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供暖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1-11 22:45:27 3
專利名稱:一種供暖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供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形式末端供暖系統。
背景技術:
冬季採暖是寒冷地區的基本生活需求,目前,以熱水作為傳熱介質的供暖系統主要分為三種形式。一種形式是集中供暖,即通過大型鍋爐房和換熱站向某個區域提供採暖用熱水,供暖末端通常為散熱器。集中供暖存在的問題包括熱量損失大、室溫不可調、供暖系統水力不平衡、各末端熱量分配不均勻等。
第二種形式是熱泵供暖,即採用熱泵提供45°C左右的熱水,進入風機盤管,由風機盤管將熱量帶入室內。熱泵供暖的特點在於供暖溫升快,但同時也存在供暖系統水力不平衡,室外溫度低、供暖能力下降的問題。第三種形式是分戶供暖,即通過壁掛爐等產生熱水的設備向一個或幾個房間供暖。分戶供暖末端通常採用低溫地板輻射採暖,低溫熱水(約55°C左右)進入敷設於地面的採暖盤管,回水(溫度降低約10°C )重新進入提供熱源的設備獲取熱量,以此循環。此方式採暖的舒適性較好,但不足之處在於可維修性較小。此外,敷設加熱管道的不同區域的地板表面均有最高溫度限制,比如,人員長期停留區域約為28°C左右;人員短期停留區域約為32°C左右;無人員停留區域約為42°C左右;顯然,滿足上述溫度控制要求必然增加施工和維護成本。眾所周知,對於一棟建築物而言,由於各房間功能不同,每種形式的米暖末端均無法滿足各待升溫空間的舒適性、升溫速度等採暖要求。另外,不同形式採暖末端的初投資差異大。有鑑於此,亟待針對現有供暖系統進行優化設計,以克服上述各種形式供暖系統存在的上述缺陷。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缺陷,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供暖系統,在滿足各待升溫空間的舒適性、升溫速度等採暖要求的基礎上,可有效控制系統初投資。本發明提供的供暖系統,包括一提供高溫工質的熱源和至少兩種以上形式的採暖末端;各種形式的所述採暖末端之間通過並聯設置、串聯設置或串並聯混合設置,分別通過管道與所述熱源連通構成迴路。優選地,所述採暖末端具體為散熱器、採暖盤管和風機盤管中的至少兩種。優選地,所述多種形式採暖末端與所述熱源的連接迴路的管道上分別設有溫度控制裝置。優選地,所述散熱器與所述熱源的連接迴路的管道上設有動態壓差平衡閥。優選地,所述採暖盤管和/或風機盤管的進口分別通過流量控制裝置與熱源連通,所述流量控制裝置與所述溫度控制裝置電連接。優選地,所述流量控制裝置包括第三泵,所述第三泵分別與熱源的出口和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通過管道連通,對應的採暖末端的出口管道與所述第三泵的進口管道之間連通;所述溫度控制裝置包括電連接的溫控閥和第三溫度採集裝置,所述第三溫度採集裝置還通過保護器與所述第三泵電連接;所述溫控閥設置在第三泵與熱源連通的管道上,所述第三溫度採集裝置設置在第三泵與相應採暖末端連通的管道上。優選地,所述流量控制裝置包括通過管道連通的泵和三通流量閥,所述溫度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管道上的溫度採集裝置和分別與所述溫度採集裝置、泵和三通流量閥電連接的溫控器。優選地,所述流量控制裝置包括通過管道連通的第一泵和第一三通流量閥,所述第一泵設置在相應採暖末端的出口至所述第一三通流量閥的進口之間的管道上,所述第一三通流量閥的兩個出口分別與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管道和系統回水管路連通;所述溫度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管道上的第一溫度採集裝置,還包括分別與所述 第一溫度採集裝置、第一泵和第一三通流量閥電連接的第一溫控器。優選地,所述流量控制裝置包括通過管道連通的第二泵和第二三通流量閥,所述第二泵設置在第二三通流量閥的出口至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之間的管道上,所述第二三通流量閥的兩個進口分別與所述熱源的出口和相應採暖末端的出口管道連通;所述溫度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管道上的第二溫度採集裝置,還包括分別與所述第二溫度採集裝置、第二泵和第二三通流量閥電連接的第二溫控器。優選地,所述熱源的出口管道上設置有主泵,所述主泵下遊側的所述熱源的出口管道與所述熱源的進口管道之間設置有壓差旁通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供暖系統在一個熱源的基礎上,配置有多種形式採暖末端,且熱源通過管道分別與每種形式採暖末端構成迴路。一方面,本發明可根據不同功能房間布置相應形式的採暖末端,可同時滿足舒適性、升溫速度等性能指標,從而滿足不同功能房間的採暖要求,布置較為靈活;另一方面,相比於現有技術,本發明多種形式採暖末端使用一個熱源,大大降低了系統初投資,進而有效控制採暖成本。本發明提供的供暖系統可用於住宅、辦公、酒店等各類建築物的供暖,具有節能高效、布置靈活的特點。
