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器及空調器的控制方法與流程
2023-12-04 22:40:46

本發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空調器及空調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空調器絕大部分只有一個出風口。不論空調器處於什麼模式,風只能從這個出風口吹出。在上述空調器中,可以通過驅動機構控制出風口邊緣的導風板轉動以達到改變出風方向的目的。但是,此種空調器的送風模式單一、靈活性不強,從而導致空調器的舒適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空調器及空調器的控制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空調器的送風模式單一、靈活性不強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風道,風道的一個出風口被分隔為至少兩個子出風口,且所有子出風口的送風方向之間均具有夾角;擋風切換機構,擋風切換機構活動設置在風道的出風口處以使所有子出風口均處於送風狀態,或者,使至少一個子出風口處於閉合狀態、並使其餘的子出風口處於送風狀態。
進一步地,擋風切換機構包括擋板。
進一步地,擋風切換機構可樞轉地設置在出風口處。
進一步地,子出風口為兩個,兩個子出風口包括第一子出風口和第二子出風口,擋風切換機構可樞轉地設置在出風口處,擋風切換機構具有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以及第三工作位置,其中,當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一工作位置時,擋風切換機構遮擋第一子出風口並打開第二子出風口;當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二工作位置時,擋風切換機構遮擋第二子出風口並打開第一子出風口;當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三工作位置時,擋風切換機構位於風道的中部並打開第一子出風口和第二子出風口。
進一步地,風道包括相對設置的蝸殼和蝸舌,擋板包括面向蝸舌的第一導風面以及面向蝸殼的第二導風面,擋板處於第一工作位置時,擋板的搭接側搭接在蝸殼上,且第一導風面與蝸殼光滑過渡配合,第一導風面和蝸舌之間形成與第二子出風口連通的第一通道;擋板處於第二工作位置時,擋板的搭接側搭接在蝸舌上,且第二導風面與蝸舌光滑過渡配合,第二導風面和蝸殼之間形成與第一子出風口連通的第二通道;擋板處於第三工作位置時,擋板的搭接側位於風道的中部並形成自由端,蝸舌和第一導風面之間形成與第二子出風口連通的第三通道,蝸殼和第二導風面之間形成與第一子出風口連通的第四通道。
進一步地,擋板的第一導風面呈平面。
進一步地,擋板的第二導風面呈弧面。
進一步地,第二導風面具有位於中部的導風凹部。
進一步地,第一子出風口的送風方向為豎直方向,第二子出風口的送風方向為水平方向。
進一步地,空調器為壁掛式空調器。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的控制方法,用於控制上述的空調器,控制方法包括:使空調器的擋風切換機構運動至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或者第三工作位置;其中,擋風切換機構運動至第一工作位置,空調器的至少兩個子出風口中位於最下方的子出風口處於閉合狀態,其餘的子出風口處於送風狀態,此時空調器處於製冷狀態;擋風切換機構運動至第二工作位置,空調器的至少兩個子出風口中位於最上方的子出風口處於閉合狀態,其餘的子出風口處於送風狀態,此時空調器處於制熱狀態;擋風切換機構運動至第三工作位置,空調器的所有子出風口均處於送風狀態,此時空調器處於製冷狀態或制熱狀態。
進一步地,控制方法還包括: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三工作位置時,根據子出風口的出風量的要求調整擋風切換機構的位置。
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在風道的出風口處設置擋風切換機構。通過上述擋風切換機構自身的動作變換可以改變子出風口的使用狀態,即能夠使子出風口處於閉合狀態或送風狀態,從而改變空調器的送風方向,並使空調器的送風模式更加多樣化,增強了空調器的使用靈活性,能夠滿足用戶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了空調器的舒適性以及用戶體驗度。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發明,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空調器的實施例的處於第一工作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圖1的空調器處於第二工作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3示出了圖1的空調器處於第三工作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風道;11、第一子出風口;12、第二子出風口;13、蝸殼;14、蝸舌;20、底殼;30、擋板;31、第一導風面;32、第二導風面;33、搭接凹部;34、搭接側;40、面板體。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空調器包括風道10和擋風切換機構。其中,風道10的具有一個出風口,該出風口被分隔為兩個子出風口,且兩個子出風口的送風方向之間均具有夾角。擋風切換機構活動設置在風道10的出風口處以使兩個子出風口均處於送風狀態,或者,使一個子出風口處於閉合狀態、並使另一個子出風口處於送風狀態。
