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焦透鏡系統、成像設備和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
2023-06-26 15:59:31 4
專利名稱::變焦透鏡系統、成像設備和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變焦透鏡系統、成像設備和該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
背景技術:
:適用於膠片相機、電子靜物相機和攝影相機變焦透鏡系統已被提出(例如,日本專利申請特開2004-61910號公報和日本專利申請特開平11-174329號公報)。然而,傳統的變焦透鏡系統具有大約為二的變焦比,從而不能充分滿足對高變焦比的要求。而且,因為孔徑光闌的位置未被優化,所以不能實現優良的光學性能。
發明內容鑑於前述問題而做出本發明,並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高變焦比和優良光學性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成像設備和該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孔徑光闌被置於第二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每一個透鏡組均被移動,使得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且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並且孔徑光闌與第三透鏡組一起被移動,並且下面的條件表達式(1)和(2)得以滿足1.20<f2/fw<2.50(1)-2.10<f3/fw<-0.80(2)其中,f2表示第二透鏡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鏡組的焦距,fw表示變焦透鏡系統在廣角端狀態下的焦距。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配備有第一方面的變焦透鏡系統的成像設備。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種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孔徑光闌被置於第二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每一個透鏡組均被移動,使得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且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並且孔徑光闌與第三透鏡組一起被移動,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均包括至少一個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中的膠合透鏡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正透鏡和與之膠合的負透鏡,變焦透鏡系統的最像平面側透鏡表面為面向像平面的凸形形狀,並且下面的條件表達式(3)得以滿足-0.3<(dlw-dlt)/Ymax<0.17(3)其中,dlw表示在廣角端狀態下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沿著光軸的間距,dlt表示在攝遠端狀態下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沿著光軸的間距,Ymax表示最大像高。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種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且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作為減振透鏡組而移動第三透鏡組或者第三透鏡組的一個部分,並且下面的條件表達式(5)得以滿足0.12<(r2+rl)/(r2-rl)<1.30(5)其中,rl表示減振透鏡組的物體側的曲率半徑,r2表示減振透鏡組的像側的曲率半徑。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種配備有根據第四方面的變焦透鏡系統的成像設備。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種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所述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第二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提供孔徑光闌;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移動每一個透鏡組,使得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且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孔徑光闌;以及滿足下面的條件表達式(1)和(2):1.20<f2/fw<2.50(1)-2.10<f3/fw<-0.80(2)其中,f2表示第二透鏡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鏡組的焦距,fw表示變焦透鏡系統在廣角端狀態下的焦距。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種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所述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第二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提供孔徑光闌;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移動每一個透鏡組,使得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當從廣角13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孔徑光闌;給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提併至少一個膠合透鏡;在第四透鏡組中提供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正透鏡和與之膠合的負透鏡的膠合透鏡;提供為面向像平面的凸形形狀的最像平面側透鏡表面;並且滿足下面的條件表達式(3):-0.3<(dlw-dlt)/Ymax<0.17(3)其中,dlw表示在廣角端狀態下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的間距,dlt表示在攝遠端狀態下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的間距,Ymax表示最大像高。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種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所述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改變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及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作為減振透鏡組而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鏡組或者第三透鏡組的一個部分;以及滿足下面的條件表達式(5):0.12<(r2+rl)/(r2-rl)<1.30(5)其中,rl表示減振透鏡組的物體側的曲率半徑,r2表示減振透鏡組的像側的曲率半徑。本發明使得能夠提供一種具有能夠校正由於相機抖動而在像平面上引起的像模糊的減振功能和優良光學性能、並保持高變焦比的變焦透鏡系統。附圖簡要說明圖1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2A和2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3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4A和4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5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6A和6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7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8A和8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9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IOA和10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ll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12A和12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13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14A和14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15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16A和16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17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18A和18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19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20A和20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21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6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22A和22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6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23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6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24A和24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6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25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7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26A和26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16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7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27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7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28A和28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7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29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8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30A和30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8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31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8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32A和32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8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33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9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34A和34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9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35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9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36A和36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9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37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0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38A和38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IO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39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0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40A和40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IO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41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42A和42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43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44A和44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45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46A和46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47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48A和48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49是示出配備有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成像設備(相機)的曲線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對根據本申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變焦透鏡系統、成像設備和該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進行說明。