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開關鎖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14:09:09 3
專利名稱:電子開關鎖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鎖具,特別涉及一種電子開關鎖。
背景技術:
傳統的電子開關鎖內部都具備一組觸點,其中每兩個觸點可由鑰 匙的轉動而導通,目前大都採用一把鑰匙控制鎖體內所有的工位,以 此達到電控的作用。
眾所周知,電子開關鎖所運用的場合多為對大型機械進行控制或 特殊的行業,若一把鑰匙即能導通鎖體內所有的觸點,即能將鎖體所 控制的所有工序全部開啟,對於特殊行業而言,其安全性必然會受到 影響。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工位、安全 性高的電子開關鎖。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子開 關鎖,包括有鎖殼、置於鎖殼內的鎖芯、置於鎖芯內的鎖片及鑰匙, 所述的鎖芯末端設有多個觸點,該觸點與電路連接件連接,所述的鑰 匙至少有兩把,且鑰匙上的鑰齒略有不同,所述的鑰匙與鎖芯配合構 成鎖芯與鎖殼的多工位配合。
此項中鑰匙至少有兩把,且鑰匙上的鑰齒略有不同,所述的鑰匙 與鎖芯配合構成鎖芯與鎖殼的多工位配合。這樣設置後需要對多項的 工序進行開啟則需要多把鑰匙,對於不同的工序需要不同的鑰匙,大 大提高了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鎖殼的內周面上設有多個滑槽, 不同的鑰匙與鎖芯配合構成鎖芯內部分鎖片與鎖殼內周面上不同滑 槽的滑移配合及鎖芯沿鎖殼的順、逆時針旋轉。此項中鎖殼的內周面上設有多個滑槽,不同的鑰匙與鎖芯配合構 成鎖芯內部分鎖片與鎖殼內周面上不同滑槽的滑移配合及鎖芯沿鎖 殼的順、逆時針旋轉。這樣設置結構合理,使用方便,使鎖芯能夠與 鎖殼完成多工位配合。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鎖殼的內周面上相對應的設有 兩組滑槽,各組滑槽的之間設有凸筋,其中位於鎖殼下端滑槽的高度 略低於鎖殼的高度,且鎖殼下端的滑槽內沿鎖殼周面順時針方向的第 一凸筋的高度略低於第二凸筋的高度,所述的兩組滑槽位於鎖殼內周 面之間設有一缺槽,該缺槽的尾部設有擋塊,所述鎖芯的周面上設有 與鎖殼內周面上擋塊及凸筋呈抵擋配合的凸塊。所述鎖芯上的鑰匙插 入端為頭端,相對於鑰匙插入端的另一端為末端,所述的鎖芯上設有 六個鎖片,位於鎖芯末端的鎖片為常開定位鎖片,該定位鎖片與鎖殼 上設有的環形凹臺鉤合。
此項中鎖殼的內周面上相對應的設有兩組滑槽,各組滑槽的之間 設有凸筋,其中位於鎖殼下端滑槽的高度略低於鎖殼的高度,且鎖殼 下端的滑槽內沿鎖殼周面順時針方向的第一凸筋的高度略低於第二 凸筋的高度,所述的兩組滑槽位於鎖殼內周面之間設有一缺槽,該缺 槽的尾部設有擋塊,所述鎖芯的周面上設有與鎖殼內周面上擋塊及凸 筋呈抵擋配合的凸塊。這樣設置皆是對鎖芯能與鎖殼形成多工位配合 而做出的合理設計,當然,這種設置方式並不是唯一的,在此基礎上 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 施方式予以列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於本 實用新型創造的保護範圍之中。鎖芯上的鑰匙插入端為頭端,相對於 鑰匙插入端的另一端為末端,所述的鎖芯上設有六個鎖片,位於鎖芯 末端的鎖片為常開定位鎖片,該定位鎖片與鎖殼上設有的環形凹臺鉤 合,定位鎖片的設定是為了方式鎖芯從鎖殼上脫落。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鎖芯與電路連接件之間設有 連接座,該連接座的兩端分別設有卡槽,所述的錟芯及電路連接件與 連接座連接的一端上分別設有與連接座上卡槽適配的卡扣,構成卡接配合,所述的鎖芯末端設有一個隨鎖芯轉動的轉動片,所述的觸點分 別設於該轉動片的兩端,所述的電路連接件內環狀排布有多個靜觸 點,鎖芯末端轉動片上的兩觸點與電路連接件的兩靜觸點觸合構成電 路的導通。
