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外敷劑的製作方法
2023-12-03 04:37:01 1
一種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外敷劑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外敷劑。祖國醫學認為骨質增生常因感受風、寒、溼、熱外傷、勞損致頸、腰椎、膝關節增生改變,壓迫神經根,閉阻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本發明選擇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散寒除溼,補腎強筋壯骨的中藥鹿銜草、枸骨葉、石香菜、鳳尾蕉花、羊角草、雪見草根、大人血七、姜葉三七、桑蠹蟲、鹿筋、虎骨膠、羊髓,研成細末,裝袋外敷,經我院臨床試驗證明,總有效率達到97.7%,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外敷劑【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外敷劑。
【背景技術】
[0002]骨質增生,是由於構成關節的軟骨、椎間盤、韌帶等軟組織變性、退化,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變化,而出現骨破壞,引起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變形,當受到異常載荷時,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的一種疾病。目前國內治療骨質增生症的方法有很多,治療都存著者局限。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了藥物的作用,但因導入藥物為液體,易揮發,藥效不持久,限制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按摩與牽引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針灸法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西藥治療對肝、腎、胃腸都有一定的損傷,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病情易復發。因此選擇及時、正規、有效、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是關鍵,中藥外敷劑治療骨質增生最大的優點在於從病理上進行根治。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外敷劑。祖國醫學認為這一類疾病屬於「痺症」、「骨痺」、「眩暈」 「腰痛」的範圍。常因感受風、寒、溼、熱外傷、勞損致頸、腰椎、膝關節增生改變,壓迫神經根,閉阻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窮必及腎」久則腎虛精血不足,不能主骨,致髓海空虛骨府失養,從而出現一系列症狀。治以活血化瘀、舒經活絡,祛風散寒除溼,補腎強筋壯骨。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該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外敷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製成:鹿銜草25-50份、枸骨葉15-25份、石香菜10-20份、鳳尾蕉花25-50份、羊角草25-50份、雪見草根15-35份、大人血七5_10份、姜葉三七5_15份、桑蠹蟲5_10份、鹿筋50-70份、虎骨膠5-10份、羊髓30-50份。
[0005]優選的,鹿銜草40份、枸骨葉20份、石香菜15份、鳳尾蕉花35份、羊角草40份、雪見草根25份、大人血七8份、姜葉三七10份、桑蠹蟲8份、鹿筋60份、虎骨膠8份、羊髓40份。
[0006]製備方法將上述中藥用粉碎機反覆3次打成細末備用。
[0007]方中:鹿銜草補虛益腎、祛風活血;枸骨葉補肝腎,養氣血;石香菜理氣活血、止痛;鳳尾蕉花活血化瘀;羊角草清熱利溼、涼血化瘀;雪見草根涼血活血;大人血七行氣散瘀、止血止痛;姜葉三七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桑蠹蟲活血,祛瘀,通經;鹿筋、虎骨膠補益氣血,強健筋骨;羊髓益陰補髓,潤肺澤肌。
[0008]臨床資料
[0009]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為2008年3月~2012年3月間在本院門診就診的患者,共440例。男211例,女229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40歲,平均年齡52.3歲;頸椎增生185例,腰椎增生119例,跟骨增生46例,膝關節增生35例,肘關節增生55例。病程最短的3個月,最長者20年。全部病例均作X光拍片檢查,報告為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現象。