應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在風道10的出風口處設置擋風切換機構。通過上述擋風切換機構自身的動作變換可以改變子出風口的使用狀態,即能夠使子出風口處於閉合狀態或送風狀態,從而改變空調器的送風方向,並使空調器的送風模式更加多樣化,增強了空調器的使用靈活性,能夠滿足用戶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了空調器的舒適性以及用戶體驗度。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擋風切換機構包括擋板30。優選地,上述擋風切換機構還包括用於驅動擋板30的電機。該電機可以固定在空調器底殼20的側邊上並與擋板30的轉軸連接以驅動擋板30轉動。上述電機控制的擋板30簡單易裝。當然,擋風切換機構不限於此,在圖中未示出的實施方式中,擋風切換機構可以為能夠實現改變子出風口使用狀態的其他具體結構。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擋風切換機構可樞轉地設置在出風口處。在本實施例中,將上述擋風切換機構可樞轉地安裝在出風口處,可以使擋風切換機構具有易調節、可控性好的特點,在保證空調器具有多種送風模式的同時,又能保證空調器的正常運行。需要說明的是,擋風切換機構的設置方式不限於此,在圖中未示出的實施方式中,擋風切換機構可以為能夠實現改變子出風口使用狀態的其他設置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兩個子出風口包括第一子出風口11和第二子出風口12。擋風切換機構可樞轉地設置在出風口處。擋風切換機構具有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以及第三工作位置。其中,當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一工作位置時,擋風切換機構遮擋第一子出風口11並打開第二子出風口12。當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二工作位置時,擋風切換機構遮擋第二子出風口12並打開第一子出風口11。當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三工作位置時,擋風切換機構位於風道10的中部並打開第一子出風口11和第二子出風口12。在本實施例中,電機驅動擋風切換機構轉動,並在上述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以及第三工作位置之間移動。當上述擋風切換機構轉動到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時,可以遮擋一個子出風口而打開另一個子出風口,使兩個子出風口交替送風,當上述擋風切換機構轉動到第三工作位置時,兩個子出風口均打開,可以同時送風,並且用戶還可以調整擋風切換機構的位置,從而改變兩個子出風口的出風量,以此來提高空調器的舒適性。上述結構使空調器具有三種送風模式,提高了空調器的送風多樣化以及使用靈活性。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風道10包括相對設置的蝸殼13和蝸舌14。擋板30包括面向蝸舌14的第一導風面31以及面向蝸殼13的第二導風面32。擋板30處於第一工作位置時,擋板30的搭接側34搭接在蝸殼13上,且第一導風面31與蝸殼13光滑過渡 配合,第一導風面31和蝸舌14之間形成與第二子出風口12連通的第一通道。擋板30處於第二工作位置時,擋板30的搭接側34搭接在蝸舌14上,且第二導風面32與蝸舌14光滑過渡配合第二導風面32和蝸殼13之間形成與第一子出風口11連通的第二通道。擋板30處於第三工作位置時,擋板30的搭接側34位於風道10的中部並形成自由端,蝸舌14和第一導風面31之間形成與第二子出風口12連通的第三通道,蝸殼13和第二導風面32之間形成與第一子出風口11連通的第四通道。
同時,擋板30處於第一工作位置時,第一導風面31可以成為第一通道的導風壁面,擋板30處於第二工作位置時,第二導風面32可以成為第二通道的導風壁面,擋板30處於第三工作位置時,第一導風面31可以成為第三通道的導風壁面,第二導風面32可以成為第四通道的導風壁面。因此,擋板30具有擋風功能的同時還對打開的子出風口起到導引風向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噪音和振動,從而保證了空調器的出風可靠性。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空調器還包括底殼20和設置在底殼20前側的面板體40。面板體40與底殼20之間具有風道10,擋板30可樞轉地設置在底殼20上並位於出風口處。擋板30的遠離搭接側34的一側與底殼20樞轉連接。此時,出風口由底殼20的下端板的側邊沿與面板體40的下邊沿之間的缺口形成,並且上述出風口在擋板30的分隔下形成第一子出風口11和第二子出風口12。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擋板30的第一導風面31呈平面。呈平面的第一導風面31作為第二風道的出風側內壁面的延伸段使用,以便導引出風。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擋板30的第二導風面32呈弧面。呈弧面的第二導風面32能夠使送風吹到擋板30的第二導風面32後能夠順利導引至第一子出風口11,從而保證了空調器的送風可靠性。
