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膠囊及其製備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12-03 08:35:36 2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膠囊及其製備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膠囊及其製備工藝,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膠囊及其製備工藝。
背景技術:
炎症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病理過程,可以生於機體各部位的組織和各器官,例如毛囊炎、扁桃體炎等。作為治療炎症的本品原有劑型為片型。而膠囊作為一種藥物劑型,根據我國藥品管理的相關法規,改變劑型作為新藥研究管理。。
現有片劑的工藝技術特點是將處方藥材經粉碎、提取等處理後,混合,制粒、乾燥、包衣即得。現有的治療炎症的中藥片劑存在崩解時限較長等缺點。並且現有的處方量是為壓製成2660片,處方製成的量非1000單位,在製藥上不規範,不利於生產的控制。口服劑量一次5~8片,一日4次,醫患者均不好掌握,並且患者最多一日要服用32片藥,也給患者的服用,攜帶帶來不便。
為了改變該中藥的上述弊端,同時保持該方獨到的療效,促進該中藥的現代化生產,對在保留原配方,原療效的同時,對該中藥的劑型、輔料和工藝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日趨成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給藥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助懸劑懸浮、穩定性好、可掩蓋藥物不適的氣味,便於服用的中藥膠囊。本發明與片劑比較,製備時可不加粘合劑和壓力,在胃腸中崩解快,一般服後3~10分鐘即可崩解釋放藥物,較片劑顯效快,吸收好,可提高藥物的穩定性,保護藥物不受溼氣、空氣中氧以及光線的影響,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該治療炎症的中藥膠囊的製備工藝。其製備方法工藝簡單,易於控制,產品質量穩定,無有害殘留,並使本品處方規範化,將處方改為製成1000粒膠囊的量,口服劑量為一次3~5粒,一日4次,與原服用的重量和劑量相當,但服用量有所降低。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下面的方法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製劑藥物,其中,以1000單位計,有效藥用成份為黃芩270.68份、蒲公英721.80份、苦地丁180.45份、板藍根270.68份,輔料為澱粉。
所述的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製劑藥物,其中,以1000粒計,有效藥用成份為黃芩270.68g、蒲公英721.80g、苦地丁180.45g、板藍根270.68g,輔料為澱粉。
所述的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製劑藥物的膠囊製備工藝,它包括如下步驟a)取黃芩270.68g,將黃芩150.38g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其餘黃芩粉碎成最粗粉,用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時,回收乙醇,在40℃時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的稠膏一;b)將蒲公英、苦地丁加12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合併煎液、濾過;c)將板蘭根加10倍量水煮沸後在80~90℃溫浸二次,每次1小時,濾過,合併濾液,加入上述水煎液,濃縮成50℃時相對密度為1.30的稠膏二;d)將上述黃芩細粉加入到稠膏一和稠膏二混合,,60℃減壓乾燥,粉碎成細粉,加入澱粉適量,以乙醇制粒,60℃乾燥,整粒,製成1000粒,即得。
1製備工藝1.1研究內容1.1.1黃芩粉碎工藝研究黃芩3000g以SF-8213(2)型高速粉碎機粉碎,得粉2880g,得粉率96%,說明粉碎工藝基本可行。因粉碎藥材量較小,若增大藥材粉碎量,得粉率可提高。
1.1.2提取工藝的優化1.1.2.1黃芩醇提工藝的優化考察因素在原製法中,黃芩的醇提取條件只有醇濃度,無提取時間、次數、醇用量,因此需對工藝進行優化。
指標確定根據原方功效,結合主要有效成分藥理作用,選黃芩苷為考察指標。
測定方法(1)儀器與試藥Sumit P68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黃芩苷對照品由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提供,供含量測定用(批號0715-9909);甲醇為色譜純,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色譜條件C18柱,粒度5μm,4.6×250mm,大連依利特有限公司生產,柱號1414552;流動相為甲醇-水-磷酸(47∶53∶0.2);流速1ml/min;柱溫∶室溫。
(3)檢測波長280nm。
(4)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60℃減壓乾燥4小時的黃芩苷對照品6.52mg,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5)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黃芩最粗粉約50g,精密稱定,加60%乙醇按下述正交試驗進行提取。提取液濾過,定容至1000ml,精密量取1ml至50ml量瓶中,加60%乙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
(6)供試品溶液的測定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按上述色譜條件測定,即得。試驗結果如下面三個表,依序分別為黃芩醇提正交試驗表頭設計,黃芩醇提正交試驗結果,黃芩醇提方差分析表。
