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快速混合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3-09 10:19:1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物料的混合(包括粉末與液體的混合、液體與液體的混合等),具體地,涉及一種自動快速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在生產和生活中,常常需要將兩種或多種物料混合,包括粉末與液體的混合、液體與液體的混合等,例如,在生產食品、藥品、化妝品和建築混凝土時,需要將各種顆粒狀原料混合均勻;再例如,在生活中,一些飲料的製備也需要將兩種或多種物料混合,例如,如雞尾酒,芝麻糊,奶粉等。
目前,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通過人力實現兩種或多種物料的混合,尤其是在生活中。然而在飲料的製備中由於有時物料之間比較難混合,不容易充分溶解,從而導致營氧不易吸收,味道受到影響。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自動快速混合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快速混合裝置,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物料不容易充分溶解且費時費力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快速混合裝置,該自動快速混合裝置包括安裝本體、盛液容器、傳動件、凸輪、驅動機構以及復位件,所述驅動機構安裝在所述安裝本體上並能夠帶動所述凸輪轉動,所述復位件的第一端與所述傳動件連接,所述復位件的第二端抵靠在所述凸輪的邊緣,所述傳動件能夠帶動所述盛液容器沿所述復位件的彈力方向移動。
優選地,所述自動快速混合裝置包括用於固定所述盛液容器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夾持本體和夾持部,所述夾持本體與所述傳動件連接。
優選地,所述固定架具有用於使所述傳動件插入的插孔,所述傳動件的外緣與所述插孔的內壁中的一者設置有環形凹槽,所述傳動件的外緣與所述插孔的內壁中的另一者設置有用於與所述環形凹槽扣合的卡扣凸起。
優選地,所述固定架的靠近所述傳動件的位置設置有磁鐵,所述傳動件與所述磁鐵能夠相互吸引。
優選地,所述夾持本體上部開口,所述夾持部為第一夾持爪,所述第一夾持爪從所述開口向所述夾持本體內部延伸。
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持爪為二個或二個以上,二個或二個以上的所述第一夾持爪形成的橫截面從上至下逐漸變窄。
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持爪由彈性材料製成。
優選地,所述夾持本體上部開口,所述夾持部為形成在所述夾持本體的內側壁上的凸部結構。
優選地,所述凸部結構由彈性材料製成。
優選地,所述夾持本體具有開口,所述夾持部為第二夾持爪,所述第二夾持爪從所述夾持本體的底部向所述夾持本體內部延伸。
優選地,所述夾持本體的底部形成所述夾持部;所述夾持部為第三夾持爪,所述第三夾持爪能夠夾持住所述盛液容器;或者所述夾持部為設置在所述夾持本體底部的吸盤,所述吸盤能夠吸住所述盛液容器。
優選地,所述夾持部與所述盛液容器之間設置有用於防止所述盛液容器從所述夾持部上脫離的阻尼件。
優選地,所述阻尼件由矽膠製成。
優選地,所述安裝本體包括本體上蓋和能夠與所述本體上蓋扣合的本體下蓋,所述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安裝本體內,所述傳動件從所述本體上蓋穿出。
優選地,所述本體上蓋的用於穿出所述本體上蓋的位置處設置有用於隔離所述安裝本體內的傳動噪音的隔音部。
優選地,所述傳動件為能夠移動的滑動件。
優選地,所述傳動件上套設有用於引導所述傳動件移動的導向套,所述導向套安裝在所述安裝本體內並與所述安裝本體固定。
優選地,所述復位件為彈簧。
優選地,所述自動快速混合裝置包括安裝在所述安裝本體上的控制機構,所述控制機構與所述驅動機構電連接。
優選地,所述控制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安裝本體上的按鍵,所述按鍵能夠控制所述盛液容器的移動。