優選地,擋板30的搭接側34具有與蝸舌14的側壁搭接配合的搭接凹部33。由於設置有搭接凹部33,因而使得擋板30在處於第二工作位置時,能夠與蝸舌14光滑過渡連接。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第二導風面32具有位於中部的導風凹部。考慮到風道10的型線需要滿足一定的設計要求,本實施例的第二導風面32為具有上述導風凹部的弧面,這是根據風道10的型線優化處理後得到的。因此,採用上述擋板30作為擋風、導風的部件,可以滿足空調器的使用要求,並能夠保證送風過程中空調器具有噪音低、振動小的特點。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第一子出風口11的送風方向為豎直方向,第二子出風口12的送風方向為水平方向。當然,第一子出風口11和第二子出風口12的送風方向不限於此,在圖中未示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子出風口11和第二子出風口12的送風方向也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進行設置。
此外,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子出風口11處設置有第一導風板,第二子出風口12處設置有第二導風板。當第一子出風口11開啟時,第一導風板處於打開狀態,當 第二子出風口12開啟時,第二導風板處於打開狀態。上述第一導風板和第二導風板對風起到導流作用。同時,第二導風板還可以延長向上的導風距,避免冷風近距離落地。
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空調器為壁掛式空調器(圖中未示出)。由於壁掛式空調器的一個出風口被分隔為具有不同送風方向的多個子出風口,因而壁掛式空調器具有送風量大、送風角度方位廣、送風面積大、換熱效果好的特點。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空調器還可以為櫃式空調器、中央空調器等。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空調器的控制方法,用於控制上述的空調器。控制方法包括:
使空調器的擋風切換機構運動至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或者第三工作位置;
其中,擋風切換機構運動至第一工作位置,空調器的第一子出風口11處於閉合狀態,第二子出風口12處於送風狀態,此時空調器處於製冷狀態;擋風切換機構運動至第二工作位置,空調器的第二子出風口12處於閉合狀態,第一子出風口11處於送風狀態,此時空調器處於制熱狀態;擋風切換機構運動至第三工作位置,空調器的第一子出風口11和第二子出風口12均處於送風狀態,此時空調器處於製冷狀態或制熱狀態。
具體地,如圖1所示,當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一工作位置時,擋板30與蝸殼13搭接在一起以開啟第二子出風口12,實現水平方向出風。蝸殼13、擋板30和蝸舌14形成完整的風道,空調器內形成的風(如貫流風葉吹出的風)沿著蝸殼13和擋板30向水平方向吹出。此時,空調器處於製冷狀態。在製冷狀態下,冷風可以向水平方向吹,避免直接吹到人體。
如圖2所示,當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二工作位置時,擋板30與蝸舌14搭接在一起以開啟第一子出風口11,實現豎直方向出風。空調器內形成的風(如貫流風葉吹出的風)經過蝸殼13導流吹向擋板30,再經過擋板30導流,沿著第二導風面32向豎直方向吹出。此時,空調器處於制熱狀態。在制熱狀況下,熱風可以向豎直方向吹,使熱風儘可能地近距離落地。
如圖3所示,當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三工作位置時,擋板30位於風道10的中部,此時,第一子出風口11和第二子出風口12均打開,實現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同時出風。空調器內形成的風(如貫流風葉吹出的風)經過蝸殼13或蝸舌14導流吹向擋板30,再經過擋板30導流,沿著第二導風面32或第一導風面31吹出。此時,空調器處於製冷狀態或制熱狀態。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控制方法中,第一子出風口11的送風方向為豎直方向,第二子出風口12的送風方向為水平方向。當然,第一子出風口11和第二子出風口12的送風方向不限於此,在圖中未示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子出風口11和第二子出風口12的送風方向也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進行設置。
在本實施例的控制方法中,控制方法還包括:
擋風切換機構處於第三工作位置時,根據子出風口的出風量的要求調整擋風切換機構的位置,從而提高空調器的舒適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