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03:20:34 1
專利名稱: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
背景技術:
在現代工業領域,雷達自動捕捉目標已經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方案,雷達天線在轉 動過程中要求信號能和地面設備相連接,地面設備靜止不動而天線在轉動,兩者之間發生 相對轉動,天線與地面設備之間通常依靠電纜組件相連接,電纜固定在兩個相對轉動的物 體上,長時間運動必然會被扭壞,所以必須引入旋轉關節,依靠旋轉關節的旋轉消除天線和 地面設備之間的扭動趨勢,而且要使傳輸可靠。 現在的旋轉關節因為設計、工藝等因素的限制,一般使用頻率較低,集中在18GHz 以下,而隨著工業技術領域向毫米波端的拓展,同軸旋轉關節越來越制約著毫米波雷達的 發展。在此背景下,急需一種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來滿足這種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解決了現有同軸
旋轉關節不能滿足毫米波段使用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種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包括軸承9、第一旋轉體A、第二旋轉體B,其不同之處 在於所述第一旋轉體由第一外導體1、第一內導體2、設置在第一外導體1和第一內導體2 之間的第一絕緣子3、可防止第二外導體4軸向竄動的第一螺母7和第一擋圈10構成;所 述第二旋轉體由第二外導體4、第二內導體5、設置在第二外導體4和第二內導體5之間的 第二絕緣子6、可防止第一外導體軸向竄動的第二螺母8和第二擋圈11構成;所述第一內 導體2和第二內導體5採用同軸插針插孔連接方式;所述第一外導體l的法蘭盤13與軸承 9的外圈配合,所述第二外導體4與軸承9的內圈配合;所述第一螺母7與第二外導體的外 圓周側面螺紋配合,所述第一擋圈10設置於第一螺母7和軸承9左端面之間;所述第二螺 母8與第一外導體的法蘭盤13的內圓周側面螺紋配合,所述第二擋圈11設置於第二螺母 8和軸承9右端面之間。 上述第二擋圈上設置有一個向第二螺母8 —側軸向伸出的定位片14,所述定位片
14的長度大於第二螺母8的厚度,所述第二螺母8的外端面設置有多個圓周徑向均布定位
槽,所述定位槽用於放置向軸心彎折的定位片以限制第二螺母的旋進尺寸。 上述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還包括固定在第二旋轉體的第二外導體4上的蓋板12,
所述蓋板12設置在第二螺母8的外側,其直徑與第一外導體1的法蘭盤的直徑相一致。 上述定位槽的數量為12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的同軸部分採用了同軸插針插孔連接方式,旋 轉部分採用了軸承旋轉連接及固定方法,使同軸旋轉關節可以使用到毫米波段。[0012] 2、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定位片和定位槽結合的方式來限制和固定第二螺母的旋進 尺寸,可以保證第一內導體和第二內導體的連接可靠,且在旋轉過程中插損不變或因第二 螺母受外力影響而導致的插損變化。 3、本實用新型在第一旋轉體的右側增加了蓋板,增加了美觀度,同時起到保護定 位片的作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向視圖; 附圖標記如下1-第一外導體,2-第一 內導體,3-第一絕緣子,4-第二外導體, 5_第二內導體,6-第二絕緣子,7-第一螺母,8-第二螺母,9-軸承,10-第一擋圈,11-第二 擋圈,12-蓋板,13-法蘭盤,14-定位片,15-定位槽。
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包括軸承9、第一旋轉體A、第二旋轉 體B,第一旋轉體由第一外導體1、第一內導體2、設置在第一外導體1和第一內導體2之間 的第一絕緣子3、可防止第二外導體4軸向竄動的第一螺母7和第一擋圈10構成;第二旋 轉體由第二外導體4、第二內導體5、設置在第二外導體4和第二內導體5之間的第二絕緣 子6、可防止第一外導體軸向竄動的第二螺母8和第二擋圈11構成;第一內導體2和第二 內導體5採用同軸插針插孔連接方式;第一外導體1的法蘭盤13與軸承9的外圈配合,第 二外導體4與軸承9的內圈配合;第一螺母7與第二外導體的外圓周側面螺紋配合,第一擋 圈10設置於第一螺母7和軸承9左端面之間;第二螺母8與第一外導體的法蘭盤13的內 圓周側面螺紋配合,第二擋圈11設置於第二螺母8和軸承9右端面之間。為了防止第二螺 母鬆動導致插損變化,第二擋圈上可設置一個從擋圈外側向第二螺母8 —側軸向伸出的定 位片14,定位片14的長度大於第二螺母8的厚度,第二螺母8的外端面設置有12個圓周徑 向均布定位槽,定位槽用於放置向軸心彎折的定位片以限制第二螺母的旋進尺寸。當調整 好第二螺母的位置後,將定位片向軸心方向彎折並嵌入相應的定位槽中。為了保護定位片, 可在第二旋轉體的第二外導體4上固定一個蓋板12,蓋板12設置在第二螺母8的外側,其 直徑與第一外導體1的法蘭盤的直徑相一致。
權利要求一種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包括軸承(9)、第一旋轉體(A)、第二旋轉體(B),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旋轉體由第一外導體(1)、第一內導體(2)、設置在第一外導體(1)和第一內導體(2)之間的第一絕緣子(3)、可防止第二外導體(4)軸向竄動的第一螺母(7)和第一擋圈(10)構成;所述第二旋轉體由第二外導體(4)、第二內導體(5)、設置在第二外導體(4)和第二內導體(5)之間的第二絕緣子(6)、可防止第一外導體軸向竄動的第二螺母(8)和第二擋圈(11)構成;所述第一內導體(2)和第二內導體(5)採用同軸插針插孔連接方式;所述第一外導體(1)的法蘭盤(13)與軸承(9)的外圈配合,所述第二外導體(4)與軸承(9)的內圈配合;所述第一螺母(7)與第二外導體的外圓周側面螺紋配合,所述第一擋圈(10)設置於第一螺母(7)和軸承(9)左端面之間;所述第二螺母(8)與第一外導體的法蘭盤(13)的內圓周側面螺紋配合,所述第二擋圈(11)設置於第二螺母(8)和軸承(9)右端面之間。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擋圈上設置有一個向第二螺母(8) —側軸向伸出的定位片(14),所述定位片(14)的長度大於第二螺母(8)的厚度,所述第二螺母(8)的外端面設置有多個圓周徑向均布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用於放置向軸心彎折的定位片以限制第二螺母的旋進尺寸。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其特徵在於所述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還包括固定在第二旋轉體的第二外導體(4)上的蓋板(12),所述蓋板(12)設置在第二螺母(8)的外側,其直徑與第一外導體(1)的法蘭盤的直徑相一致。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槽的數量為12小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包括軸承(9)、第一旋轉體(A)、第二旋轉體(B)。本實用新型毫米波同軸旋轉關節的同軸部分採用了同軸插針插孔連接方式,旋轉部分採用了軸承旋轉連接及固定方法,使同軸旋轉關節可以使用到毫米波段。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同軸旋轉關節不能滿足毫米波段使用的技術問題。
文檔編號H01P1/06GK201508890SQ20092024482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23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23日
發明者王健 申請人:西安金波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