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黃河中華歷史文化的象徵(中華文化符號解讀)

2023-10-13 07:15:15 2

黃河中華歷史文化的象徵?《中國民族》雜誌2021年第4期封面「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地理是人類活動的基礎天人關係,在中國文化中是起點也是終極的主題人類傍水而生、沿河而居,大河文明是文明古國共有的故事模式但大河不同的特徵和個性,又使文明的故事和命運截然不同,需要作一番山河判斷,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黃河中華歷史文化的象徵?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黃河中華歷史文化的象徵

《中國民族》雜誌2021年第4期封面

作為中華文明溫床的黃河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地理是人類活動的基礎。天人關係,在中國文化中是起點也是終極的主題。人類傍水而生、沿河而居,大河文明是文明古國共有的故事模式。但大河不同的特徵和個性,又使文明的故事和命運截然不同,需要作一番山河判斷。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溫床,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孕育、流淌的,是一個偉大文明的命運。觀察這條河,要放在整個東方文明的大背景下。從採集到農耕、從狩獵到遊牧,是早期人類發展的基本線索。在漁獵、採集、遊牧向農耕定居的過渡中隱約可見一種轉化模式,往往出現在資源條件相對多樣的丘陵與平原的交界區域。在中國,這個區域便是黃河衝出的第二級階梯邊緣——晉陝豫交匯之處,亦即黃河中上遊平原、丘陵、淺山、峁塬之地。

黃河兩岸的先民仿佛跟隨著奔湧河水,奪路而出,魚躍龍門,衝出中華大地的第二級階梯,登場亮相。他們「因陵丘挖穴而處」,築穴而居,躲風避雨,其所處地理空間逶迤曲折,進退有據,左右逢源,順勢而生。隨著原始農業在黃河水滋養的黃土地上穩步發展,先民們逐漸走向寬闊平坦之地,「(黃河水)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人類第一次革命是農業革命,農業革命使「遊蕩的人」變成「聚落的人」、弱小分散不穩定的群變成集中穩定較大的群,發展出定居模式和複雜社會。哪些地方最適合開闢和拓展農業革命?是河流泛濫所形成的衝積扇平原。早期的刀耕火種,更適合這些節理疏鬆、易於耕耘的土質。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黃河曾奪淮入海,不斷泛濫改道,開合衝撞,源源不斷地噴灑沉澱重濁的泥水,塑造了地球上北溫帶最大的衝積扇平原。這渾樸莽莽的大場域,為農業革命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黃河為什麼有如此之大的塑造力?這要感謝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曾經是一片汪洋,西起青海日月山,東到河南洛陽,南至陝西秦嶺,北到陝北長城,湖面遼闊,面積有如今的6個渤海之大,可稱其為黃土原湖。大約1500萬年前,地殼運動使湖盆推升陷落,漸漸形成黃土高原如今的樣貌。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厚度普遍達到50~80米,最厚處可達250米以上。這麼厚的黃土是怎麼來的?研究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風成說」。「大風從西北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在距今300萬至2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氣候乾冷,不息的西北長風擄掠黃土高原以西廣闊沙漠和戈壁地區的黃土,吹向東南,飄至這片地區,風力減弱,塵埃落定,年復一年,最終形成黃土高原。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首千古傳誦的《千字文》起首一句,潛意識裡表露了黃河流域先民們基因深處的集體心理積澱。類似的傳說,還有女媧摶黃土造人和黃帝、炎帝在這一帶的活動。這一切,就好像是黃河中上遊的先民們天眼初開,面對天地,懵懵懂懂,目之所見正是迷濛一片的降塵景象:青黑色的天,黃色的風、黃色的土,黃色的風土,於是在曠塬高峁,面朝黃河,唱出這句刻骨銘心的話語。