黃芩優選提取工藝為A383C3,即加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時。
驗證試驗為考察優選工藝的重複性,進行了3次驗證試驗,說明工藝基本可行。結果見下表的黃芩醇提驗證試驗結果
黃芩粒度考察選取黃芩飲片、最粗粉、粗粉進行考察,結果見下表的黃芩粒度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從上表可見,最粗粉與粗粉提取率相當,但粗粉因生產上可造成過濾困難,故選擇最粗粉提取。
綜上所述,黃芩醇提的最佳工藝為黃芩最粗粉以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時。
1.1.2.2蒲公英、苦地丁提取工藝的優化在原製法中,蒲公英、苦地丁的水煎煮法,只有煎煮次數,無加水量、煎煮時間,因此需對此兩個因素進行優化。
優化指標的確定已有報導,咖啡酸是抑菌的活性成分,故選擇咖啡酸為優化指標。
HPLC咖啡酸的測定方法(1)儀器與試藥Summit P68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咖啡酸對照品由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提供,供含量測定用(批號885-200102);甲醇為色譜純,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色譜條件C18柱,粒度5μm,4.6×250mm,大連依利特有限公司生產,柱號1414552;流動相為甲醇-磷酸鹽緩衝液(取磷酸二氫鈉1.56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再加1%磷酸溶液調節PH值至3.8~4.0,即得)(23∶77);流速1ml/min;柱溫∶室溫。
(3)檢測波長323nm。
(4)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在110℃乾燥至恆重的咖啡酸對照品8.95mg,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精密吸取2ml於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5)供試品溶液的製備按處方比例稱取蒲公英90.23g、苦地丁22.56g,按下述試驗設計進行提取,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定容至1000ml,精密量取5ml蒸乾,以甲醇溶解定容至10ml,搖勻,即得。
(6)供試品溶液的測定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供試品溶液各10μl,按上述色譜條件進樣,測定,即得。
試驗方法與結果見下面兩個表,分別為蒲公英、苦地丁提取正交試驗表頭設計和蒲公英、苦地丁提取工藝正交試驗結果
結論綜上所述,蒲公英、苦地丁優選提取工藝為加水12倍量,提取2次,每次1小時。
1.1.2.3板藍根提取工藝的優化在原製法中,板藍根的水提取法,只有次數,無加水量、溫浸時間。
現選擇,加水倍數、提取次數、提取時間、為影響有效成份收率的3個因素,浸膏和靛玉紅得率為考察指標,結果從幹浸膏得率方差分析看,加水量與提取時間兩因素對幹浸膏得率的影響顯著,而煎煮次數對得膏率影響較小。從靛玉紅得率方差分析表中看出,加水量與煎煮次數對靛玉紅得率影響顯著,提取時間影響較小。優化的條件採用提取煮沸後保溫(80~90℃)熱浸,保持了板藍根藥材木栓層、皮層的完整,減少了木質部樹脂狀物、澱粉粒的溶出及糊化,使提取液色澤棕黃色、液體較澄清,靜置離心後可直接濃縮成膏,得膏率及靛玉紅得率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且產品的色、香、味均優於原工藝的產品。
結合原製備工藝提取次數為2次,最後確定板藍根的提取工藝為藥材加10倍量水,煮沸後溫浸二次,每次溫浸(80~90℃)1小時。
1.1.3濃縮與乾燥工藝研究濃縮工藝溫度對黃芩、板藍根、蒲公英、苦地丁中所含成分有影響,因此濃縮的溫度過高對有效成分不利。為此,選擇60℃下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的稠膏(50℃),若過稠,易造成濃縮過程中的結焦現象,且從濃縮罐中傾出困難,造成藥液損失;過稀,則致使藥液在減壓過程中自容器中易濺出,且乾燥時間明顯延長。
乾燥工藝取處方量藥材各3份,按最佳提取工藝製備濃縮至稠膏狀,分別進行常壓、減壓乾燥,比較經不同乾燥方法乾燥後浸膏中黃芩苷的含量。結果見下表的乾燥方法對黃芩苷含量的影響結果 由上表可見,乾燥方法、乾燥溫度對浸膏中黃芩苷含量、乾燥時間均有影響。以黃芩苷含量為指標,減壓乾燥優於常壓乾燥,60℃優於80℃;以乾燥時間為指標,則減壓乾燥短於常壓乾燥,80℃短於60℃。因此乾燥方式以減壓乾燥為宜。對乾燥時間,80℃雖短於60℃,但60℃黃芩苷的含量高於80℃,故乾燥溫度宜選擇60℃。
1.1.4中間體粉碎工藝的研究以高速組織粉碎機(PHILIPS-HR2839型)對提取幹膏進行小試,結果易於粉碎,粉碎的混合物室溫放置吸潮現象不明顯。在生產使用的SF-8213(2)型高速粉碎機上試驗,試驗結果如下處方量的20倍藥材,即黃芩3kg粉碎,得粗粉2.87kg,得粉率95.6%。其餘黃芩等按最佳工藝提取、濃縮,加入黃芩細粉,乾燥,得幹膏6.785kg,得膏率23.5%。粉碎後得粉6.64kg,出粉率約97.8%。說明粉碎工藝基本可行。
1.1.5輔料的選擇澱粉自植物中提得,廣泛用作片劑、丸劑、膠囊劑等的稀釋劑,性質穩定,安全,為藥典收載品種。在本製劑中,使用量較低,用來調整劑量,經試驗表明,製劑穩定,且不影響含量測定,故選擇澱粉作為稀釋劑。
1.1.6製劑的成型研究1.1.6.1顆粒流動性研究採用休止角的方法測定顆粒流動性。將漏鬥固定於水平放置的坐標紙,使漏鬥下口距坐標紙的距離為H=6cm,將顆粒緩慢的倒入漏鬥中,直到漏鬥下形成的圓錐體的尖端接觸漏鬥的出口為止,由坐標測出圓柱的半徑R。根據公式tgα=H/R計算出顆粒的休止角。結果見下表的顆粒流動性試驗結果
由上表可見,三批顆粒(20目)的休止角均小於30°,表明流動性良好。經全自動膠囊填充機生產試驗表明,物料的流動性良好,成品的分劑量準確。
1.1.6.2內容物引溼性研究取樣品15粒,傾出內容物,置ф60×12mm培養皿中,攤成約5mm厚,敞口放在25℃、RH92.5%(密閉乾燥器下放置KNO3飽和溶液)密閉乾燥器中,放置10天,並分別於5天、10天取出稱重。引溼性試驗結果見下表