此項中鎖芯與電路連接件之間設有連接座,該連接座的兩端分別 設有卡槽,所述的鎖芯及電路連接件與連接座連接的一端上分別設有 與連接座上卡槽適配的卡扣,構成卡接配合。這樣設置拆卸方便,而 且結構簡單。鎖芯末端設有一個隨鎖芯轉動的轉動片,所述的觸電分 別設於該轉動片的兩端,所述的電路連接件內環狀排布有多個靜觸 點,鎖芯末端轉動片上的兩觸點與電路連接件的兩靜觸點觸合構成電 路的導通。這樣設置實現了鎖芯控制電路導通,而且結構簡單。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鎖殼的立體示意圖A;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鎖殼的立體示意圖B;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鎖殼的立體示意圖C;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鎖殼的結構示意圖7為圖6的A-A剖視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鎖芯及鎖片的立體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鎖芯的實用狀態圖1;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鎖芯的實用狀態圖2;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鎖芯的實用狀態圖3; 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鎖芯的實用狀態圖4.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l、圖2所示意的一種電子開關鎖,包括有鎖殼l、置於鎖 殼1內的鎖芯2、置於鎖芯2內的鎖片3及鑰匙4,所述的鎖芯2末 端21設有多個觸點22,該觸點22與電路連接件5連接,所述的鑰匙4至少有兩把,且鑰匙4上的鑰齒略有不同,可以對鎖芯2內的不 同的鎖片3進行控制,所述的鑰匙4與鎖芯3配合構成鎖芯2與鎖殼 1的多工位配合;這樣對於需要對多項的工序進行開啟則需要多把鑰 匙4,對於不同的工序需要不同的鑰匙4,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如圖3、圖4、圖5、圖6、圖7、圖8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 例中,所述鎖殼l的內周面上設有多個滑槽6,不同的鑰匙4與鎖芯 2配合構成鎖芯2內部分鎖片3與鎖殼1內周面上不同滑槽6的滑移 配合及鎖芯2沿鎖殼1的順、逆時針旋轉;鎖殼1的內周面上相對應 的設有兩組滑槽6,各組滑槽6的之間設有凸筋61,這裡凸筋61的 個數為兩個,由於兩凸筋61的設置將兩組滑槽6中的各組都分為三 個,這裡設置凸筋61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鎖芯2倒轉,起到阻擋 的作用;所述的位於鎖殼1下端滑槽62的高度略低於鎖殼1的高度, 且鎖殼1下端的滑槽6內沿鎖殼1周面順時針方向的第一凸筋621的 高度略低於第二凸筋622的高度,這樣設置主要是為了使工作中的鎖 片能夠順時針滑移,而鎖在靜止狀態(即鎖止狀態)時第一凸筋621 也可以方式其他鎖片滑動;兩組滑槽6位於鎖殼1內周面之間設有一 缺槽11,該缺槽11的尾部設有擋塊111,所述鎖芯2的周面上設有 與鎖殼1內周面上擋塊111及凸筋61呈抵擋配合的凸塊23;在本實 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鎖芯2上的鑰匙插入端為頭端24,相對於鑰 匙插入端的另一端為末端21,所述的鎖芯2上設有六個鎖片3,當然, 這裡設置鎖片3的個數是可以更改的,位於鎖芯2末端21的鎖片3 為常開定位鎖片31,該定位鎖片31與鎖殼1上設有的環形凹臺12 鉤合,定位鎖片31的設定可防止鎖芯2從鎖殼1內脫落。
如圖9、圖10、圖ll、圖12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採用 四把鑰匙4,當然,若對鎖殼l內周面上的滑槽6進行改變,也可採 用五把或六把鑰匙4,這樣也是可行的;第一把鑰匙41與鎖芯配合, 構成鎖芯2的第四至第五鎖片縮至鎖芯內,第一鎖片35、第二鎖片 36及第三鎖片32分別處於位於鎖殼1下端滑槽62的第一凸筋621 與第二凸筋622之間,第一鎖片35、第二鎖片36、第三鎖片32分別與鎖殼l內壁12對應設置,構成防倒轉配合,隨鑰匙41帶動鎖芯2 順時針的轉動,第三鎖片32沿鎖殼1下端略低於鎖殼高度的滑槽62 內滑移,直至第三鎖片32與第二凸筋622牴觸,構成鎖芯2末端21 的第一組觸點與電路連接件5的導通,此時鎖芯2沿鎖殼1順時針旋 轉了三十六度,這裡的旋轉角度是可以改變的,對鎖殼1內的滑槽6 