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成像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10-25 06:56:07

專利名稱:成像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成像設備,它能高速執行清洗操作以恢復噴墨性能,並能夠減小包括用於在清洗操作中接收墨的墨接收單元在內的整個設備的尺寸。
背景技術:
已知如下成像設備,其中與相應顏色對應的記錄頭並排布置,並且從形成在記錄頭中的噴嘴將墨噴射到記錄介質上,由此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
在這種成像設備中,墨塊或空氣有時堵塞在噴嘴中,隨後妨礙了正常的噴墨性能。因此,執行清洗操作以便恢復噴墨性能。例如,執行清洗操作,從而通過以非正常的壓力從噴嘴中噴射墨將堵塞在噴嘴中的墨塊或空氣從噴嘴中去除。此時,由於墨連同墨塊或空氣一起排出,因此該成像設備具有接收所排出的墨的墨接收單元。
而且,在這種類型的成像設備中,為了防止在設備不使用時噴嘴中的墨乾燥,設置蓋帽單元,該蓋帽單元能夠緊靠在每個記錄頭的噴嘴形成表面上,從而形成將噴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閉空間。
美國專利US5483267披露了這種具有墨接收單元和蓋帽單元的成像設備。
該噴墨記錄設備具有與青色、品紅色、黃色和黑色四種顏色對應的四個記錄頭。另外,墨接收器具有的尺寸使該墨接收器覆蓋四個記錄頭中的一個記錄頭。蓋帽同時蓋住四個記錄頭。另外,墨接收器和蓋帽並排布置。墨接收器沿著布置方向與蓋帽一體地或相獨立地往復運動。
根據美國專利US5483267,在封蓋時,蓋帽和墨接收器一體地移動,從而蓋帽位於預定的封蓋位置。另外,在進行清洗操作時,墨接收器與蓋帽相獨立地移動至接收從記錄頭中噴出的墨的位置。

發明內容
但是,在如美國專利US5483267所披露那樣墨接收器具有用於接收從一個記錄頭中噴射出的墨的尺寸時,為了接收從所有記錄頭中噴射出的墨,墨接收器必須為每個記錄頭而移動。因此在對所有的記錄頭執行清洗操作時,不能高速地執行清洗操作。
另外,美國專利US5483267披露了在不執行清洗操作時,墨接收器在沿著其運動方向的方向上與蓋帽並排布置。因此存在的問題在於該設備沿著墨接收器的移動方向的尺寸增大。
本發明是在這些情況下作出的,並且提供一種成像設備,它能夠高速執行清洗操作以便恢復噴墨性能,並能夠減小包括用於在清洗操作中接收墨的墨接收單元在內的整個設備的尺寸。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成像設備包括輸送單元、多個噴嘴、記錄單元、蓋帽單元、第一移動機構、第一墨接收單元和第二移動機構。該輸送單元沿著第一方向輸送記錄介質。這些噴嘴朝向正由輸送單元輸送的記錄介質噴墨。記錄單元包括多個並排布置的記錄頭。每個記錄頭包括形成有噴嘴的噴嘴形成表面。該蓋帽單元能夠緊靠在每個記錄頭的噴嘴形成表面上,從而形成將噴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閉空間。該第一移動機構使蓋帽單元沿著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在面對噴嘴形成表面的封蓋位置和遠離該封蓋位置的非封蓋位置之間往復運動。該第一墨接收單元具有比記錄頭的所有噴嘴佔據的區域大的墨接收區域。該第二移動機構使第一墨接收單元沿著第二方向在面對噴嘴形成表面的墨接收位置和遠離該墨接收位置的非墨接收位置之間往復運動。當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單元的至少一部分與位於非封蓋位置處的蓋帽單元重疊。當蓋帽單元位於封蓋位置處時,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墨接收位置處,並且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單元與整個蓋帽單元重疊。
根據這種結構,第一墨接收單元具有比所有噴嘴的佔據區域大的區域,作為用於接收從噴嘴中噴射的墨的區域。因此,即使在一次對多個記錄頭執行清洗操作時,也能夠一次接收在清洗操作期間噴射出的墨。因此與逐一對記錄頭執行清洗操作的情況相比,能夠以高速執行清洗操作。
另外,當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非墨接收位置時,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單元的至少一部分與位於非封蓋位置處的蓋帽單元重疊。根據這種結構,蓋帽單元和第一墨接收單元沿著第二方向密集地布置。因此能夠減小成像設備的尺寸。
而且,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蓋帽單元可以比第一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區域小。當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單元可以與位於非封蓋位置處的整個蓋帽單元重疊。
而且,第一移動機構和第二移動機構可以包括在它們的兩側上的共用引導構件。這些共用引導構件可以與記錄單元彼此對面地設置。這些共用引導構件可以沿著第二方向越過記錄單元延伸。第一移動機構可以使蓋帽單元沿著共用引導構件在第二方向上往復運動。第二移動機構可以使第一墨接收單元沿著共用引導構件在第二方向上往復運動。
而且,成像設備還可以包括連接機構和分離機構。該連接機構使蓋帽單元和第一墨接收單元彼此連接。該分離機構使通過連接機構彼此連接的蓋帽單元和第一墨接收單元彼此分離。第一移動機構和第二移動機構可以包括供應動力的共用動力供應單元。在蓋帽單元和第一墨接收單元由分離機構彼此分離的狀態下,第二移動機構可以通過從共用動力供應單元供應的動力使第一墨接收單元與蓋帽單元相獨立地沿著第二方向往復運動。在蓋帽單元和第一墨接收單元由連接機構彼此連接的狀態下,第一移動機構可以通過從共用動力供應單元供應的動力使蓋帽單元沿著第二方向往復運動。
此外,第一移動機構可以包括第一支撐構件,共用引導構件鬆散地穿過這些第一支撐構件。這些第一支撐構件支撐蓋帽單元,從而蓋帽單元大致與噴嘴形成表面平行。
此外,該成像設備還可以包括軌道。這些軌道沿著第二方向延伸。這些軌道與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的第一墨接收單元彼此對面地設置。第二移動機構可以包括第二支撐構件和滾動單元。共用引導單元鬆散地穿過這些第二支撐構件。這些第二支撐構件位於相對於第一支撐構件的墨接收位置側上。這些第二支撐構件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這些滾動單元連接到第一墨接收單元上。這些滾動單元位於相對於第一支撐構件的非墨接收位置側上,這些滾動單元在軌道上滾動。
而且,第二支撐構件可以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從而第一墨接收單元能夠朝向相對於第二支撐構件的蓋帽單元側和與該蓋帽單元側相反的一側垂直移動。
而且,第二支撐構件可以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從而第一墨接收單元繞著支點相對於第二支撐構件樞轉,所述支點是在滾動單元和軌道之間的接觸點。
每個第二支撐構件可以包括朝向第一墨接收單元突出的軸。第一墨接收單元可以形成有沿著第一墨接收單元和蓋帽單元重疊的方向拉長的孔。每個軸可以插入到第一墨接收單元的對應孔中。
成像設備還可以包括第二墨接收單元,該第二墨接收單元固定地設置在比第一墨接收單元低的位置處,從而接收從第一墨接收單元流出的墨。
當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第二墨接收單元可以位於第一墨接收單元的正下方。
此外,第二墨接收單元可以包括底壁和側壁。該底壁接收從第一墨接收單元流出的墨。這些側壁從底壁的沿著第二方向延伸的邊緣朝向第一墨接收單元豎立。這些側壁的上邊緣可以形成所述軌道。
此外,該成像設備還可以包括墨導入構件。該墨導入構件將附著到記錄頭上的墨導入到第一墨接收單元中,該墨導入構件具有梳子形狀,與噴嘴形成表面分離,並設置在第一墨接收單元的沿著從非墨接收位置朝向墨接收位置的方向的前端側上。
此外,該成像設備還可以包括擦拭單元。該擦拭單元位於第一墨接收單元的比墨導入構件遠的前端上。該擦拭單元朝向噴嘴形成表面豎立,從而能夠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並能夠擦拭附著到噴嘴形成表面上的墨。
此外,第一移動機構可以在所述共用引導構件中的一個共用引導構件的兩個點處支撐蓋帽單元,並且在所述共用引導構件中的另一個共用引導構件的一個點處支撐蓋帽單元。第二移動機構可以在所述共用引導構件中的所述一個共用引導構件的一個點處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並且在所述共用引導構件中的所述另一個共用引導構件的兩個點處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
此外,在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二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與第一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重疊。
此外,在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二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與第一墨接收單元的整個墨接收表面重疊。
第一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從墨接收位置側朝向非墨接收位置側向下傾斜。
該成像設備還可以包括存儲單元,該存儲單元存儲從噴嘴中噴射出的墨。第二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形成有與存儲單元連通的連接孔。
此外,第二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朝向連接孔向下傾斜。
此外,該連接孔可以形成在第二墨接收單元的沿著從非墨接收位置朝向墨接收位置的方向的前端側上。
