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提袋拎手的製造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17:52:59 3
專利名稱:手提袋拎手的製造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提袋拎手的製造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在製造紙袋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製作小型手拎紙袋拎手的工藝過程中,都是在衝床上,靠衝壓剪切的方式利用模具來製作成型。但是這種方式會導致拎手紙張的切口前後位置不容易控制,並且尺寸也會存在誤差,而且模具一旦固定,切口的長度也只能是固定不變的,導致製作出的拎手非常單一。並且,採用衝壓剪切的方式也會使得切口不光滑有毛邊,不僅會造成拎手的外形不美觀,而且會影響到整個產品的質量,進而也會影響到用戶的手感舒適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都是在衝床上採用衝壓剪切的方式利用模具來製造手提袋拎手,導致拎手的切口位置不容易控制、尺寸存在誤差而且製作出的拎手非常單一、切口也會不光滑有毛邊的缺陷,提供一種手提袋拎手的製造設備。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手提袋拎手的製造設備,其特點在於,所述製造設備包括一傳送裝置、一底板、一頂板以及設於所述底板與所述頂板之間的一第一切割裝置和一第二切割裝置;所述手提袋拎手包括一本體,及一體成型在所述本體上的拎扣;所述傳送裝置用於將一待加工的紙張傳送至所述第一切割裝置,所述第一切割裝置用於每隔一第一時間段,沿所述紙張的傳送方向在所述紙張中切割出兩條相互平行的切口,並將切割後的所述紙張牽引至所述第二切割裝置,其中,所述兩切口用於形成所述拎扣;所述第二切割裝置用於每隔一第二時間段將已切割出兩切口的所述紙張沿垂直於所述紙張的傳送方向上切斷,用於形成所述本體。其中,所述第一時間段和所述第二時間段都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由用戶自行設定,並且通過所述第一切割裝置切割出兩個切口形成所述拎扣,再利用所述第二切割裝置將所述紙張切斷以形成所述手提袋拎手的本體,從而就製造出了所述手提袋拎手。較佳地,所述傳送裝置包括一用於改變所述紙張的傳遞方向的傳送杆,一底座以及一固定於所述底座上的倒L型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的一側固設有一用於穿套一紙卷的氣漲軸,以及多個用於交叉支撐並繃緊所述紙張的張力軸,所述傳送杆傾斜固設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頂板之間,用於將所述紙張的初始端傳送至所述第一切割裝置。利用傾斜的所述傳送杆來改變所述紙張的傳遞方向,以及利用多個所述張力軸來交叉支撐並繃緊所述紙卷的紙張,這些都屬於本領域的公知技術,在此就不再贅述。較佳地,所述第一切割裝置包括一設於所述底板與所述頂板之間的第一刀架、一套設於所述第一刀架頂部的第一伺服電機、固定於所述第一刀架上的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刀片以及一豎直設於所述底板與頂板之間,且位於兩所述第一刀片同一側的第一刀墊輥,所述第一伺服電機用於控制所述第一刀架旋轉,進而控制兩個所述第一刀片在所述第一刀墊輥的凹槽內切割所述傳送杆傳送的所述紙張,以在所述紙張上形成所述拎扣。通過所述第一伺服電機來控制所述第一刀架旋轉,進而就帶動兩個所述第一刀片在所述紙張上切割出兩個平行的切口以形成所述拎扣,並且由於兩個所述第一刀片是固定在所述第一刀架上的,就能夠非常容易地控制所述拎手的切口位置,而所述切口的尺寸也不會再出現偏差。並且,通過調整兩個所述第一刀片之間的距離,就能夠調節所述拎手的兩個切口之間的距離。較佳地,每個所述第一刀片均為一環形刀片。利用環形刀片就能夠使得切割出的切口非常光滑,不再有毛邊,從而提高了整個產品的質量以及手感。而為了使得兩個所述第一刀片更加容易安裝在所述第一刀架上,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踐時,可以將所述環形刀片設置一缺口,從而就能通過所述缺口將環形刀片安裝在所述第一刀架上。