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6關於活著讀後感

2023-10-13 01:02:14 3

  《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範文,快來圍觀吧

  活著讀後感【篇一】

  這部書描寫了作者聽到的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而講述這個故事的正式這個老人。從地主家的闊少爺,到別人家的佃戶,到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再到解放後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最後到一個孤零零的老人,福貴的一生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幾種身份的交織,註定他普通卻不平凡的一輩子。從解放前到文革後,福貴的經歷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所有的底層人的身份,去過的最繁華的地方不過是縣城,最高的身份,不過地主家的少爺,進城還需要把自己打扮辦成「有錢人的樣子」。青年時敗光家產,父母先後去世,打仗時失去了戰友,中年失去了兒子,文革時失去了兄弟,到老了又先後失去了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最後和一頭買來的與他同樣年邁的牛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就是這樣一個人,經歷了底層人幾乎所有的苦難,與其說他是那一代人的象徵,倒不如說他就是那個時代。

  同《許三觀賣血記》一樣,書中鮮有關於時間節點的描寫,所有的變遷和重大歷史事件都是用主人公的經歷表現出來的。解放戰爭時他進城請郎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被解放軍俘虜後選擇回家;回家後趕上了土改,原來的地主被槍斃,而他因為敗光了家產免了一死;人民公社時,家裡的地歸了公社,大家一起到公社的食堂吃飯,家裡的鍋被砸了拿去煉鋼,村裡居然想用煮肉的方法來煮鋼鐵;公社食堂解散,村裡開始記工分,三年自然災害讓妻子的病越來越重,兒子也沒了;文革開始,女兒出嫁,村長被拉進縣城挨了三天打,女兒難產死了,妻子也跟著沒了,外孫四歲的時候女婿也被水泥板夾死了;包產到戶後,祖孫倆一起幹活,外孫生病,福貴心疼煮了半鍋豆子給他吃,沒想到外孫被豆子活活撐死。就這樣,經歷了所有的重大變革後,家裡只剩下了福貴一個人,反而到了此時,生活歸於平靜,用福貴自己的話說「這輩子想起了也是跟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

  有人說時代讓福貴最後變得麻木、苟且偷生,我倒是覺得時代讓他活的更加明白。垂暮之年的福貴沒有自暴自棄,混吃等死,而是存夠錢買了一頭老牛,繼續在田裡耕作,對於過往經歷,福貴也從來沒有逃避過,相反,他樂於向別人講述並且是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在耕作的間隙對別人說「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可是回看他的一生,這四樣他那樣沒有錯過?到老卻可以用一個旁觀者的姿態來看待。正如作者對他的描述「同事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一輩子走過來,回頭看時能把自己的腳步看的如此清晰,一個細節都不放過,這需要何等勇氣。

  書名「活著」,作者沒有用「生活」、「生命」、「福貴的一生」這類字眼,用的是最常見,最殘酷的兩個字。經歷了各種苦難的福貴不止一次想死,輸光了家產的時候想死,在軍隊被包圍沒吃沒喝的時候想死,可是正所謂「臨事方知一死難」,每次都艱難的活了下來,他娘勸他「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他的戰友老全勸他「只要想著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心裡想著自己的妻子那兒女,福貴活了下來,可是他爹娘死了,勸他的老全也死了,他最牽掛的妻子和兒女都死了,可他還得活下去。讀書之前,「活著」這個詞太過於稀鬆平常,可讀完之後再看封面上的這兩個字,好像掙扎一般想從書上逃出來卻無可奈何的被鎖住。