該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孔徑光飼被置於第二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每一個透鏡組均被移動,使得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增大,而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減小,並且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孔徑光闌。下面的條件表達式(1)和(2)得以滿足1.20<f2/fw<2.50(1)-2.10<f3/fw<-0.80(2)其中,f2表示第二透鏡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w表示變焦透鏡系統在廣角端狀態下的焦距。變焦透鏡系統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鏡組來執行減振。條件表達式(l)限定第二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的適當範圍。當滿足條件表達式(l)時,變焦透鏡系統使得即使當執行減振時也能夠有效地確保給定變焦比並實現優良光學性能。當數值等於或者降至低於條件表達式(l)的下限時,第二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得太大,從而彗差變差。而且,當減振時的偏心像差,換言之,彗差或者像散變差。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l)的下限設為1.30。19在另一方面,當該數值等於或者超過條件表達式(l)的上限時,第二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得太小,從而當變焦時每一個透鏡組的移動量增大。相應地,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變得難以校正場曲和色差。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l)的上限設為1.80。條件表達式(2)限定第三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當滿足條件表達式(2)時,變得即使當執行減振時也能夠有效地確保給定變焦比並實現優良光學性能。當該數值等於或者降至低於條件表達式(2)的下限時,第三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得太小,從而當變焦時第三透鏡組的移動量變大。相應地,當變焦時場曲的變化變大,從而變得難以對此進行校正。在另一方面,當該數值等於或者超過條件表達式(2)的上限時,第三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得太大,從而球面像差變差。而且,當減振時的偏心像差例如彗差和像散變差。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2)的上限設為-1.50。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2)的下限設為-2.00。如上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所述,孔徑光闌被置於第二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在變焦時良好均衡地校正軸外彗差,並且變得能夠實現優良光學性能。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第三透鏡組具有膠合透鏡。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變焦時橫向色差中的變化。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第四透鏡組從像側依次包括利用負透鏡和正透鏡構造的膠合透鏡,以及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單透鏡。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橫向色差和球面像差,同時在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確保充分空間。而且,通過將第三透鏡組構造成減振透鏡組,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減振時的彗差和像散。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具有至少一個膠合透鏡。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變焦時橫向色差中的變化。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首先移動到像側,然後移動到物體側。利用這種構造,本變焦透鏡系統使得能夠變得緊湊並且具有高變焦比。本變焦透鏡系統優選地滿足下面的條件表達式(3):-0.3<(dlw-dlt)/Ymax<0.17(3)其中,dlw表示在廣角端狀態下在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的間距,dlt表示在攝遠端狀態下在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的間距,並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21條件表達式(3)限定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的移動狀態。當滿足條件表達式(3)時,本變焦透鏡系統使得能夠實現優良光學性能和緊湊性,同時有效地確保給定變焦比。當該數值等於或者降至低於條件表達式(3)的下限時,具有大的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在變焦時的移動量變得太大,使得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極好地校正球面像差變得不可能。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3)的下限設為—0.15。在另一方面,當該數值等於或者超過條件表達式(3)的上限時,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的移動量變小,從而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得太大,並且球面像差變差。而且,減振時的偏心像差,換言之,彗差和像散變差。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3)的上限設為0.05。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變焦透鏡系統的最像側透鏡表面具有面向像的凸形形狀。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通過來自像平面的反射光線而減少幻像。而且,該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孔徑光闌被置於第二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首先移動到像側,然後移動到物體側,每一個透鏡組均被移動,使得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增大,而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減小,孔徑光闌被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具有至少一個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中的膠合透鏡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正透鏡和負透鏡。變焦透鏡系統的最像側透鏡表面具有面向像的凸形形狀,並且下面的條件表達式(3)得以滿足-0.3<(dlw-dlt)/Ymax<0.17(3)其中,dlw表示在廣角端狀態下在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的間距,dlt表示在攝遠端狀態下在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的間距,並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如上所述,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首先移動到像,然後移動到物體。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使得變焦透鏡系統緊湊化並且實現高變焦比。如上所述,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孔徑光闌被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良好均衡地校正變焦時的軸外彗差,並且實現優良光學性能。如上所述,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具有至少一個膠合透鏡。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變焦時橫向色差中的變化。如上所述,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第四透鏡組從像側依次包括利用負透鏡與正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單透鏡。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橫向色差、球面像差和彗差,同時在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確保充分空間。而且,通過將第三透鏡組構造成為減振透鏡組,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減振時的彗差和像散。如上所述,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變焦透鏡系統的最像側透鏡表23面具有面向像的凸形形狀。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通過來自像平面的反射光線而減少幻像。關於條件表達式(3),說明與如上所述相同,從而省略重複說明。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下面的條件表達式(4)優選地得以滿足0.72<f2/(-f3)<1.5(4)其中,f2表示第二透鏡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鏡組的焦距。條件表達式(4)適當地限定第二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和第三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在本變焦透鏡系統中,當滿足條件表達式(4)時,變得能夠實現優良光學性能。當該數值等於或者降至低於條件表達式(4)的下限時,第二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得太大,從而變焦時極好地校正彗差變得不可能。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4)的下限設為0.75。在另一方面,當該數值等於或者超過條件表達式(4)的上限時,第三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的絕對數值變得太大,從而變得難以極好地校正球面像差而同時實現高變焦比。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4)的上限設為1.1。本成像設備配備有上述變焦透鏡系統。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實現帶有高變焦比的、具有優良光學性能的成像設備。本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所述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第二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提供孔徑光闌;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移動每一個透鏡組,使得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增大,而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減小;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孔徑光闌;並且滿足下面的條件表達式(l)和(2):1.20<f2/fw<2.50(1)-2.10<f3/fw<-0.80(2)其中,f2表示第二透鏡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w表示變焦透鏡系統在廣角端狀態下的焦距。利用這種構造,變焦透鏡系統使得能夠實現優良光學性能和高變焦比。一種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所述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中的膠合透鏡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正透鏡和負透鏡,並且變焦透鏡系統的最像側透鏡表面具有面向像的凸形形狀;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第二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提供孔徑光闌;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將第一透鏡組首先移動到像側,然後移動到物體側,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孔徑光闌,並移動每一個透鏡組,使得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增大,而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減小;並且滿足下面的條件表達式(3):25-0.3<(dlw-dlt)/Ymax<0.17(3)其中,dlw表示在廣角端狀態下在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的間距,dlt表示在攝遠端狀態下在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的間距,並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實現優良光學性能和高變焦比。下面參考附圖來說明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每一個數值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系統。