黃河中上遊流域的先民們,最早的時空秩序和底層邏輯是「五行」觀念,把天下、把周遭環境、把腳下之地作為觀察、沉思、推演的中心與起點。「金、木、水、火、土」的「土」,所對應的首先是黃河中上遊區域,是黃土,是天地之中的黃土。這黃土,天地通,正對著天穹中群星拱之的北極星,從而協調四方,璇璣玉衡。「五行說」出手即是頂天立地的大文章,取象喻理、睃巡天下、思無際涯,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中華故園的時間、方位、尺度、材料、顏色、結構和樣貌。五行相生相剋,循序漸進,求中建極,把中國之「中」、天下之中,留給黃色、黃土、黃河中上遊這片區域。「宅茲中國」, 中原、中庸、中和、大一統……中華先民為自己確定了一個地理和心理的精神原點、坐標及演化的淵藪,萌發衍生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形成休戚與共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命運共同體,成為懸升在中國人心靈世界的「萬有引力虹」,成為群己合一、家國同構、和諧團結、愛國主義的深沉基礎。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國大地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為中華民族登高行遠、為黃河母親提供巨大勢能。咆哮不息的黃河流過黃土高原,深深切入黃土高原表層疏鬆的土質,攜帶的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一條泥河,一條世界大河中含沙量最多的河,這也可以看作大河文明中最為猛烈的受孕。黃河有著世界大河中最偉大的塑造平原的能力,也是世界大河中性格最為複雜的河,行跡無束,泥水兩性,至剛至柔,陰陽合體,集嚴父慈母於一身。以質樸遼闊的胸懷,繁衍無限、庇佑廣大、絕無偏私地穿行於農耕和遊牧兩翼,養育了最多的農耕和遊牧的子嗣。也如有著眾多子女、無暇細顧的母親那樣,絕不溺愛嬌慣自己的兒女。黃河是溫馴早慧的農耕大河,也是率真野性的遊牧大河,以雄渾不羈的衝決滌蕩,疾聲厲色,揮舞戒尺,考驗、錘鍊、磨礪,培養兒女們向死而生的勇氣、膽識和意志,開放、包容、創新的品質,還有勤勞節儉、從不懈怠的憂患意識。

在黃河身上,中華先民們學到的最早、最多,體悟的最深、最透。奔騰不息的黃河,凝滯如塑的黃河,給我們以最初的胎教,也是萬世叮嚀的老師。中華民族從蒙昧進入文明,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夏、商、周三代的第一個王,即是「理水」的大禹。大禹是最先讀懂黃河的那個人。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最早的中國之思在哪裡?在黃河中上遊的煙波裡。最早的中國之思是什麼?是「河圖洛書」,是《易經》。「易」字上「日」下「月」,是日月合體、陰陽交泰,是載舟覆舟、危機生機,是生生不息的交往交流交融、文明天下。《易經》是闡述天地人世、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上古之人遊目騁懷,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細覽品類之盛,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以符號和文字總結上古之思。《易經》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第一縷曙光,也是中國觀念的最早範式,塑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體現了中國人最初的價值選擇。

《易經》仿佛是黃河濃縮的影印本,黃色的泥水斑駁漫漶,古奧難析又曲徑通幽。沒有哪一條大河,比黃河更像《易經》演繹的玄牝之門,萬古江河亦是人文巨流。《易經》講交流變化,一個重要的價值選擇和自我設計,就是在雙方、多方、全方位的交流中,作為己方的「我」,如何自處、如何相依為命?應處在什麼位置、遵守什麼原則、採取什麼行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中國人從黃河水中看見自己,「上善若水」,以水為師,從水的柔弱、活潑、包容、自潔,處其下、乘其勢、浩浩湯湯的自然物性中,生發無窮智慧。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這樣的思想,滋養著中國人愛好和平、謙遜好學、平等待人的品格。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風水」「氣數」「時運」這些詞,是上自帝王、下至黎庶,埋於心底、掛在嘴邊的一個詞。中國大地的三級臺階所帶來的偉大勢能、不息的西北季風和地球板塊撞擊所創造的黃土高原,從天而降、永不言敗,莽莽寫出一筆「幾」字的黃河——是風、水、土的傑作,是天作地合,如陰陽、如父母,如偉大的受孕、化育和成長,為中華文明的誕生、壯大,提供了大河文明農業革命的最大場域。

