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纜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2023-12-06 04:55:11
專利名稱:線纜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線纜連接器,尤其是指一種用於傳輸射頻信號的線纜連接器。
線纜連接器經常用於傳輸射頻信號,且線纜連接器的絕緣殼體內一般都設有一與對接連接器對接的端子,相關的現有技術請參閱美國專利第5,263,877號。該現有技術揭示的線纜連接器包括固持一中央端子的絕緣殼體及設在絕緣殼體外部的遮蔽殼體。其中,中央端子具有一用以連接同軸線纜軸芯導體的「U」形連接部及與對接連接器配接的對接部。組裝時,絕緣殼體的上壁與遮蔽殼體的固持部起初呈垂直設置,以將中央端子的連接部及同軸線纜軸芯導體組裝在絕緣殼體的收容槽內,而後將絕緣殼體的上壁與遮蔽殼體的固持部彎折90度,以便使遮蔽殼體固持部前端的第一翼片包在絕緣殼體下壁外圍,而固持部後端第二翼片包覆在同軸線纜編織層外圍,而後將第一、第二翼片末端對摺使遮蔽殼體通過第一翼片與絕緣殼體下壁卡合而組裝在絕緣殼體上,同時遮蔽殼體通過第二翼片與同軸線纜編織層構成接地迴路。
但是該現有技術在將翼片彎折與絕緣殼體和同軸線纜編織層卡合時,容易移動同軸線纜,使裝設在同軸線纜末端的中央端子產生偏移,從而影響中央端子在絕緣殼體中的準確定位。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導電端子可穩固定位且易於組裝的線纜連接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包括絕緣殼體、端子、遮蔽殼體、卡持裝置,其中絕緣殼體包括柱狀部及基座,柱狀部上設有一通道,基座與上述柱狀部相卡合,包括卡合部和從卡合部向後伸出的板狀部,卡合部上表面進一步凸伸設有平臺部,板狀部相對兩側設有卡持壁,其上設有狹槽,遮蔽殼體包覆絕緣殼體及端子,卡持裝置將遮蔽殼體固定到絕緣殼體上,並夾緊線纜的一端,端子則包括由平臺部支承的對接部及尾部,在尾部設有倒刺,用以卡持狹槽,通過上述方式,使端子準確定位。
相較於現有技術,由於本實用新型的基座上設有平臺部及具有狹槽的卡持壁,藉由基部的平臺部支承端子的對接部,基座卡持壁上的狹槽與端子的尾部相卡持,達到將端子穩固定位的目的。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的立體組合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的端子與絕緣殼體的立體組合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之絕緣殼體基座的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之端子的立體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之端子組裝入絕緣殼體基座的立體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之遮蔽殼體的立體組合圖,其中遮蔽殼體尚未彎折。
圖7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另一視角的立體組合圖,為清楚起見,卡持裝置被移除。
請參照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包括絕緣殼體10,組裝在絕緣殼體10內的端子30,遮蔽端子30及絕緣殼體10的遮蔽殼體50以及與遮蔽殼體50配合以固定同軸線纜70的卡持裝置60。
請參照圖2至圖5所示,絕緣殼體10包括互相垂直設置並卡合的柱狀部20和基座40,其中柱狀部20沿其軸線方向設有一大致呈矩形的通道21,且柱狀部20進一步在其外圍設有第一階部25及在第一階部25下部設有第二階部26。另外,在第二階部26外圍設有三個呈等角設置的凹孔261,在柱狀部20底部設有三個呈等角設置且與上述凹孔261上下相對應的卡持腳23,用以與基座40的凹孔261相卡合。
請參照圖3,基座40包括柱形卡合部43和從卡合部43向後伸出的板狀部41。上述卡合部43上表面進一步凸伸設有一大致呈矩形的平臺部433用以支承端子30,且上述卡合部43外圍等角設有三個卡槽431用以與柱狀部20的卡持腳23相卡合。在每個卡槽431內部的相對兩壁分別設有一凸塊432,用以與柱狀部20的卡持腳23穩固配接。另外,板狀部41相對兩側設有一對卡持壁45,而該兩卡持壁45相對面的底部角端各設有一狹槽453。在板狀部41相對兩側且靠近卡持壁45處還設有一對翼片454。
請參照圖4,端子30包括呈垂直設置的對接部33和尾部31,其中,對接部33設有呈叉狀且彼此相對的接觸臂331,用以與對接連接器(未圖標)對接,而尾部31相對兩側且靠近對接部33處進一步設有一對倒刺311,用以與狹槽453相卡合。
請參照圖6所示,一體成型的遮蔽殼體50包括主體部51及與主體部51連接的平板部53,而圖中所揭示為主體部51尚未彎向平板部53、二者大致互相垂直時遮蔽殼體50的狀態。
主體部51大致呈一柱形輪廓,其底端向後伸出一對夾持臂513,在每一夾持臂513的底端分別設有一定位槽514,用以與絕緣殼體10之基座40的翼片454相卡合,而夾持臂513末端各有一內凸的端部512,用以與相應的對接同軸線纜70配接(請參照圖7)。主體部51內設有包持絕緣殼體10的柱狀部20的中空部515,且在主體部51內壁進一步設有等角分布且與絕緣殼體10的柱狀部20的凹孔261相卡合的固持片511,用以壓接柱狀部20,以將絕緣殼體10的柱狀部20緊固在絕緣殼體10之基座40上。另外,主體部51的內部還設有一內階部516。