圖1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根據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1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11,和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12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13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負彎月透鏡Lll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像側玻璃表面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雙凸正透鏡L21,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L22與雙凹負透鏡L23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三透鏡組G3包括通過從物體側依次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31與雙凹負透鏡L32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41;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L42與具有面向像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43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在根據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1首先移動到像側,然後移動到物體側,並且第二透鏡組G2、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移動到物體側,使得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的間距增大,而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之間的間距減小。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在根據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鏡組G3而執行當發生像模糊時的像平面校正。在表格1中列出與根據本申請的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的各種數值。在[規格]中,f表示焦距,FNO表示F數,W表示廣角端狀態,M表示中間焦距狀態,T表示攝遠端狀態。在[透鏡數據]中,第一列"N"示出按照從物體側開始依次計數的透鏡表面編號,第二列"r"示出每一個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第三列"d"示出到下一表面的間距,第四列"vd"示出透鏡材料對於d線(波長?^587.6nm)的阿貝數,第五列"nd"示出透鏡材料對於d線(波長^587.6nm)的折射率。而且,r=0.0000表示平表面。從[透鏡數據]中省略空氣的折射率ncN1.000000,並且Bf表示後焦距。27在[非球面數據]中,示出了通過下面的表達式呈現非球面表面時的非球面係數x=(h2/r)/[l+[l-K(h2/r2)〗1/2〗+C4xh4+C6xh6+C8xh8+C10xh10其中,h表示距光軸的豎直高度,x表示垂度量,它是從非球面表面的頂點處的切面到距光軸豎直高度h處的非球面表面沿著光軸的間距,r表示基準球面的曲率半徑(近軸曲率半徑),K表示圓錐係數,C4、C6、C8、C10表示非球面係數。"E陽n"(n:整數)表示"X1(T",例如,"1.234E-05"意指"1.234X1(T5,,。在[可變間距]中,示出焦距f和每一個可變間距。在關於各種數值的表格中,例如焦距f、曲率半徑r、表面間距d等的長度單位通常使用"mm"。然而,因為成比例地放大或者縮小其尺寸的光學系統能夠獲得類似的光學性能,所以該單位不必被限為"mm",並且能夠使用任何其他適當的單位。在其他實施例中參考符號的說明是相同的,從而省略重複說明。在具有焦距f、減振係數K的變焦透鏡系統中,減振係數K是當校正相機抖動時像在像平面I上的移動量與減振透鏡組垂直於光軸的移動量的比率,為了校正角度為e的旋轉相機抖動,可以垂直於光軸以量(f'tane)/K移動用於校正相機抖動的減振透鏡組。在實施例1中的廣角端狀態(W)中,減振係數K是1.321,並且焦距是18.5(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179(mm)。在攝遠端狀態(T)中,減振係數K是2.2,並且焦距是53.4(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183(mm)。表格1[規格]wFNO=3.:Nr1173.629219.129316.5194376.90826.093647.125740.7298-50.200921.50010-44.10611104.21512O扁13-53.37414-16.5601538.30416-113.88817-21.3311841.10819-16.15420-87.760表面數::3MT35.153.44.55.8dvdnd1.564.121.51680.338.091.553918.01.364.121.51683.327.511.7552D62.264.121.51680.33.964.121.51681.727.791.7408Dll1.82.425.431.80520.949.611.7725D152.564.121.51680.15.158.891.51821.029.521.7174Bf孔徑光闌s29K=1C4=1.14970E-05C6=3.77420E-09C8=2.18460E-11C10=-9.39740E-15[可變間距]WMTf=18.535.153.4D6=30.539.362.64Dll==1.857.2411.50=12.046.642.38Bf=38.1051.3865.90(1):f2/fw=1.49(2):f3/fw=-1.60(3):(dlw-dlt)/Ymax=0.01(4):f2/(-f3)=0.936圖2A和2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和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圖3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4A和4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在各曲線圖中,FNO表示F數,Y表示像高。在示出球面像差的各曲線圖中,示出對於最大孔徑的F數。在示出像散和畸變的曲線圖中,示出像高的最大值。在示出彗差的曲線圖中,示出對於每一個像高的彗差。在各曲線圖中,d表示對於d線(波長?^587.6nm)的像差曲線,並且g表示對於g線(波長X-435.8nm)的像差曲線。在示出像散的曲線圖中,實線示意弧矢像平面,並且虛線示意子午像平面。關於各種像差曲線圖的上述說明與其他實施例的相同。如從各曲線圖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圖5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根據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l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11、雙凹負透鏡L12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13。負彎月透鏡L.ll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像側玻璃表面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21與雙凸正透鏡L22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和雙凸正透鏡L23。第三透鏡組G3包括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的相膠合的正彎月透鏡L31與雙凹負透鏡L32構造的膠合透鏡,該正彎月透鏡L31具有面對物體的凹形表面。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41;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L42與具有面向像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43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在根據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1首先移動到像側,然後移動到物體側,並且第二透鏡組G2、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移動到物體側,使得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的間距增大,而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之間的間距減小。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在根據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鏡組G3而執行發生像模糊時的像平面校正。在表格2中列出與根據本申請的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的各種數值。在實施例2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是1.162,並且焦距是18.5(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04(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是1.914,並且焦距是53.6(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11(mm)。表格2[規格]wf=18.5FNO=3.6[透鏡數據]Nr1116.595216.600313.8454-87.169565.000634.878760.763848.800916.77910-69.2421121.78912-183.971130.00014-46.10115-13.8821658.12717-113.50918-25.3751962.20920-17.50021-80.164表面數3K=1MT35.053.64.45.8d1.900.1510.701.400.102.80D71.004.000.102.50D123.802.101.00D162.200.104.301.00Bfvd64.1238.0931.0664.1225.4349.6158.8925.43nd1.51681.553964.121.516823.781.84671.68891.516870.451.48751.80521.772549.611.77251.51821.8052孔徑光闌S33C4=2.24200E-05C6=l扁00E-08C8=1.07640E-10C10=6.23540E-14wMTf=18.535.053.6D7=29.398.521.70D12=1.597.6012.18D16=14.788.774.19Bf=38.8552.6468.70(1):G/fw=1.52(2):f3/fw=-1.88(3):(dlw-dlt)/Ymax=-0.15(4):f2/(-fi)=0.806圖6A和6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7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8A和8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實施例3〉圖9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根據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1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11、雙凹負透鏡L12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13。負彎月透鏡L11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像側玻璃表面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包括通過從物體側依次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21與雙凸正透鏡L22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和雙凸正透鏡L23。第三透鏡組G3包括通過從物體側依次將雙凹負透鏡L31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32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41,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L42與具有面向像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43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在根據本實施例的變焦透鏡系統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1首先移動到像側,然後移動到物體側,並且第二透鏡組G2、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移動到物體側,使得35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的間距增大,而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之間的間距減小。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在根據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鏡組G3而執行發生像模糊時的像平面校正。在表格3中列出與根據本申請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的各種數值。在實施例3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是1.162,並且焦距是18.5(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04(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是2.037,並且焦距是53.6(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198(mm)。