以黃河為軸線,向西是絲綢之路,是綠洲、沙漠、雪山、高原、喀喇崑崙,向北是長城、漠北、遊牧社會、無盡寒林和凍土帶,向南是後來居上、日益富庶的江南和亞熱帶,向東是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和大海的萬頃波濤——這個四圍如屏,形勢完整,內部廣袤多樣、融匯貫通的廣大場域,為多元一體的大結構、大體量奠定了自然基礎。

歷史的溫度與精神的結晶

《大唐西域記》描述亞歐所在的贍部洲娑婆世界,西為「寶主」、北為「馬主」、南為「象主」、東為「人主」,「南象主則暑溼宜象,西寶主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勁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它認為「人主之地,風俗機惠,仁義照明,冠帶右衽,車服有序,安土重遷,務資有類。三主之俗,東方為上。其居室則東闢其戶,旦日則東向以拜。人主之地,南面為尊。方俗殊風,斯其大概。至於君臣上下之禮,憲章文軌之儀,人主之地無以加也」。在這個「四主」結構中,「人主」之國鑿空西域,納西域文化,開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以通中亞、西亞、地中海、東非,連通「寶主」之國,滋染商業文明、海洋文明;又去天竺取「象主」之經,解「清心釋累之訓,出離生死之教」,鑄儒釋道於一體,遂有補全功能、自洽心意之大成。至於「毳張穹廬,鳥居逐牧」的北方「馬主」,以黃河為媒,與「人主」相接相貼,交流、碰撞、融合最烈。秦以後漸有「馬秦」之稱,與「人主」「馬主」為表裡結構、生死相依,確為一體。

其實,「人主」之國的文明、歷史和民族,也如同一個5000年生生不息的東方巨人,是有機活體,也有兩個心室、兩片肺葉、兩個腎臟以及不斷生長的骨骼、血肉和經絡;有它深藏遠設的腎氣、吐納呼吸的節奏、噴湧跳動的脈搏;有它聚變裂變、火力最旺、燃燒最早最久最多最激烈的核心區域;有它冶煉、結晶、成型、壯大,秘不示人的原點和坩堝。黃河、黃河文明,就是這樣的燧石、光焰和坩堝,最能體現多元一體。

大場域必有大結構,大結構必生大功能,大功能必成大命運。如同太陽,它的引力會俘獲一系列行星,它不竭燃燒的高溫高熱,穿透黑暗、散播光明。多元走向一體,一體吸納多元。這個多元一體的「體」,是歷時形成的,但從地理環境的規定來看,又是先天的共時結構——它從一個誕生於黃河中上遊的胚胎,慢慢發育成什麼樣子,最終能長多大,反覆不斷地朝哪些方向生長、折斷又修復再生,最終出落成形神完備的大模樣,則有一種自然而然的、宿命般的共時性。從河西走廊打通、立足到漫漫西域的歸於一統,從黃河、長江的溯流而上的「雙腎」之源,到一攬青藏於懷中,從南北結構的力量模式到漠北、東北和華南、海南,以及明以後愈益興盛的海上絲綢之路所串連起的臺灣、南海、南沙……「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中華文明是「天命玄鳥」的「卵生」,之所以一次次鳳凰涅槃般不斷新生,綿延不絕,是因為在她的東西南北有一道道天然屏障,如天造地設的護衛性「蛋殼」,在文明誕生、發展、壯大中起到保護作用。

