具有彈性力足以克服冷卻水槽23在盛裝滿冷卻介質時內部具有的壓力,即在正常產品冷卻過程中封閉板231不會被頂開而導致出料口234的開啟,可確保正常的冷卻操作。
參見圖3與圖6,外冷卻裝置20還具有一壓料組件25,該壓料組件25固定於支架22上且位於冷卻水槽23的正方上。所述的壓料組件25包括一橫跨冷卻水槽23的水平進給部件251以及垂直進給部件。具體的水平進給部件251包括固定於支架22上的底座2515,在底座2515的一側設置有一驅動電機2511,驅動電機2511連接有絲槓2512,在絲槓2512上螺紋連接有一螺母2513,螺母2513上設置有滑動座2514,絲槓2512在驅動電機2511的帶動下進行原地轉動驅動螺母2513沿絲槓2512的軸向進行移動,進而帶動滑動座2514的位移,所述的垂直進給部件固定於滑動座2514上,從而通過水平進給部件251的工作驅動垂直進給部件的水平移動。
結合圖6與圖7,垂直進給部件在本實施例中為一壓料油缸252,在壓料油缸252的第二活塞杆2521上連接有一壓料板253,壓料板253為水平設置並為金屬材質;在壓料板253的一側上設置有推料板254,推料板254與壓料板253互相垂直,且在推料板254上開設有若干過水口2541。
具體結合圖3,壓料板253在冷卻水槽23內同樣處於水平設置,且壓料板253的長度與冷卻水槽23的寬度相近,避免產品從受到擠壓時從壓料板253與冷卻水槽23內壁的間隙中浮上來。推料板254設置在靠近進水口233的一側,且具有一定的高度。
圖8示出了壓料油缸252油路的連接示意,注塑機10內還包括有頂出油缸11,該頂出油作為注塑產品成型下料的動力源,包括第一有杆腔111與第一無杆腔113,第一有杆腔111與第一無杆腔113通過第一活塞杆112予以分隔。壓料油缸252同樣包括第二有杆腔2522與第二無杆腔2523,第二有杆腔2522與第二無杆腔2523通過第二活塞杆2521予以分隔。
第一無杆腔113連接有一根進油總管12,第一有杆腔111連接有一根回油總管13,當液壓油通過進油總管12進入到第一無杆腔113時,會推動第一活塞杆112伸出此時注塑產品開始脫模下料,並且處於第一有杆腔111內的液壓油從回油總管13中回流到油箱中。相反的當液壓油通過回油總管13進入到第一有杆腔111時,第一活塞杆112縮回此時進入到下一次的注塑循環中,並且處於第一無杆腔113中的液壓油從進油總管12中回流到油箱中。
壓料油缸252的第二無杆腔2523中連接有一根進油支管2524,該進油支管2524的另一端連接於回油總管13支路上;壓料油缸252的第二有杆腔2522中連接有一根回油支管2525,該回油支管2525的另一端連接於進油總管12的支路上。
本注塑機10工作時,注塑件30在注塑模具中成型,當完成注塑時,注塑模具開模,頂出油缸11動作,液壓油從進油總管12進入到第一無杆腔113中推動第一活塞杆112伸出,將注塑件30從型腔或者型芯中頂出,與此同時,部分液壓油通過回油支管2525進入到壓料油缸252的第二有杆腔2522中,使得壓料油缸252的第二活塞杆2521縮回,並帶動壓料板253往遠離冷卻水槽23的一側運動,注塑件30被頂出後掉落到下料通道21中,並順利的落入到冷卻水槽23內。
當注塑模具合模時,頂出油缸11的第一活塞杆112進行復位,液壓油通過回油總管13進入到第一有杆腔111中,並且部分液壓油通過進油支管2524進入到第二無杆腔2523中,推動壓料油缸252的第二活塞杆2521伸出,並帶動壓料板253往冷卻水槽23一側位移,壓料板253作用於掉落在冷卻水槽23內的注塑件30上,使其完全浸沒到冷卻介質中,整個流程按照上述動作進行循環。
當完成一定注塑量後進行對注塑件30的出料回收,特別的當處於此出料回收狀態時,第二活塞杆2521還是處於伸出狀態即注塑件30在壓料板253的作用下還處於完全浸沒在冷卻介質中。此時水平進給部件251工作,帶動壓料油缸252往出料口234一側位移,由於注塑件30的密度較低會緊貼在壓料板253的下方,並且推料板254的阻擋作用下逐步的被掃至出料口234一端。另外壓料板253所處於的平面位於封閉板231鉸接處的下方,當壓料油缸252繼續被驅動靠向於出料口234一側時,壓力板會逐步頂開封閉板231並使得封閉板231繞鉸接點進行轉動,此時出料口234被打開同時水平進給部件251停止工作如圖9所示,冷卻介質在重力的作用下傾瀉到接料水槽24中,同時注塑件30在冷卻介質的帶動下同樣從出料口234出來進入到接料箱29中收集。
當冷卻水槽23內的冷卻介質差不多都傾瀉光後,啟動循環水泵27,將從冷卻水槽23中接收過來的冷卻介質打回到冷卻水槽23內,但由於此時出料口234還處於被打開狀態,打回來的冷卻介質從進水口233一側噴入,對冷卻水槽23內部進行衝刷將絕少部分滯留在冷卻水槽23中注塑件30衝刷出去,直到所有注塑件30從冷卻水槽23內出來後循環水泵27停機當然如果在一次回收過程中冷卻水槽23內無滯留注塑件30可以跳過此步驟。當完成衝刷後水平進給部件251工作,驅動壓料油缸252復位,壓料板253逐步的與封閉板231分離,封閉板231在彈簧鉸鏈的作用下復位並最終將出料口234封閉。此時循環水泵27再次開啟並且補給水泵28同樣開啟,向冷卻水槽23內注入冷卻介質用於下次的冷卻操作,而在向冷卻水槽23內注入冷卻介質時,人為可將接料箱29從接料水槽24中取出,並把所有注塑件30從接料箱29中倒出,回收好後重新將接料箱29放入到接料水槽24中。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