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風守家訓徵文
2023-12-04 18:43:16 7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下面是相關的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傳家風守家訓徵文20xx【篇一】
在中國,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訓家風,當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訓就只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
從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順,要懂得尊老愛幼,在這同時他們自己也在用實際行動給我做榜樣:
有一回,我家因為入保險起了一點小小的爭執。大家的意見也都不同。就在這時,爸爸決定聽爺爺奶奶的。為什麼呢?用爸爸的話來說,這就是百孝順為先,意思就是要適當的順著老人,讓他們順心。如果沒有順,又哪來的孝呢?
爺爺奶奶年紀都大了,難免有時會有些小矛盾,一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總是耐心的勸說,從不頂撞爺爺奶奶。儘管他們有時說的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絲毫沒有要責怪他們的意思。
爸爸媽媽常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就是說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記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著修暖氣,忽然來了一個電話,爸爸接完之後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還有什麼事比修暖氣還重要呢?」爸爸一回來,我就問他:「爸,你剛才幹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機壞了,我幫忙修了一下。」我當時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機難道比修暖氣還重要嗎?要知道,冬天沒暖氣妹妹會很冷的。後來媽媽告訴了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我才恍然大悟。
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是我家家訓,同時我也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親所好,力為具。』視為我的家訓。從今天開始,我一定把這幾句話牢牢記住。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這就是我家家風,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訴我的同學們,讓我們大家一起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傳家風守家訓徵文20xx【篇二】
撫過磚瓦,心頭流過年華,眉眼一股清澈,言語絆著耳垂,家風,從人未睜眼之時就渲染家族特有的氛圍,從青蔥年少,到兩鬢泛白,家風一直是頭骨以下,胯關節往上的那一段支柱,撐起家的風範。
年幼時人們睜著雙眼,想探索世界的奇妙,最先探索的,一定是家風的悠長,青年時,我們年少輕狂,是家風牽著我們的理志,是家風引著遠航的燈,當我們青絲不再,衣服上的褶皺爬上額頭,是字字真情的家風讓我們有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榮。
當家風溫柔地繞在河畔的蘆叢,散亂的金黃剎時傾向一側,當家風的線系在手腕,我們不再在人間彷徨,當家風的字刻在筆下,我們不再在白晝和深夜之間反側,當家風的理傳出千裡,只等賞著風舒著雲,雲卷著春風十裡。
傳家風,傳的是心,傳的是德。
家風本就是緣於德,緣於這個方方正正,人們心中的這個字。
德不是規規矩的「官方話」,而是各鄉各處代代相傳的「地方話」,德是通俗得,通俗得像車前那樣人人可見,德是高貴的,高貴得像白牡丹那樣不容的一粒紅塵,德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德是不講代價的。
弘揚德,會發現咖啡還續,書籤還新;弘揚德,會發現銅板轉動時是搖晃的;弘揚德,會聽到野生野長的野草在抒情地歌唱天地的美好。
家風,美德,傳頌,這是不可分離的,心滾動了家風與美德的距離,傳頌打開了心的堅定。
家風也好,美德也罷,都緣於一個最讓人忘不了,放不下的地方,一個比白瓦青磚古樸、比星海銀河更近的地方——家,安達。
小小的兩個字,在地圖上小小的區域,卻是安達人心中花開遍地的桃源。
春風漫步而過,捨不得離開這兒,留下片片言語,花瓣是他的明信片。
雨水潤過,捨不得乾涸,蜷在土地中品著年華。
秋雨冬雪,捨不得飛去,蓋在屋頂柏油路上,暖著地下的溫柔。
家風要傳,美德要頌,可安達即使是不加任何修飾,也是,美得春風十裡,不如你。
傳家風守家訓徵文20xx【篇三】
近期,江漢油田經理部黨工委組織開展了「讀手冊、談家規、傳家風」主題活動。活動中,我常常在思考:我的家風到底是什麼?我傳承了什麼樣的家風?我應該給下一代留下什麼樣的家風?
