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描寫同情的作文
2024-07-23 06:37:45 1
作文一:同情之心
人有多心,其中不乏憐憫之心,同情之心,善良之心,邪惡之心。
而我言,同情心乃世間之大氣。即浩然之氣也。其為氣,至大而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存乎於天地之間,飽合於萬物之中,是為正氣。夫天災,或人禍,至使人文不正,自暴自棄,則生命偏離正軌,不與常人為伍。此時,則需此浩然之氣,與之協助,脫其不堪,走其乏困。給予同情,則需吾等內置,不偏乎正義,不偏乎邪惡,不偏一切不良之物。夫權貴,為官者。力需此浩然之氣,憂國憂民,集百姓疾苦,國家興亡於己身。乃有「大杜」:「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曾記有詩云:「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句更直指權貴中至上,領頭之人若不識路,跽足者亦行不正,此是我浩然之氣之大方也。為官貴人,懼同情之人,災則放糧,再災則在放,於黎民同生死,浩然之氣勃大,同情之心泛濫,國豈會破?家豈會亡?朝代豈會終止?
是人者,私心也。各有私心,而卻各有嫉妒之心,然心起惡意,起歹心,為謀求私利使人家破人亡,完後亦不予浩然之氣,是非不辨,然朱門酒肉路有死骨。何吞併可憐而壯自己可惡之心。是何心態?同情也,亦說無人能足,亦說無人則可矣。其實不然,小事以亂大謀,芥子可投瓜果。則可以小入手,養其憐憫情,助其同情心。
然,止同情亦不足。還需以實證明。還予可憐之人,餓吾一頓,飽其一天;瘦我一膘,換十壯骨。舍己身,為人民,何樂而不為?
故於世人,棄偏見,拿正義,使感化,不求報恩,只求還吾一浩然之世。人人心存浩然之氣,世不亂,心亦和。
作文二:我不需要同情的目光
如果我摔倒了,我會自己爬起來,我不需要你們同情的目光更不需要你們那雙自認為是幫助我的手。——題記我獨自一人走在街上,看著繁榮的景象,我想,這些都與我無關。我抬頭看著天空,發現早已是烏雲一片,我拼命地向前跑,跑著,跑著,我狠狠地摔在地上。這時,旁邊一位大媽向我投來同情的目光。
虛偽!我起身,頭也不回地走了。一滴,兩滴,三滴……雨點落在我的頭上,而我卻漫步在雨中。雨點兒不住地打著,只能在我似有似無的身上留下斑斑印記。次日,一位女生找到了我。「我們交個朋友吧。」「給我一個理由。」「你沒有朋友,好可憐。」「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我走開,留她一人站在那裡,後來她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興趣知道。我本以為這件事過去了可沒想到,幾天後,又有另一位女生找到我。「我們交個朋友好嗎?」「給我一個理由。」
「我喜歡交朋友,但是我沒有朋友,我……」「別說了。」「可是……」「說好的,我們永遠是朋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和她一直是形影不離的朋友。幸福的時光總是這麼短暫。一次,我挨批了。我來到她的身旁,希望和她痛快地玩一場,以消除心中的不快。可是,她卻用那種目光望著我,我忍受不了。
是的,我背叛了她,但是,她明知道我討厭這個的。花謝了,回到泥土中;草枯了,留在地面上。我,我不再需要同情的目光。
自始至終,我不認為我做錯了……——後記
作文三:同情不是給予
在生活中,當別人遇到困難時,固然需要幫助,但是,要切記,給予不是同情,不要將同情看做給予,也不要將給予當做同情。
——題記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當你給予其它人幫助時,自己不僅會感到心情愉悅,被幫助的人也會感到欣慰。
同情和給予的區別,也僅僅在一念之差,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凜冽。醫院門口排了長長的隊伍,一個頭髮花白的老人蹲在角落裡,凍得瑟瑟發抖,這時,旁邊走來一個年輕人,用手拍拍老人的肩膀說道:「老大爺,天這麼冷,進屋去等等吧!」那老人沒有說話,繼續呆在那裡。幾個小時過去了,那年輕人又過來了:「老大爺,趕緊進屋去吧!」老人依然不語。這是一個大漢氣勢洶洶的從醫院裡走了出來,手裡拿著棉被,護士拼命阻攔著,可還是無濟於事,年輕人見了,急忙攔住大漢,那大漢急了,抓住了年輕人多脖領道:「你眼睛是不是瞎了,他都已經凍了幾個小時了。」
讀到這裡,事情大概弄明白了,年輕人的做法不過是一種憐憫,同情,而大漢的做法,則是真正給予老人關愛。
當人們在幫助他人時,往往將同情當做是給予,但是換個方向想想,如果你是被幫助的人,別人同情你,你會接受嗎?當你面對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