歷史力量的方位、節奏和力道,文明結構的布局、功能和機制,價值體系的開放、創新和熔鑄,一次次升華躍進,大道直行,九曲迴腸,質樸剛貞,纏綿悱惻,行行復行行,好一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青春永駐的不朽旋律。重重複重重,多元拱一體。這個多元一體的結構、功能、命運,是重瓣花朵、加量加倍、成雙入對,是一遍遍工筆重彩的鴻圖華構。我們的農耕文明系統,不僅有萬裡長城王冠般鑲嵌其上的黃河流域,還有華滋繁盛的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我們的遊牧文明系統,不僅有漠南、漠北,還有東胡、西胡;我們不僅有縱貫南北,串起黃河、長江的大運之河,還有鑿空西域、橫亙東西的玉石之路、絲綢之路、草原之路、茶馬古道……它們縱到底、橫到邊,通其變、成其數,乃是成天地之文、定天下之象的榫卯結構。

文明如水,百川匯流。倔強的黃河,不容分說地衝出幾字形的遼闊地域,進入深廣稀薄的遊牧世界,猶如長弓巨矢,蓄滿勢能、繃直震蕩,一次次發出文明變革的鳴鏑。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是多元一體的碰撞、交流與競合。這個多元,可以細列無數,但最重要的歷史力量,是農耕集團和遊牧集團。中國,包括整個亞歐大陸,一個基本的歷史模式就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碰撞、交流與融合。這一點在中國最為明顯和突出。這是因為黃河不僅源於遊牧的青藏高原,她在一路東流中,南北相顧,沿鄂爾多斯高原,兜了個大圈,串起六盤山、賀蘭山、陰山等歷史上經典的遊牧地帶,使南耕北牧更加犬牙交錯、毗鄰相接。黃河不僅流淌著農耕的血脈,還流淌著遊牧的血。她是一條混血的河,一條基因複雜的河。她把歐亞大陸東部最成熟、最典型,規模、體量、尺度最龐大的農耕集團和遊牧集團,牢牢地焊接成一體,從而使這對性格迵異的夫妻,打打鬧鬧、親親愛愛,再也無法分離。

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分野,由自然地理規定的生產方式決定。在中國,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分界線,大致區分了溼潤和乾旱兩個區域,形成農耕生活和遊牧生活。黃河毅然決然的幾字臂,如同母親,同時養育了農耕與遊牧一雙兒女。從此,農耕與遊牧相生相隨、相爭相成、「相忘相化,而亦不易以別識之矣」。一部分萬裡長城大致就在這條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上。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撞擊、交流和融合,使黃河、長城、絲綢之路成為中國歷史的「高溫區」,成為中國歷史大熔爐裡火力最旺、受熱最多、變化最烈的坩堝的鍋底。

中國歷史基本的力量結構,與黃河、長城垂直相交,呈現南北方向。也因為這一點,古代中國曆朝歷代的都城,多在黃河一線。「天子守國門」,猶如一桿巨秤的秤砣,似乎只有押上中央王朝的最核心的分量,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資源、樹立決心、應對挑戰,從而取得統一、平衡和穩定。大運河的因運而生,正是延長的砣繩、加量的砣重。如果沒有後來居上的長江流域農耕力量,這杆巨秤就會傾覆。如果它一時傾覆,退守長江流域,農耕的種子就再次向南播灑,積蓄翻盤和再次平衡的力量。因此,我們看到,正是在黃河、長城、絲綢之路一線,堆壘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大融合中那些最先、最快、最結實、最美妙的結晶體。

萬裡長城既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本質上也是由農耕與遊牧兩種力量共同築就的。自構築的那天起,它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不可能從認識上割裂萬裡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長城對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誌,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在近代,西方列強從海上而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使中國的命運跌入谷底。歷史力量在沿海一線,開始呈東西方向展開。在這時,黃河、長城一躍而起,瞬間放大為中國人精神的共相。這長河與巨石的兩座紀念碑,燃燒出民族精神的最強光焰,《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不朽心曲。