此外,在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墨接收位置處時,第一墨接收單元的在非墨接收位置側上的端部可以位於連接孔上方。
此外,第一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形成有沿著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溝槽。
此外,第一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包括沒有形成第一溝槽的區域。該區域可以具有比形成第一溝槽的區域好的防水性。
此外,在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墨接收位置處時,第一溝槽可以大致位於噴嘴的正下方。
此外,第一墨接收單元還可以包括位於第一溝槽的兩側上的肋條。這些肋條可以從第一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豎立。這些肋條可以與第一溝槽彼此對面地設置。
此外,在第一墨接收單元已經運動到墨接收位置時,連接孔可以位於第一溝槽的延長線上。
第二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形成有朝向連接孔延伸的第二溝槽。
此外,第二墨接收單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包括沒有形成第二溝槽的區域。該區域可以具有比形成第二溝槽的區域好的防水性。
此外,第一溝槽可以在截面圖中具有大致V形形狀。
此外,第二溝槽可以在截面圖中具有大致V形形狀。


圖1為簡圖,顯示出成像設備的內部結構。
圖2為剖視圖,顯示出沿著圖1的II-II線剖開的成像設備1的內部結構。
圖3為平面圖,顯示出處於在圖2中所示的狀態中的蓋帽單元、第一墨接收單元、和第二墨接收單元。
圖4與圖2對應並且為簡圖,顯示出處於在圖2中所示的狀態中的第一墨接收單元與蓋帽單元無關地朝向記錄頭單元5運動的狀態。
圖5為平面圖,顯示出處於在圖4中所示的狀態中的蓋帽單元、第一墨接收單元、和第二墨接收單元。
圖6與圖2對應並且為簡圖,顯示出處於在圖2中所示的狀態中的蓋帽單元與第一墨接收單元一體地朝向記錄頭單元5運動的狀態。
圖7為平面圖,顯示出處於在圖6中所示的狀態中的蓋帽單元、第一墨接收單元、和第二墨接收單元。
圖8為沿著圖3的VIII-VIII線剖開的剖視圖。
圖9A為放大剖視圖,顯示出蓋帽主體的唇部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的狀態,圖9B為唇部的放大剖視圖,並且圖9C為薄膜的放大剖視圖。
圖10為剖視圖,顯示出面對著記錄頭單元的第一墨接收單元。
圖11為沿著圖5的XI-XI線剖開的第一墨接收單元的放大剖視圖。
圖12為方框圖,顯示出成像設備的電氣結構。
圖13A至13D的簡圖示出在清洗或封蓋時記錄頭單元等的操作。
圖14A與圖9A對應並且為放大剖視圖,顯示出蓋帽主體的唇部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的狀態,圖14B為沿著圖14A的XIVb-XIVb線剖開的放大剖視圖,並且圖14C為沿著圖14A的XIVc-XIVc線剖開的放大剖視圖。
圖15與圖9A對應並且為放大剖視圖,顯示出蓋帽主體的唇部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的狀態。
圖16與圖3對應並且為簡圖,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方案的支撐蓋帽單元和第一墨接收單元的方法。
圖17A為從圖3的箭頭E的方向看的示意性側視圖。圖17B為沿著圖3的XVIIb-XVIIb線剖開的第二支撐構件30的剖視圖。圖17C為沿著圖3的XVIIc-XVIIc線剖開的第二支撐構件30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將參照這些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案進行說明。圖1為簡圖,顯示出該實施方案的成像設備1的內部結構。該成像設備1主要具有輸送單元2、饋紙單元3、排紙單元4、記錄頭單元5和廢墨容器6。輸送單元2沿著箭頭A的方向輸送記錄介質。該饋紙單元3設置在輸送單元2的上遊側(圖1的左側)上並且輸送記錄介質。該排紙單元4設置在輸送單元2的下遊側(圖1的右側)上,其中輸送單元2介於饋紙單元3和排紙單元4之間。排紙單元4存儲由輸送單元2輸送出的記錄介質。該記錄頭單元5設置在輸送單元2上方,並且朝向正由輸送單元2輸送的記錄介質噴墨。該記錄頭單元5如圖2所示連接到泵P上,並且在進行清洗操作時,泵P對記錄頭單元5的各個噴嘴施加正壓以將預定量墨與附著到這些噴嘴上的灰塵和/或乾燥墨一起噴射出。該廢墨容器6設置在輸送單元2下方,其中輸送單元介於廢墨容器6和記錄頭單元5之間。該廢墨容器6存儲清洗操作期間通過管11噴射出的墨。要指出的是,泵P只在圖2中顯示並且在其它附圖中省略。而且,下面將對該成像設備1的其它部件進行說明。
輸送單元2具有一對沿著箭頭A的方向以預定間隔設置的輸送輥7、和具有預定寬度並在那對輸送輥7之間伸展的輸送皮帶8。在輸送單元2中,如果輸送馬達89(參見圖12)被驅動,則那對輸送輥7中的一個輸送輥7在馬達89的驅動力作用下通過傳動機構(未示出)向右轉動。該輸送皮帶8和另一個輸送輥7因此向右轉動。然後,從饋紙單元3輸送到輸送皮帶8上的記錄介質沿著箭頭A的方向輸送,並且最終排放到排紙單元4上。
饋紙單元3具有提升裝置9和設置在該提升裝置9上方的拾取輥10。提升裝置9具有支撐板9a和臂9b,這些臂連接到該支撐板9a上,以便使支撐板9a沿著箭頭B的方向和與箭頭B相反的方向往復運動。
堆疊的記錄介質(參見在圖1中的雙點劃線)放置在支撐板9a上。如果驅動提升馬達90(參見圖12),則臂9b使支撐板9a運動,從而記錄介質緊靠在該拾取輥10上。然後,由根據拾取馬達91(參見圖12)的驅動力轉動的拾取輥10從最上面的記錄介質開始順序輸送記錄介質。
記錄頭單元5具有六個記錄頭5a至5f,它們分別與青色、品紅色、黑色、淺青色、和淺品紅色六種顏色的墨對應。記錄頭5a至5f沿著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A並排布置。
另外,在與輸送皮帶8面對的記錄頭5a至5f中的每個記錄頭的表面(以下稱為「噴嘴形成表面」)中形成用於噴射墨的噴嘴。這些噴嘴沿著與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A垂直的方向(從圖2的紙張前側朝向其背側)按照之字形方式布置。在從噴嘴噴射墨時,在由輸送單元2輸送的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
另外,記錄頭5a至5f通過連接構件(未示出)連接成一體。該連接構件能夠沿著箭頭C的方向和與箭頭C相反的方向垂直運動。因此,記錄頭5a至5f能夠沿著箭頭C的方向和與箭頭C相反的方向垂直一體地運動。
也就是說,當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時,記錄頭單元5位於靠近輸送皮帶8的位置處(參見圖1的實線)。另外,在清洗處理或封蓋時,記錄頭單元5從該位置沿著遠離輸送皮帶8的方向(與箭頭C相反的方向)一體地運動(參見圖1的雙點劃線)。另外,當再次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時,記錄頭單元5沿著箭頭C的方向一體地運動以便位於靠近輸送皮帶8的位置處。
此外,記錄頭單元5為所謂的行式頭類型。具體地說,記錄頭5a至5f中的每個記錄頭的噴嘴形成表面其沿著與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A垂直的主掃描方向的長度大於成像設備1所處理的記錄介質的最大寬度。因此,當在由輸送單元2正輸送的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時,與串行式記錄頭單元不同,記錄頭單元5(記錄頭5a至5f)將墨噴射到記錄介質上,而不沿著主掃描方向運動。
接著將參照圖2至7對成像設備1的其它部件進行說明。圖2為剖視圖,顯示出沿著圖1的II-II線剖開的成像設備1的內部結構。而且,在圖1中所示的外部框架沒有顯示在圖2中。圖3為平面圖,顯示出處於在圖2中所示的狀態中的蓋帽單元12、第一墨接收單元13和第二墨接收單元14。
圖4與圖2對應並且為簡圖,顯示出處於在圖2中所示的狀態中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單獨地朝向記錄頭單元5運動的狀態。圖5為平面圖,顯示出處於在圖4中所示的狀態中的蓋帽單元12、第一墨接收單元13、和第二墨接收單元14。
圖6與圖2對應並且為簡圖,顯示出處於在圖2中所示的狀態中的蓋帽單元12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一起朝向記錄頭單元5運動的狀態。圖7為平面圖,顯示出處於在圖6中所示的狀態中的蓋帽單元12、第一墨接收單元13、和第二墨接收單元14。
如圖2和3所示,該成像設備1具有蓋帽單元12、第一墨接收單元13、第二墨接收單元14、和六個按順序在記錄頭單元5旁邊的墨盒15a至15f、以及參照圖1所述的部件。
蓋帽單元12緊靠在這六個記錄頭5a至5f中的每個記錄頭的噴嘴形成表面上,以形成將噴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閉空間。蓋帽單元12具有六個蓋帽主體16、蓋帽支架17和蓋帽盤18。這些蓋帽主體16並排布置以與記錄頭5a至5f對應。該蓋帽支架17支撐這些蓋帽主體16,同時以預定的間隔與相應的蓋帽主體16間隔開。蓋帽盤18從下方支撐蓋帽支架17。
另外,蓋帽單元12能夠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成一體地沿著與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A(第一方向)(參見圖1)大致垂直的箭頭D方向(第二方向)、以及與箭頭D(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圖2至5中所示的非封蓋位置和圖6及7中所示的封蓋位置之間往復運動。而且,下面將對蓋帽單元12進行具體說明。