表格3[規格]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6628.8592.8023.781.8467748.651D7853.7921.0031.061.6889915.8924.0064.121.516810-81.3420.101121.4302.5070.451.487512-93.281D12130.0003.8014-54.2931.0049.611.77251514.7592.1025.431.80521649.157D1617-120.0122.2049.611.772518-26.1960.1019174.0744.3058.891.518220-15.9041.0025.431.805221-44.146Bf表面數3K=1C4=2.2420E-05C6=1.0200E-08C8=1.0764E-10C10=6.2354E-14WMTf=18.535.053.6D7=29.158.271.45D12=1.647.6512.22D16=14.158.143.5639.6553.4369.49孔徑光闌s37[條件表達式對應值](1):f2/fw=1.52(2):f3/fw=-1.88(3):(dlw-dlt)/Ymax=-0.15(4):f2/(-f3)=0.806圖IOA和IO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ll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12A和12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圖13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根據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38第一透鏡組G1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11、雙凹負透鏡L12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13。負彎月透鏡Lll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像側玻璃表面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21與雙凸正透鏡L22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和雙凸正透鏡L23。第三透鏡組G3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31與雙凹負透鏡L32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和具有面向像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33。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L41,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L42與具有面向像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L43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在根據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1首先移動到像側,然後移動到物體側,並且第二透鏡組G2、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移動到物體側,使得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的間距增大,而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之間的間距減小。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在根據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鏡組G3而執行發生像模糊時的像平面校正。在表格4中列出與根據本申請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39的各種數值。在實施例4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是1.325,並且焦距是18.5(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179(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是2.128,並且焦距是53.6(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190(mm)。表格4[規格]Wf=18.5FNO3.7M35.74.7T53.66.0Nrdvdnd190.2501.9064.121.5168216.6000.1538.091.5539313.84510.704-170.3121.4064.121.5168555.9200.10633.0792.8023.781.8467756.888D7842.3161.0031.061.6889917.2084.0064.121.516810-119.0890.101122.2732.5070.451.487512-369.961D12130駕1.5014-37.1952.1025.431.805215-14.9871.0049.611.7725孔徑光闌s1651.5262.001759.2691.5064.121.51681883.855D1819-82.2782.2049.611.772520-23.9460.102155.7554.3058.891.518222-19.2191.0025.431.805223-68.528Bf表面數3K=1C4=2.2420E-05C6=1.0200E-08C8=1.0764E-10C10=6.2354E-14WMTf=18.535.753.6D7=29.728.842.02D12=1.009.3013.87D18=11.325.311.50Bf=39.4753.2643.33(1):f2/fw=1.64(2):f3/fw二-1.68(3):(dlw-dlt)/Ymax=-0.11(4):G/(-fi)=0.98圖14A和14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15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16A和16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第二實施方式)下面說明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增大,而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減小。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作為減振透鏡組移動第三透鏡組或者第三透鏡組的一部分來校正由相機抖動而引起的像模糊。下面的條件表達式(5)和(6)得以滿足0.12<(r2+rl)/(r2-rl)<1.30(5)1.20<|fvr/fw|<3.30(6)其中,rl表示減振透鏡組的物體側的曲率半徑,r2表示減振透鏡組的像側的曲率半徑,fvr表示減振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Vv表示變焦透鏡系統在廣角端狀態下的焦距。條件表達式(5)限定減振透鏡組的形狀。當滿足它時,變得能夠在減振時實現優良光學性能,並且在保持優良光學性能的同時有效地確保給定變焦比。當該數值等於或者降至低於條件表達式(5)的下限時,偏心彗差中的變化變大,並且減振效果變小,或者折射光焦度變弱,並且不能確保變焦比。在另一方面,當該數值等於或者超過條件表達式(5)的上限時,變得在變焦時難以校正球面像差。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5)的下限設為0.25。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5)的上限設為1.00。為了進一步確保本發明的效果,最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5)的下限設為0.36。條件表達式(6)相對於變焦透鏡系統在廣角端狀態下的焦距而限定減振透鏡組的焦距。當滿足它時,變得能夠在減振時確保優良光學性當該數值等於或者降至低於條件表達式(6)的下限時,由於偏心,所以場曲中的變化變得過度地大。在另一方面,當該數值等於或者超過條件表達式(6)的上限時,減振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得太弱,從而減振效果變小。結果,第一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強,並且產生球面像差,這是並不期望的。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6)的下限設為1.60。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6)的上限設為3.00。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滿足下面的條件表達式(7):430.50<|fvr/f2|<2.30(7)其中,fvr表示減振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2表示第二透鏡組的焦距。條件表達式(7)相對於第二透鏡組的焦距而限定減振透鏡組的焦距。當滿足這個條件時,變得能夠在減振時實現優良光學性能。當該數值等於或者降至低於條件表達式(7)的下限時,校正偏心像差例如彗差和場曲變得不可能。在另一方面,當該數值等於或者超過條件表達式(7)的上限時,減振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弱,從而不能獲得減振效果。結果,第一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強,並且產生球面像差,這是並不期望的。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7)的下限設為1.10。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7)的上限設為2.00。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時,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增大,而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減小。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作為減振透鏡組移動第三透鏡組或者第三透鏡組的一部分來校正由相機抖動而引起的像模糊。下面的條件表達式(5)和(7)得以滿足-0.12<(r2+rl)/(r2-rl)<1.30(5)0.50<|fvr/f2|<2.30(7)其中,rl表示減振透鏡組的物體側的曲率半徑,r2表示減振透鏡組的像側的曲率半徑,fvr表示減振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2表示第二透鏡組的焦距。條件表達式(5)限定減振透鏡組的形狀,但是在上面已經說明,所以省略重複說明。條件表達式(7)相對於第二透鏡組的焦距而限定減振透鏡組的焦距。當滿足這個條件時,變得能夠在減振時實現優良光學性能。當該數值等於或者降至低於條件表達式(7)的下限時,校正偏心像差例如彗差和場曲變得不可能。在另一方面,當該數值等於或者超過條件表達式(7)的上限時,減振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弱,從而不能獲得減振效果。結果,第一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變強,並且產生球面像差,這是並不期望的。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7)的下限設為1.10。為了確保本發明的效果,優選的是將條件表達式(7)的上限設為2.00。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優選地被沿著具有面向像的凸形形狀的軌跡移動。利用這種運動,變得能夠實現高變焦比並且使得每一個透鏡組的移動量較小。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最像側透鏡表面具有面向像平面的凸形表面。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場曲並且減少由於來自像平面的反射光線而引起的幻像。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第四透鏡組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負透鏡、正透鏡和正透鏡。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橫向色差和彗差,同時確保在作45為減振透鏡組的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第三透鏡組優選地具有膠合透鏡。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抑制減振時的橫向色差。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均包括膠合透鏡。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確保變焦時的色差尤其是橫向色差良好。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二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一體地移動。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由減振透鏡組而產生的偏心像差例如彗差和場曲,同時確保高變焦比。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孔徑光闌被置於第三透鏡組的附近,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這裡,在第三透鏡組附近的範圍包括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空間、第三透鏡組內部的空間以及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空間。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彗差並且易於降低周邊的光量。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孔徑光闌被置於第二透鏡組的附近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二透鏡組一起移動。這裡,在第二透鏡組附近的範圍包括第一透鏡組和第二透鏡組之間的空間、第二透鏡組內部的空間以及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空間。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彗差並且易於降低周邊的光量。在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固定光闌被置於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阻擋彗差耀光並且確保優良光學性能。下面參考附圖來說明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每一個數值實施例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圖17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5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如在圖17中所示,根據實施例5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孔徑光闌S、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1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雙凹負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最物體側的負彎月透鏡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玻璃透鏡表面的像平面I側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雙凸正透鏡,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與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平表面的凹形負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三透鏡組G3包括通過從物體側依次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與雙凹負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與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表面負彎月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l沿著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形狀的軌跡移動,第二透鏡組G2和第四透鏡組G4—體地移動到物體側,並且第三透鏡組G3移動到物體側。