使用時,將要混合的物料均裝入盛液容器後,啟動驅動機構,驅動機構帶動凸輪轉動,從而帶動傳動件沿復位件的彈力方向移動,進而使盛液容器中的物質充分混合均勻,在運動過程中,復位件使傳動件及時復位。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快速混合裝置不需要依靠人工勞動力實現物料的混合,省時省力,而且本實用新型通過凸輪與復位件的配合能夠快速實現物料的均勻混合。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徵和優點將在隨後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但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自動快速混合裝置的剖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自動快速混合裝置的另一方向的剖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自動快速混合裝置的固定架的另一種結構的示意圖(圖中只示出了與固定架有關的部件)。
圖4是圖1所示的自動快速混合裝置的固定架的再一種結構的示意圖(圖中只示出了與固定架有關的部件)。
圖5是圖1所示的自動快速混合裝置的固定架的又一種結構的示意圖(圖中只示出了與固定架有關的部件)。
附圖標記說明
10:安裝本體; 11:本體上蓋;
12:本體下蓋; 20:盛液容器;
30:傳動件; 31:導向套;
40:凸輪; 50:驅動機構;
60:復位件; 70:固定架;
71:第一夾持爪; 72:卡扣凸起;
73:夾持本體; 74:凸部結構;
75:吸盤; 76:第二夾持爪
80:磁鐵; 90:隔音部;
100:控制機構; 110:按鍵;
120:控制PCB板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參考附圖所示的上、下、左、右;「內、外」是指相對於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基於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物料不容易充分溶解且費時費力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夠解決該技術問題的自動快速混合裝置,下文將通過具體的實施方式並結合相應的附圖對該自動快速混合裝置進行詳細的說明。
適當地參考圖1,本實施方式提供的自動快速混合裝置包括安裝本體10、盛液容器20、傳動件30、凸輪40、驅動機構50(例如,驅動電機)以及復位件60(例如,所述復位件60可以是彈簧),所述驅動機構50安裝在安裝本體10上並能夠帶動凸輪40轉動,所述復位件60的第一端與傳動件30連接,所述復位件60的第二端抵靠在凸輪40的邊緣,所述傳動件30能夠帶動盛液容器20沿復位件60的彈力方向移動。
使用時,將要混合的物料均裝入盛液容器20後,啟動驅動機構50,驅動機構50帶動凸輪40轉動,從而帶動傳動件30沿復位件60的彈力方向移動,進而使盛液容器20中的物質充分混合均勻,在運動過程中,復位件60使傳動件30及時復位。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快速混合裝置不需要依靠人工勞動力實現物料的混合,省時省力,而且本實用新型通過凸輪40與復位件60的配合能夠快速實現物料的均勻混合。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所指的復位件60的彈力方向實際上是指圖示中的上下方向運動。
其中,所述傳動件30可以直接帶動盛液容器20上下運動,也可以間接帶動盛液容器20上下運動。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保證盛液容器20的運動的平穩性,採用間接帶動盛液容器20運動的方式,具體的,所述自動快速混合裝置包括用於固定盛液容器20的固定架70,所述固定架70包括夾持本體73和夾持部,所述夾持本體73與傳動件30連接,這樣,凸輪40的轉動帶動傳動件30上下運動,由於傳動件30與固定架70連接,從而帶動固定架70上下運動,並最終帶動固定在固定架70上的盛液容器20上下運動。
對於固定架70與傳動件30的連接方式可以有多種,例如固定架70可以與傳動件30固定連接,當然,為了便於拆裝,固定架70與傳動件30優選採用可拆卸連接,其中可拆卸連接的方式也可以有多種,例如螺紋連接,當然也可以採用其他形式的可拆卸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採用卡槽與卡扣的方式,具體的,結合圖2所示,所述傳動件30為杆狀件,所述固定架70具有用於使傳動件30插入的插孔,所述傳動件30的外緣與插孔的內壁中的一者設置有環形凹槽,所述傳動件30的外緣與插孔的內壁中的另一者設置有用於與環形凹槽扣合的卡扣凸起72,在本實施方式中,環形凹槽設置在動件30的外緣,而卡扣凸起72設置在固定架70的插孔的內壁。