平板部53包括前端部531及在其後的後端部533,上述前端部531主要支承主體部51,後端部533主要支承夾持臂513與絕緣殼體10,且前端部531兩側設有一對側壁537以幹涉卡合主體部51外圍,而後端部533上設有一對相鄰的狹長開槽535。
請參照圖1所示,卡持裝置60具有導電性,包括頂壁61及從頂壁61後緣向後延伸的彎折部65,上述彎折部65用以將同軸線纜70(請參照圖7)的編織層75接地。彎折部65向後延伸設有用以固持同軸線纜70的應力消除部69,且頂壁61兩側向下延伸設有一對鎖固片63,用以與平板部53的開槽535相扣合。圖1顯示了卡持裝置60處在彎折狀態下的情形,而組裝前它則處在未被彎折的狀態,此時頂壁61與鎖固片63,彎折部65和應力消除部69均大致有一U形的截面。
請參照圖7所示,同軸線纜70包括軸芯導體71、編織層75、隔開二者的內絕緣層73和包圍在編織層75外部的外絕緣層77。
請參照圖5、2、1、7所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的組裝方法如下第一步將端子30的尾部31插入絕緣殼體10之基座40的卡合部43內,並且尾部31穿過狹槽453而向後伸出卡持壁45,這樣,尾部31被卡持壁45的狹槽453所固持。端子30之尾部31上的倒刺311與部分尾部31被緊固在卡持壁45的狹槽453內,對接部33向前延伸越過卡持壁45,並固持在平臺43上。
第二步將絕緣殼體10的柱狀部20安裝到基座40上,卡持腳23組裝入對應的基座40上的卡槽431內,並與相應的卡槽431內部之相對兩壁的凸塊432相抵持。端子30的對接部33卡入柱狀部20的通道21內,且對接部33的接觸臂331與通道21的相應內壁(未標示)相抵持。
第三步將同軸線纜70的軸芯導體71焊接到端子30的尾部31上。
第四步將遮蔽殼體50的主體部51圍設在絕緣殼體10外圍,固持片511與凹孔261相抵接,絕緣殼體10的板狀部41收容在遮蔽殼體50兩夾持臂513之間。
第五步將遮蔽殼體50的平板部53彎折向主體部51,直到平板部53完全與絕緣殼體10的底面相抵持。
第六步將卡持裝置60的鎖固片63與平板部53相應的開槽535相配合,這樣將夾持臂513固持到平板部53的上表面,進而由兩夾持臂513與卡持裝置60的頂壁61將端子30的尾部31包圍,但並不接觸。卡持裝置60的彎折部65延伸凸出夾持臂513末端以穩固卡持同軸線纜70的編織層75,而同軸線纜70的外絕緣層77被卡持裝置60的應力消除部69所穩固夾持。
權利要求1.一種線纜連接器,包括絕緣殼體、端子、遮蔽殼體及卡持裝置,其中,絕緣殼體包括柱狀部和與之卡合的基座,基座包括卡合部和從卡合部向後伸出的板狀部,其特徵在於卡合部上表面凸伸設有平臺部,板狀部相對兩側設有卡持壁,每一卡持壁上各至少設有一狹槽,端子包括對接部及尾部,其中對接部借所述平臺部支撐,尾部則與狹槽相固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纜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絕緣殼體卡持壁上的狹槽沿其相對面的底部角端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纜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線纜連接器端子的尾部設有一對用以卡持前述狹槽的倒刺。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線纜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線纜連接器的基座外圍上至少有一卡槽,每一卡槽內均至少設有一凸塊,且至少一卡持腳從柱狀部的底端伸出以與卡槽對接並與凸塊抵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線纜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線纜連接器在柱狀部的外圍至少有一凹孔,遮蔽殼體設有固持片,二者之間相互幹涉卡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線纜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線纜連接器的柱狀部上設有一定位端子的通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線纜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線纜連接器的遮蔽殼體包覆上述絕緣殼體及端子,卡持裝置將遮蔽殼體固定到絕緣殼體上,並夾緊線纜的一端。
專利摘要一種線纜連接器,包括絕緣殼體、端子、遮蔽殼體、卡持裝置,其中,絕緣殼體包括柱狀部及基座,柱狀部上設有一通道,基座與上述柱狀部相卡合,包括卡合部和從卡合部向後伸出的板狀部,卡合部上表面凸伸設有平臺部,板狀部相對兩側設有卡持壁,其上設有狹槽,端子包括由平臺部支承的對接部及尾部,在尾部設有倒刺,用以卡持狹槽,遮蔽殼體包覆絕緣殼體及端子,卡持裝置將遮蔽殼體固定到絕緣殼體上,並夾緊線纜的一端。
文檔編號H01R24/02GK2508434SQ0126492
公開日2002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01年10月13日 優先權日2001年2月28日
發明者戴維德·作錦·柯 申請人:富士康(崑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