第一墨接收單元13首先接收在清洗操作期間從記錄頭5a至5f噴射出的墨。第一墨接收單元13形成為具有打開的頂面的大致中空的盒子形狀。第一墨接收單元13包括構成墨接收區域的底壁13a、和從該底壁13a的邊緣朝向記錄頭單元5豎立設置的側壁13b。
另外,第一墨接收單元13能夠與蓋帽單元12無關地在圖2、3、6及7中所示的非封蓋位置和圖4及5中所示的墨接收位置之間沿著箭頭D的方向和與箭頭D相反的方向往復運動。而且,下面將對第一墨接收單元13進行具體說明。
第二墨接收單元14接收從第一墨接收單元13流出的墨並且通過管11將所接收到的墨導入廢墨容器6中。如圖2和3所示,第二墨接收單元14固定地布置在運動到非墨接收位置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下方。另外,第二墨接收單元14形成為具有打開的頂面的大致中空的盒子形狀,並且包括構成墨接收區域的底壁14a、和從該底壁14a的邊緣朝向記錄頭單元5豎立設置的側壁14b。而且,下面將對第二墨接收單元14進行具體說明。
六個墨盒15a至15f分別存儲將要供應給相應六個記錄頭5a至5f的青色、品紅色、黃色、黑色、淺青色、和淺品紅色六種顏色的墨。這些墨盒15a至15f可拆卸地連接到成像設備1上。如果墨盒15a至15f安裝在成像設備1上,則墨盒15a至15f連接到泵(未示出)上,並且存儲在這些墨盒15a至15f中的六種墨分別通過泵(未示出)穿過管(未示出)供應給記錄頭5a至5f。
該成像設備1包括兩個導杆20和皮帶輪22作為用於使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往復運動的運動機構的一部分。這兩個導杆20在記錄頭單元5的兩側上沿著與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A(參見圖1)大致垂直的箭頭D的方向延伸,同時與輸送皮帶8交叉。這些皮帶輪22設置在這兩個導杆20中的各個導杆20的兩個端部上方。皮帶21沿著每個導杆20的延伸方向在這些皮帶輪22之間伸展。
這裡,將參照圖2至8和17對用於使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往復運動的運動機構進行說明。圖8為沿著圖3的VIII-VIII線剖開的剖視圖。而且,在圖8中省略了導杆20、皮帶輪22等。圖17A為從圖3的箭頭E的方向看的示意性側視圖。圖17B為沿著圖3的XVIIb-XVIIb線剖開的第二支撐構件30的剖視圖。圖17C為沿著圖3的XVIIc-XVIIc線剖開的第二支撐構件30的剖視圖。
如圖2、3和8中所示,這些導杆20鬆散地穿過的第一支撐構件23連接到蓋帽盤18上。這些第一支撐構件23支撐包括蓋帽盤18在內的蓋帽單元12,從而該蓋帽單元12與記錄頭5a至5f中的每個記錄頭的噴嘴形成表面平行。這些第一支撐構件23在三個點即位於蓋帽盤18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兩側上的兩個點和位於蓋帽盤18的非墨接收位置側上的一個點處支撐蓋帽單元12。因此,通過在這三個點處支撐蓋帽單元12,能夠將蓋帽單元12保持與記錄頭5a至5f中的每個記錄頭的噴嘴形成表面平行。另外,如下所述,在使蓋帽單元12與噴嘴形成表面緊密接觸時,能夠改善氣密性。
除了第一支撐構件23之外,兩個接合爪25在蓋帽盤18內部設置在與第一支撐構件23鄰近的位置處以便能夠與簡單天平一樣繞著支撐軸24垂直運動。另外,槓桿構件27設置在這些接合爪25的端部處以便能夠與簡單天平一樣繞著支撐軸26垂直運動。另外,螺線管28(參見圖8)連接到這些槓桿構件27的端部上。另一方面,這些接合爪25的另一端部與形成在下述的第二支撐構件30中的接合溝槽31接合。
第二支撐構件30連接到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側壁13b的(在記錄頭單元5側上的)端部上。那些導杆20鬆散地穿過這些第二支撐構件30。這些第二支撐構件30連接到那些皮帶21上。第二支撐構件30在對應的第一支撐構件23的墨接收位置側上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
這裡,將參照圖17A至17C對第二支撐構件30如何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進行說明。第二支撐構件30設置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側壁13b內側。軸30a從每個第二支撐構件30朝向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對應側壁13b突出。
另一方面,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側壁13b中按照與設置這些軸30a的位置對應的方式形成有長孔13d。每個長孔13d形成為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和蓋帽單元12相互重疊的方向(垂直方向)上拉長的橢圓形形狀。這些軸30a插入到長孔13d中,並且因此第一墨接收單元13由第二支撐構件30支撐。另外,輪子33連接到位於與連接第二支撐構件30的側壁13b的位置對置的位置處的那些側壁13b上。這些輪子33能夠沿著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側壁14b的上邊緣滾動。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不僅由第二支撐構件30支撐而且還由輪子33支撐。
因而,第一墨接收單元13被支撐為能夠相對於第二支撐構件30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和蓋帽單元12相互重疊的方向(垂直方向)上移動。因此,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往復運動時,能夠吸收沿著水平方向的擺動。第一墨接收單元13被支撐為能夠繞著支點相對於第二支撐構件30樞轉,這些支點是在第二墨接收單元30的側壁14b的上邊緣和輪子33之間的接觸點(參見圖17A的實線)。因此,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往復運動時,能夠用簡單的結構來吸收沿著垂直方向的擺動。另外,由於輪子33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與第二支撐構件30相反的一側,所以能夠穩定地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
另外,如圖17B和17C所示,兩個第二支撐構件30中的一個第二支撐構件30構成為使得導杆20沿著水平方向有空隙地穿過,並且這些第二支撐構件30中的另一個第二支撐構件30構成為使得導杆20沒有任何空隙地穿過。由於這些導杆20這樣穿過第二支撐構件30,所以例如即使在這些導杆20中的一個導杆20沿著水平方向扭曲時也能夠通過該空隙來吸收該扭曲。因此,第一墨接收單元13能夠平穩地運動。而且,導杆20穿過第一支撐構件23以及第二支撐構件30。
在該結構中,首先將對用於連接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機構進行說明。當位於如圖4和5所示的墨接收位置處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向圖2和3中所示的非墨接收位置運動時,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底壁13a進入到位於非封蓋位置處的蓋帽盤18下方。然後,在蓋帽盤18內處於大致水平狀態中的接合爪25(參見圖8的實線)與設置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中且與接合槽31鄰近的堤部32碰撞。
然後,接合爪25在碰撞力的作用下繞著支撐軸24移動從而在圖8中向右上方傾斜(參見圖8的雙點劃線)。接合爪25滑越堤部32從而與接合槽31接合。因此,由於接合爪25與接合槽31接合,所以具有接合爪25的蓋帽單元12連接到具有接合槽31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上。
接著將對如下情況進行說明,其中處於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如圖2和3所示通過接合爪25和接合槽31相互連接的狀態中的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一體地向圖6和7中所示的位置運動。當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處於圖2和3中所示的狀態中時,如果滑動馬達92(參見圖12)被驅動,則皮帶輪22和皮帶21通過傳動機構(未示出)轉動。
然後,由於連接到皮帶21上的第二支撐構件30沿著導杆20朝向記錄頭單元5運動,所以連接到第二支撐構件30上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也朝向記錄頭單元5運動。因此,連接到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上的蓋帽單元12一體地朝向記錄頭單元5運動。然後,如圖6和7所示,蓋帽單元12停止在封蓋位置處,並且第一墨接收單元13停止在墨接收位置處。而且,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運動時,輪子33沿著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側壁14b的上邊緣滾動,從而使第一墨接收單元13穩定地運動。
接著將對如下情況進行說明,其中在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如圖2和3所示通過接合爪25和接合槽31相互連接的狀態中,第一墨接收單元13與蓋帽單元12無關地向墨接收位置運動。
在該情況中,首先啟動螺線管28使接合爪25和接合槽31脫開。如圖8所示,在沒有啟動螺線管28時,槓桿構件27通過穿過螺線管28的連杆28a的盤簧29大致保持在水平狀態(參見圖8的實線)中。在該狀態中,如果啟動螺線管28,則連杆28a克服盤簧29向上移動,而連接到連杆28a上的槓桿構件27繞著支撐軸26移動從而向右下方傾斜(參見圖8的雙點劃線)。然後,槓桿構件27的另一端擠壓接合爪25的一端。因此,接合爪25繞著支撐軸24移動從而向右上方傾斜(參見圖8的雙點劃線)。因此,與接合槽31接合的接合爪25與接合槽31脫開。
