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材料轉運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08 20:16:40 2
1.本實用新型涉及材料轉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材料轉運裝置。
背景技術:
2.目前,在進行施工時,由於施工現場材料種類較多,並且,大多數材料不便直接採用鋼絲繩吊裝。若採用人工運輸則耗時耗力,影響現場施工進度。因此需設計一款新型材料轉運裝置,通過該裝置可以高效運輸砂加氣砌塊、機電裝飾等大型材料,運至樓層卸料平臺,推至對應施工位置。
技術實現要素:
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如:目前,在進行施工時,由於施工現場材料種類較多,並且,大多數材料不便直接採用鋼絲繩吊裝,若採用人工運輸則耗時耗力,影響現場施工進度,而提出的一種新型材料轉運裝置。
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5.一種新型材料轉運裝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萬向輪,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立柱,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位於第一立柱的右側,所述第一立柱的背面和第二立柱的背面均固定連接有第一橫柱,所述第一橫柱的背面和底板的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第三立柱,所述第三立柱的正面固定連接有第二橫柱,所述第一立柱的右側和第二立柱的左側均固定連接有空心鋼管,所述空心鋼管的內壁貼合設置有連接柱,所述連接柱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料門,所述第一橫柱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吊環。
6.優選的,所述底板的內部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定位柱,所述料門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定位筒,所述定位筒的內壁與定位柱的表面接觸,所述定位柱的表面和底板的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磁環,所述定位筒的底部與磁環的上表面接觸。
7.優選的,所述底板的內部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內壁和底板的上表面均貼合設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二u形柱,所述第二u形柱的內壁與固定支架的表面接觸。
8.優選的,所述固定支架包括滑柱,所述滑柱的表面與第二通孔的內壁接觸,所述滑柱的底部粘接有橡膠墊,所述滑柱的表面固定連接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的前後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一u形柱,所述第一u形柱的表面貼合設置有轉塊,所述轉塊的底部固定連接有l形柱,所述l形柱的表面與第二u形柱的表面接觸,所述連接塊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彈簧,所述彈簧的底部與底板的上表面接觸。
9.優選的,所述滑柱的表面固定裡連接有限位筒,所述限位筒的內壁與橡膠墊的表面接觸。
10.優選的,所述連接塊的前後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磁塊,所述磁塊遠離滑柱的一側與l形柱靠近滑柱的一側接觸。
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底板、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橫柱、第三立柱、第二橫柱、空心鋼管、連接柱、料門和吊環,其中,當工人將需要轉運的材料放置在底板上後,通過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橫柱、第三立柱、第二橫柱、空心鋼管、連接柱和料門的配合,使材料不會從底板上滑落,並且,通過吊環使該轉運裝置能直接與塔吊連接在一起,進而通過該轉運裝置,使工人在轉運無法直接吊裝的材料時較為方便,同時,通過底板底部萬向輪,使工人能直接推動該轉運裝置。
13.(2)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固定支架和第二u形柱,其中,當固定支架上的l形柱與第二u形柱接觸時,通過l形柱和第二u形柱的配合,使橡膠墊與地面接觸,並通過橡膠墊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使該轉運裝置無法移動,當l形柱與第二u形柱分離時,通過彈簧使橡膠墊與地面分離,進而通過固定支架和第二u形柱的配合,使工人能在將該轉運裝置固定在地面上,從而防止在裝卸底板上的材料時,因底板晃動而導致工人跌倒。
附圖說明
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示意圖;
15.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右視圖;
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底板的俯視圖;
17.圖4為本實用新型底板的俯視圖;
18.圖5為本實用新型定位柱的正視圖;
19.圖6為本實用新型固定支架的側視圖。
20.圖中:1、底板;2、萬向輪;3、第一立柱;4、第二立柱;5、第一橫柱;6、第三立柱;7、第二橫柱;8、空心鋼管;9、連接柱;10、料門;11、吊環;12、第一通孔;13、定位柱;14、定位筒;15、磁環;16、第二通孔;17、固定支架;171、滑柱;172、橡膠墊;173、連接塊;174、第一u形柱;175、轉塊;176、l形柱;177、彈簧;18、第二u形柱;19、限位筒;20、磁塊。