[0010]2、診斷標準(I)本病患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伴有腰部僵硬疼痛或出現下肢麻木等症狀,查體可見部分病人腰椎生理曲度異常;腰椎兩側肌肉有壓痛。(2)腰椎X線片的改變(正位、側位、左右斜位),如病人可有腰椎曲度異常、腰椎側彎、腰椎椎體間隙變窄、腰椎椎體及小關節突增生、腰椎滑脫、椎間孔狹窄等改變。(3)腰椎骨質增生症所產生的各種症狀應與多種腰椎疾病鑑別,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體發肓畸形、椎體腫瘤、腰椎結核等病。一般在人群中四十歲以上的人發病率最高。
[0011]3、治療方法440例觀察病例採用本發明所述中藥外敷治療。稱取鹿銜草40g、枸骨葉20g、石香菓15g、鳳尾蕉花35g、羊角草40g、雪見草根25g、大人血七8g、姜葉三七10g、桑蠹蟲8g、鹿筋60g、虎骨膠8g、羊髓40g,將上述中藥用粉碎機反覆3次打成細末備用。如病位在頸椎、膝關節則縫製I個長4寸、寬3寸純棉布袋;病位在腰椎則縫製I個長8寸、寬4寸布袋均能封其口,然後每晚睡前將備用的藥粉適量;頸椎約120g,腰椎約200g,以白酒調至不稀不幹為度,然後裝入縫製好的布袋密封其口,敷於患處,以繩物固定,次日早晨取出,至晚上如法調敷,以敷三天,休息三天為宜,每取一份藥可反覆調敷5次,3個月後統計療效情況。
[0012]4、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療效標準擬定:臨床症狀消失,無任何不適,感覺如常人者,評為治癒;主要症狀明顯好轉或消失,尚有一些次要症狀存在者評為顯效;症狀有所改善,至少有兩個症狀減輕一個級差者評為有效;症狀無改善者評為無效。
[0013]5、治療結果440例病例,治療3療程後,治癒251例,顯效119例,有效60例,無效10例,治癒率57%,總有效率97.7 %,3個月後隨訪無復發。
[0014]6、典型病例患者李某 ,男,55歲,於2012年8月6日以頭暈頭痛上肢麻木、走路不穩、經常跌倒三月前來就診。患者稱經常頭暈頭痛、頸轉則不利,經X線攝片為頸椎退行性病變,骨質增生,椎間孔狹窄,近三月來一直做牽引、按摩,當時有效,事後又復發,特來求治。證見:形體消瘦、走路步態不穩,說話言語遲緩,舌紫苔白膩,脈弦澀。證屬經行不暢,頸俞經絡阻滯,氣滯血瘀,寒溼入侵,腎不主骨。採用本發明所述中藥外敷治療。稱取鹿銜草40g、枸骨葉20g、石香菜15g、鳳尾蕉花35g、羊角草40g、雪見草根25g、大人血七8g、姜葉三七10g、桑蠹蟲8g、鹿筋60g、虎骨膠8g、羊髓40g,將上述中藥用粉碎機反覆3次打成細末備用。縫製I個長4寸、寬3寸純棉布袋,每晚睡前將備用的藥粉120g,以白酒調至不稀不幹為度,然後裝入縫製好的布袋密封其口,敷於患處,以繩物固定,次日早晨取出,至晚上如法調敷,敷三天,休息三天,每取一份藥可反覆調敷5次。經2個療程治療後頭昏頭痛減輕,走路步態已穩,說話語言較以前流暢,頭能轉側,再經一個療程治療後諸症消失,能正常工作,隨訪至今未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實施例一:稱取鹿銜草40g、枸骨葉20g、石香菓15g、鳳尾蕉花35g、羊角草40g、雪見草根25g、大人血七8g、姜葉三七10g、桑蠹蟲8g、鹿筋60g、虎骨膠8g、羊髓40g。用粉碎機反覆3次打成細末備用。[0016]實施例二:稱取鹿銜草25g、枸骨葉25g、石香菜10g、鳳尾蕉花50g、羊角草25g、雪見草根35g、大人血七5g、姜葉三七15g、桑蠹蟲5g、鹿筋70g、虎骨膠5g、羊髓50g。用粉碎機反覆3次打成細末備用。
[0017]實施例三:稱取鹿銜草50g、枸骨葉15g、石香菜20g、鳳尾蕉花25g、羊角草50g、雪見草根15g、大人血七10g、姜葉三七5g、桑蠹蟲10g、鹿筋50g、虎骨膠10g、羊髓30g。用粉碎機反覆3次打成細末備用。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外敷劑,其特徵在於該中藥外敷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製成:鹿銜草25-50份、枸骨葉15-25份、石香菓10-20份、鳳尾蕉花25-50份、羊角草25-50份、雪見草根15-35份、大人血七5-10份、姜葉三七5-15份、桑蠹蟲5_10份、鹿筋50-70份、虎骨膠5-10份、羊髓30-5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骨質增生的中藥外敷劑,其特徵在於該中藥外敷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製成:鹿銜草40份、枸骨葉20份、石香菓15份、鳳尾蕉花35份、羊角草40份、雪見草根25份、大人血七8份、姜葉三七10份、桑蠹蟲8份、鹿筋60份、虎骨膠8份、羊髓40份。·
【文檔編號】A61K35/32GK103520606SQ201310491610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1日
【發明者】柳萍, 李萍, 杜宏博 申請人: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