較佳地,所述第一伺服電機用於控制所述第一刀架的起始相位以及旋轉速度。通過控制所述第一刀架的起始相位以及旋轉速度,就能夠控制兩個所述第一刀片切割出的切口的長度,同時也能夠牽引整個紙張向前推進,這都屬於本領域的公知技術,在此就不再贅述。較佳地,所述第二切割裝置包括一設於所述底板與所述頂板之間的第二刀架、一套設於所述第二刀架頂部的第二伺服電機、固定於所述第二刀架上的至少一個第二刀片以及一豎直設於所述底板與頂板之間,且位於所述至少一個第二刀片同一側的第二刀墊輥,所述第二伺服電機用於控制所述第二刀架旋轉,以控制所述第二刀片在所述第二刀墊輥的凹槽內切斷已切割出所述拎扣的所述紙張,以形成所述手提袋拎手。較佳地,所述第二伺服電機用於控制所述第二刀架的起始相位以及旋轉速度。同樣,通過控制所述第二刀架的起始相位以及旋轉速度,就能夠控制所述第二刀片切斷的已切割出拎手的所述紙張的長度和位置,同時也能夠牽引切斷的紙張繼續向前推進,這也都屬於本領域的公知技術,在此就不再贅述。較佳地,所述第二刀片的數量為三個,三個所述第二刀片間隔設置在所述第二刀架上。較佳地,所述製造設備還包括一輸出裝置,所述輸出裝置包括一輸送架,以及一與所述輸送架電連接的第三伺服電機,所述輸送架上安裝有多個皮帶輪以及套設於所述多個皮帶輪上的皮帶,所述第三伺服電機用於控制所述多個皮帶輪旋轉,以通過所述皮帶輸出切斷後的所述手提袋拎手。所述皮帶可以為緊緊貼設的兩條,從而就能夠夾緊所述手提袋拎手,避免所述手提袋拎手在被輸出時掉落。較佳地,所述製造設備還包括一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分別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和所述第三伺服電機電連接,用於控制各伺服電機的旋轉速度和/或起始相位。在本實用新型中,上述優選條件在符合本領域常識的基礎上可任意組合,即得本實用新型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能夠非常容易地控制所述拎手的切口位置,而所述切口的尺寸也不會再出現偏差,還能夠調節所述拎手的兩個切口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能夠使得切割出的切口非常光滑,不會再有毛邊,從而提高了整個產品的質量以及手感。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的手提袋拎手的製造設備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手提袋拎手的製造設備包括一傳送裝置、一底板1、一頂板2、一設於所述底板I與所述頂板2之間的第一切割裝置和一第二切割裝置、一輸出裝置以及一控制裝置7。其中,所述傳送裝置包括一用於改變所述紙張的傳遞方向的傳送杆31、一底座32以及一固定於所述底座32上的倒L型的支架33,所述傳送杆31傾斜固設在所述底板I和所述頂板2之間,所述支架33的一側固設有一用於固定一紙卷的氣漲軸34,以及多個用於交叉支撐並繃緊所述紙卷的紙張的張力軸35。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用戶首先將用於製作手提袋拎手的紙卷套在所述氣漲軸34上,再將所述氣漲軸34高壓充氣,所述氣漲軸34經過充氣膨脹後使得所述紙卷與所述氣漲軸34同心,並且還能使得所述紙卷固定安裝在膨脹後的所述氣漲軸34上。然後,將所述紙卷的初始端牽引經過多個所述張力軸35,多個所述張力軸35就能夠交叉支撐所述紙卷並使得所述紙卷處於緊繃狀態,再經過所述傳送杆31,就能夠將所述紙張的初始段傳送至所述第一切割裝置。而利用傾斜的所述傳送杆31來改變所述紙張的傳遞方向,以及利用多個所述張力軸35來交叉支撐並繃緊所述紙卷的紙張,這些都屬於本領域的公知技術,在此就不再贅述。所述第一切割裝置則包括一設於所述底板I與所述頂板2之間的第一刀架41、一套設於所述第一刀架41頂部的第一伺服電機42、固定於所述第一刀架上的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刀片43以及一豎直設於所述底板I與頂板2之間,且位於兩所述第一刀片43同一側的第一刀墊輥(圖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刀墊輥則與兩個所述第一刀片43平行並且相對應。