圖I是本發明一種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原理圖;圖2是圖I的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原理圖;圖4是圖3的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原理圖;圖6是圖5的C部的局部的放大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原理圖。圖中熱源I、主泵2、壓差旁通閥3、第一三通流量閥4a、4b、第二三通流量閥4a'、4b'、第一泵5a、5b、第二泵5a'、5b'、第一溫控器6a、6b、第二溫控器6a'、6b'、集液器7、熱電閥8、分配器9、排氣閥10、放水閥11、第三溫控器12、採暖盤管13、溫度控制閥14、散熱器15、動態平衡電動二通閥16、風機盤管17、第四溫控器18、供水主管19、回水主管20、動態壓差平衡閥21、第一溫度採集裝置22a、22b、第二溫度採集裝置22a'、22b'、溫控閥23a、23b、第三泵24a、24b、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a、25b、保護器26a、26b。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供暖系統,包括一個提供高溫工質的熱源和多種形式採暖末端;多種形式採暖末端之間通過並聯設置、串聯設置或串並聯混合設置,分別通過管道與熱源連通構成迴路。在滿足各待升溫空間的舒適性、升溫速度等採暖要求的基礎上,可有效控制系統初投資;具有節能高效、布置靈活的特點。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詳細說明四個典型的實施例。請參見圖1,該圖示出了第一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原理圖。 該供暖系統的熱源I可以採用壁掛爐、天然氣鍋爐、燃油鍋爐、燃煤鍋爐、生物質鍋爐、電鍋爐或者高溫熱泵。系統共包括三種形式的採暖末端散熱器15、採暖盤管13和風機盤管17。優選的,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所採用的高溫工質為水,也可以是其它傳熱介質。為方便介紹,下面僅以水為例進行具體說明。其中,散熱器15的進水口和回水口分別與供水主管19和回水主管20連通構成散熱器供暖迴路。應當理解,圖中所示散熱器15為兩個,僅用於理解系統工作原理,實際上,散熱器15的數量可根據實際供暖需要進行設置。具體地,散熱器15與熱源I連通迴路上的溫度控制裝置為溫度控制閥14。每個散熱器15的進水口分別通過一個溫度控制閥14與所述供水主管19連通;也就是說,供水主管19流向各散熱器15的供水支路上設置有一個溫度控制閥14,從而根據需要調節溫度控制閥14的開度,通過調節高溫介質的進液流量控制進入散熱器迴路的總熱量。此外,實際暖通設計時,不同使用空間的溫度要求略有不同,若各散熱器15的進水口並聯在一個溫度控制閥14的下遊側,空間溫度要求低的散熱器15必然存在不必要的能源浪費;為此,本方案還在每個散熱器15的回水口分別通過動態壓差平衡閥21與所述回水主管20連通,以維持散熱器15供、回水壓差,實現水力平衡,滿足散熱器15所需熱水流量。也就是說,在相同進水流量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溫度要求調節相應散熱器15的回水流量,使得散熱器供水支路的能源分配更加合理有效,當然,控制回水流量的動態壓差平衡閥21也可以選用其他結構形式的元件,只要滿足使用需要均屬於等同替換。該溫度控制閥14可以是自動恆溫閥,也可以是熱通斷閥。自動恆溫閥的原理是閥頭上的溫包感測室內溫度,溫包內的介質膨脹或收縮,推動閥杆上下移動,調節進入散熱器的熱水流量。熱通斷閥與房間溫控器相連,受溫控器控制開啟或關閉。另外,溫度控制閥14還可以設置在回水主管20上,同樣也可以控制調節高溫介質進入散熱器迴路的流量從而控制進入散熱器迴路的總熱量。本實施例中,風機盤管17和採暖盤管13的進水口和回水口分別與供水主管19和回水主管20連通構成相應的供暖迴路。