  相比於故事本身,我同樣也驚嘆餘華的語言,寥寥幾句,可能是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可能最後就是一個反轉,可能把一兩個人的神態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可能發人深省。比如在寫他原來的家境「我爹和我,是遠近聞名的闊老爺和闊少爺,我們走路時鞋子的聲響,都像是銅錢碰來撞去的。我女人家珍,是城裡米行老闆的女兒,她也是有錢人家出來的。有錢人嫁給有錢人,就是把錢堆起來,錢在錢上面譁譁地流,這樣的聲音我有四十年沒有聽到了。」前面一大段說他們家如何有錢,他丈人家如何有錢,語言通俗的像一個沒文化的暴發戶,最後話鋒一轉,與其說在炫耀,倒更像是吹牛。福貴進城時候的打扮「我穿著白色的絲綢衣衫,頭髮抹的光滑透亮,往鏡子前一站,我看到自己滿腦袋的黑油漆,一副有錢人的樣子。」最後一句話很有意思,「一副有錢人的樣子」,他本來就是個闊少爺,為何要還要打扮成有錢人的樣子?恐怕對於城裡人來說,他不過是一個鄉下有點錢的土包子而已,上不得臺面。這些精彩的,引人深思的描寫書中比比皆是,每一個人物性格、特點都是如此清晰,瞭然於胸。

  當下我們常常會說被生活所累,每天努力工作為的是將來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福貴的一生卻是被「活著」所累,每天晚上他想的是明天如何活下去,對於他、他的家人、同村的人來說,有塊田種,有口飯吃,就已經是美好的生活,而我們把這叫做「活著」。

  活著讀後感【篇二】

  餘華活著讀後感。餘華說:「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與不幸,悲傷與高興,以及興奮與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裡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忍受,好好活著。

  《活著》來源於生活的真實感,不同於80後小說的傷感。作者用冰冷幽默的語言,講述了徐福貴悲慘而漫長的一生。文字平淡,卻令人感到真實,感到親切。讓我們的心靈隨著福貴的遭遇被一次次觸動。幽默而感人的語言讓我們想笑笑不出,想哭哭不出,內心卻隨著作者的講述漸漸安靜下來。

  福貴年輕的時候是個地主少爺,嗜賭成性,賭光家業一貧如洗。貧困之中因為母親生病去城裡求醫,半路被國名黨拉去做壯丁。後來,等他回來了,女兒因病啞了,母親也病了。命運捉弄人,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著,痛苦著。然而痛苦才剛剛開始,真正的悲劇才開始漸次上演。大躍進,饑荒餓的妻子家珍駝了背。兒子因為拯救校長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因為抽血過多死了。後來女兒,妻子,偏頭女婿,外孫相繼死去,只剩下兩個老不死的——福貴和老牛。

  作品藝術特色:①.苦難連環扣魯迅說:「悲劇就是將東西毀滅給人看。」福貴的一生就是一幕幕面對死亡的過程②.經歷風雨後的釋懷富貴送走了自己身邊的一個個親人,任然悠閒恬靜的活著,向別人繪聲繪色的講述自己的人生境遇,沒有痛苦,沒有悲傷,但他那爽朗的笑聲中流露的是溫厚的高遠情懷③.活著之義追尋只有領會懂得了死,才會領會懂得生。福貴也許明白了,我們卻任在探尋。人為什麼活著,也許我們到了垂暮之年才會和福貴一樣豁然開朗。

  「笑得方式哭,亡的伴隨下活著」作品露出一股悲憫情懷和感傷幽默。揭示了個體生存狀態和苦難。經過精簡的歷史背景,體現出了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和時代的荒謬感。作品的結果雖然溫和,但頗令人深思。福貴的一生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對大躍進,文革等時期也進行了溫和的諷刺。

  餘華活著讀後感。《活著》是餘華改變風格之作,放棄先鋒文學前衛筆法,走向傳統的小說。作品中友朋友,母子,父子,孝悌,夫妻之情都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說:「如果現在要談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談些永恆的東西。《活著》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可見其藝術成就之高。