如果說農耕和遊牧是攪動歷史的兩條旋臂,絲綢之路則不失時機地為這架轟隆隆的攪拌機增添了一條長臂。這三條旋臂牢牢焊在黃河軸心上,使它的轉動更加平穩、均勻和細膩。黃河和絲綢之路、和西域,註定難解難分地融合在一起。黃河從何而來?「崑崙之丘……河水出焉。」崑崙是農耕遊牧共有的地理和心理的坐標。「河出崑崙」,崑崙之地虛虛實實、雲繞霧罩、神行千裡、出沒不定,一直在草蛇灰線地向西推移。在陸權時代,中華民族的目光是向西的。崑崙地望之迷,不是一般的「地名搬家」,而是觀念、信仰、族群、制度、精神、想像,以山為器的成長與遠行。黃河和崑崙,這一山一河,成為天下、山河、江山的重重隱喻。崑崙始終保持著與黃河的黏合力,天命所歸,它們必須連在一起,有著精神上的息息相通。張騫鑿空西域,開拓了中原對西域的認識,再次把崑崙向西推,推至蔥嶺,同時念茲在茲,不忘把崑崙和黃河連在一起。《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漢武帝時,「河出崑崙」與深信不疑的天命觀相一致。《漢書·西域傳》記載:「河有兩源,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三百餘裡,廣袤三百裡。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雲。」在這裡,黃河與塔裡木河、羅布泊,以及西域的族群和文化連在一起。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設西域都護府,將西域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管轄。歷朝歷代關於崑崙、關於黃河源的探尋、記載、想像和敘述,同天圓地方,同中心化的空間建構,同天命觀、大一統,有著文化上的一致性,拓展著中華文明的尺度,把西域文明納入一體之中,並通過絲綢之路建構起與世界的聯繫。穹宇茫茫,河漢渺渺。數千年來,這巨大的、多向度的旋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日夜不息,旋轉、吸附、攪動、融合成星雲般燦爛的文明體。

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又經歷春秋戰國,在農耕文明內部、在漢民族的內部,這個中心化組織結構不斷升級換代,由血緣組織起來的封建萬邦到歸於一統的郡縣制,最終在秦漢之際形成穩定的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天下觀,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確立文官制度的國家。正是經歷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的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才有隋唐之際的農耕文明、遊牧文明、西域文明、儒釋道合為一爐的升華熔鑄。胡化、漢化的反覆攪拌與發酵,重重累累,不分彼此,漢族天子從身體到文化上的混血,也成為遊牧民族的「天可汗」。元朝和清朝,則更進一步整合著這樣的秩序。在近代,中華民族、中華文化面臨前所未有之大危機,一時之間,也曾手忙腳亂,連最能代表文脈的漢字亦生存廢之議。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盜天火以照前路,引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源頭活水,結合中國實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之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不斷擴容升級、精神面貌愈發煥然一新。

中華文明自身的生機、氣象和景觀,給我們以智慧,給我們以力量。中華文明是大河文明,是黃河、長江一北一南並轡而行、交替驅動,是空間和時間上的大尺度的文明。文明、文化的生發、演化和壯大,從點滴到汪洋,從涓涓細流到浩浩湯湯,從來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而是在不舍晝夜、匯聚百川千流和九曲十八彎時的吞納、容受、淨化中的奔流。其間,有「潮平兩岸闊」的舒緩從容、靜水流深,也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縱身一躍、決絕孤行。因此,才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才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滄海洪波、英雄本色。

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文明之所以氣韻悠長、連綿不絕,也是由於這個文明的尺度、場域、體量、結構和功能,給她以強大的生命力,使她在各種危難和挑戰中擁有足夠的韌性,使她很難被扳倒、打敗,使她始終保有一口綿綿不絕的元氣,向死而生、反敗為勝,渡過重重劫難。中華文明之所以青春永駐、長生不老,也是因為這個巨型文明的尺度、場域、體量、結構和功能,使她始終處在內部和外部能量的交換當中,多元多樣、風雲激蕩、相輔相成……大海生巨鯨,高天起鯤鵬。這大尺度、大場域、大體量、大結構、大功能,帶來雲蒸霞蔚、氣象萬千的文明大景象。

