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于謙簡介 于謙是怎麼死的?
2023-10-14 16:34:59 2
說起于謙這個名字,大部分人腦海裡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著名的相聲演員——于謙先生。不過小編所說的于謙與于謙先生並無多大瓜葛,他們甚至 不是生活在一個時代的。本文所說的于謙,是明朝著名的大臣、民族英雄。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漢族人,出生於公元1398年,去世於公元1457年,祖籍考成,有《于忠肅集》,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 湖三傑」。
于謙自小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聰慧,在他七歲的時候,曾有和尚觀其相貌,稱他是救世的良相。雖然不知道這個故事是真是假,那個老和尚所說又 是否只是戲言,總之和尚一語成箴,于謙後來果然挽救大明於頹勢之中。
永樂十九年,二十三歲的御前高中進士,於宣德初年授御史之職。後來跟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叛亂,作戰有功,升任巡按江西。宣德五年,再升兵 部右侍郎之職,巡撫山西、河南,整頓軍備。于謙在此當政之時,時常深入群眾之中,稍有災禍,馬上上奏朝廷,憂民之所憂。因為河南靠近黃河, 有黃河水患的隱憂,于謙當政期間,下令加固堤壩,計裡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解決隱患的同時,也不忘明禍,他執政極嚴,在 職期間嚴厲打擊盜匪,恩威極重,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于謙因此深得當地百姓愛護擁戴。
正統十一年,于謙上京述職,因為沒有向大宦官王振送禮,因而被王振記恨,其後王振給他扣上對明英宗不滿的罪名下獄論死。若不是因為于謙在民 間多有賢名,使得兩省百姓紛紛要求于謙復任,以及當地藩王的求情,于謙怕真要被王振冤枉致死。
正統十三年,因為在任兵部右侍郎的九年間,政績出眾,于謙升任兵部左侍郎。正統十四年,歷史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爆發,御駕親徵的明英宗被瓦剌 軍俘虜。一國之君被俘,群龍無首,朝政混亂。當時群臣商議聚集錢財將明英宗贖回,但是瓦剌雖然收取了銀錢,卻貪心的想要更多,因而並沒有按 照約定將明英宗放回。
在國君被俘,首都面臨瓦剌進攻,群臣都提議南遷的情況下,于謙力排眾議,請求固守國都,立鉞王朱祁鈺為新君,進兵部尚書。
朱祁鈺繼位之後,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後加少保銜,總督軍務。也正是因為他的堅 持,才使得也先將英宗送回。
可以這樣說,在面對國家動亂的時刻,若不是于謙力排眾議,大明的國土絕對還不等清軍南下,便已經被瓦剌吞沒。而他部署要害,遣兵出關,安定 邊境的功勞,也當的上當初那位和尚所言「救世良相」的稱呼。
景泰八年,明英宗在石亨等將領和皇太后的暗中支持下,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繼任兩代的皇帝。明英宗復闢之後, 石亨等人聯合起來,誣陷于謙,使得于謙最終被下獄殺死。值得一提的是,于謙的罪行就只有三個字「欲另立」,這樣一個說不清楚,也說服不了眾 人的理由,就這樣將這個對大明居功甚偉的大臣處死,實在令人嘆息。
于謙的冤情一直到成化初年才被洗刷,復官賜祭,贈太傅,弘治二年,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遺有《于忠肅集》《于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