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保溫裝飾板的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與流程
2023-10-06 12:50:14 1

本發明屬於保溫裝飾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保溫裝飾板的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
背景技術:
保溫裝飾板,兼顧了保溫和裝飾效果,減少了現場施工,縮短了工期,飾面顏色在工廠預製,機械化生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穩定性,是目前外牆外保溫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現有的保溫裝飾一體化板系統,均缺乏有效的防水作用;主要的防水措施體現在找平層的使用和保溫裝飾板本身憎水效果以及縫的處理,這些防水措施存在以下問題:當水分過大或粘結層不是滿粘時,水份容易進入粘結層的空腔;同時,由於錨固件需要在牆體鑽孔,水份也容易由孔壁縫隙滲透到牆體內部。尤其是做完保溫後,粘結層的水份沒法排出就容易沿孔壁縫隙滲透到牆體內側造成滲漏。
目前的保溫裝飾板ⅰ型<20kg/m2,ⅱ型20-30kg/m2自重較重,僅靠粘結劑和布點式的簡單錨固,存在保溫裝飾板脫落的安全隱患。同時,目前的裝飾保溫板,飾面效果主要是真石漆,多彩,氟碳轉印等等。這些飾面效果更多是顏色紋理,對物理紋理表現力不夠;很多停留在可看不能摸的狀態,飾面效果還有所欠缺。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就提供一種新的具有保溫裝飾板的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保溫裝飾板的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在所述基層牆體上設置所述防水層,同時使用具有所述錨固件的所述保溫裝飾板,以解決現有保溫結構與牆體錨固不牢固、缺少有效的防水功能和因所述保溫結構的設置而發生的漏水無有效防水功能及錨固不穩定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具有保溫裝飾板的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包括
s1:保溫裝飾板的製作方法:
在保溫板上設置錨固件;其中,所述錨固件包括連接杆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左承壓盤和右承壓盤;所述保溫板上設置有穿裝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左承壓盤和所述右承壓盤分別對應設置於所述保溫板的內側和外側;
在所述保溫板外側塗覆複合膠層;
在所述複合膠層外側設置軟瓷層;
s2:將所述保溫裝飾板設置於基層牆體上的方法:
在基層牆體外側設置找平層;
在所述找平層外側設置防水層;
在所述保溫裝飾板內側澆築膠粘劑層;
將所述保溫板設置於所述防水層外側,所述膠粘劑層與所述防水層相接,得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找平層表面平整度偏差不大於4mm,豎向垂直偏差不大於4mm。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杆包括母扣螺杆柱和公扣螺杆柱,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母扣螺杆柱底端,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
進一步地,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間隔設置有至少兩個所述左承壓盤。
進一步地,所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包括
找平層,覆於基層牆體上,用於對所述基層牆體表面的高低不平處進行找平;
防水層,覆於所述找平層上,用於對所述防水層下方的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基層牆體進行防水保護;
膠粘劑層,覆於所述防水層上,用於連接所述防水層和保溫裝飾板;
所述保溫裝飾板,覆於所述膠粘劑層上,用於對其下方的所述防水層、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基層牆體進行保溫,同時對基層牆體進行裝飾。
進一步地,所述膠粘劑層包括沿所述保溫裝飾板邊緣設置的邊框膠粘劑部和包覆所述左承壓盤設置的錨固膠粘劑部。
進一步地,所述邊框膠粘劑部的寬度大於80mm
進一步地,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厚度大於200mm。
進一步地,相鄰兩所述保溫裝飾板間的縫隙內填充有矽酮密封膠。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點:
1、本發明採用包括設置有錨固件的所述保溫裝飾板和設置於所述保溫裝置板內側的所述防水層,所述錨固件包括所述連接杆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所述左承壓盤和所述右承壓盤;所述保溫板上設置有所述穿裝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左承壓盤和所述右承壓盤分別對應設置於所述保溫板的內側和外側的設計。所述防水層粘貼於所述找平層上,對其下的各層進行防水保護,防止雨水等滲入所述基層牆體或所述膠粘劑層中的水汽滲入所述基層牆體,造成所述基層牆體損壞或發黴;在進行保溫的同時對牆體進行了防水保護,延長保溫的有效期,有效保障牆體保溫的實效。所述保溫裝飾板設置於所述防水層上方,防止所述防水層凍裂,影響防水效果。所述錨固件對所述保溫裝飾板進行錨定,增加了所述保溫裝飾板與所述基層牆體間的穩定性;所述膠粘劑澆築於所述保溫裝飾板內側後,再將粘貼有所述膠粘劑層的所述保溫裝飾板粘貼於所述防水層上,可使所述保溫裝飾板粘貼的更牢固,同時可使所述膠粘劑與所述錨固件充分接觸,確保膠粘劑與所述錨固件的接觸面積。所述錨固件的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無需在所述防水層和所述基層牆體上開孔,有效避免了水沿開孔進入所述基層牆體,造成所述基層牆體損壞、發黴、甚至影響保溫效果。所述軟瓷層作為飾面,較現有的矽酸鈣板或水泥壓力板質量低,降低了所述保溫裝飾板的自重,增加了整個系統的安全性。所述右承壓盤增加了所述錨固件對所述保溫裝飾板的承重面積,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複合膠層內,所述保溫層只需開一個與所述連接杆寬度相適應的穿裝孔,對所述保溫層的破壞小,防止因運輸或碰撞等原因造成所述保溫板破壞。
2、本發明採用所述連接杆包括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母扣螺杆柱底端,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的設計;所述右承壓盤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所述保溫板間的接觸面,將所述保溫裝飾層穩定地壓緊於牆體上;當所述保溫裝飾板有向外或向下的脫落趨勢時,所述左承壓盤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所述膠粘劑層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所述膠粘劑層的受力面積,使所述保溫裝飾板可穩定的固定於牆體上。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安裝簡單,方便。所述公扣螺杆柱扣合於所述母扣螺杆柱內,防止所述公扣螺杆柱扣合時,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所述保溫板造成二次破壞。
3、本發明採用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間隔設置有至少兩個所述左承壓盤的設計;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膠粘劑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所述膠粘劑的層的受力面積,使所述保溫裝飾板可穩固的設置於牆體上。
4、本明採用所述膠粘劑層包括沿所述保溫裝飾板邊緣設置的所述邊框膠粘劑部和包覆所述左承壓盤設置的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設計。所述邊框膠粘劑部可使所述保溫裝飾板的邊緣部分與所述防水層貼合接觸,防止因邊緣翹起造成的防水失敗或所述保溫裝飾板脫落,影響保溫效果。
5、本發明採用相鄰兩所述保溫裝飾板間的縫隙內填充有矽酮密封膠的設計;使用矽酮密封膠對相鄰兩所述保溫裝飾板間的縫隙進行填充,有效預防雨水從相鄰兩所述保溫裝飾板間的縫隙進入所述膠粘劑層,對所述膠粘劑層造成腐蝕,影響所述保溫裝飾板粘貼的牢固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中所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中所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1中aa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中所述保溫裝飾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所述保溫裝飾板的後視圖;
圖5為本發明中所述保溫裝飾板上塗覆所述膠粘劑層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所述錨固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施工順序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本發明中從左到右或從內到外的方向均為從室內到室外,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參見圖1、圖2、圖3、圖4、圖5、圖6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包括