其中,為了進一步加固固定架70與傳動件30的連接,所述固定架70的靠近傳動件30的位置設置有磁鐵80,所述傳動件30與磁鐵80能夠相互吸引,這樣固定架70與傳動件30的連接不僅通過卡扣凸起72與環形凹槽的配合實現,同時能夠通過傳動件30與磁鐵80的相互吸引得到進一步的加固,從而提高整個裝置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其中,對於所述固定架70的結構可以有多種,在這裡分別通過相應的附圖對固定架70的各種結構進行說明。
固定架70的第一種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夾持本體73上部開口,所述夾持部為第一夾持爪71,所述第一夾持爪71從所述開口向夾持本體73內部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夾持爪71為二個或二個以上,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第一夾持爪71形成的橫截面從上至下逐漸變窄,這樣便於夾緊固定盛液容器20。所述夾持本體73可以為圓柱狀或者類似圓柱狀,優選地,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第一夾持爪71沿夾持本體73的內壁周向均勻設置。另外,為了便於夾緊盛液容器20,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持爪71由彈性材料製成。
固定架70的第二種結構,如圖3所示,在這種結構中,所述夾持本體73上部開口,所述夾持部為形成在夾持本體73的內側壁上的凸部結構74。其中,所述凸部結構74可以為二個或二個以上。類似的,為了便於夾緊盛液容器20,優選地,所述凸部結構74由彈性材料製成。
固定架70的第三種結構,如圖4所示,在這種結構中,所述夾持本體73具有開口,所述夾持部為第二夾持爪76,所述第二夾持爪76從夾持本體73的底部向夾持本體73內部延伸。其中,類似於第一種結構,所述第二夾持爪76也可以為二個或二個以上。所述夾持本體73可以為圓柱狀或者類似圓柱狀,優選地,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第二夾持爪76沿夾持本體73的內壁周向均勻設置。另外,為了便於夾緊盛液容器20,優選地,所述第二夾持爪76由彈性材料製成。
固定架70的第四種結構,所述夾持本體73的底部形成所述夾持部,所述夾持部為第三夾持爪,所述第三夾持爪能夠夾持住盛液容器20。作為與這種結構類似的結構,如圖5所示,所述夾持部同樣形成在夾持本體73的底部,不同的是,所述夾持部為設置在夾持本體73底部的吸盤75,所述吸盤75能夠吸住所述盛液容器20。
其中,考慮到安全問題,所述夾持部(在這裡可以是第一夾持爪、第二夾持爪或者第三夾持爪)與盛液容器20之間可以設置用於防止盛液容器20從夾持部上脫離的阻尼件,也就是說,阻尼件的設置是為了增加阻尼,從而防止盛液容器20飛脫。所述阻尼件可以由矽膠製成,當然也可以採用其他材料製成,例如橡膠。
同樣,對於安裝本體10的結構形式也可以有多種,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安裝本體10包括本體上蓋11和能夠與本體上蓋11扣合的本體下蓋12,所述驅動機構50設置在安裝本體10內,所述傳動件30從本體上蓋11穿出。
其中,為了避免工作過程中帶來的噪聲影響使用者的身心健康,所述本體上蓋11的用於所述傳動件30穿出本體上蓋11的位置處設置有用於隔離安裝本體10內的傳動噪音的隔音部90,這樣在工作中,安裝本體10內產生的噪音可以通過隔音部90進行隔離,從而不會影響使用者的心情。
另外,所述傳動件可以為能夠移動的滑動件。所述傳動件30上套設有用於引導傳動件30移動的導向套31,所述導向套31安裝在安裝本體10內並與安裝本體10固定(具體的,如圖2所示,所述導向套31與安裝本體10的本體上蓋11固定),這樣凸輪40的轉動使傳動件30沿導向套31內壁做往復運動,在這裡導向套31可以起到導向的作用。其中,導向套31可以是銅套。
進一步地,所述自動快速混合裝置包括安裝在安裝本體10上的控制機構100,所述控制機構100與驅動機構50電連接,這樣,可以通過控制機構100而控制驅動機構50,進而控制盛液容器20的移動。其中,所述控制機構100包括設置在安裝本體10上的控制PCB板組件120和與該控制PCB板組件120電連接的按鍵110,所述按鍵110能夠控制所述盛液容器20的移動,也就是說,可以通過操作按鍵110而實現對盛液容器20的運動情況的控制。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徵,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