由於家境貧寒,我的父親只有初小文化程度,母親只上了幾天掃盲班。因此他們無法給子女整理出「高大上」的家風家訓。最近我不斷地對父母的言行進行認真梳理,最終也沒有得出什麼簡潔的家風家訓。
父親的前半生歷經磨難,但他很少向我們提及,他的許多經歷都是在母親斷斷續續的敘述中映入我的腦海中。
父親的童年很苦,我奶奶去世早,他是跟著他二哥在上海長大的。生活的艱難,可以用母親的一句話來概括:冬天買不起禦寒衣褲,只好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解放初期,父親在上海參加工作,但他心中一直埋藏一個心願,那就是要去當兵,要拿起槍來保家衛國。可我二伯二媽堅決不同意,希望他能在上海本本分分工作,將來娶妻生子,過一生太平日子。可是父親不甘心過一輩子平庸的日子,工作兩年後還是背著我二伯偷偷去徵兵站報了名。當居委會的人敲鑼打鼓地拿著光榮入伍的喜報到我二伯家時,我的二伯二媽才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這一現實。
多年後我回上海省親,每次與二伯二媽閒聊,二老還在責怪父親不聽話,硬是從一個上海人變成了「阿鄉」。
如願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後,父親感到如魚得水,在部隊幹的風生水起,入伍兩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做為一名通訊兵,他深得領導器重,把他作為重點對象精心培養。就在部隊準備送他學習提幹的關鍵時刻,上級傳達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在我國的東北發現了大慶油田,需要部隊復員一批戰士,前往那裡參加會戰。得知這一消息的父親不顧領導的一再挽留,堅決報名要求復員參加會戰。
與幾萬名戰友到達大慶油田後,父親才體會到什麼是艱苦。在天寒地凍的東北,他們睡過牛棚,住過「地窩子」,吃的是粗糧,還常常吃不飽。母親多次給我們講起父親當年在大慶的生活狀況,有兩件事我印象特別深。
他們剛到大慶時,薩爾圖鄉政府給他們接風洗塵。父親和戰友們以為一定可以好好吃一頓了,結果抬上來的只有幾筐大白菜葉、大蔥,幾盆大醬和窩窩頭。這就是他們到大慶後吃的第一頓飯。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他們餓得實在不行,同宿舍的幾個人決定到附近老鄉已收穫過的土豆地裡去找一些漏網的土豆回來充飢。大家摸黑在地裡找了一圈,還真找回一些「土豆」,大家高興地把土豆放在臉盆裡煮,結果有些土豆居然煮化了,仔細一看才知道有人把凍硬的馬糞當土豆撿了回來。
母親講述這些故事時,曾提到有一些人,包括父親的戰友因無法忍受當時的艱苦環境,當了逃兵,但父親堅持了下來。
我曾多次問父親,你對自己當時的選擇後悔嗎。父親總是笑著回答,既然選擇了,就不後悔。有時我還開玩笑地說,如果你不去當兵,我們就是上海人了。父親總是認真地說,現在不是也很好嗎,你們現在的生活比我們當年好多了。
對父親的經歷,我最初是不理解的。明明可以在上海過一個相對安逸的生活,何必要去自找苦吃。作為一個男人,想去當兵可以理解,我也曾有過當兵的夢想,當幾年兵,實現一下自己的夢想,就是不留在部隊,完全可以回到上海繼續工作,何必到大慶去受罪。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理解了父親所做的一切。在他們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有著一種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可以獻出一切,如果貪圖享樂,那是非常可恥的。我認為,這種精神也是現在、將來我們每個人必須堅守的。
俗話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現在回想起來,我所走過的路,家庭、特別是父親的影響是很大的。在日常生活中,父親經常告誡我吃虧就是福,要與人為善,活幹得多累不死;有什麼事,要先替別人考慮等等。話語雖然樸實,但裡面卻蘊含著做人最起碼的道理,這些教導一直陪伴我成長。
如今,我們兄弟兩人早已成為基層幹部。我們所取得的一切,除了黨和人民的教育,領導和同事們的培養、幫助外,我想與父親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
「讀手冊、談家規、傳家風」主題活動,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作為年已半百的我來說,現在所要做的,除了堅持嚴於律己、努力工作、孝敬長輩外。更重要的應該是要時刻注意以身作則,為女兒做好榜樣,把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讓她能夠健康成長,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更多相關熱門文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