找平層6,覆於基層牆體5上,用於對所述基層牆體表面的高低不平處進行找平;
防水層3,覆於所述找平層6上,用於對所述防水層下方的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基層牆體進行防水保護;
膠粘劑層4,覆於所述防水層上,用於連接所述防水層和保溫裝飾板1;
所述保溫裝飾板1,覆於所述膠粘劑層4上,用於對其下方的所述防水層、所述找平層和所述基層牆體進行保溫,同時對基層牆體進行裝飾;
其中,所述保溫裝飾板包括錨固件2和由左向右依次疊敷設置的保溫板101、複合膠層102和軟瓷層103;所述錨固件包括連接杆211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左承壓盤203和右承壓盤202;所述保溫板上設置有穿裝孔212,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左承壓盤和所述右承壓盤分別對應設置於所述保溫板的內側和外側(即圖示中所述保溫板的左側和右側);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複合膠層內並壓緊與所述保溫板上,所述左承壓盤伸出所述保溫裝飾板外。所述膠粘劑層澆築所述左承壓盤並連接所述防水層與所述保溫裝飾板。
本發明採用包括設置有錨固件的所述保溫裝飾板和設置於所述保溫裝置板內側的所述防水層,所述錨固件包括所述連接杆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所述左承壓盤和所述右承壓盤;所述保溫板上設置有所述穿裝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左承壓盤和所述右承壓盤分別對應設置於所述保溫板的內側和外側的設計。所述防水層粘貼於所述找平層上,對其下的各層進行防水保護,防止雨水等滲入所述基層牆體或所述膠粘劑層中的水汽滲入所述基層牆體,造成所述基層牆體損壞或發黴;在進行保溫的同時對牆體進行了防水保護,延長保溫的有效期,有效保障牆體保溫的實效。所述保溫裝飾板設置於所述防水層上方,防止所述防水層凍裂,影響防水效果。所述錨固件對所述保溫裝飾板進行錨定,增加了所述保溫裝飾板與所述基層牆體間的穩定性;所述膠粘劑澆築於所述保溫裝飾板內側後,再將粘貼有所述膠粘劑層的所述保溫裝飾板粘貼於所述防水層上,可使所述保溫裝飾板粘貼的更牢固,同時可使所述膠粘劑與所述錨固件充分接觸,確保膠粘劑與所述錨固件的接觸面積。所述錨固件的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膠粘劑層內,無需在所述防水層和所述基層牆體上開孔,有效避免了水沿開孔進入所述基層牆體,造成所述基層牆體損壞、發黴、甚至影響保溫效果。所述軟瓷層作為飾面,較現有的矽酸鈣板或水泥壓力板質量低,降低了所述保溫裝飾板的自重,增加了整個系統的安全性。所述右承壓盤增加了所述錨固件對所述保溫裝飾板的承重面積,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複合膠層內,所述保溫層只需開一個與所述連接杆寬度相適應的穿裝孔,對所述保溫層的破壞小,防止因運輸或碰撞等原因造成所述保溫板破壞。
參見圖2、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杆包括母扣螺杆柱212和公扣螺杆柱213,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母扣螺杆柱底端,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本實施例中,沿所述母扣螺杆柱軸向方向,在所述母扣螺杆柱內壁上間隔環設有多個卡槽,沿所述公扣螺杆柱軸向方向,在所述公扣螺杆柱外壁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卡接凸起,從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到所述公扣螺杆柱頂端(即設置有所述左承壓盤的一端到未設置有所述左承壓盤的一端)的方向的各所述卡接凸起與從所述母扣螺杆柱頂端到所述母扣螺杆柱底端(即未設置有所述右承壓盤的一端到設置有所述右承壓盤的一端)的方向的各所述卡槽一一對應設置。
本發明採用所述連接杆包括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所述右承壓盤設置於所述母扣螺杆柱底端,所述左承壓盤設置於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的設計;所述右承壓盤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所述保溫板間的接觸面,將所述保溫裝飾層穩定地壓緊於牆體上;當所述保溫裝飾板有向外或向下的脫落趨勢時,所述左承壓盤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所述膠粘劑層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所述膠粘劑層的受力面積,使所述保溫裝飾板可穩定的固定於牆體上。所述母扣螺杆柱和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安裝簡單,方便。所述公扣螺杆柱扣合於所述母扣螺杆柱內,防止所述公扣螺杆柱扣合時,所述公扣螺杆柱對所述保溫板造成二次破壞。