如果在該狀態中按照與以上說明類似的方式驅動滑動馬達92(參見圖12),則由於接合爪25已經與接合槽31脫開,所以只有第一墨接收單元13沿著導杆20運動,並且最終停止在圖4和5中所示的墨接收位置處。
該實施方案示例地顯示出,第一墨接收單元13、導杆20、皮帶21、皮帶輪22、第一支撐構件23、接合爪25、第二支撐構件30、接合溝槽31和滑動馬達92的組合用作第一移動機構,該第一移動機構使蓋帽單元12沿著箭頭D的方向在封蓋位置和非封蓋位置之間往復運動。此外,該實施方案示例地顯示出,導杆20、皮帶21、皮帶輪22、第二支撐構件30和滑動馬達92的組合用作第二移動機構,該第二移動機構使第一墨接收單元13沿著箭頭D的方向在墨接收位置和非墨接收位置之間往復運動。由於用於使蓋帽單元12移動的第一移動機構和用於使第一墨接收單元13移動的第二移動機構共用導杆20和滑動馬達92,所以能夠減少部件數量。因此,能夠降低該成像設備1的成本。
接著將參照圖2至7和9對蓋帽單元12進行詳細說明。圖9A為放大剖視圖,顯示出蓋帽主體16的唇部41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的狀態。圖9B為唇部41的放大剖視圖。圖9C為薄膜43的放大剖視圖。而且,在圖9A中,蓋帽盤18沒有顯示出。
並排布置在蓋帽盤18上的六個蓋帽主體16沿著與布置記錄頭5a至5f的布置方向相同的方向並以與記錄頭5a至5f的布置間距相同的間距布置成與記錄頭5a至5f對應。
如圖9A所示,每個蓋帽主體16具有板狀底座部分40、那些唇部41、開口42、薄膜43、垂直壁44、加強壁45和接合部分46。該底座部分40面對記錄頭5a至5f中的每個記錄頭的噴嘴形成表面。唇部41從底座部分40的周緣朝向噴嘴形成表面豎立,從而能夠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這些開口42穿過並且打開底座部分40。這些薄膜43覆蓋這些開口42。這些垂直壁44從底座部分40的周緣沿著與唇部41豎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這些加強壁45從垂直壁44的內表面向內延伸。這些接合部分46從垂直壁44的下端沿著橫向方向向外延伸以便與蓋帽支架17接合。
在構成每個蓋帽主體16的部件之中,除了唇部41和薄膜43之外的部件由樹脂形成為一體。唇部41由彈性大於這些部件的樹脂形成,並且通過熱焊接固定到底座部分40上。具體地說,唇部41由JIS A硬度在約10度至約20度的範圍內的橡膠形成。根據唇部41的這些性質,當唇部41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時,唇部41能夠與噴嘴形成表面緊密接觸。因此,能夠提高用於封閉噴嘴形成表面的封閉空間的氣密性。因此,在該成像設備1沒有使用時,能夠抑制噴嘴中的墨乾燥。
另外,如圖9B所示,各個唇部41形成為在剖視圖中具有一個頂點的山形。該頂點的曲率半徑R大約為1.0mm。根據唇部41的該結構,唇部41能夠與噴嘴形成表面進一步緊密接觸。
另外,每個唇部41的最大高度h在約1.0mm至約2.0mm的範圍內,並且優選大約為1.5mm。每個唇部41的最大寬度w在約1.5mm至約2.5mm的範圍內,並且優選大約為2.0mm。也就是說,該唇部的最大高度h是唇部的最大寬度w的大約0.75至2.5倍,優選大約為1.3倍。
根據這些唇部41的這種結構,由噴嘴形成表面、底座部分40、和唇部41包圍的空間能夠做得儘可能小。因此,進一步能夠儘可能防止來自噴嘴的墨乾燥。另外,在唇部41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時,能夠防止唇部41左右傾倒。因此,唇部41能夠穩定地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
成像設備1為如上所述的行式頭類型。該行式頭類型的記錄頭5a至5f中的每個記錄頭具有大量噴嘴。因此,用於該行式頭類型的記錄頭單元5的清洗操作比具有較少量噴嘴的串行式記錄頭需要更大量的墨。如果經常進行清洗操作,則將浪費更大量的墨。根據這些唇部41,如上所述儘可能防止噴嘴中的墨乾燥,從而減少清洗操作所需進行的次數。因此,能夠減少在清洗操作中浪費的墨量。
每個蓋帽主體16設有兩個開口42。這些開口42的數量、開口42的位置等並不限於該實施方案。例如,多個開口42可以分散在底座部分40中。另外,底座部分40可以形成為框架形狀,並且該框架的整個內部可以形成作為一個開口。
如圖9C所示,那些薄膜43中的每個薄膜43是通過從噴嘴形成表面側起按順序層壓尼龍薄膜43a、氧化鋁層43d、聚酯薄膜43b、和聚丙烯薄膜43c四層薄膜而形成的,其中氧化鋁層43d沉積在聚酯薄膜43b上。
薄膜43a至43c中的每個薄膜足夠薄以具有柔性,並且具有氣體阻擋性。另外,沉積在聚酯薄膜43b上的氧化鋁43d具有對水蒸氣的高阻擋性。因此,該薄膜43對所有種類的氣體具有優異的隔離性,並且對任何種類的墨例如溶劑性墨或水基墨也具有隔離性。因此,通過將該薄膜43形成為具有四層結構,從而能夠簡單地實現具有柔性和氣體隔離性的薄膜。
要指出的是,薄膜43不限於三層43a至43c和氧化鋁43d的組合。該薄膜43可以具有包括至少一層氧化鋁層43d和另一層柔性層的層壓結構。此外,該薄膜43可以具有多層氧化鋁層43d。
代替氧化鋁43d,可以採用氧化矽。氧化鋁和氧化矽只要它們具有至少幾個埃的厚度就具有高氣體阻擋性。
薄膜43焊接到底座部分40上以便覆蓋開口42。由此,在唇部41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的情況中(在封蓋期間),即使在由噴嘴形成表面、底座部分40、和唇部41限定的將噴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閉空間的內壓變化的情況下,也能通過這些薄膜43吸收該壓力變化。
也就是說,在封蓋之前,這些薄膜43在平面圖中覆蓋著開口42(參見圖9A的實線)。在封蓋之後,使這些薄膜43凹入以便朝向與記錄頭單元5相反的一側鼓起,從而吸收該封閉空間中的壓力變化(參見圖9A的雙點劃線)。
如上所述,通過對記錄頭5a至5f的各個噴嘴施加正壓來進行清洗操作。換句話說,該實施方案的清洗操作是所謂的「壓力清洗」。因此,不必在每個薄膜43中設置切口。相反,所謂的「抽吸清洗」需要薄膜具有切口,因為抽吸清洗操作通過薄膜的切口來對將噴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閉空間進行抽吸。
另外,即使在唇部41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期間(在封蓋期間)周圍的環境溫度變化時,封閉空間的內壓也改變。但是,與上述情況一樣,能夠通過這些薄膜43來吸收該壓力變化。也就是說,在環境溫度升高時,這些薄膜43朝向與記錄頭單元5相反的一側鼓起以便吸收該封閉空間中的壓力變化。另外,在環境溫度下降時,這些薄膜43朝向記錄頭單元5鼓起以便吸收該封閉空間中的壓力變化。因此,能夠防止由於在封蓋期間的壓力變化而導致噴嘴中的彎液面破壞。因此,能夠保持穩定的噴墨性能。
這些薄膜43具有用於隔離氣體的氣體隔離性。通過該結構,防止墨由於傳送進將噴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閉空間中的氣體而乾燥並且解除該封閉空間的飽和狀態。
蓋帽支架17具有板狀基底50、第一豎立壁51和第二豎立壁52。該基底布置在以預定間隙與每個蓋帽主體16的底座部分40面對的位置處。這些第一豎立壁51從基底50的兩個端部沿著基底50的寬度方向朝向蓋帽主體16豎立。第一豎立壁51具有用於與蓋帽主體16的接合部分46接合的接合孔。這些第二豎立壁52在第一豎立壁51內側從基底50朝向蓋帽主體16豎立。
蓋帽主體16離基底50預定間隙地放置在第一豎立壁51上,同時蓋帽主體16的接合部分46插入到第一豎立壁51的那些接合孔中。另外,在蓋帽主體16的底座部分40和基底50之間設置盤簧53。這些盤簧53能夠在封蓋時吸收壓力。能夠將唇部41壓向噴嘴形成表面,從而這些唇部41與噴嘴形成表面更緊密接觸。另外,所述多個第二豎立壁52能夠防止蓋帽主體16在封蓋時過度壓向基底50。
在該示例性實施方案中,如圖9A中所示,三個盤簧53支撐每個蓋帽主體16的底座部分40。三個盤簧53的總彈性力等於0.5kgf。在封蓋著噴嘴形成表面時,每個蓋帽主體16(唇部41)在由三個盤簧53施加的0.5kgf的力的作用下穩定地壓在噴嘴形成表面上。
另一方面,這些噴嘴中的彎液面在約5kPa或更大的壓力情況下破壞。假設三個盤簧53的總彈性力太大。在該情況中,即使在封蓋期間由噴嘴形成表面、唇部41和底座部分40限定的將噴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閉空間的內壓超過5kPa的情況下,蓋帽單元12也不打開該封閉空間。因此,噴嘴中的彎液面由於封閉空間的過度內壓而將破壞,從而需要清洗操作。為了避免彎液面由於封閉空間的內壓增大而這樣破壞並且避免浪費墨的清洗操作,三個盤簧53的總彈性力在該示例性實施方案中設定為0.5kgf。換句話說,蓋帽單元12的這些盤簧53的總彈性力小於當該封閉空間的內壓破壞噴嘴中的彎液面時蓋帽主體16的底面所接收到的力。
具體地說,每個蓋帽主體16為124mm(長度)×19mm(寬度)×2mm(深度)。在封閉空間的內壓達到5kPa時,底座部分40和薄膜43接收來自噴嘴形成表面側的大約1.20kgf的力。三個盤簧53的總彈性力即0.5kgf小於1.20kgf。因此,在達到5kPa之前,封閉空間的內壓克服由三個盤簧53施加的彈性力使蓋帽主體16向下運動。因此,該示例性實施方案避免在封閉空間的內壓在封蓋期間過度增大的情況下噴嘴中的彎液面破壞。
接著將參照圖2至7、10、和11對第一墨接收單元13進行詳細說明。圖10為面對著記錄頭單元5(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墨接收位置處)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剖視圖。圖11為第一墨接收單元13沿著圖5的XI-XI線剖開的放大剖視圖。
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底壁13a大於設置在相應記錄頭5a至5f的噴嘴形成表面中的噴嘴佔據的區域。也就是說,即使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墨接收位置處時從各個記錄頭5a至5f的所有噴嘴噴射出墨的情況下,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底壁13a也構造成具有能夠接收從所有噴嘴噴射出的墨的尺寸。