其中,採暖盤管13和風機盤管17的進口分別通過流量控制裝置與熱源I連通,流量控制裝置與溫度控制裝置電連接,且風機盤管17和採暖盤管13所採用的流量控制裝置和溫度控制裝置原理相同。以採暖盤管13迴路為例,如圖2所示,該圖是圖I的A部放大圖,即採暖盤管迴路的回水原理示意圖。流量控制裝置包括通過管道連通的第一泵5a和第一三通流量閥4a,第一泵5a設置在相應採暖末端的出口至第一三通流量閥4a的進口之間的管道上,第一三通流量閥4a的兩個出口分別與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管道和系統回水管路連通;溫度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管道上的第一溫度採集裝置22a,還包括分別與第一溫度採集裝置22a、第一泵5a和第一三通流量閥4a電連接的第一溫控器6a。受圖幅限制,圖I中僅示出一個採暖盤管13 ;同樣可以理解的是,採暖盤管13的數量也可根據實際供暖需要進行設置,其數量的變化並不限制本申請請求保護的範圍。另外,採暖盤管13還可以是其它採暖盤管如壁式採暖盤管等等。為方便介紹,下面僅以採暖盤管13為例進行具體說明。上述採暖盤管13所在迴路採用了進液溫度的溫控設計。具體地,將採暖盤管13的回水口通過第一三通流量閥4a與採暖盤管13的進水口連通,地暖回水與高溫熱水混合後作為地暖供水,通過第一三通流量閥調節地暖回水與高溫供水的混合比例,使地暖供水溫度與地暖供水設定的溫度相同,比如,55°C左右,從而保證該採暖盤管13所在空間的舒適性,且不會造成能源的浪費。為避免非正常工況下介質反向流動,在第一三通流量閥4a的出口管道與採暖盤管13的進口管道之間設置有單向閥。
實際上,該第一三通流量閥4a具有一個進口、兩個出口,採暖盤管13的回水口通過第一泵5a與第一三通流量閥4a的進口連通,第一三通流量閥4a的兩個出口分別與回水主管20和採暖盤管13的進水口連通。優選的,為保證控制精度,在採暖盤管13的進水口處設置有第一溫度採集裝置22a,使用過程中,第一溫度採集裝置22a輸出溫度信號至第一溫控器6a,第一溫控器6a根據該溫度信號輸出控制信號至第一三通流量閥4a和第一泵5a,以調節第一三通流量閥4a的開度和第一泵5a的啟閉,從而有效利用採暖盤管13的回水熱量,最大限度的控制採暖盤管迴路的用熱量。通過不斷調整,當二次供水溫度與二次供水設定溫度相同,恆溫三通流量閥4a開度保持基本不變。另外,溫度採集裝置還可以設置在採暖盤管上或者採暖盤管所控制的空間內,同樣可以達到控溫的目的,區別僅在於控制過程中的反應靈敏度有所不同。另外,若干所述採暖盤管13的進水口和回水口分別通過分配器9和集液器7集成,地暖供水經過分配器9進入每個採暖盤管13,回水進入集液器7 ;工作過程中,回液通過第一泵5a增壓,經過第一三通流量閥4a後,一部分根據需要經止回閥與高溫熱水混合流入採暖盤管13,另一部分直接進入回水主管20。此外,為確保安全,在集液器7、分配器9上還可以設置自動排氣閥10和放水閥11。並且,在每個採暖盤管13的回水口與集液器7的若干進口之間分別設置有熱電閥8,每個熱電閥8通過相應的第三溫控器12控制其啟閉;也就是說,在與每個採暖盤管13所應用的房間內,相應設置房間溫控器12,以將房間溫度信號輸出至相應的熱電閥8,根據房間溫度控制熱電閥8的開啟或者關閉,實現對房間溫度的控制。特別說明的是,對於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所述採暖盤管13而言,其連接方式不限於串聯,還可以是並聯。另外,本文中所提及散熱器指的是沒有其它輔助散熱方式而只是利用熱交換器本身向外散熱的方式,如暖氣片等。應當理解,圖中所示散熱器15為並聯設置的兩個,僅用於理解系統工作原理,也可以是一個或3個以上的多個連接,散熱器15的數量可根據實際供暖需要進行設置。同樣,對於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散熱器15而言,其連接方式不限於串聯,還可以是並聯。另外,圖中所示風機盤管17為並聯的三個,僅用於理解系統工作原理,風機盤管17的數量也可根據實際供暖需要進行設置。同樣,對於兩個及兩個以上風機盤管17而言,其連接方式不限於串聯,還可以是並聯。
如前所述,為了保證風機盤管17所在的供暖迴路所提供的空間的溫控效果及舒適度,風機盤管17所在迴路也可採用溫控設計,其回水口通過第一三通流量閥4b與風機盤管17的進水口連通,以調節風機盤管回水與高溫供水的混合比例,使風機盤管供水溫度與風機盤管供水設定的溫度相同,比如,75°C左右。其流量控制原理與地暖迴路相同。同樣地,第一三通流量閥4b具有一個進口、兩個出口,風機盤管17的回水口通過第一泵5b與第一三通流量閥4b的進口連通,第一三通流量閥4b的兩個出口分別與回水主管20和風機盤管17的進水口連通。並且,在風機盤管17的進水口處設置有第一溫度採集裝置22b,使用過程中,第一溫度採集裝置22b輸出溫度信號至第一溫控器6b,第一溫控器6b根據該溫度信號輸出控制信號至第一三通流量閥4b和第一泵5b,以調節第一三通流量閥4b的開度和第一泵5b的啟閉,從而有效利用風機盤管17的回水熱量,採暖盤管最大限度的控制風機盤管迴路的用熱量。