在根據實施例5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移動第三透鏡組G3來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實施例5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02,並且焦距是18.5(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32(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71,並且焦距是53.4(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35(mm)。在表格5中列出與根據實施例5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的各種數值。表格5[規格]WMTf=18.535.053.4FNO=3.64.55.9(5):(r2+rl)/(r2-rl)=0.543(6):|fvr/fw|=2.028(7):|fvr/f2|=1.275圖18A和18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19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20A和20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5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示極好的光學性能。<實施例6〉圖21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6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如在圖21中所示,根據實施例6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孔徑光闌S、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1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和具有面50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最物體側的負彎月透鏡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玻璃透鏡表面的像平面I側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從物體側依次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與雙凸正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和雙凸正透鏡。第三透鏡組G3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與雙凹負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負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與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1沿著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形狀的軌跡移動,第二透鏡組G2和第四透鏡組G4—體地移動到物體側,並且第三透鏡組G3移動到物體側。在根據實施例6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移動被置放到第三透鏡組G3的物體側的膠合負透鏡來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實施例6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0.807,並且焦距是18.5(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94(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321,並且焦距是53.4(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3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306(mm)。在表格6中列出與根據實施例6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的各種數值。表格6[規格]WMTf=18.535.053.4FNO=3.64.55.9Nrdvdnd1131.7121.959.451.5400215.9710.238.091.5539313.6189.7487.9821.364.101.516825.7001.2622.1853.228.461.7283738.952D7823.4341.027.511.7552913.5594.164.101.516810-130.8080.11136.6692.258.941.518212-206.683D12130細4.214-32.4792.428.691.795015-11.3211.350.231.720016368.3021.017150.0001.549.311.74321847.176D18孔徑光闌s19-314.7933.220-24.3140.22157.3334.822-18.1371.023-60.079Bf[非球面數據]表面數3K=1C4=2.06310E-05C6=4.26210E-08C8=-6.23900E-11C10=3.77100E-1364.101.516864.1027.511.51681.7552WMTD7=33.249.811.35D12=0.905.639.06D18=11.536.803.37Bf=39.7153.7971.87(5):(r2+rl)/(r2-rl)=0.838(6):|fvr/fw|=2.754(7):|fvr/f2|=1.738圖22A和22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6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23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6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24A和24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6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53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6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圖25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7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如在圖25中所示,根據實施例7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1、包括孔徑光闌S並且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1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雙凹負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最物體側的負彎月透鏡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玻璃透鏡表面的像平面I側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與雙凸正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孔徑光闌S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第三透鏡組G3包括通過從物體側依次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與雙凹負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與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中,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二透鏡組G2—體地移動。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l沿著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形狀的軌跡移動,第二透鏡組G2和第四透鏡組G4—體地移動到物體側,並且第三透鏡組G3移動到物體側。在根據實施例7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移動第三透鏡組G3來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實施例7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024,並且焦距是18.5(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31(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674,並且焦距是53.4(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41(mm)。在表格7中列出與根據實施例7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的各種數值。表格7[規格]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5529.8880.5625.5262.9758.853D7831.9961.0916.6064.110-34.9361.9110細0.61217.9482.01330.374D1314-41.5302.415-11.1351.016116.283D1617-123.4882.518-23.5170.11969.1205.720-15.9761.02-49.976Bf27.511.755225.681.784758.941.518264.101.516832.3546.6252.3128.691.85031.816064.101.51681.51741.7950WMTD7=31,699.4712.19D13=2.607.9612.19D16=15.199.835.60Bf=38.3054.1072.22孔徑光闌s[條件表達式對應值〗(5):(r2+rl)/(r2-rl)=0.474(6):|fvr/fwl=2.194(7):jfvr/f2|=1.413圖26A和26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7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27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7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28A和28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7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7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圖29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8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如在圖29中所示,根據實施例5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孔徑光闌S、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固定光闌FS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1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雙凹負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最物體側的負彎月透鏡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玻璃透鏡表面的像平面I側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與雙凸正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第三透鏡組G3包括通過從物體側依次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與雙凹負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與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固定光闌FS被置於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l沿著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形狀的軌跡移動,第二透鏡組G2和第四透鏡組G4—體地移動到物體側,並且第三透鏡組G3移動到物體側。在根據實施例8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移動第三透鏡組G3來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實施例8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186,並且焦距是18.7(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02(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卯6,並且焦距是53.4(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11(mm)。在表格8中列出與根據實施例8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582相關聯的各種數值。