因此,能夠一次針對各個記錄頭5a至5f執行清洗操作。因此,與一次針對一個記錄頭執行清洗操作的情況相比,能夠以高速執行清洗操作。
另外,如圖3所示,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底壁13a構成為具有如下尺寸,該尺寸使得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從與噴嘴形成表面交叉的方向看,底壁13a重疊了位於非封蓋位置處的整個蓋帽單元12。因此,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和位於非封蓋位置處的蓋帽單元12能夠沿著成像設備1的深度方向(箭頭D的方向)緊湊地設置。因此能夠減小該成像設備1的尺寸。
另外,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底壁13a從墨接收位置朝向非墨接收位置向下傾斜。因此,通過清洗操作噴射到位於墨接收位置處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底壁13a上的墨能夠平穩地朝向第二墨接收單元14流動。
另外,如圖5、10和11所示,在底壁13a上形成六個溝槽60和七個肋條61。這些溝槽60從底壁13a的表面凹陷。這些肋條61從底壁13a的表面突出,從而與對應的溝槽60彼此對面地設置。
這些溝槽60使得從各個記錄頭5a至5f噴射出的墨流向第二墨接收單元14。這些溝槽60大致沿著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運動方向線性延伸。另外,如圖11所示,每個溝槽60的截面形狀大致為V形。根據溝槽60的該結構,墨能夠由於在流進溝槽60中的墨中產生出的毛細管力而快速流動。另外,這些溝槽60中的每個溝槽60的截面形狀大致形成為V形。因此,與溝槽60大致形成為U形的情況相比,在溝槽的底部中能夠產生出更強的毛細管力,因此墨能夠平穩地流動。
另外,如圖11所示,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已經運動到墨接收位置的狀態中,溝槽60位於設置在各個記錄頭5a至5f中的噴嘴的正下方。因此,從這些噴嘴將墨噴射到溝槽60上,因此噴射出的墨能夠沿著溝槽60平穩地流動。
肋條61將從各個記錄頭5a至5f噴射出的墨引導進預定溝槽60中,並且沿著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運動方向線性延伸,從而與溝槽60彼此對面地設置。這些肋條61能夠防止墨洩漏進相鄰溝槽60。也就是說,能夠防止墨集中在特定溝槽60上。
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側壁13b從底壁13a的三個側面即底壁13a的靠近墨接收位置的邊緣以及底壁13a的沿著兩個導杆20的邊緣豎立。換句話說,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側壁13b從底壁13a的除了底壁13a的靠近非墨接收位置的邊緣之外的那些邊緣豎立。
因此,能夠防止通過清洗操作噴射到底壁13a上的墨從靠近墨接收位置的側面或從沿著導杆20延伸的那些側面洩漏出,並且能夠朝向非墨接收位置流動。
另外,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底壁13a的除了溝槽60之外的區域塗布有防水薄膜。也就是說,該區域具有比形成溝槽60的區域好的防水性。因此,噴射到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底壁13a上的墨能夠被迅速收集到溝槽60中,因此墨能夠迅速流動。
第一墨接收單元13除了上述部件之外還設有梳子狀墨導入構件62和擦拭器63。該墨導入構件62設置在靠近墨接收位置的前端側上。該擦拭器63設置得比墨導入構件62靠近墨接收位置。
墨導入構件62將通過清洗操作附著到各個記錄頭5a至5f的噴嘴形成表面上的墨導入到底壁13a上。墨導入構件62形成梳子狀通道,這些梳子狀通道使記錄頭單元5側與底壁13a側連通,並且沿著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運動方向垂直的方向在記錄頭5a至5f的範圍上延伸。
如圖10所示,為了將附著到記錄頭5a上的墨導入進第一墨接收單元13,該通路形成為從與噴嘴形成表面間隔有預定間隙的位置朝向第一墨接收單元13延伸。
墨導入構件62的兩個端部固定到第二支撐構件31上。因此,如上所述,在第二支撐構件31往復運動時,墨導入構件62也與第二支撐構件31一起往復運動。該墨導入構件62沒有構成為如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一樣能夠相對於第二支撐構件31垂直運動或樞轉。但是,由於墨導入構件62固定到第二支撐構件31上,所以該墨導入構件62能夠保持成與噴嘴形成表面間隔有所述預定間隙,而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運動無關。
根據該墨導入構件62,如圖10所示,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沿著與箭頭D相反的方向運動時,通過清洗操作附著到噴嘴形成表面上的滴狀墨通過毛細管作用被導入進形成在梳齒之間的通道中,然後通過這些通道被導入到底壁13a上。因此,通過清洗操作附著到噴嘴形成表面上的滴狀墨被去除。因此,能夠防止該設備的內部由於滴落到該設備中的墨而被汙染。
擦拭器63能夠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以便拭去附著到噴嘴形成表面上的墨。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從墨接收位置向非墨接收位置運動時,擦拭器63朝向噴嘴形成表面豎立以便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該擦拭器63由橡膠板形成。
與墨導入構件62一樣,擦拭器63沿著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運動方向垂直的方向在與記錄頭5a至5f對應的區域上豎立。另外,該擦拭器63可拆卸地安裝在底座構件64上。該底座構件64的兩個端部固定到第二支撐構件30上。因此,與墨導入構件62一樣,擦拭器63也能夠保持成與噴嘴形成表面間隔有預定間隙,而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運動無關。
根據該擦拭器63,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沿著與箭頭D相反的方向運動時,能夠通過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的擦拭器63的前端拭去沒有被墨引導構件62去除的附著到噴嘴形成表面上的墨。而且,由擦拭器63拭去的墨沿著擦拭器63向下流動,並且流到底壁13a上。因此,能夠去除沒有被只是墨導入構件62去除的墨。
接著將參照圖2至7對第二墨接收單元14進行詳細說明。如圖3所示,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的狀態中,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底壁14a構成為具有如下尺寸,該尺寸使得在從與噴嘴形成表面交叉的方向看時,底壁14a重疊了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整個底壁13a。因此,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和第二墨接收單元14沿著成像設備1的深度方向(箭頭D的方向)緊湊地布置。因此,能夠減小該成像設備1的尺寸。
另外,如圖5所示,在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底壁14a中形成穿過底壁14a的連接孔70。這些連接孔70通過管11將從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底壁13a流到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底壁14a上的墨導入廢墨容器6中。
如圖5所示,連接孔70布置在底壁14a的在沿著導杆20的方向上的前端側上,並且布置在已經運動到墨接收位置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溝槽60的延長線上。這時,已經運動到墨接收位置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位於非墨接收位置側上的端部位於連接孔70上方。通過將連接孔70布置在那些位置處,從而通過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溝槽60流動到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墨的一部分能夠直接流進連接孔70中。因此,墨能夠被迅速導入到連接孔70中。另外,如圖4所示,由於底壁14a朝向連接孔70向下傾斜,所以底壁14a上的墨能夠平穩地導入到連接孔70中。
另外,如圖5所示,在底壁14a中形成溝槽71,這些溝槽71從連接孔70沿著導杆20的延伸方向大致線性延伸,並且從底壁14a的表面凹陷。溝槽71將流到底壁14a上的墨導入連接孔70中。與形成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中的溝槽60一樣,這些溝槽71中的每個溝槽71其橫截面大致為V形。因此,墨能夠平穩地導入連接孔70中。
另外,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底壁14a的除了溝槽71和連接孔70之外的區域塗布有防水薄膜。也就是說,該區域具有比形成溝槽71和連接孔70的區域好的防水性。因此,流進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底壁14a中的墨能夠被迅速收集在溝槽71和連接孔70中。因此,能夠迅速排出墨。