具體實施方式
21.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22.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後」、「左」、「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23.實施例一:
24.參照圖1-4,一種新型材料轉運裝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萬向輪2,通過在底板1上設置萬向輪2,使該轉運裝置在移動時較為方便,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立柱3,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二立柱4,第二立柱4位於第一立柱3的右側,第一立柱3的背面和第二立柱4的背面均固定連接有第一橫柱5,第一橫柱5的背面和底板1的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第三立柱6,第三立柱6的正面固定連接有第二橫柱7,第一立柱3的
右側和第二立柱4的左側均固定連接有空心鋼管8,空心鋼管8的內壁貼合設置有連接柱9,連接柱9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料門10,當連接柱9插入至空心鋼管8內時,通過連接柱9和空心鋼管8的配合,使料門10卡在底板1上,料門10是由多根鋼管焊接而成,第一橫柱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吊環11。
25.實施例二:
26.參照圖1-5,底板1的內部開設有第一通孔12,第一通孔12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定位柱13,料門10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定位筒14,定位筒14的內壁與定位柱13的表面接觸,定位柱13的表面和底板1的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磁環15,定位筒14的底部與磁環15的上表面接觸,當定位柱13插入至定位筒14內時,通過磁環15對定位筒14的吸力,使該轉運裝置在移動時,料門10不會發生上下跳動,同時,通過定位柱13和定位筒14的配合,對料門10進行定位,進而使連接柱9與料門10之間連接處不容易發生開裂。
27.實施例三:
28.參照圖1-6,底板1的內部開設有第二通孔16,第二通孔16的內壁和底板1的上表面均貼合設置有固定支架17,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二u形柱18,第二u形柱18的內壁與固定支架17的表面接觸。
29.固定支架17包括滑柱171,滑柱171的表面與第二通孔16的內壁接觸,滑柱171的底部粘接有橡膠墊172,滑柱171的表面固定裡連接有限位筒19,限位筒19的內壁與橡膠墊172的表面接觸,通過限位筒19使橡膠墊172與滑柱171之間固定更加牢固,滑柱171的表面固定連接有連接塊173,連接塊173的前後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一u形柱174,第一u形柱174的表面貼合設置有轉塊175,轉塊175能在第一u形板上自由轉動,轉塊175的底部固定連接有l形柱176,l形柱176的表面與第二u形柱18的表面接觸,連接塊173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彈簧177,彈簧177的底部與底板1的上表面接觸,連接塊173的前後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磁塊20,磁塊20遠離滑柱171的一側與l形柱176靠近滑柱171的一側接觸,通過設置固定支架17和第二u形柱18,其中,當固定支架17上的l形柱176與第二u形柱18接觸時,通過l形柱176和第二u形柱18的配合,使橡膠墊172與地面接觸,並通過橡膠墊172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使該轉運裝置無法移動,當l形柱176與第二u形柱18分離時,通過彈簧177使橡膠墊172與地面分離,進而通過固定支架17和第二u形柱18的配合,使工人能在將該轉運裝置固定在地面上,從而防止在裝卸底板1上的材料時,因底板1晃動而導致工人跌倒,同時,當l形柱176與第二u形柱18分離時,通過磁塊20對l形柱176的吸力,將l形柱176固定住,進而使該轉運裝置在移動時,l形柱176不會發生擺動。
30.本實用新型中,使用者使用該裝置時,先將連接柱9從空心鋼管8內取出,並將料門10從該轉運裝置上取走,然後,將需要轉運的材料放置在底板1上,並通過將連接柱9插入至空心鋼管8內,使料門10卡在底板1上,此時,通過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一橫柱5、第三立柱6、第二橫柱7、空心鋼管8、連接柱9和料門10的配合,使材料不會從底板1上滑落,並通過吊環11使該轉運裝置能直接與塔吊連接在一起,當使用者對底板1上的材料進行裝卸時,通過將l形柱176與第二u形柱18接觸,使橡膠墊172與地面接觸,並通過橡膠墊172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使該轉運裝置無法移動,當使用者裝卸完成後,通過將l形柱176與第二u形柱18分離,使橡膠墊172在彈簧177的作用下向上移動,並通過萬向輪2使該轉運裝置能在地面上移動。
3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32.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係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係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