表格8[規格]WMTf=18.735.153.4FNO=3.64.85.8Nrdvdnd1119.0351.964.101.5168215.0000.238.091.5539312.80010.44-437.1991.761.161.589132.2720.4624.7943.427.511.7552757.814D7825.,1.223.781.8467915.4774.659.451.540010-38.3880.11127.9202.352.311.51741262.795D12130細2.914-35,2.832.351.850315-10.5000.946.621.816016100.8894.6170扁D1718-300.0003.070.411.487519-23.8870.12098.2375.370.411.487521-17.1441.432.351.8503孔徑光闌s固定光闌FS5922-39.167Bf表面數3K=1C4=3.13260E-05C6=7.07910E-08C8=-7.54810E-11C10=1.22730E-12[可變間距〗WMD7=31.879.65D12=2.67.96D17=15.6910.33Bf=38.3654.08T2.1812.196.172.07(5):(r2+rl)/(r2-rl)=0.475(6):|fvr/fw|=1.855(7):|fvr/f2|=1.276圖30A和30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8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31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8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32A和32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8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8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圖33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9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如在圖33中所示,根據實施例9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孔徑光闌S、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1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最物體側的負彎月透鏡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玻璃透鏡表面的像平面I側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與雙凸正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和雙凸正透鏡。第三透鏡組G3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與雙凹負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負透鏡、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與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當61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l沿著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形狀的軌跡移動,第二透鏡組G2和第四透鏡組G4—體地移動到物體側,並且第三透鏡組G3移動到物體側。在根據實施例9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移動第三透鏡組G3中的膠合負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來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實施例9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086,並且焦距是18.7(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1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18(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792,並且焦距是53.4(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25(mm)。在表格9中列出與根據實施例9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的各種數值。表格9[規格]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2526.4041.2623.6903.2746.383D7822.8041.0913.4024.110-128.2990.11133.2772.212-2813.664D12130.0004.214-29.6522.415-11.5831.31631.6361.01743.4521.5185000.5191501.52084.620D2021-365.9353.222-26.3520.22361.6294.824-17.8151.025-50.125Bf表面數::3K=1C4=1.91160E-05C6=4.26210E-08C8=-5.83820E-11C10=2.93910E-13WM27.511.755227.511.755264.121.516858.891.5182孔徑光闌S28.691.795050.701.677958.891.518254.661.729264.121.516864.121.516827.511.755263D7=33.119.691.23D12=1.336.079.50D20=8.904.170.73Bf=39.3153.3871.46(5):(r2+rl)/(r2-rl)=0.888(6):|fvr/fw|=1.942(7):|fvr/f2|=1.226圖34A和34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9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35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9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36A和36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實施例9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9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第三實施方式)下面說明根據本申請第三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每一個透鏡組均被移動,使得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並且在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減小。當在相機抖動時執行像平面校正時,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作為減振透鏡組移動第三透鏡組的至少一個部分。減振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下面的條件表達式(1)和(2)得以滿足1.20<f2/fw<2.50(1)-2.10<f3/fw<-0.80(2)其中,G表示第二透鏡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w表示變焦透鏡系統在廣角端狀態下的焦距。條件表達式(l)限定第二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然而,以上已對此進行說明,從而省略重複說明。條件表達式(2)限定第三透鏡組的折射光焦度。然而,以上已對此進行說明,從而省略重複說明。當增大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並且減小第三透鏡組和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時,變得能夠實現高變焦比並且減小變焦時球面像差中的變化,這是令人期望的。而且,在第三透鏡組中的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具有一定形狀,使得與具有近軸曲率半徑的球面表面相比,從光軸到周邊,正折射光焦度變強或者負折射光焦度變弱。下面的條件表達式(8)、(9)和(10)得以滿足0.00001<|ASPd0.5|/(H/2)<0.01(8)0.0001<|ASPdl.0|/(H/2)<0.01(9)|ASPd0.5|/|ASPdl.0|<1(10)其中,H表示非球面透鏡的有效直徑,ASPd0.5表示在非球面表面的有效直徑的50%高度處的近軸曲率半徑與非球面表面之間的差,並且ASPdl.O表示在非球面表面的有效直徑的100%高度處的近軸曲率半徑與非球面表面之間的差。65條件表達式(8)、(9)和(10)限定當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移動作為減振透鏡組的第三透鏡組時用於抑制光學性能劣化的非球面形狀。當相應的數值等於或者降至低於條件表達式(8)和(9)的下限時,非球面表面不能顯示出效果,並且用於校正各種像差的透鏡數目增加,這是不理想的。在其他方面,彗差變差,這是不理想的。在另一方面,當該數值等於或者超過條件表達式(8)和(9)的上限時,對像差例如球面像差的校正變得過度,並且在移動減振透鏡組時的光學性能變差。當非球面表面具有一定形狀時,該形狀使得與具有相同近軸曲率半徑的球面表面相比,從光軸到周邊,正折射光焦度變強或者負折射光焦度變弱,變得能夠在移動減振透鏡時有效地校正軸上和軸外像差。當該數值等於或者超過條件表達式(10)的上限時,在移動減振透鏡組時在減振透鏡組中產生球面像差和高階彗差,從而在減振時光學性能變差。在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第三透鏡組優選地具有膠合透鏡。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充分地抑制減振時的橫向色差。在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第一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並且由三個或者更少透鏡構成。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縮短總透鏡長度,並且極好地校正場曲。在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在第一透鏡組中的最物體側的透鏡具有負折射光焦度和形成在像側表面上的非球面表面。利用這種構造,在中,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廣角側的彗差和場曲。在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第四透鏡組由三個或者更少透鏡構成,並且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縮短透鏡長度,並且極好地校正彗差。在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第二透鏡組到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均具有至少一個膠合透鏡。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充分地抑制減振時產生的色差,尤其是橫向色差。在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優選的是最像側透鏡表面具有面向像平面的凸形形狀。利用這種構造,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場曲,並且減少由來自像平面的反射光線形成的幻像。當在第三透鏡組的附近置放孔徑光闌時,變得能夠極好地校正各種像差例如球面像差。當在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孔徑光闌的時候,變得能夠減小變焦時各種像差例如球面像差中的變化。下面參考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圖37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0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如在圖37中所示,根據實施例10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孔徑光闌S、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1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雙凹負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67月透鏡。最物體側的負彎月透鏡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玻璃透鏡表面的像平面I側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與雙凸正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第三透鏡組G3包括通過從物體側依次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與雙凹負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雙凸正透鏡,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與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l沿著具有面向像平面I的凸形形狀的軌跡移動,並且第二透鏡組G2、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移動到物體側。在根據實施例10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移動第三透鏡組G3組來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實施例10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155,並且焦距是18.7(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1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07(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845,並且焦距是53.3(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3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18(mm)。在表格10中列出與根據實施例10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的各種數值。表格10[規格]wf=18.7FNO=3.70[透鏡數據]T53.35.88Nrdvdnd1109.0001.9064.121.5168215.0000.1738.091.5539312.80010.404-95.0701.7061.181.589136.6080.40628.7253.4027.511.75527100.883D7831.5551.1023.781.8467917.8034.3059.41.540010-35.0660.101123.4562.3070.451.48751256.371D12130.0002.6014-46.7983.0032.351.850315-11.046O.