內容物引溼性研究試驗結果為5天、10天增重率分別為5.11%、7.25%,說明吸潮不明顯。
1.1.7膠囊規格的選擇原處方黃芩450g、蒲公英1200g、苦地丁300g、板藍根450g,壓製成2660片,服用劑量為一次5~8片,一日4次。口服劑量一次5~8片醫患者均不好掌握。原每日服用劑量以每次8片計,則每日口服劑量為32片,2660片服用的天數為2660/32=83.125天,折算為每日服用的藥材量則為黃芩5.4135g、蒲公英14.436、苦地丁3.6090g、板藍根5.4135g。處方製成的量非1000單位,為使本品處方規範化,將處方改為製成1000粒膠囊的量。從中試生產數據看藥材出膏率為20~24%,即每日服用幹膏量約為6~7g,加輔料即可製成裝量為0.4g/粒的膠囊20粒,因此用法與用量為口服,一次3~5粒,一日4次,與原服用劑量相等。因此規格為0.4g/粒。
4穩定性試驗根據藥品註冊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對三批蒲地藍消炎膠囊進行了24個月的穩定性試驗,室溫留樣觀察結果表明,三批樣品在考察期內(24個月),各項檢測指標均符合規定,且無明顯變化,因此認為蒲地藍消炎膠囊藥品質量是穩定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實施例1]本發明中藥製劑藥物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製劑藥物,其特徵在於以1000單位計,有效藥用成份為黃芩270.68份、蒲公英721.80份、苦地丁180.45份、板藍根270.68份,輔料為澱粉。
本發明中藥製劑藥物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製劑藥物,以1000粒計,有效藥用成份為黃芩270.68g、蒲公英721.80g、苦地丁180.45g、板藍根270.68g,輔料為澱粉。
本發明中藥膠囊的製備方法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膠囊的製備工藝,它包括如下步驟取黃芩270.68g,將黃芩150.38g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其餘黃芩粉碎成最粗粉,用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時,回收乙醇,在40℃時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的稠膏;將蒲公英、苦地丁加12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合併煎液、濾過;將板蘭根加10倍量水煮沸後在80~90℃溫浸二次,每次1小時,濾過,合併濾液,加入上述水煎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50℃)的稠膏;將上述乙醇黃芩濃縮膏、黃芩細粉加入到板蘭根濃縮膏中,60℃減壓乾燥,粉碎成細粉,加入澱粉適量,以乙醇制粒,60℃乾燥,整粒,製成1000粒,即得。
本發明也可按常規製劑工藝製成片劑、衝劑、糖漿等其它中藥製劑。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較佳可行的實施例之一而已,不能因此即局限本發明的權利範圍,對熟悉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舉凡運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構思做出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屬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製劑藥物,其特徵在於以1000單位計,有效藥用成份為黃芩270.68份、蒲公英721.80份、苦地丁180.45份、板藍根270.68份,輔料為澱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製劑藥物,其特徵在於以1000粒計,有效藥用成份為黃芩270.68g、蒲公英721.80g、苦地丁180.45g、板藍根270.68g,輔料為澱粉。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製劑藥物的膠囊製備工藝,它包括如下步驟a)取黃芩270.68g,將黃芩150.38g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其餘黃芩粉碎成最粗粉,用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時,回收乙醇,在40℃時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的稠膏一;b)將蒲公英、苦地丁加12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合併煎液、濾過;c)將板蘭根加10倍量水煮沸後在80~90℃溫浸二次,每次1小時,濾過,合併濾液,加入上述水煎液,濃縮成50℃時相對密度為1.30的稠膏二;d)將上述黃芩細粉加入到稠膏一和稠膏二混合,,60℃減壓乾燥,粉碎成細粉,加入澱粉適量,以乙醇制粒,60℃乾燥,整粒,製成1000粒,即得。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炎症的中藥膠囊,以1000粒計,有效藥用成份為黃芩270.68g、蒲公英721.80g、苦地丁180.45g、板藍根270.68g,輔料為澱粉。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給藥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穩定性好、可掩蓋藥物不適的氣味,便於服用的中藥膠囊。
文檔編號A61P11/04GK1883564SQ20051008120
公開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21日
發明者楊次齡 申請人:楊次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