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理高考命題、破題、解題的一些點滴思考
2023-03-31 14:19:00 3
1、時間安排:近年高考題閱讀量在增加,14-17年1700-1800字,18年2200-2400字,時間意識必須增強。鑑於模擬題與高考題的難度差別,平時模擬測試的時間底線是:選擇題11問15分鐘內,綜合題約8問25分鐘內。
2、命題形式:真實情境+不良結構信息(矛盾的試題情境,無關聯的信息羅列,幹擾信息或無效信息,隱含信息等)
3、注重高頻考點或核心素養:如區域認知,涉及區域位置、區域分布、區域要素、區域特徵,區域尺度(尤其是尺度轉換),區域形成,區域對比,區域演變,區域發展等;注意心理地圖構建,無圖考圖。
4、注重時間線索或時間變化(尤其近年來……),挖掘時代背景,如近年來,隱含了工業化城市化、交通發展、農業發展、人口狀況、商業貿易、工程建設、生態變化,文化創意、大政方針……時間有不同單位的考慮角度,年:過去、現在、未來,年較差,年際變化;月:1、7月,5-10月,季節變化等;日:節氣,節日等;時:晨昏晝夜子午等。另外,多關注時間節點熱點事件,如建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春晚舉辦地:長春、井岡山、長沙、深圳……十八大十九大,立足「立德樹人」,面向「4個自信」等。
5、注意高頻試題:高頻設問、高頻區域、高頻答案、高頻詞彙、高頻技巧……對此形成習慣(閱讀、思維、表達等)是需要訓練的,爭取二輪階段,習慣成自然。高考題閱讀量大,光靠勾關鍵詞不行,得有習慣跟進。
6、三輪複習的基本定調:一輪複習,固化基礎;二輪複習,活化思維;三輪複習,優化表達。如二輪複習活化思維,舉例「握手樓」——握手樓的特點:密-不透風,空調-熱,樓高-地緊張,樓房外貌-低端……還原真實的情境,有理有據的分析,不能想當然;要訓練活躍的思維,最好的途徑是進行高考題的分類、改造與拓展。
7、近年試題的變化:矛盾的試題情境;突出主題,隱含熱點;選項有幹擾性(相似而有別,緊扣材料得解);宏觀下的微觀問題;普通中靠特殊;景觀圖增加,突出真實性;尤其突出的是:16年後重要的區位因素隱性化,或變化、活化、新化、動態化!如K企業在美國建紡紗廠考慮投資環境(投資環境好包括國家穩定,金融體制完善,注重智慧財產權,法制健全,貿易稅率等);又如中國在外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等,凸顯資金充足;又如德國海德堡某印刷機、印刷業、造紙等集聚,看中市場營銷成本……
8、關注地理熱詞的內涵及並外延拓展,如集聚:農業育種、種植、銷售等集聚,工業勘探開採,加工等集聚,集聚的區位選擇,集聚的意義,尤其是新興產業集聚值得關注,如從戲子誤國到戲子強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中美文創發展對比,北京、橫店等文創發展條件對比;又如成本:如何理解市場營銷成本、原料成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工資成本……;還有市場,關注遠近、穩定、潛力、需求、發育、門檻、競爭力(產品產量、價格、款式、質量、入市早晚、消費文化)等。
9、解題路徑:1、揣摩考點(考察意圖);2、獲取信息(時空要素問題);3、信息加工(調用知識及自身能力,理清邏輯關係,因果關係);4、優化表達(條理、邏輯、術語)。
10、建立在思維定勢上的區域尺度轉換讓人難以招架!如廣西橫縣河岸高地茉莉花茶種植的氣候優勢,需要垂直方向上的空間尺度意識;如陝南漢中是否也有羊肉泡饃;四川省和四川盆地地形是否一樣;甘南是否產油橄欖等;淮河兩側的琅琊山和皇藏峪是否植被截然不同;材料情境和試題考察中「張冠李戴」(包含多個區域對象和空間尺度)往往構成解題陷阱,先入為主的區域誤判或模糊不清的區域認定往往使解題真的張冠李戴,所以要弄清張三和李四。
11、界線,體現差異性和過渡性,也就是說,界線兩側有要素特徵上的差異,成因上的不同;但也有漸進模糊的過渡性;同時還有變化性。如黑河-騰衝人口界線可以因西部大開發、城市化、產業轉移等發生變化;如季風區非季風區界線(或400mm等降水量線)附近的蘭州,氣候具有過渡性;貝殼堤的形成,反映了海岸線的變化,進而牽出地質條件、海洋生物等該地各種自熱、人文事象的變化和影響。
12、關注一個題中的高頻考點(關鍵詞),如貝殼堤那道題中的入海口、含沙量、變化等,由此牽出太多的相關話題和來龍去脈;還有「你是河流我是沙」,涉及地質作用及整體性分析;還有營養鹽類的形成和影響等;還有堆積物粒徑看流速等水文特徵,看地形的分布狀況,看農業的發展類型等。
13、關注近年考卷中對核心素養的倡導,如地理實踐力,研學旅行等,在設置試題情境中凸出德智體美的考察,如體-冬奧會舉辦,滑雪賽道選擇等;如美-傳統文化等;如德-生態文明等均與學生生活相關。
14、關注普遍中考特殊:要有審辯式思維和批判思維。如剛果河口無三角洲;如開放式試題中同意與否都著眼環境觀;如在生態平衡水平衡情況下,儘量減少人對生態的幹預,不能啥都談植樹種草,應追求自然恢復為主……
注意:高考題的答案往往不會完美呈現推理過程,顯得雲遮霧罩,以防誤導答題走向模式化。
15、形成平衡觀,構建數學模型。關注地理試題的核心指向:物質來源,物質運動。16、了解學生的應試心態,不要易題難做,想的太多,做的太難,耗時太多。平時訓練時,注重題幹信息轉換,挖出潛臺詞或隱性信息,使學生連結知識,打破神秘,入境入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