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與流程
2023-12-03 17:27:16 1

本發明涉及一種加熱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適用於退火爐的加熱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退火爐用加熱模式是由退火爐板溫控制PID輸出後,根據總的加熱輸出給定各列的制定輸出值,只有三種加熱模式,分別為:Narrow、proportional和Normal。上述三種加熱模式能夠適用於大部分鋼種,但是對於需要更長均熱時間的鋼種來說沒有辦法實現。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該方法將退火爐加熱模式改為前段加熱模式,實現短爐長用,增加均熱段長度來增加均熱時間,使帶鋼在爐內晶粒充分長大,優化帶鋼機械性能。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所述退火爐中輻射管由前至後的排列順序為A1、A2、A3……An……,所述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x,所述輻射管的加熱輸出為y,
所述輻射管An的加熱輸出yn與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x之間的函數關係式為所述k=0.5(n'+1),所述n'為輻射管的數量,所述x、y、n、n'的取值範圍為:0≤x≤100%,0≤y≤100%,n≥1,n'>1;當根據所述函數關係式計算得到的yn大於100%時,yn取值為100%;當根據所述函數關係式計算得到的yn小於0時,yn取值為0。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2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2+1)x=1.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3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3+1)x=2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4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4+1)x=2.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5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5+1)x=3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6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6+1)x=3.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6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7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7+1)x=4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6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7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8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8+1)x=4.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6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7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8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9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9+1)x=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6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7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8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9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10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10+1)x=5.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6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7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8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9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10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輻射管A3開始燃燒;之後以此類推,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的加熱輸出分配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實施例一的加熱輸出分配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實施例二的加熱輸出分配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實施例三的加熱輸出分配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實施例四的加熱輸出分配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實施例五的加熱輸出分配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實施例六的加熱輸出分配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實施例七的加熱輸出分配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實施例八的加熱輸出分配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實施例九的加熱輸出分配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所述退火爐中輻射管由前至後的排列順序為A1、A2、A3……An……,所述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x,所述輻射管的加熱輸出為y。
所述輻射管An的加熱輸出yn與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x之間的函數關係式為所述k=0.5(n'+1),所述n'為輻射管的數量,所述x、y、n、n'的取值範圍為:0≤x≤100%,0≤y≤100%,n≥1,n'>1;當根據所述函數關係式計算得到的yn大於100%時,yn取值為100%;當根據所述函數關係式計算得到的yn小於0時,yn取值為0。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輻射管A3開始燃燒;之後以此類推,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下面以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2所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2時,也就是只有兩個輻射管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2+1)x=1.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實施例二
如圖3所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3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3+1)x=2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輻射管A3開始燃燒;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實施例三
如圖4所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4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4+1)x=2.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輻射管A3開始燃燒;之後以此類推,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實施例四
如圖5所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5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5+1)x=3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輻射管A3開始燃燒;之後以此類推,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實施例五
如圖6所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6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6+1)x=3.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6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輻射管A3開始燃燒;之後以此類推,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實施例六
如圖7所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7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7+1)x=4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6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7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輻射管A3開始燃燒;之後以此類推,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實施例七
如圖8所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8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8+1)x=4.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6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7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8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輻射管A3開始燃燒;之後以此類推,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實施例八
如圖9所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9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9+1)x=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6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7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8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9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輻射管A3開始燃燒;之後以此類推,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實施例九
如圖10所示,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其中當所述n'=10時,所述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y1=0.5(10+1)x=5.5x,所述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3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4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5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6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7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8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9的加熱輸出為所述輻射管A10的加熱輸出為
本發明退火爐用由前至後連續式加熱方法,當輻射管A1的加熱輸出為50%時,輻射管A2開始燃燒;當A1的加熱輸出為100%時,輻射管A2的加熱輸出為50%,輻射管A3開始燃燒;之後以此類推,當退火爐總的加熱輸出為100%時,所有輻射管的加熱輸出均為100%。本發明將退火爐的加熱功能全部前移,集中使用前段燒嘴的能力快速將帶鋼加熱到需求的溫度,後段的燒嘴不再燃燒供熱,這樣能夠使帶鋼在爐內的均熱段長度增加,更有效的使帶鋼晶粒長大,從而優化帶鋼的機械性能。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並非對本發明的範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