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文
2023-12-04 09:50:11 1
我們要在工作中把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與推動當前自身工作結合起來,同時,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中紀委十八屆四中全會會議精神為契機,真正把學習的成果轉化為推進自身實際工作的強大動力。小編整理了相關的作文範文,快來欣賞與借鑑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文【篇一】
十八屆四中全會在推進依法治國的總體布局上,把包括黨章在內的黨內法規體系納入國家法治體系建設中,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四個方面的部署中,都有針對反腐加強制度設計,體現出科學系統的制度設計,為紮緊權力的籠子提供了剛性的法治力量。十八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傳遞出正風肅紀將成「新常態」,完善黨內法規定「時間表」,決不允許自行其是、陽奉陰違等一系列反腐倡廉新信號。通過認真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和十八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精神之後,我們認為:法治已經成為國家治理理念、社會共同信仰,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離不開法治支撐,防震減災工作必須依法開展,國家防震減災能力的提升必須依法進行。結合我局的工作實際,如何把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和中紀委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貫穿於防震減災工作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強化學習,爭做會議精神的宣傳員。要高度重視全會精神的學習貫徹,要將全會精神列入單位機關學習的重要內容,深刻領會、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歷史意義,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有力措施,指導好全體黨員的學習,引導黨員幹部增強法治觀念、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
二、狠抓落實,爭做依法治國的踐行者。引導黨員、幹部深刻認識到法治已經成為國家治理理念、社會共同信仰,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離不開法治支撐,防震減災工作必須依法開展,防震減災能力的提升必須依法進行。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是全面、系統、整體性的,地震系統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必須緊密結合防震減災工作實際,主動融入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全面推進防震減災法制建設,健全完善防震減災法規體系,不斷提高依法開展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地震行業管理水平,用法治的手段破解事業發展難題,促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持之以恆,爭做作風建設的排頭兵。總書記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是一份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從嚴治黨的宣言書,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要警惕「四風」問題的反彈,繼續抓好單位「兩方案一計劃」的整改落實,結合我局實際把作風建設抓常、抓細、抓長,不斷提高我局黨員、幹部堅持優良作風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按照中紀委十八屆四中全會會議精神要求,堅決落實從嚴治黨的要求,嚴明政治紀律,堅定不移地推動反腐倡廉工作,落實好黨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對出現的****問題、苗頭性問題和不良傾向,要採取有力措施堅決打擊、有力遏制、決不手軟。
四、統籌兼顧,爭做履行職責的落實者。認真做好歲末年初的各項工作。督促全體人員認真把握好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研究吃透中央精神,充分認識地震形勢的複雜性、嚴峻性,統一思想和行動,繼續深入學習領會好《決定》,特別是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總目標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科學內涵,認真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各項工作和任務要求,依法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開創工作新局面。
今後,我們要在工作中把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與推動當前自身工作結合起來,同時,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中紀委十八屆四中全會會議精神為契機,真正把學習的成果轉化為推進自身實際工作的強大動力,全面深化防震減災事業改革發展,依法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心全意服務全縣人民,為我縣的和諧、穩定、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文【篇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是制定「十三五」規劃的目的之所在;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將全會的各項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實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筆者理解,小康社會不僅是一種經濟指標,更是一種政治生態,或者說,小康社會不僅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和能力獲得質的提高和增強,更意味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取得階段性的重大成效。易言之,小康社會乃是一種法治社會。因此,小康社會的建設之路在法治思維的角度考察乃是一種法治之路。
首先,運用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有利於推動創新發展。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須將創新貫穿於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須形塑開放式、全視角的創新格局,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領域的創新應齊頭並進。其中,制度的創新,特別是以法律制度的創新,由於法律的權威性、穩定性和普遍適用的強制效力,更能夠固化理論的創新、轉化科技的創新、推廣文化的創新等,最終為創新置於國家發展全家的核心位置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有利於推動協調發展。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須正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是重點。法律作為國家宏觀調控最重要的手段,其所具備的資源配置、要素流動、方向引導等諸項功能,恰恰為協調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更能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培育最為根本的制度前提和市場基礎。
再次,運用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有利於推動綠色發展。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須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走文明發展的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法律最為最具強制力的社會規則,能夠最好地為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提供剛性的行為規範。無論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之基本國策具體化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行為模式及其法律後果,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現代化建設具體化各類社會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均需仰賴於法律作為社會關係調節器的強有力的規制。