此外,每個風機盤管17的回水管路上分別設置有動態平衡電動二通閥16,一方面,可以在一定壓差範圍內保持通過風機盤管17的水流量,另一方面,在與每個風機盤管17所應用的房間內,相應設置房間溫控器18,以將房間溫度信號輸出至相應的動態平衡電動二通閥16,根據房間溫度控制動態平衡電動二通閥16的開啟或者關閉。上述實施例中的流量控制原理只是一種實施方式,另外,在管路連接方便的情況下,流量控制還可以是不同種類採暖系統之間的調節,如將散熱器的回水引入到採暖盤管的進水口進行混合,這樣更加有利於熱量的綜合利用,提高熱量的使用效率。另外,為了進一步保證系統的安全性能,在系統主迴路中,供水主管19上設置有主泵2,該主泵2下遊側的供水主管19與回水主管20之間設置有壓差旁通閥3。如此設置,當供、回水壓差超過設定值,自動旁通閥3打開;熱源輸出介質經壓差旁通閥3實現溢流,可以確保供暖系統工作安全、可靠。需要說明的是,本實例採用三種形式的採暖末端,實際上可根據具體應用情境的需要選擇其中任意兩種形式的採暖末端,或者採用其它採暖末端形式的組合,並且每種形式的採暖末端的使用數量為至少一個以上,只要應用本案的基本構思均在本申請請求保護的範圍內。請參見3,該圖是第二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原理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基本構成及連接關係與第一實施例基本相同。兩者相比,區別在於採暖盤管13迴路和風機盤管17迴路的流量控制原理不同,請一併參見圖4,該圖是圖3的B部放大圖,即採暖盤管迴路的回水原理。以採暖盤管13為例,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流量控制裝置包括通過管道連通的第二泵5a'和第二三通流量閥4a',第二泵5a'設置在第二三通流量閥4a'的出口至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之間的管道上,第二三通流量閥4a'的兩個進口分別與熱源的出口和相應採暖末端的出口管道連通;溫度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管道上的第二溫度採集裝置22a',還包括分別與所述第二溫度採集裝置22a'、第二泵5a'和第二三通流量閥4a'電連接的第二溫控器6a'。本實施例中,第二三通流量閥4a'具有兩個進口、一個出口,採暖盤管13的回水口和供水主管19分別與第二三通流量閥4a'的兩個進口連通,第二三通流量閥4a'的出口通過第二泵5a'與採暖盤管13的進水口連通,通過不斷調整,使二次供水溫度與設定的二次供水溫度相同。顯然,與第一實施例相比,本方案中起循環作用的第二泵5a'設置在採暖盤管13的進水管路上。同樣地,風機盤管17的迴路也可以這樣控制,風機盤管17的回水口和供水主管19分別與第二三通流量閥4b'的兩個進口連通,第二三通流量閥4b'的出口通過第二泵5b'與風機盤管17的進水口連通。溫度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風機盤管17的進口管道上的第二溫度採集裝置22b',還包括分別與第二溫度採集裝置22b'、第二泵5b'和第二三通 流量閥4b'電連接的第二溫控器6b'。請參見圖5,該圖示出了第三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原理圖。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基本構成及連接關係與第一、二實施例基本相同,區別在於本方案採暖盤管迴路和風機盤管迴路的流量控制原理不同,請一併參見圖6,該圖是圖5的C部放大圖,即採暖盤管迴路的回水原理示意圖。以採暖盤管13為例,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流量控制裝置包括流量控制裝置包括第三泵24a,第三泵24a分別與熱源I的出口和相應採暖盤管13的進口通過管道連通,且採暖盤管13的出口管道與第三泵24a的進口管道之間連通;溫度控制裝置包括電連接的溫控閥23a和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a,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a還通過保護器26a與第三泵24a電連接;溫控閥23a設置在第三泵24a與熱源I連通的管道上,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a設置在第三泵24a與相應採暖末端連通的管道上。為避免非正常工況下介質反向流動,在採暖盤管13的出口管道與第三泵24a的進口管道之間設置有單向閥。