其中,所述第一伺服電機42能夠控制所述第一刀架41旋轉,進而就控制兩個所述第一刀片43每隔一第一時間段在所述第一刀墊輥的凹槽內切割所述傳送杆31傳送的所述紙張,以在所述紙張上形成所述拎扣。而且所述第一伺服電機42還能夠控制所述第一刀架41的起始相位以及旋轉速度,進而能夠控制兩個所述第一刀片43切割出的切口的長度,同時也能夠牽引整個紙張向前推進。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將每個所述第一刀片43均設置為環形刀片,這樣利用環形刀片就能夠使得切割出的切口非常光滑,不再有毛邊,從而提高了整個產品的質量以及手感。而為了使得兩個所述第一刀片43更加容易安裝在所述第一刀架41上,在本實用新型中還可以將所述環形刀片設置一缺口,從而就能通過所述缺口將環形刀片安裝在所述第一刀架41上。而所述第二切割裝置則包括一設於所述底板I與所述頂板2之間的第二刀架51、一套設於所述第二刀架51頂部的第二伺服電機52、固定於所述第二刀架51上的至少一個第二刀片53以及一豎直設於所述底板I與頂板2之間,且位於所述至少一個第二刀片53同一側的第二刀墊輥(圖中未示出),所述第二刀墊輥則與所述第二刀片53相對應。其中,所述第二伺服電機52能夠控制所述第二刀架51旋轉,進而就控制所述第二刀片53每隔一第二時間段在所述第二刀墊輥的凹槽內切斷已切割出拎手的所述紙張,以形成所述手提袋拎手的本體,從而就製造出了所述手提袋拎手。而且,所述第二伺服電機52能夠控制所述第二刀架51的起始相位以及旋轉速度,進而就能夠控制所述第二刀片53切斷的已切割出拎手的所述紙張的長度和位置,同時也能夠牽引切斷的紙張繼續向前推進,這也都屬於本領域的公知技術,在此就不再贅述。其中,所述第一時間段和所述第二時間段都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由用戶自行設定。而所述第二刀片53的數量優選地可以為三個,三個所述第二刀片53間隔設置在所述第二刀架51上,這樣,利用任意一個所述第二刀片53都能夠切斷已切割出拎手的所述紙張。所述輸出裝置則包括一輸送架,以及一與所述輸送架電連接的第三伺服電機62,所述輸送架上則安裝有多個皮帶輪63以及套設於所述多個皮帶輪63上的皮帶64。所述第二刀片53牽引切斷的紙張繼續向前推進後,就會將切斷後的紙張牽引至所述輸送架的皮帶64上,而所述第三伺服電機62能夠控制所述多個皮帶輪63旋轉,進而帶動所述皮帶64輸出切斷後的所述手提袋拎手。這樣,就自動完成了手提袋拎手的製造以及輸送的整個工序。而所述控制裝置7則分別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42、所述第二伺服電機52和所述第三伺服電機62電連接,並且能夠控制各伺服電機的旋轉速度和/或起始相位,進而就控制各伺服電機轉動。在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中,所述控制裝置7可以為一計算機,通過電腦程式來進行控制,而這也都屬於本領域的公知技術,在此就不再贅述。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手提袋拎手的製造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製造設備包括一傳送裝置、一底板、一頂板以及設於所述底板與所述頂板之間的一第一切割裝置和一第二切割裝置;所述手提袋拎手包括一本體,及一體成型在所述本體上的拎扣; 所述傳送裝置用於將一待加工的紙張傳送至所述第一切割裝置,所述第一切割裝置用於每隔一第一時間段,沿所述紙張的傳送方向在所述紙張中切割出兩條相互平行的切口,並將切割後的所述紙張牽引至所述第二切割裝置,其中,所述兩切口用於形成所述拎扣; 所述第二切割裝置用於每隔一第二時間段將已切割出兩切口的所述紙張沿垂直於所述紙張的傳送方向上切斷,用於形成所述本體。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製造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傳送裝置包括一用於改變所述紙張的傳遞方向的傳送杆,一底座以及一固定於所述底座上的倒L型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的一側固設有一用於穿套一紙卷的氣漲軸,以及多個用於交叉支撐並繃緊所述紙張的張力軸,所述傳送杆傾斜固設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頂板之間,用於將所述紙張的初始端傳送至所述第一切割裝置。