本實施例中所述錨固件通過母扣螺杆柱和公扣螺杆柱對應扣合連接,當然也可以選擇所述左承壓盤中部設置有內螺紋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左承壓盤連接的端部設置有外螺紋,所述外螺紋與所述內螺紋孔對應設置;以上僅設置僅為方便所述錨固件安裝於所述保溫層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設置所述左承壓盤與所述右承壓盤間的連接方式,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參見圖2、圖3、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間隔設置有兩個所述左承壓盤。
本發明採用所述公扣螺杆柱底端間隔設置有至少兩個所述左承壓盤的設計;增加了所述錨固件與膠粘劑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所述膠粘劑的層的受力面積,使所述保溫裝飾板可穩固的設置於牆體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母扣螺杆柱端部設置有一個所述右承壓盤,當然也可以選擇所述母扣螺杆柱端部設置多個所述右承壓盤的設計,所述右承壓盤的數量越多,越有利於將所述保溫裝飾板壓緊於牆體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所述右承壓盤的數量,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本實施例中所述公扣螺杆柱端部間隔設置有兩個所述下承壓盤,當然也可以選擇所述公扣螺杆柱端部設置一個或多個所述下承壓盤,所述下承壓盤的數量越多,越有利於所述錨固件將所述保溫裝飾板錨定於牆體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所述下承壓盤的數量,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參見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膠粘劑層4包括沿所述保溫裝飾板邊緣設置的邊框膠粘劑部401和包覆所述左承壓盤設置的錨固膠粘劑部402。本實施例中所述錨固粘結部分別為矩形和圓形,當然也可以設置所述錨固粘結部為三角形或其他多邊形,所述錨固粘結部的形狀並不影響所述錨固粘結部對所述錨固件的粘結強度,所述錨固粘結部的面積越大越有利於將所述錨固件牢固的粘貼於所述防水層上,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本明採用所述膠粘劑層包括沿所述保溫裝飾板邊緣設置的所述邊框膠粘劑部和包覆所述左承壓盤設置的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設計。所述邊框膠粘劑部可使所述保溫裝飾板的邊緣部分與所述防水層貼合接觸,防止因邊緣翹起造成的防水失敗或所述保溫裝飾板脫落,影響保溫效果。
本發明中,所述膠粘劑層覆於所述保溫裝飾板上的面積一般要求不小於所述保溫裝飾板面積的40%,優選地,所述邊框膠粘劑部的寬度大於80mm。
本實施例中為確保所述錨固膠粘劑部可以有效包裹所述左承壓盤,以及保證所述膠粘劑層對所述保溫層與所述防水層的連接效果,要求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厚度大於50mm,優選地,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厚度大於200mm。當然所述邊框膠粘劑部的厚度與所述錨固膠粘劑部的厚度一致。
參見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相鄰兩所述保溫裝飾板間的縫隙
內填充有矽酮密封膠7。
本發明採用相鄰兩所述保溫裝飾板間的縫隙內填充有矽酮密封膠的設計;使用矽酮密封膠對相鄰兩所述保溫裝飾板間的縫隙進行填充,有效預防雨水從相鄰兩所述保溫裝飾板間的縫隙進入所述膠粘劑層,對所述膠粘劑層造成腐蝕,影響所述保溫裝飾板粘貼的牢固性。
參見圖7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具有保溫裝飾板的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的製作方法,包括:
s1:保溫裝飾板的製作方法:
在保溫板上設置錨固件;其中,所述錨固件包括連接杆和分別設置於所述連接杆兩端的左承壓盤和右承壓盤;所述保溫板上設置有穿裝孔,所述連接杆與所述穿裝孔對應穿裝,所述左承壓盤和所述右承壓盤分別對應設置於所述保溫板的內側和外側;
在所述保溫板外側塗覆複合膠層;
在所述複合膠層外側設置軟瓷層;
s2:將所述保溫裝飾板設置於基層牆體上的方法:
在基層牆體外側設置找平層;
在所述找平層外側設置防水層;
在所述保溫裝飾板內側澆築膠粘劑層;
將所述保溫板設置於所述防水層外側,所述膠粘劑層與所述防水層相接,得到防水型外牆保溫結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找平層表面平整度偏差不大於4mm,豎向垂直偏差不大於4mm。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