因而,除了第一墨接收單元13之外,第二墨接收單元14也這樣構成和布置。例如,如果沒有設置第二墨接收單元14,則可以設想,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4中設置吸墨構件以便吸收在清洗操作中從噴嘴噴射出的墨。但是,在該情況中,由於所吸收的墨增大了吸墨構件的重量,所以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運動速度將降低。因此,清洗操作不會以高速進行。為了解決在以上情況中產生的問題,還可以設想將管連接到第一墨接收單元上,並且可以從該管將墨直接排出到廢墨容器6。但是,在該情況中,由於第一墨接收單元13構成為往復運動,所以連接的管可能斷開。相反,由於提供固定的第二墨接收單元14,所以噴射到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上的墨流到第二墨接收單元。因此,能夠防止出現上述問題。
根據以上的結構,墨從第一墨接收單元13流入的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表面形成有與具有較大容量的廢墨容器6連通的連接孔70。
此外,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側壁14b的上邊緣用作輪子33滾動的軌道。由於該結構消除了設置其它軌道的必要,所以能夠減少該成像設備1的部件數量。
接著將參照圖12對該成像設備1的電氣結構進行說明。圖12為方框圖,顯示出該成像設備1的電氣結構。
在成像設備1上安裝單片微型計算機(CPU)80、ROM81、RAM82、門陣列(G/A)83、頭驅動器84等。而且,CPU80、ROM81、RAM82、門陣列83、和頭驅動器84通過地址總線85和數據總線86相互連接。
用作運算裝置的CPU80根據提前存儲在ROM81中的控制程序執行檢測例如墨的噴射定時、殘餘墨量和墨盒中墨的存在/缺乏的控制。另外,CPU80產生出墨噴射定時信號和復位信號,並且將這些信號傳送給下述的門陣列83。
另外,電源開關87、輸送馬達89、提升馬達90、拾取馬達91、滑動馬達92、第一至第三傳感器93-95以及螺線管28連接到CPU80上。該電源開關87供應或者切斷給成像設備1的電力。輸送馬達89用作用來驅動輸送輥7的驅動源。提升馬達90用作用於驅動提升裝置9的驅動源。拾取馬達91用作用於驅動拾取輥10的驅動源。滑動馬達92用作用於驅動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驅動源。CPU80控制每個裝置的操作。
第一傳感器93檢測蓋帽單元12是否位於非封蓋位置處。第二傳感器94檢測第一墨接收單元13是否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第三傳感器95檢測第一墨接收單元13(蓋帽單元12)是否位於墨接收位置處。CPU80監測每個傳感器的輸出,由此檢查蓋帽單元12等的狀態。另外,由於CPU80監測每個傳感器的輸出,所以防止了例如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沒有處於墨接收位置時墨從噴嘴中噴射出。因此,能夠防止設備的內部被汙染。
ROM81為非可重寫非易失性存儲器,並且存儲將由CPU80執行的用於控制墨滴噴射的各種控制程序、和定值數據。RAM82為可重寫易失性存儲器,並且暫時存儲各種數據等。
根據存儲在圖像存儲器96中的圖像數據,該門陣列83輸出用來將所存儲的圖像數據記錄到記錄介質上的圖像數據(驅動信號)、與這些圖像數據同步的傳送時鐘CLK、鎖存信號、用於產生基本圖像波形信號的參數信號、和根據將從CPU80傳送出的列印定時信號以預定的周期輸出的噴射定時信號JET,並且將這些信號輸出給頭驅動器84。另外,門陣列83將從外部裝置通過接口(I/F)97傳送出的圖像數據存儲在圖像存儲器96中。
根據從門陣列83輸出的這些信號,用作驅動電路的頭驅動器84將具有與這些信號對應的波形的驅動脈衝施加給與相應噴嘴對應的驅動元件。這些驅動元件由那些驅動脈衝驅動,然後從相應噴嘴噴射出墨。
接著將參照圖13A至13D對在清洗或封蓋時記錄頭單元5的操作進行說明。在圖13A至13D中,為了便於理解,蓋帽單元12等示意性地顯示出。
圖13A顯示出從記錄頭單元5噴射出墨以在位於輸送皮帶8上的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的狀態。在該情況中,記錄頭單元5位於靠近輸送皮帶8的位置處,並且蓋帽單元12、第一墨接收單元13和第二墨接收單元14位於記錄頭單元5旁邊。而且,這時,由於蓋帽單元12、第一墨接收單元13和第二墨接收單元14相互垂直重疊,所以蓋帽單元12、該成像設備能夠在深度方向(箭頭D的方向)上減小尺寸。
圖13B和13C顯示出記錄頭單元5、第一墨接收單元13等在清洗操作期間的狀態。如圖13B所示,在清洗操作開始時,記錄頭單元5從圖13A中所示的位置沿著與箭頭C相反的方向(遠離輸送皮帶8的方向)運動。然後,只有第一墨接收單元13沿著箭頭D的方向朝向在記錄頭單元5和輸送皮帶8之間的空間運動。
接著,如圖13C所示,記錄頭單元5再次沿著箭頭C的方向運動,從而記錄頭單元5的相應噴嘴形成表面緊靠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擦拭器63的端部上。然後,比在正常墨噴射時的壓力高的壓力施加到記錄頭單元5上,從而從這些噴嘴朝向第一墨接收單元13噴射墨。
隨後,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沿著與箭頭D相反的方向運動時,附著到噴嘴形成表面上的滴狀墨通過在形成在墨導入構件62中的梳齒之間的通道流到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上。然後,附著到噴嘴形成表面上的墨被擦拭器63拭去,並且沿著擦拭器63流到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上。
另一方面,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上的墨沿著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上的溝槽60流向非墨接收位置,然後流到第二墨接收單元14上。而且,如圖4所示,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墨接收位置處的狀態中,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位於墨接收位置側上的端部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位於非墨接收位置側上的端部下方延伸。因此,從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非墨接收位置側流出的墨能夠可靠地落到第二墨接收單元14上。因此,落到第二墨接收單元14上的墨通過管11存儲在廢墨容器6中。
圖13D的簡圖顯示出記錄頭單元5、蓋帽單元12等在封蓋時的狀態。在封蓋時,首先如參照圖13B所述一樣,記錄頭單元5從在圖13A中所示的位置沿著與箭頭C相反的方向(遠離輸送皮帶8的方向)運動。
然後,蓋帽單元12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一起沿著箭頭D的方向朝向在記錄頭單元5和輸送皮帶8之間的位置運動。隨後,如果蓋帽單元12到達預定封蓋位置,則記錄頭單元5沿著箭頭C的方向運動,從而記錄頭單元5的噴嘴形成表面緊靠在蓋帽單元12的唇部41上。因此,形成了將噴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閉空間。
而且,至於從圖13D中所示的封蓋狀態到圖13A中所示的狀態的操作,記錄頭單元5沿著與箭頭C相反的方向運動,同時蓋帽單元12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一起沿著與箭頭D相反的方向運動。然後,記錄頭單元5沿著箭頭C的方向再次向圖13A中所示的位置運動。
接著將參照圖14A至圖14C對根據第二實施方案的布置薄膜43的方法進行說明。圖14A與圖9A對應並且為放大剖視圖,顯示出蓋帽主體16的唇部41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的狀態。圖14B為沿著圖14A的XIVb-XIVb線剖開的放大剖視圖。圖14C為沿著圖14A的XIVc-XIVc線剖開的放大剖視圖。而且,與在上述實施方案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這些部件的說明將省略。
在上述實施方案中,已經對平板狀薄膜43將穿過並打開蓋帽主體16的底座部分40的開口42覆蓋的情況進行了說明。在根據第二實施方案的薄膜43的布置方法中,將對薄膜43布置成拱頂形狀(三維形狀)的情況進行說明。
通過將一個板狀薄膜對彎並且將除了與該彎曲部分相對的部分之外的兩個邊緣密封,從而將該薄膜43構成為袋狀。
另外,凹入部分47形成在底座部分40中。這些凹入部分47凹陷,從而比具有唇部41的表面遠離記錄頭單元5的噴嘴形成表面。開口42穿過凹入部分47的底面,並且如圖14B中所示在平面圖中形成為橢圓形。另外,在各個凹入部分47的底面上都形成突起48。這些突起48包圍這些開口42,並且朝向噴嘴形成表面而突出。薄膜43覆蓋突起48,從而彎曲部分面對記錄頭單元5,並且因此該薄膜43形成為拱頂形狀,它朝向噴嘴形成表面鼓起。這些薄膜43的端部的內表面焊接到突起48的外表面上。
如果薄膜43按照這種方法布置,則在封蓋時,焊接成拱頂形狀的薄膜43由於在封蓋時的壓力變化而如在圖14A中的雙點劃線所示一樣朝向與噴嘴形成表面相反的一側鼓起,由此吸收該壓力變化。因此,與如在上述實施方案中薄膜43布置成平板形狀的情況相比,能夠增大薄膜43的可動範圍。因此,這些薄膜43能夠應付很大的壓力變化。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彎液面破壞。另外,即使在封蓋期間環境溫度改變時,與上述實施方案一樣,也能夠吸收封閉空間中的壓力變化。
接著將參照圖15對根據第三實施方案的布置薄膜43的方法進行說明。圖15與圖9A對應並且為放大剖視圖,顯示出蓋帽主體16的唇部41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的狀態。與在上述實施方案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這些部件的說明將省略。