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製造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切割裝置包括一設於所述底板與所述頂板之間的第一刀架、一套設於所述第一刀架頂部的第一伺服電機、固定於所述第一刀架上的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刀片以及一豎直設於所述底板與頂板之間,且位於兩所述第一刀片同一側的第一刀墊輥,所述第一伺服電機用於控制所述第一刀架旋轉,進而控制兩個所述第一刀片在所述第一刀墊輥的凹槽內切割所述傳送杆傳送的所述紙張,以在所述紙張上形成所述拎扣。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製造設備,其特徵在於,每個所述第一刀片均為一環形刀片。
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製造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伺服電機用於控制所述第一刀架的起始相位以及旋轉速度。
6.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製造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切割裝置包括一設於所述底板與所述頂板之間的第二刀架、一套設於所述第二刀架頂部的第二伺服電機、固定於所述第二刀架上的至少一個第二刀片以及一豎直設於所述底板與頂板之間,且位於所述至少一個第二刀片同一側的第二刀墊輥,所述第二伺服電機用於控制所述第二刀架旋轉,以控制所述第二刀片在所述第二刀墊輥的凹槽內切斷已切割出所述拎扣的所述紙張,以形成所述手提袋拎手。
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製造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伺服電機用於控制所述第二刀架的起始相位以及旋轉速度。
8.按權利要求7所述的製造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刀片的數量為三個,三個所述第二刀片間隔設置在所述第二刀架上。
9.按權利要求8所述的製造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製造設備還包括一輸出裝置,所述輸出裝置包括一輸送架,以及一與所述輸送架電連接的第三伺服電機,所述輸送架上安裝有多個皮帶輪以及套設於所述多個皮帶輪上的皮帶,所述第三伺服電機用於控制所述多個皮帶輪旋轉,以通過所述皮帶輸出切斷後的所述手提袋拎手。
10.按權利要求9所述的製造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製造設備還包括一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分別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和所述第三伺服電機電連接,用於控制各伺服電機的旋轉速度和/或起始相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手提袋拎手的製造設備,包括一傳送裝置、一底板、一頂板以及設於所述底板與所述頂板之間的一第一切割裝置和一第二切割裝置;傳送裝置用於將紙張傳送至第一切割裝置,第一切割裝置用於每隔一第一時間段,沿紙張的傳送方向在紙張中切割出兩條相互平行的切口,並將切割後的紙張牽引至第二切割裝置,所述兩切口形成拎扣;所述第二切割裝置用於每隔一第二時間段將已切割出兩切口的所述紙張沿垂直於所述紙張的傳送方向上切斷,以形成本體。本實用新型能夠控制拎手的切口位置,切口的尺寸也不會出現偏差,還能夠調節拎手的兩個切口之間的距離,還使得切割出的切口非常光滑,不會再有毛邊,提高了整個產品的質量以及手感。
文檔編號B31D1/06GK202923029SQ201220673879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7日
發明者陳安康 申請人:上海艾錄紙包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