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拍攝的紀錄片大清紫禁城(在電影取景地打卡冉莊地道)
2023-10-31 09:15:43
電影《地道戰》可謂我國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英勇的冀中平原民兵在地道中快步穿梭,從牆根、牲口槽、炕面灶臺等處倏然出槍,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措手不及……這些戰鬥場景真令人叫絕。
其實歷史比電影更精彩。70多年前,在電影取景地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村,黨領導當地一支不到40人的民兵隊伍全面部署地下工事,並以隱蔽、機動的作戰方式,多次挫敗整營、整團敵人的進攻,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蹟。
在這個朝氣蓬勃的5月,「保密觀」邀您走進保定市冉莊村,打卡冉莊地道,追憶保密歷史。我們將在村口古槐、地道戰紀念館內和地道入口3處放置打卡提示立板,等您探「密」打卡。完成全部打卡後,還可以抽取由保定市保密局精心製作的小禮品哦!
下面,先請聽聽冉莊地道戰親歷者的回憶吧!
規模龐大的地下工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國民黨軍消極應戰,加上冀中平原『無險可守』,敵人很快就佔領了河北保定。而距當時的保定城只有25公裡的冉莊,周圍有4個較大的鎮,被日軍視為蠶食華北的戰略要地,日偽軍經常到村中騷擾。」冉莊地道戰「最後的民兵」、93歲的李恆彪老人告訴我們。
李恆彪老人接受媒體採訪
1938年,為躲避敵人殘害,冉莊村民開始挖掘用於藏身的單口洞。同年,黨北上組織全民抗戰,黨組織進駐冉莊村並建立人民政權,組建農、青、婦等抗日救國會和抗日武裝遊擊組(後根據形勢需要改名為民兵)。
到了1942年,冀中區委明確提出冀中要開展地道鬥爭,對冉莊地道挖掘的組織領導、技術規模等問題提出具體指示要求。經過一年的挖掘,冉莊地道儼然成形。
地道以冉莊村十字街為中心,東、西、南、北各有一條主線,另有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和通往外村的地道4條,全長約16千米。
內裡設計巧妙,設施完備,有指揮部、儲糧室、休息室、陷阱和廁所等。由於地道還與水井相通,這裡的通風和取水條件較好。地道入口更是靈活多變,有牆根、牲口槽、炕面,還有高房、小廟、石碾子,非常便於隱蔽作戰。而村口的古槐也屬於冉莊地道工事的一部分,每每發現敵人,民兵便敲響樹上的大鐘示警。聽見鐘聲後,大家按照黨組織統一安排,進入固定位置準備伏擊,防守效果極佳。難怪蕭克將軍說,這裡是「化無險可守的平原,為不可攻克的要塞」。
這麼「大」的秘密怎麼保
據李恆彪老人回憶,當年日軍一直想探探冉莊地道的「底」,但從沒成功摸進來過。為什麼?靠的就是嚴密的保密工作。
打從一開始,冉莊民兵、百姓就是白天耕種、晚上挖地道。全村600多戶,男女老少齊上陣,經常半宿半宿地挖。由於冉莊經歷過日軍屠殺,人民群眾都和日偽軍有著血海深仇,誰也沒想過投敵告密。
在村中心十字路街的小酒館內,部分黨員以「維持會」的名義活動,以隱藏身份、收集情報。但時間一長,引起了漢奸的注意。一次,一個經常欺壓群眾的「狗腿子」和「維持會」起了爭執,脫口道:「你們幾個是幹什麼的我全清楚!」為此,村黨支部迅速召開擴大會議,報區委同意後當機立斷開展鋤奸,有力維護了黨組織的安全。
到了真正打仗的時候,冉莊民兵活用情報,將自己很好地隱蔽起來。黨組織在敵佔區安插有情報人員,每當敵人進犯前夕,情報員就把消息寫在紙上,疊成一個小方塊交給路過的民兵、百姓。
當然,冉莊民兵也不僅在村內作戰。在村外,他們仍能使用地道戰法獲取勝利。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保定城南張登據點的日軍負隅頑抗。包括冉莊民兵在內的聯合武裝把據點圍得嚴嚴實實,但他們手中沒有重武器,沒把握把銅牆鐵壁般的據點打下來。這時,指揮部決定讓冉莊民兵挖地道到敵人炮樓底下,先炸倒炮樓再發起進攻。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們懷著對敵人的深仇大恨,不到兩晝夜就把地道挖成了,李恆彪等3人不顧個人安危在地下點燃炸藥,巨大的聲響和震動嚇得敵人四散逃跑。這時,我部隊在敵人必經之路伏擊,把他們徹底消滅在清苑大地上。要知道,日軍在張登據點6年多的時間裡,殺害了附近村莊數以千計的父老鄉親,這是他們欠下的血債!
膠片之外
隨著革命的不斷勝利,冉莊恢復了從前的平靜。
1949年秋季,冉莊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世界青年代表團。李恆彪等人帶著代表組進村參觀,進到村民家中時,「十多個人在4間屋裡轉來轉去,東摸摸、西看看,怎麼也找不到地道出入口。」參觀後,代表們都豎起拇指表示太奇妙了,中國人真聰明、勇敢。隨後,冉莊的故事被搬上大屏幕,成為一代經典。
近年來,冉莊「地道遊」越來越火。冉莊地道戰遺址先後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入選中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利用這份特殊的紅色「遺產」,冉莊人的日子越來越富裕了。這座華北小村,正在續寫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