在第一實施方案中,薄膜43如圖9A中所示初始布置成具有扁平狀截面。在該第三實施方案中,如圖15中所示,薄膜43布置成在沿著噴嘴朝向記錄介質噴射墨的方向剖開的截面圖中具有遠離噴嘴形成表面而突出的凸形。
薄膜43的端部焊接到底座部分40上,而且薄膜43具有如由圖15中的實線所示的遠離噴嘴形成表面而突出的凸形。換句話說,薄膜43初始凸出以遠離噴嘴形成表面。在封蓋時,薄膜43由於在封蓋時的壓力變化而朝向與噴嘴形成表面相反的一側鼓起,由此吸收該壓力變化。假設在封蓋期間在封閉空間中出現負壓。該負壓將薄膜43拉向噴嘴形成表面側。在該情況中,由於薄膜43布置成初始在截面圖中具有遠離噴嘴形成表面而突出的凸形,所以該薄膜43變形以如由圖15的虛線所示一樣為平坦的。即使在出現更強的負壓的情況下,該薄膜43變形以向上凸出,從而在不與噴嘴形成表面及噴嘴接觸的情況下吸收負壓。因此,由於在薄膜43和噴嘴形成表面之間的接觸而導致噴嘴中的彎液面破壞的機會較少。
接下來將參照圖16對根據第二實施方案的支撐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方法進行說明。圖16與圖3對應。與在上述實施方案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這些部件的說明將省略。
在上述實施方案中,已經對第一支撐構件23在三個點處支撐蓋帽單元並且第二支撐構件30在兩個點處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相比之下,如圖16所示,第一支撐構件23a、23b和23c可以在三個點處支撐蓋帽單元12,並且第二支撐構件30a、30b和30c可以在三個點處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
具體地說,第一支撐構件23a和23b支撐蓋帽盤18的在非墨接收位置側上的兩個端部,並且第一支撐構件23c只支撐蓋帽盤18的在墨接收位置側上的一個端部。
根據該結構,與其中蓋帽盤18的中央部分的兩側如上所述一樣受到支撐的情況相比,蓋帽單元12能夠高精度地保持與噴嘴形成表面平行。因此,在蓋帽單元12密封噴嘴形成表面時,能夠改善氣密性。另外,在不使用該設備時,能夠防止墨乾燥。
另外,第二支撐構件30a和30b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在墨接收位置側上的端部。連接第二支撐構件30b的第二支撐構件30c位於除了第一支撐構件23c穿過的導杆20之外的導杆20上,並且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
根據該結構,與上述情況相比,能夠使墨導入構件62和擦拭器63更精確地與噴嘴形成表面平行。因此,能夠可靠地去除附著到噴嘴形成表面上的墨。
另外,即使在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相互垂直重疊時,由於第一支撐構件23a、23b和23c以及第二支撐構件30a、30b和30c設置在不會幹涉的位置中,所以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能夠緊湊地布置在非墨接收位置處。
另外,在第一支撐構件23a、23b和23c之中,用於兩點支撐的兩個第一支撐構件23a和23c如圖17C所示一樣無空隙地穿過導杆20。另外,用於一點支撐的第一支撐構件23b構成為如圖17B所示相對於導杆20沿著水平方向具有空隙。
類似地,在第二支撐構件30a、30b和30c之中,用於兩點支撐的兩個第二支撐構件30b和30c如圖17C所示一樣無空隙地穿過導杆20。另外,用於一點支撐的第二支撐構件30b構成為如圖17B所示一樣相對於導杆20沿著水平方向具有空隙。根據該結構,即使這些導杆在平面圖中不平行時,也能夠吸收扭曲。因此,能夠平穩地進行運動。
本發明已經根據這些示例性實施方案進行了說明,但是並不限於這些示例性實施方案。在不脫離本發明主題的範圍內能夠作出各種改進。
例如,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為了封蓋而一體地運動,而在清洗操作中只有第一墨接收單元13運動。這時,在只有第一墨接收單元13運動時需要較小的力矩。因此,用作用來驅動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驅動源的滑動馬達92可以為步進馬達。然後,在只有第一墨接收單元13運動時,可以縮短驅動脈衝的輸出間隔。因此,能夠減少第一墨接收單元13在清洗操作時的運動時間。因此,能夠高速執行清洗操作。
另外,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一樣,可以在第二墨接收單元14中設置肋條,從而與溝槽71彼此對面地設置。在該情況中,能夠防止墨向相鄰溝槽71洩漏,因此墨能夠平穩地流動。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案中,已經針對如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其中在第二墨接收單元14中設置六個連接孔70,管11與各個連接孔70連接,並且通過管11將墨導入廢墨容器6中。但是,代替這六個連接孔70,可以設置一個通孔。在該情況中,管11不必與相應的連接孔70連接,並且因此能夠減少部件數量。
另外,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側壁13b的上邊緣中可以設置向內延伸的框架。在該情況中,能夠防止墨從第一墨接收單元13飛進成像設備1中。
此外,在以上實施方案中,薄膜43設置成在沿著噴嘴朝向記錄介質噴射墨的方向剖開的截面圖中具有遠離噴嘴形成表面而突出的凸形。或者,薄膜43可以在沿著噴嘴朝向記錄介質噴射墨的方向剖開的截面圖中具有朝向噴嘴形成表面而突出的凸形。
權利要求
1.一種成像設備,包括輸送單元(2),該輸送單元(2)沿著第一方向(A)輸送記錄介質;多個噴嘴,這些噴嘴朝向正由輸送單元(2)輸送的記錄介質噴墨;記錄單元(5),該記錄單元(5)包括多個並排布置的記錄頭(5a-5f),每個記錄頭(5a-5f)包括形成有噴嘴的噴嘴形成表面;蓋帽單元(12),該蓋帽單元(12)能夠緊靠在每個記錄頭(5a-5f)的噴嘴形成表面上,從而形成將噴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閉空間;第一移動機構(13,20,21,22,23,25,30,31,92),該第一移動機構使蓋帽單元(12)沿著與第一方向(A)交叉的第二方向(D)在面對噴嘴形成表面的封蓋位置和遠離該封蓋位置的非封蓋位置之間往復運動;第一墨接收單元(13),該第一墨接收單元(13)包括比記錄頭(5a-5f)的所有噴嘴佔據的區域大的墨接收區域;以及第二移動機構(20,21,22,30,92),該第二移動機構使第一墨接收單元(13)沿著第二方向(D)在面對噴嘴形成表面的墨接收位置和遠離該墨接收位置的非墨接收位置之間往復運動,其中當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至少一部分與位於非封蓋位置處的蓋帽單元(12)重疊,並且當蓋帽單元(12)位於封蓋位置處時,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墨接收位置處,並且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單元(13)與整個蓋帽單元(12)重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蓋帽單元(12)比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墨接收區域小,並且當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單元(13)與位於非封蓋位置處的整個蓋帽單元(12)重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一移動機構(13,20,21,22,23,25,30,31,92)和第二移動機構(20,21,22,30,92)包括在它們的兩側上的共用引導構件(20),這些共用引導構件(20)與記錄單元(5)彼此對面地設置,這些共用引導構件(20)沿著第二方向(D)越過記錄單元(5)延伸,第一移動機構(13,20,21,22,23,25,30,31,92)使蓋帽單元(12)沿著共用引導構件(20)在第二方向(D)上往復運動,並且第二移動機構(20,21,22,30,92)使第一墨接收單元(13)沿著共用引導構件(20)在第二方向(D)上往復運動。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設備,還包括連接機構(24,25,31,32),該連接機構使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彼此連接;以及分離機構(26,27,28,28a,29),該分離機構使通過連接機構(24,25,31,32)彼此連接的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彼此分離,其中第一移動機構(13,20,21,22,23,25,30,31,92)和第二移動機構(20,21,22,30,92)包括供應動力的共用動力供應單元(92),在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由分離機構(26,27,28,28a,29)彼此分離的狀態下,第二移動機構(20,21,22,30,92)通過從共用動力供應單元(92)供應的動力使第一墨接收單元(13)與蓋帽單元(12)相獨立地沿著第二方向(D)往復運動,並且在蓋帽單元(12)和第一墨接收單元(13)由連接機構(24,25,31,32)彼此連接的狀態下,第一移動機構(13,20,21,22,23,25,30,31,92)通過從共用動力供應單元(92)供應的動力使蓋帽單元(12)沿著第二方向(D)往復運動。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一移動機構(13,20,21,22,23,25,30,31,92)包括第一支撐構件(23),共用引導構件(20)鬆散地穿過這些第一支撐構件(23),這些第一支撐構件(23)支撐蓋帽單元(12),從而蓋帽單元(12)大致與噴嘴形成表面平行。