卯46.631.81601669.497D16172543.5713.2064.121.516818-25.2060.1019188.4395.0070.451.487520-16.4111.4032.351.8503孔徑光闌s69200721-39.355Bf表面數3k=0C4=3.0295E-05C6=4.4581E-08C8=3.8221E-10C10=-1.7489E-12C12=6.8147E-15表面數14有效直徑H-6.00k=13.8934C4=-2.9312E-05C6=2.4670E-08C8=O.OOOOE+00C10=O.OOOOE+00C12=O.OOOOE+00表面數16有效直徑H=6.49k=12.5281C4=-6.1184E-06C6=-3.5034E-08C8=O.OOOOE+00C10=O.OOOOE+00C12=O.OOOOE+00[可變間距〗WMD7=31.879.65D12=2.607.96D16=16.5411.18T2.1812.196.9570Bf=37.6754.02[條件表達式對應值](1):f2/fW=1.49(2):f3/fW=-1.60(8):|ASPd0.5|/(H/2)=72.460.000307(表面14)=0.000391(表面16)0.00527(表面14)=0.00677(表面16)|ASPd0.5|/|ASPdl.0|=0.058(9):|ASPdl.0|/(H/2)=(10):圖38A和38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IO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39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0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40A和40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IO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IO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圖41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1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如在圖41中所示,根據實施例11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孔徑光闌S、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1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雙凹負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最物體側的負彎月透鏡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玻璃透鏡表面的像平面I側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雙凸正透鏡,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與雙凹負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三透鏡組G3包括通過從物體側依次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與雙凹負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G4包括通過從物體側依次將雙凸正透鏡與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膠合透鏡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物體側玻璃透鏡表面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l沿著具有面向像平面I的凸形形狀的軌跡移動,並且第二透鏡組G2、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移動到物體側。在實施例ll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024,並且焦距是19.0(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25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34(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785,並且焦距是54.0(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0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27(mm)。72在表格11中列出與根據實施例11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的各種數值。表格11[規格]WTf=19.054.0FNO=3.655.88Nrdvdnd1110.0001.7064.121.5168217.2000.1038.091.5539314.9139.504-97.3151.0064.121.516836.2191.00633.5162.9027.511.75527114.806D7835.3793.0064.121.51689-40.8090.101025.8113.5064.121.516811-29.8001.0035.041.74951282.862D1213O細1.7814-46.3322.0032.351.850315-14.0271.0046.58l週O1662.280D161769.4190.0738.091.55391869.4195.5065.471.603019-14.8091.5025.431.805220-22.287Bf孔徑光闌s[非球面數據]表面數3k=0C4=1.6377E-05C6=2.4342E-08C8=-1.5364E-11C10=2.1684E-13表面數16有效直徑H=5.56k=17.882C4=-1.1191E-05C6=0.0000E+00C8=0.0000E+00C10=0.0000E+00表面數17k=32.566C4=-3.2797E-05C6=-6.0249E-08C8=9.8569E-10C10=-1.0180E-11[可變間距]WMTD7=28.749.041.72D12=3.649.5015.34D16=12.596.730.89Bf=39.3751.6568.44(1):f2/fW=1.52(2):f3/fW=-1.88(8):|ASPd0.5|/(H/2)=0.000049274(9):|ASPdl.0|/(H/2)=0.000604(10):|ASPd0.5|/|ASPdl.0|=0.081圖42A和42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43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44A和44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1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11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圖45是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2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透鏡構造的截面圖。如在圖45中所示,根據實施例12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孔徑光闌S、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第一透鏡組Gl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雙凹負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最物體側的負彎月透鏡是非球面透鏡,通過在玻璃透鏡表面的像平面I側上形成樹脂層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組G2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通過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與雙凸正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和具有面向物體的凸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第三透鏡組G3包括通過從物體側依次將具有面向物體的凹形表面的正彎月透鏡與雙凹負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第四透鏡組G4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雙凸正透鏡,和通過將雙凸正透鏡與具有面向像平面I側的凸形表面的負彎月透鏡膠合而構造的膠合透鏡。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G3—起移動。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第一透鏡組G1沿著具有面向像平面I的凸形形狀的軌跡移動,並且第二透鏡組G2、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移動到物體側。在根據實施例12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通過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移動第三透鏡組G3來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實施例12中,在廣角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1.162,並且焦距是18.5(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734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204(mm)。在攝遠端狀態下,減振係數K是2.037,並且焦距是53.5(mm),從而第三透鏡組G3的用於校正0.432度的旋轉相機抖動的移動量是0.198(mm)。在表格12中列出與根據實施例12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相關聯的各種數值。表格1276[規格]wf=18.5FNO=3.6[透鏡數據]T53.8Nrdvd1116.2801.958.9216.2990.238.09313.69910.04-713.4431.364.1232.8421.2626.9282.927.51755.608D7826.5241.027.51915.3274.164.1210-59.6200.11125.8002.264.121282.059D12130.0002.614-38.0722.128.6915-13,2741.450.241663.523D1618253.4803.064.1219-22.6830.220135.6873.764.1221-18.5521.028.6922-70.947Bf表面數3nd1.518231.553891.516801.755201.755201.516801.516801.795041.719991.516801.516801.79504孔徑光闌SK=0C4=2.3519E-05C6=4.6561E-08C8--1.0850E-10C10=6.4207E-13表面數14有效直徑H=6.11k=0C4=-9.0304E-07C6=-6.8311E-09C8=0.00E+00C10=O.OOE+00表面數18k=1C4=-9.1652E-06C6=,3.3073E-08C8=2.4437E-10C10=1.3217E-13[可變間距]WMTD7=32.9820.451.20D12=1.893.8410.08D16=12.2010.264.01Bf=37.7942.8669.35[條件表達式對應值](1):f2/fW=1.55(2):f3/fW=-2.04(8):|ASPd0.5|/(H/2)=0.0000373(9):|ASPdl.0|/(H/2)=0.000517(10):|ASPd0.5|/|ASPdl.0|=0.07278圖46A和46B是分別示出在廣角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圖47是示出在中間焦距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的曲線圖。圖48A和48B是分別示出在攝遠端狀態下當在無限遠處聚焦時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2的變焦透鏡系統的各種像差,和校正旋轉相機抖動時的彗差的曲線圖。如從各曲線圖中顯而易見的,由於從廣角端狀態到攝遠端狀態對各種像差進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據實施例12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顯示出極好的光學性能。如上所述,每一個實施方式均使得能夠提供一種具有能夠校正由於相機抖動而在像平面上引起的像模糊的減振功能和優良光學性能、並保持高變焦比的優良光學性能的變焦透鏡系統。雖然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每個實施例而示出四透鏡組構造作為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但是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透鏡構造不限於此,而是能夠被應用於其他透鏡構造例如五透鏡組構造。在根據本申請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為了從無限遠物體到近距離物體進行聚焦,可以沿著光軸移動透鏡組的一個部分、單個透鏡組或者多個透鏡組。聚焦透鏡組(一個或多個)可適用於自動聚焦,並且適用於被馬達例如超聲波馬達驅動。優選的是第一透鏡組G1或者它的一個部分用作為聚焦透鏡組。在以上示出的每個實施例中,雖然第三透鏡組G3或者它的一個部分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作為減振透鏡組而移動,但是可以使用另一透鏡組或者它的一個部分,尤其是第二透鏡組G2或者第四透鏡組G4作為減振透鏡組。79在根據本申請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中,構成根據本申請的高變焦比變焦透鏡系統的任何透鏡表面均可以是非球面表面。可以通過精細研磨工藝、利用模具將玻璃材料形成為非球面形狀的玻璃模製工藝、或者在玻璃表面上將樹脂材料形成為非球面形狀的合成型工藝來製造非球面表面。在寬波長範圍上具有高透射率的抗反射塗層可以被塗覆到根據本申請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每一個透鏡表面,以減少耀光或者幻像,從而能夠獲得具有高反差的高光學性能。然後,說明根據本申請的具有減振功能的配備有變焦透鏡系統的成像設備(單鏡頭反光相機)。圖49是示出配備有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的成像設備(相機)的曲線圖。在圖49中,從物體(未示出)發出的光線被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11會聚,被快速復原反光鏡12反射,並且被聚焦在聚焦屏幕13上。聚焦在聚焦屏幕13上的物像被五邊形屋脊稜鏡14反射多次,並且被攝影者通過目鏡15觀察為正像。通過半壓釋放按鈕(未示出)而通過目鏡15觀察物像同時選定構圖之後,攝影者完全按下釋放按鈕。當完全按下釋放按鈕時,快速復原反光鏡12被彈起,通過成像器件16檢測到來自物體的光線,並且攝影圖像被捕捉並且被存儲於存儲器(未示出)中。當完全按下釋放按鈕時,相機10的傾斜被傳感器17例如內置於相機10中的角度傳感器檢測到,並且被傳送到CPU18。然後,旋轉相機抖動量被CPU18檢測到,用於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驅動減振透鏡80組的透鏡驅動器19被驅動,並且成像器件16上在發生相機抖動時的像模糊被校正。