多民族的大一統,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重要優勢。可以說,維系統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56個民族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抒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絲綢之路文化、大運河文化、長江文化、長徵精神……這是我們最醒目的文化足跡。遼闊的土地上,悠久的歲月裡,這巨大、輝煌、縱橫交錯的足跡,構成一個大大的「國」字。這是我們民族的標識和徽記,是我們家園的門楣和梁柱,是我們文明結晶的大塊堆壘,是我們縱到底、橫到邊、引以為傲的燦爛文脈、鴻圖華構……從北到南,自東至西,橫平、豎直、彎折鉤,每一筆都光彩萬裡,每一划都寫在血脈靈魂裡。

黃河流淌出中華文明最初的身形與氣象。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黃河流域居於軸心地位。正如指出,「在我國 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流域的文明在唐宋之前一直處於相對先進的領跑者地位。正是在黃河這個巨大的時空場域之中,文明發展、觀念演進、分合治亂、民族融合,波瀾壯闊的歷史運動造就了不斷成熟的文明體,也孕育出偉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撐。進入新時代,高度概括和科學闡釋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即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這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面臨列強瓜分、國破家亡、跌入谷底的悲慘命運。中國共產黨以前所未有的遠大眼光觀察歷史與現實,重新發現中國、激活中國,為中國發展找到了空前寬廣的戰略空間,為扭轉近代以來連續沉降的歷史軌跡開發出無盡的上升勢能。

在近現代中國史上,平靜、內向、保守、貧瘠的西北曾經與開放、活躍、進取、富庶的東南形成鮮明對比。東南往往是各種政治力量的首選之地。偉大的先行者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主要以南方、特別是廣州為中心。蔣介石違背孫中山遺志,破壞國共合作,背叛革命,以江浙財閥、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為支撐,建立起南京國民政府。可以說,近代以來,廣袤的中國西北處於漫長的沉潛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破了這一歷史的沉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從國際國內形勢出發,確立了工農聯盟、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在國民黨反對派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邊緣區域建立根據地的思想,走出一條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長徵中,我們黨領導紅軍縱橫捭闔,從東南到西北,從長江流域到黃河流域,一路播灑革命的火種。這條革命紅飄帶,把廣袤的中國串聯起來,「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黃河岸邊、陝北高原成為中國革命的轉折點,成為中國革命、民族精神和先進文化的高地,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千裡的雷聲,萬裡的閃。」無數進步青年和文化人,突破國民黨的重重封鎖,跋山涉水來到這裡,追求光明,燃燒生命。這片貧瘠、沉寂、壓抑的土地,這條凝滯、沉重、嗚咽的大河,迎來她從未有過的新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華。中國革命戰略主場的轉換,使中國的革命和思想文化,在一個更大更完整的時空中展開。「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古老的黃河迎來新主人,奔湧流淌出中國革命精神的青春力量和先進文化的強盛基因。