本實施例採用溫控閥與泵組合設置實現進水溫度的調節,供水主管19依次通過溫控閥23a和第三泵24a與採暖盤管13的進水口連通;採暖盤管13的回水口與第三泵24a的進口連通,以將採暖盤管13迴路的回水引入迴路進水。同時,通過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a採集採暖盤管13的進水溫度,並根據該進水溫度信號控制溫控閥23a的開度和第三泵24a的啟閉。實際控制過程中,若進水溫度較高時,則溫控閥23a開度相對調小,若進水溫度較低時,則溫控閥23a開度相對調大,以實時調控進水溫度滿足需要。此外,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a的溫度信號輸出到保護器26a,若進水溫度過高(超出設計最大值)或過低(超出設計最小值)時,則保護器26a輸出控制信號切斷第三泵24a的電源,停止工作,避免出現非正常故障影響供暖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溫控閥23a和第三泵24a來說,可以分別配置不同的溫度採集裝置。比如,利用帖附式溫包(圖中未示出)通過毛細管將溫度信號傳輸至溫控閥23a,利用貼附式過載高溫感應裝置(圖中未示出)將溫度信號傳輸至保護器26a。基於現有的功能元件技術存在其他的選配方式,應當理解的是,只要滿足使用需要均在本申請請求保護的範圍內。同樣地,供水主管19依次通過溫控閥23b和第三泵24b與風機盤管17的進水口連通,風機盤管17的回水口與第三泵24b的進口連通;且通過採集風機盤管17的進水溫度的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b控制溫控閥23b的開度和第三泵24b的啟閉。與前述採暖盤管的流量控制原理相同,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b的溫度信號輸出到保護器26b,以控制第三泵24b。請參見圖7,該圖示出了第四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原理圖。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供暖系統的基本構成及連接關係與前述三個實施例基本相同,區別在於本方案有一個分支為散熱器15和採暖盤管13串聯後與熱源I連通形成迴路。本實施例將散熱器15的回水引入到採暖盤管13的進水口進行混合,這樣更加有利於熱量的綜合利用,提高熱量的使用效率。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 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供暖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一提供高溫工質的熱源(I)和至少兩種以上形式的採暖末端;各種形式的所述採暖末端之間通過並聯設置、串聯設置或串並聯混合設置,分別通過管道與所述熱源(I)連通構成迴路。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供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採暖末端具體為散熱器(15)、採暖盤管(13)和風機盤管(17)中的至少兩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供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多種形式採暖末端與所述熱源(I)的連接迴路的管道上分別設有溫度控制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供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散熱器(15)與所述熱源(I)的連接迴路的管道上設有動態壓差平衡閥(21)。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供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採暖盤管(13)和/或風機盤管(17)的進口分別通過流量控制裝置與熱源(I)連通,所述流量控制裝置與所述溫度控制裝置電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供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量控制裝置包括第三泵(24a、24b),所述第三泵(24a、24b)分別與熱源(I)的出口和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通過管道連通,且相應採暖末端的出口管道與所述第三泵(24a、24b)的進口管道之間連通; 所述溫度控制裝置包括電連接的溫控閥(23a、23b)和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a、25b),所述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a、25b)還通過保護器(26a、26b)與所述第三泵(24a、24b)電連接; 所述溫控閥(23a、23b)設置在第三泵(24a、24b)與熱源(I)連通的管道上,所述第三溫度採集裝置(25a、25b)設置在第三泵(24a、24b)與相應採暖末端連通的管道上。