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中"貫串"的重要意義
2025-05-06 17:51:24
《太極拳論》中提到:「一舉動,周身具要輕靈。尤須貫串。」貫串是練習太極拳的四大原則之一,在太極練習中的具有重要意義。那麼在練習太極拳中為什麼要注意貫串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貫串的重要意義吧。
貫串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動作:練太極必須連貫,中間不能有停頓和滯留的行為。這對初學者是十分重要的。必須養成貫串的好習慣。貫串是指動作在運動時,必須把它們聯繫得非常緊湊。中間不能停頓和滯留。即在一個動作(姿勢)完成後,必須立即將第二個姿勢進行下去。就是「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如果有缺陷、凹凸和斷續等弊病。就不能形成「完整一氣」和「得機得勢」。
產生這些弊病的後果,即產生「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斷」的產生,常表現在動作做得過大、過快或過慢之中。動作做得大,人的平衡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而平衡是練太極拳最為重要的原則。譬如,在練太極拳時,動作做得過低,超過自己的能力。你就無法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因為你必須依靠「調整」才能保持平衡,否則就無法復原。於是「斷」的弊病就產生出來了。同樣,動作做得過快或過慢,也是同樣會產生「斷」的弊病。太極拳是一種非常注重均衡的拳術。無論力量、速度和動作,都要求做到相對一致。譬如,初學者盤一套架子,大致要求在20—25分鐘。隨著動作的熟練和功力的提高,就可以相應調整到30—40分鐘。最多也不能超過45分鐘。對於時間的原則必須是在均勻的速度下進行的。所以,在盤架子的時候必須將時間、速度調整到相對均勻的狀態。也就是說,原則是不能停頓。
2、力量:練太極拳要以「輕靈」為主。不能用濁力。濁力也會產生「斷」的弊病。因為濁力的發力和所用的力量和速度相關的。以「搬瀾拳」為例。如果用濁力,打出的拳就不容易控制時間,力量和位置。如果你打出的拳不能控制,就會自己失去平衡,也不能及時復原。這樣你就會處於失重的狀態,而這時候自己必然處於失去防衛的狀態。其次使自己失去了平衡,更容易受到攻擊。
力量的應用原則是:「似松非松,將展未展」,也就是說,力量的應用必須是虛實兼有的。也就是必須達到沉著松淨,專主一方,支撐八面。
3、行氣:貫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與「氣」的運行有著重要的關聯。《太極拳十三式行功心解》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練太極拳不能有遲重的感覺。行氣要求「順遂」,就是要求平穩地進行,也就是貫串的意義。所以說:「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行氣是練太極拳的高級階段。但是,行氣的基礎,是初級階段鍛鍊的結果。所以,行氣是物質的,而不是精神的。行氣與發勁是因與果的關係。它們是相輔相成的、相互關聯的。我們不能把行氣看成是非常神秘 的。問題在於你是否真正地下功夫。
不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或是已具備相當功力者,都是應該十分注意貫串。貫串是必須嚴格遵守的原則。希望練習太極拳的朋友們要重視貫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