偉大的實踐創造偉大的文化,偉大的文化催生偉大的實踐。《毛澤東選集》四卷共收錄159篇文章,有90多篇寫於黃土高原的延安窯洞,佔總數的近58%。毛澤東之所以將執筆著述作為這一時期的核心工作,是因為他和全黨不僅面對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新局勢新任務,而且還在於他下定決心要總結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的經驗教訓,探索中國革命的正道。正是在這雙重動力下,毛澤東殫精竭慮,以如椽之筆,寫下中國革命史上最輝煌的系列篇章。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軍事著作,分析戰爭規律,謀定革命戰略,為民族民主革命擘畫藍圖。這一時期,他寫下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等剖析天下大勢的理論傑作,闡明了統一戰線思想,為民族民主革命引路導航。這一時期,他寫下了《五四運動》《〈共產黨人〉發刊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思想文化名篇,指明革命文藝前途和青年運動方向,激發出了革命文藝的高潮。這一時期,他寫下了《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系統闡述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規劃革命道路,指引革命航船。這一時期,他寫下了《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悼人紀事的有情之文,生動地傳達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展露了共產黨人的襟懷抱負。這一時期,他寫下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整風文獻,改造了黨風、文風、學風,使我們黨風清氣正、蓬勃向上。尤其在這一時期,他更是寫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名篇《矛盾論》《實踐論》,抓住「方法論」這個牛鼻子,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難題。

正是在黃河岸邊,在黃土高原,在延安,全黨最終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確立了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使幹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我們黨達到空前的團結,為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期間所產生的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勞模精神等,匯聚成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延安精神的照耀下,中國道路浮出地表,中國命運豁然開朗。難怪黃炎培等民主人士在延安看到了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的希望;難怪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經歷延安之行後禁不住感慨萬千,發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的肺腑之言;難怪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不無自豪地寫下「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土不黃金」的詩詞金句。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黃河兩岸的山溝裡孕育出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陝北土窯洞裡的燈光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國革命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運動提供了典範案例。

歷史是有深意的。恰恰是在九曲黃河突破關山桎梏、一躍千裡的陝北,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中國革命文化創造了自己的高峰。可以說,正是由於延安精神的形成,使得中國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以譜系的方式存在,中國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也如黃河一樣,上下貫通,奔湧不已,吐故納新,開創新境。也恰恰是由於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譜系性存在,特別是由於其燦爛輝煌、生生不已的成果,賦予了黃河文化以新的品格、新的生命。黃河流域文脈深厚,經由延安精神交接、融貫,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等交匯成為滾滾巨流,壯大、滌蕩、升華了黃河文化。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次第展開,在黃河中遊的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用自己的實踐闡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諦,用生命書寫了「焦裕祿精神」;在黃河下遊的山東,一代代沂蒙人通過不懈的犧牲和努力,在黨的精神譜系中,續寫出「沂蒙精神」的新篇章。

文藝走過的,是時代之路。歷史上,黃河是一部打開的大書,以黃河為書脊,以萬裡長城、絲綢之路為頁面,形成了中國古典文藝史中,主題、題材、形式、作品質量和社會影響等方面最早、最多、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也最為輝煌的富集區,書寫了最為華美深刻的不朽篇章。這有一個重要的啟示,真正偉大的文藝作品,總是更多更好地誕生於歷史溫度最高、精神結晶最美的「第一現場」,總是與歷史文化的基因、與當下的時代精神同頻共振。

革命文化是在苦難輝煌的歷程中誕生的,因此不僅具有獨特的精神內涵,而且具有獨特的美學底色。剛健是其重要的美學風格,這種風格在社會主義文藝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自中國共產黨立足陝北,開創中國革命新境,革命文藝井噴般湧現,其代表首推《黃河大合唱》。歷史上吟詠黃河的文藝作品數不勝數,名篇眾多,但由於《黃河大合唱》吸納、提升了包括前輩詩人在內的中華兒女追求獨立、民主、自由、富強的心聲與意志,因而展現出千古未見之剛健風骨與闊大氣象。在這樣的歌聲和曲調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再是哀怨、悲涼,而是奮發振作和鬥爭崛起。我們感受到的,不再是沉重凝滯的黃河水,而是翻滾而來的鋼筋鐵骨,一切阻擋的障礙都被擊為齏粉。我們仿佛也變成其中的一朵浪花,與整體緊抱在一起,向前、向前。