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供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量控制裝置包括通過管道連通的泵(5a、5a'、5b、5b')和三通流量閥(4a、4a' AhAh1 ),所述溫度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管道上的溫度採集裝置(22a、22a'、22b、22b')和分別與所述溫度採集裝置(22a、22a'、22b、22b')、泵(5&、5&'、5b、5b')和三通流量閥(4a、4a' AbAb1 )電連接的溫控器(6a、6a,、6b、6b')。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供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量控制裝置包括通過管道連通的第一泵(5a、5b)和第一三通流量閥(4a、4b),所述第一泵(5a、5b)設置在相應米暖末端的出口至所述第一三通流量閥(4a、4b)的進口之間的管道上,所述第一三通流量閥(4a、4b)的兩個出口分別與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管道和系統回水管路連通; 所述溫度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管道上的第一溫度採集裝置(22a、22b),還包括分別與所述第一溫度採集裝置(22a、22b)、第一泵(5a、5b)和第一三通流量閥(4a、4b)電連接的第一溫控器(6a、6b)。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供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量控制裝置包括通過管道連通的第二泵(5a'、5b')和第二三通流量閥(4a'、4b'),所述第二泵(5a'、5b')設置在第二三通流量閥(4a'、4b')的出口至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之間的管道上,所述第二三通流量閥(4a'、4b')的兩個進口分別與所述熱源的出口和相應採暖末端的出口管道連通; 所述溫度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相應採暖末端的進口管道上的第二溫度採集裝置(22a / ,22b / ),還包括分別與所述第二溫度採集裝置(22a' ,22b / )、第二泵(5a'、5b')和第二三通流量閥(4a'、4b')電連接的第二溫控器(6a'、6b')。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供暖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熱源(I)的出口管道上設置有主泵(2),所述主泵(2)下遊側的 所述熱源(I)的出口管道與所述熱源(I)的進口管道之間設置有壓差旁通閥(3)。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供暖系統,包括一提供高溫工質的熱源(1)和至少兩種以上形式的採暖末端;各種形式的所述採暖末端之間通過並聯設置、串聯設置或串並聯混合設置,分別通過管道與所述熱源(1)連通構成迴路。所述採暖末端具體為散熱器、採暖盤管和風機盤管中的至少兩種。與現有技術相比,一方面,本發明可根據不同功能房間布置相應形式的採暖末端,可同時滿足舒適性、升溫速度等性能指標,從而滿足不同功能房間的採暖要求,布置較為靈活;另一方面,本發明多種形式採暖末端使用一個熱源,大大降低了系統初投資,進而有效控制採暖成本。
文檔編號F24D19/10GK102734857SQ20111008670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7日
發明者尹斌 申請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