從次,運用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有利於推動開放發展。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入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發型經濟。世界經濟發展的現實告訴我們,當今世界各國、各組織之間的關係早已被構建為法律關係,經濟規則也已轉化為法律規則,我國欲取得制度性話語權,應與國際社會接軌,其中,法律話語和制度的接軌最為重要。
最後,運用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有利於推動共享發展。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不僅是一種指導思想,更是一種制度安排,為有效完成此項制度安排任務的,非法律制度莫屬。唯有藉助法律制度的設計,機會公平才有落地的可能,基本民生方能獲得穩定的保障,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小康社會最終就能得以實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項戰略目標,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戰略舉措,二者之間的關係簡明而又不失深刻地說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就是法治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文【篇三】
1978年,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準確把握時代特徵,科學判斷所處歷史方位,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中國國情省情實踐相結合取得了階段性成就。同時,在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也相當突出。如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偉大成就,但是在我國農村還有2000多萬的絕對貧困人口①;儘管我們在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的差距,但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②;儘管我國是貿易大國卻處於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③;從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層面看,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得到了較好維護,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夠健全,社會分配不公,貪汙腐敗問題仍然存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遭遇「兩難問題」:既要加快工業化,又要超越依賴高投入,高能耗,高汙染的舊式工業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要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廣泛吸納勞動力的優勢;既要推進城鎮化,又要避免大量圈佔農田導致耕地減少,農民失地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國面臨的這些矛盾、困難及發展中呈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有的放矢地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一、好字優先:好比快更重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列舉十六大以來中國前進中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時,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放在首位。報告稱我國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並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過去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經濟增長方式著重於總量,更強調了經濟本身;經濟發展方式更注重經濟與其他事業的協調性,更突出了「好」字。堅持從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質量、低產出、難循環的增長方式轉變到生產要素優化結合和充分利用的少投入、低消耗、高技術、高質量、高產出的經濟發展方式上來。用發展來代替增長,可以更好地體現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特徵,用抓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的策略來解決改革發展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的問題,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問題認識的深化。只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了,優化產業結構才成為可能,因為,合理的產業結構表明社會生產資源(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納入中國特色政治制度範疇。這是我們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生動體現。黨的十七大報告還用了相當的篇幅闡述要「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等具體措施。特別是「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新規定,這能夠更好地反映佔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業人口的呼聲與意願。黨的十七大報告緊扣社會脈搏,順應人民參與政治積極性不斷提高的新情況,將「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更加豐富,更加完備。
三、精神小康:更加燦爛的和諧文化
文化有多重含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黨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文化上的要求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學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優先發展教育,保證公平的教育,可以做到每個人起點的基本公平;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基本要求。低收入者群體常常有家庭因病而陷入貧困,對於這部分群眾而言,生活水平的穩定和提高,更需要基本的醫療保障。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這就說明新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物質小康,更是文化小康和精神小康,今後,黨堅持「以民為本」的政治取向,注重民生問題的解決將有助於更好地化解社會矛盾。
四、生態文明:更加優美的生活環境
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五大,我們黨一直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黨的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不僅是長遠的民生問題,更是一種社會主義價值觀念體系,黨的十七大論述生態文明,從經濟建設入手,提出了解決當前緊迫的環境問題的方略: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最後落腳於「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的牢固樹立。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人民只有生活在天藍水碧的環境裡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把矛盾和困難變為發展機遇,這是一個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政黨以改革創新精神所進行的自我完善,也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科學、民主、依法執政理念和實踐中不斷進步的黨,必將把中華民族引領向灑滿陽光的和諧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