這種文化浸透著質樸黃土,是人民之詩。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岡山上,在二萬五千裡長徵中,在黃土高原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歲月裡……中國共產黨紮根人民,吸收蘊藏於大眾中的樸素精神,樹立人民立場,創造人民文化。大概這也是毛澤東不贊成一般地說城市進步、農村落後的原因,這也是他要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轉變情感的原因,這還是他看了京劇《逼上梁山》後給主創者的信中表揚他們做了很好的工作,把被統治階級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的原因。正是人民立場,使歷史上不被重視的民歌、木刻、民謠、秧歌、曲藝等樸素的民間文藝形式成為新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使西方舶來的話劇、歌劇、芭蕾、交響樂等,能迅速為我所用、落地生根、轉化創新,出手即不凡,一舉奠定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東方紅》《兄妹開荒》《白毛女》《小二黑結婚》《黃河大合唱》以及《長徵組歌》《創業史》《平凡的世界》……這些震撼靈魂的作品,竟然具有這麼樸素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這種革命的新文藝使創造了歷史卻又曾被歷史屏蔽的勞動人民,走上舞臺中心成為主角。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以黃河為主題和題材的文藝創作,要想具有史詩品質,還必須架起通往新時代的長橋。指出,「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與以往相比,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生活,是在一個更快、更大、更深、更複雜、更遼闊、更激動人心的尺度上展開的,要想從整體上認識、理解她,用全部的心靈情感去體驗她,用完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她,有一個更加艱辛的創造過程。當今的文藝工作者,特別是專業文藝工作者,其工作和生活的範圍、人生經歷和心靈體驗,因為專業、行業的局限,與遼闊的社會生活、浩蕩的時代洪流多少有點距離。只有橫下心、不浮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紮實實架起通往現實和時代的長橋,才能為作品注入強大的時代力量。

打造中華民族新史詩,更是一條從「高原」向「高峰」衝刺的艱難之路。美是艱難的,少走一步,都可能會半途而廢。歷史上,以黃河為中心的區域,包括長城和絲綢之路,是民族、文明和歷史的「高溫區」,文化的結晶、民族精神的結晶、文藝作品的結晶最多、最集中。也就是說,在古典時代,這個區域文化和文藝的「高峰」最多。如今,所有想要衝擊文藝「高峰」的人們,必須欄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頭,披瀝俯察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黃河這條偉大河流的精品之作,才能捧出配得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進程的心血之作。

黃河壺口瀑布

後記:

2019年12月,文化和旅遊部在河南洛陽市召開沿黃省區「學習貫徹關於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重要論述精神座談會」,為準備交流發言,我撰寫了《黃河:一部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的發言材料,會後經修改,發表在當年12月26日的《光明日報》上。

2020年,為貫徹闡釋宣傳好黃河文化的要求,我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部分專家學者開展「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長徵精神」的研究工作,撰寫主編4部論綱。中國藝術研究院的10餘位學人,面對高山仰止的大題材、大主題,反覆討論、發揚民主,確定提綱結構和主要觀點,用一年時日,傾心竭力,不揣淺陋,拋磚引玉,撰寫出4部論綱。「嚶嚶其鳴,求其友聲」,意在以爝火引巨光,求更多如椽巨筆的加入與呼應。

敝帚自珍,為使《黃河:一部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一文更盡心意,我將討論提出的一些重要材料、觀點和文字補充其間,對該文作了較大修改和增補,從六千言擴展到一萬二千餘言,使論證和敘述更為集中、充分和豐滿。感謝我的同事祝東力、周泓洋,感謝「黃河論綱」執筆者任慧、李靜、肖懷德、魯太光等對此的付出。

難以忘懷、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2020年,就這樣成為過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值此充滿命運感的時刻,願將此文獻給所有熱愛黃河、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們。

(本文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曾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等獎項,出版文學評論、文化研究,散文、隨筆、詩歌等20餘種專著、文集)

文:韓子勇

來源:《中國民族》雜誌2021年第4期

責編:龍慧蕊

流程·製作:實習生 劉夢真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