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設備,還包括沿著第二方向(D)延伸的軌道(14b),這些軌道(14b)與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的第一墨接收單元(13)彼此對面地設置,其中第二移動機構(20,21,22,30,92)包括第二支撐構件(30),共用引導單元(20)鬆散地穿過這些第二支撐構件(30),這些第二支撐構件(30)位於相對於第一支撐構件(23)的墨接收位置側上,這些第二支撐構件(30)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以及滾動單元(33),這些滾動單元(33)連接到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上,這些滾動單元(33)位於相對於第一支撐構件(23)的非墨接收位置側上,這些滾動單元在軌道(14b)上滾動。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二支撐構件(30)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從而第一墨接收單元(13)能夠朝向相對於第二支撐構件(30)的蓋帽單元側和與該蓋帽單元側相反的一側垂直地移動。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二支撐構件(30)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從而第一墨接收單元(13)繞著支點相對於第二支撐構件(30)樞轉,所述支點是在滾動單元(33)和軌道(14b)之間的接觸點。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每個第二支撐構件(30)包括朝向第一墨接收單元(13)突出的軸(30a);並且第一墨接收單元(13)形成有沿著第一墨接收單元(13)和蓋帽單元(12)重疊的方向拉長的孔(13d),每個軸(30a)插入到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對應孔(13d)中。
10.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還包括第二墨接收單元(14),該第二墨接收單元(14)固定地設置在比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低的位置處,從而接收從第一墨接收單元(13)流出的墨。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當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第二墨接收單元(14)位於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正下方。
12.如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還包括第二墨接收單元(14),該第二墨接收單元(14)固定地設置在比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低的位置處,從而接收從第一墨接收單元(13)流出的墨,其中第二墨接收單元(14)包括底壁(14a),該底壁(14a)接收從第一墨接收單元(13)流出的墨;以及側壁(14b),這些側壁(14b)從底壁(14a)的沿著第二方向(D)延伸的邊緣朝向第一墨接收單元(13)豎立,並且這些側壁(14b)的上邊緣形成所述軌道(14b)。
13.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還包括墨導入構件(62),該墨導入構件(62)將附著到記錄頭(5a-5f)上的墨導入到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中,該墨導入構件(62)具有梳子形狀,與噴嘴形成表面分離,並設置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沿著從非墨接收位置朝向墨接收位置的方向的前端側上。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設備,還包括擦拭單元(63),該擦拭單元(63)位於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比墨導入構件(62)遠的前端上,並且朝向噴嘴形成表面豎立,從而能夠緊靠在噴嘴形成表面上,並能夠擦拭附著到噴嘴形成表面上的墨。
15.如權利要求3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一移動機構(13,20,21,22,23,25,30,31,92)在所述共用引導構件(20)中的一個共用引導構件(20)的兩個點處支撐蓋帽單元(12),並且在所述共用引導構件(20)中的另一個共用引導構件(20)的一個點處支撐蓋帽單元(12),並且第二移動機構(20,21,22,30,92)在所述共用引導構件(20)中的所述一個共用引導構件(20)的一個點處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並且在所述共用引導構件(20)中的所述另一個共用引導構件(20)的兩個點處支撐第一墨接收單元(13)。
16.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墨接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墨接收表面重疊。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從與噴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墨接收表面與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整個墨接收表面重疊。
18.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墨接收表面從墨接收位置側朝向非墨接收位置側向下傾斜。
19.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設備,還包括存儲單元(6),該存儲單元(6)存儲從噴嘴中噴射出的墨,其中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墨接收表面形成有與存儲單元(6)連通的連接孔(70)。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墨接收表面朝向連接孔(70)向下傾斜。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所述連接孔(70)形成在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沿著從非墨接收位置朝向墨接收位置的方向的前端側上。
22.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位於墨接收位置處時,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在非墨接收位置側上的端部位於連接孔(70)上方。
2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墨接收表面形成有沿著第二方向(D)延伸的第一溝槽(60)。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墨接收表面包括沒有形成第一溝槽(60)的區域,並且該區域具有比形成第一溝槽(60)的區域好的防水性。
25.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在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墨接收位置處時,第一溝槽(60)大致位於噴嘴的正下方。
26.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一墨接收單元(13)還包括位於第一溝槽(60)的兩側上的肋條(61),並且這些肋條(61)從第一墨接收單元(13)的墨接收表面豎立,這些肋條(61)與第一溝槽(60)彼此對面地設置。
27.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在第一墨接收單元(13)已經移動到墨接收位置時,連接孔(70)位於第一溝槽(60)的延長線上。
28.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墨接收表面形成有朝向連接孔(70)延伸的第二溝槽(71)。
29.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二墨接收單元(14)的墨接收表面包括沒有形成第二溝槽(71)的區域,並且該區域具有比形成第二溝槽(71)的區域好的防水性。
30.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一溝槽(60)在截面圖中具有大致V形形狀。
31.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二溝槽(71)在截面圖中具有大致V形形狀。
全文摘要
一種成像設備,該成像設備包括輸送單元、多個噴嘴、記錄單元、蓋帽單元、第一移動機構、第一墨接收單元和第二移動機構。第一移動機構使蓋帽單元在分開的封蓋位置和非封蓋位置之間往復運動。第一墨接收單元包括比所有噴嘴佔據的區域大的墨接收區域。第二移動機構使第一墨接收單元在墨接收位置和非墨接收位置之間往復運動。當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非墨接收位置處時,第一墨接收單元的至少一部分與位於非封蓋位置處的蓋帽單元重疊。當蓋帽單元位於封蓋位置處時,第一墨接收單元位於墨接收位置處,並且與整個蓋帽單元重疊。
文檔編號B41J2/18GK1827377SQ2006100198
公開日2006年9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1日 優先權日2005年3月1日
發明者高木修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