  餘華活著讀後感。讀完小說,最令人深思的就是人為什麼活著。有人講人活著總有理由,富貴年輕的時候生不如死,為自己找一個理由,將爹敗掉的一百畝地贏回來。戰時九死一生的他,堅持活著,是為了再見老娘,妻子,一雙兒女。,極度貧困飽受命運之苦的他,為什麼活著,他的親人需要他。親人離去,而他還活著。因為傳奇而坎坷的一生值得他懷戀回味。也有人講活著本身是為了什麼,為生還是為死,殘酷的活著,體味著失去一切的苦楚。「活著是為了本身而活著」人應該學會面對真實,接受不能接受的,改變不能改變的。真實的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人生。

  如果是我,早就崩潰了。作為旁觀者,只能感嘆一個人好好活著不容易,只能佩服富貴活下去的勇氣,只能回味祖輩的辛酸與苦楚,只能悼念人如螻蟻的年代。

  餘華活著讀後感:人生中不可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著還得往前走。也許是我經歷的太少,只能說一句:總之,忍著,好好活下去,為了自己,也為了身邊愛你的人。

  活著讀後感【篇三】

  《活著》的故事不複雜,是寫一個叫富貴的男生的一生,年輕時家境好,用這天的話評價他就是個敗家子,輸光家產不說,還氣死父親,之後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幸好活了下來。回到家時,已經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母親病死,女兒鳳霞聾了。這一段是從富貴走向貧窮的開始。之後兒子給縣長夫人獻血而死,女兒鳳霞好不容易嫁了人,生產時出血而死。幾年後,老伴也走了,女婿在一次意外中也死了,只剩下他和孫子相依為命,但是孫子也因吃豆子過多而撐死了,最後只剩下富貴一個人。

  從富貴到貧窮,到不斷的死亡,最後只剩下富貴活著,同時還有一頭老牛。低碳環保標語  對我們常人來說,每個人如此死亡都是錐心泣血的,富貴一次次經歷一次次活了下來,我們不禁要問,餘華在這兒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活著,生命就是一個活著,不談幸福或苦難,生命只是一個活著的過程。[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活著,每一個生命都是如此卑微,又都是有尊嚴的。我們活著或如一粒種子,或如一隻蟲子,終究會走到生命的最後,而過程就是時光對生命的記錄,也告訴我們只有時光是永恆的。

  從這整篇小說裡,餘華也告訴我們:活著吧,活著,生命僅此而已,畢竟,生命還要繼續。秘密花園讀後感  應對死亡,更多的我們皆同蘇東坡的《江城子》的情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是人類共有的詩情。但是,斷腸之後呢?

  餘華的《活著》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心靈去處。佛說:一切都是緣生緣滅,世間萬事萬物都在同緣法聚合。但是,當我們歷經種種,終究如陶潛云:「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說到底,我們在現實之中還是需要一個自我的肉體和心靈的安頓。

  《活著》,沒有過多訴說悲悽萬千的生命磨難,而是以佛家和道家的超脫來警醒人們。

  餘華自己這樣解釋《活著》: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我想這是一種對深沉的生命經驗的感悟,寫《活著》時的餘華尚年輕,有如此悟性,實在是一種心靈的卓越,因此他贏得了世界的認同和喝彩。

  活著,是一個禍福相依的過程,禍躲但是,福也不可盡享,從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生命就漸如流沙,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印跡而已。

  餘華在《活著》最後的概括說:「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也印證了蔣捷《虞美人?聽雨》的對生命的解讀,「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我們活著,生命的最後,或許就是道家所說的「靜」吧。

  《活著》告訴我們:活著,最後我們都會回歸生命的靜虛,也是一種完滿吧。《活著》講的是關於死亡的事,其實它更想告訴我們的該是如何去不死,也就是說,無論生命經歷怎樣的磨難,我們都該以「活著」的姿態應對死亡。這是富貴的個人生命記錄,我想也是我們民族的自畫像。

  我們甚至能夠把富貴提到阿Q的高度,儘管他們代表的個性如此不一樣。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