以此方式,構造出使用具有減振功能的變焦透鏡系統ll的成像設備lO。上述每一個實施例僅示出了一個具體示例,並且本申請不限於上述構造或者配置,從而可以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作出適當的修改和改變。權利要求1.一種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孔徑光闌被置於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每一個透鏡組均被移動,使得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且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並且所述孔徑光闌與所述第三透鏡組一起被移動,並且下面的條件表達式得以滿足1.20<f2/fw<2.50-2.10<f3/fw<-0.80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鏡組的焦距,f3表示所述第三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w表示所述變焦透鏡系統在廣角端狀態下的焦距。2.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增大,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減小。3.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組具有膠合透鏡。4.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組按照從像平面側起的次序由膠合透鏡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單透鏡構成,所述膠合透鏡由與正透鏡膠合的負透鏡構造。5.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組、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具有至少一個膠合透鏡。6.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所述第一透鏡組首先被移動到像平面側,然後被移動到物體側。7.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下面的條件表達式得以滿足-0.3<(dlw-dlt)/Ymax<0.17其中dlw表示在廣角端狀態下所述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沿著光軸的間距,dlt表示在攝遠端狀態下所述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沿著光軸的間距,並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8.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變焦透鏡系統的最像平面側透鏡表面具有面對像平面的凸形形狀。9.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下面的條件表達式得以滿足0.72<f2/(-f3)<1.5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3表示所述第三透鏡組的焦距。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作為減振透鏡組而移動所述第三透鏡組的至少一個部分。12.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減振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組中的所述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具有如下形狀,所述形狀使得與具有近軸曲率半徑的球面表面相比,從光軸到周邊,正折射光焦度變強或者負折射光焦度變弱,並且下面的條件表達式得以滿足-0.00001<|ASPd0.5|/(H/2)<0.010.0001<|ASPdl.0|/(H/2)<0.01|ASPd0.5|/|ASPdl.0|<1其中H表示非球面透鏡的有效直徑,ASPd0.5表示非球面表面的有效直徑的50%高度處的近軸曲率半徑和非球面表面之間的差,並且ASPdl.O表示非球面表面的有效直徑的100%高度處的近軸曲率半徑與非球面表面之間的差。14.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組包括膠合透鏡。15.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組由三個或更少透鏡構成,並且所述第一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16.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組的最物體側透鏡是負透鏡,所述負透鏡的像平面側表面形成有非球面表面。17.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組由三個或更少透鏡構成,並且所述第四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18.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組到所述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均包括至少一個膠合透鏡。19.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最像平面側透鏡表面是面對像平面的凸形表面。20.—種成像設備,配備有根據權利要求1到19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21.—種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孔徑光闌被置於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每一個透鏡組均被移動,使得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且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並且所述孔徑光闌與所述第三透鏡組一起被移動,所述第二透鏡組、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膠合透鏡,所述第四透鏡組中的膠合透鏡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相膠合的正透鏡與負透鏡,最像平面側透鏡表面為面對像平面的凸形形狀,並且下面的條件表達式得以滿足-0.3<(dlw國dlt)/Ymax<0.17其中dlw表示在廣角端狀態下所述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沿著光軸的間距,dlt表示在攝遠端狀態下所述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沿著光軸的間距,並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所述第一透鏡組首先被移動到像側,然後被移動到物體側,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增大,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減小,並且所述孔徑光闌與所述第三透鏡組一起被移動。23.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組、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膠合透鏡,所述第四透鏡組中的膠合透鏡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相膠合的正透鏡與負透鏡,並且所述變焦透鏡系統的最像平面側透鏡表面為面對像平面的凸形形狀。24.—種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並且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西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作為減振透鏡組而移動所述第三透鏡組或所述第三透鏡組的一個部分,並且下面的條件表達式得以滿足0.12<(r2+rl)/(r2-rl)<1.30其中rl表示所述減振透鏡組的物體側的曲率半徑,並且r2表示所述減振透鏡組的像側的曲率半徑。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增大,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減小。26.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下面的條件表達式得以滿足-1.20<|fvr/fw|<3.30其中fvr表示所述減振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w表示所述變焦透鏡系統在廣角端狀態下的焦距。27.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下面的條件表達式得以滿足0.50<|fvr/f2|<1.30其中fvr表示所述減振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2表示所述第二透鏡組的焦距。28.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所述第一透鏡組沿著具有面對像平面的凸形形狀的軌跡移動。29.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最像側透鏡表面為面對像平面的凸形形狀。30.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組按照從像側起的次序包括負透鏡、正透鏡和正透鏡。31.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組包括膠合透鏡。32.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組到所述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膠合透鏡。33.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一體地移動。34.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孔徑光闌被置於所述第三透鏡組的附近,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所述孔徑光闌與所述第三透鏡組一起被移動。3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孔徑光闌被置於所述第二透鏡組的附近,並且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所述孔徑光闌與所述第二透鏡組一起被移動。36.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其中孔徑光闌被置於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37.—種成像設備,配備有根據權利要求24到36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38.—種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所述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提供孔徑光闌;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移動每一個透鏡組,使得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孔徑光闌;並且滿足下面的條件表達式1.20<f2/fw<2.50-2.10<f3/fw<-0.80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鏡組的焦距,fi表示所述第三透鏡組的焦距,並且fw表示所述變焦透鏡系統在廣角端狀態下的焦距。39.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變焦透鏡系統,還包括以下步驟作為減振透鏡組而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平移所述第三透鏡組的至少一個部分。40.—種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所述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提供孔徑光闌;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移動每一個透鏡組,使得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改變;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與所述第三透鏡組一起移動所述孔徑光闌;使所述第二透鏡組、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中的每個透鏡組包括至少一個膠合透鏡;使所述第四透鏡組中的膠合透鏡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相膠合的正透鏡與負透鏡;使最像平面側透鏡表面為面對像平面的凸形形狀;並且滿足下面的條件表達式-0.3<(dlw-dlt)/Ymax<0.17其中dlw表示在廣角端狀態下所述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的間距,dlt表示在攝遠端狀態下所述變焦透鏡系統的最物體側透鏡表面到像平面之間的間距,並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41.一種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所述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當從廣角端狀態變焦到攝遠端狀態時,改變所述第二透鏡組和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距以及所述第三透鏡組和所述第四透鏡組之間的間距;作為減振透鏡組而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平移所述第三透鏡組或所述第三透鏡組的一個部分;並且滿足下面的條件表達式0.12<(r2+rl)/(r2-rl)<其中rl表示所述減振透鏡組的物體側的曲率半徑,並且r2表示所述減振透鏡組的像側的曲率半徑。全文摘要一種具有高變焦比和優良光學性能的變焦透鏡系統、成像設備和該變焦透鏡系統的變焦方法。該變焦透鏡系統按照從物體側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具有負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鏡組(G4)。該變焦透鏡系統還具有孔徑光闌(S),孔徑光闌(S)被置於第二透鏡組(G2)和第四透鏡組(G4)之間。當從廣角端狀態(W)變焦到攝遠端狀態(T)時,每一個透鏡組均被移動,使得第二透鏡組(G2)和第三透鏡組(G3)之間的間距增大,第三透鏡組(G3)和第四透鏡組(G4)之間的間距減小,並且與第三透鏡組(G3)一起移動孔徑光闌(S)。該變焦透鏡系統滿足給定條件式。文檔編號G02B15/20GK101490594SQ200780027520公開日2009年7月22日申請日期2007年7月12日優先權日2006年7月21日發明者山本浩史,柴田悟,鈴木剛司申請人:株式會社尼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