角度進行調整,其旋轉角度就會改變,此類的改變也屬於本專利的保 護範圍之內,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實質上此時的第三鎖片32也起到 防倒轉作用,但為了使其使用時能夠更進一步防止鎖芯2倒轉,所以 將第一鎖片35及第二鎖片36伸出鎖芯2外,起到加強保險的作用; 所述的第二把鑰匙42與鎖芯配合,構成鎖芯2的第二鎖片36至第五 鎖片34縮至鎖芯2內,第一鎖片35置於鎖殼1上端的滑槽63內, 並與滑槽63之間的凸筋61呈防倒轉配合,鑰匙42帶動鎖芯2逆時 針旋轉,第一鎖片35從滑槽63中滑移至鎖殼1上的缺槽11內,直 至鎖芯2上的凸塊23與鎖殼1上缺槽11尾部的擋塊111牴觸,構成 鎖芯2末端21的第二組觸點與電路連接件5的導通,此時鎖芯2沿 鎖殼1逆時針旋轉三十六度,這裡的度數上述所說一樣,這裡不在敖 述;所述的第三把鑰匙43與鎖芯2配合,構成鎖芯2的第三鎖片36 至第五鎖片34縮至鎖芯2內,第一鎖片35及第二鎖片36處於鎖殼 1下端略低於鎖殼1高度的滑槽62內,並與鎖殼1的內壁12對應設 置呈防倒轉配合,鑰匙43帶動鎖芯2順時針的轉動,直至第二鎖片 36與鎖殼1上缺槽11尾部的擋塊111牴觸,構成鎖芯2末端21的第 三組觸點與電路連接件5的導通,此時鎖芯2沿鎖殼1順時針旋轉七 十二度,當然,所述的鎖芯2沿鎖殼1旋轉至三十六度時也會達到開 鎖的效果;所述的第四把鑰匙44與鎖芯配合,構成鎖芯2上第二鎖 片36至第五鎖片34縮至鎖芯2內,第一鎖片35處於鎖殼1下端的 滑槽62內,並與滑槽62之間的凸筋呈防倒轉配合,鑰匙44帶動鎖 芯2順時針旋轉,直至鎖芯2上的凸塊23與鎖殼1上端滑槽63的凸 筋61牴觸定位,構成鎖芯2末端23的第四組觸點與電路連接件的導 通,此時鎖芯2沿鎖殼1順時針旋轉一百零八度;所以特定的度數只限於特定的鎖,至於其他度數的更改也屬於本專利的保護範圍之內。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鎖芯2與電路連接件5之間設有 連接座7,該連接座7的兩端分別設有卡槽71,所述的鎖芯2及電路 連接件5與連接座7連接的一端上分別設^"與連接座7上卡槽71適 配的卡扣8,構成卡接配合,這樣設置方便了安裝,而且結構簡單; 所述的鎖芯2末端21設有一個隨鎖芯2轉動的轉動片9,所述的觸 點22分別設於該轉動片9的兩端,所述的電路連接件5內環狀排布 有多個靜觸點51,鎖芯2隨鑰匙4的轉動則會帶動轉動片9轉動, 轉動片9上的觸點22轉至與電路連接件5中的兩靜觸點51處時,便 構成電路的導通。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並非對實 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 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 的實施方式予以列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 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中。
權利要求1、一種電子開關鎖,包括有鎖殼、置於鎖殼內的鎖芯、置於鎖芯內的鎖片及鑰匙,所述的鎖芯末端設有多個觸點,該觸點與電路連接件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鑰匙至少有兩把,且鑰匙上的鑰齒略有不同,所述的鑰匙與鎖芯配合構成鎖芯與鎖殼的多工位配合。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開關鎖,其特徵在於所述鎖殼 的內周面上設有多個滑槽,不同的鑰匙與鎖芯配合構成鎖芯內部分鎖 片與鎖殼內周面上不同滑槽的滑移配合及鎖芯沿鎖殼的順、逆時針旋 轉。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子開關鎖,其特徵在於所述鎖殼 的內周面上相對應的設有兩組滑槽,各組滑槽的之間設有凸筋,其中 位於鎖殼下端滑槽的高度略低於鎖殼的高度,且鎖殼下端的滑槽內沿 鎖殼周面順時針方向的第一凸筋的高度略低於第二凸筋的高度,所述 的兩組滑槽位於鎖殼內周面之間設有一缺槽,該缺槽的尾部設有擋 塊,所述鎖芯的周面上設有與鎖殼內周面上擋塊及凸筋呈抵擋配合的 凸塊。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電子開關鎖,其特徵在於所述 鎖芯上的鑰匙插入端為頭端,相對於鑰匙插入端的另一端為末端,所 述的鎖芯上設有六個鎖片,位於鎖芯末端的鎖片為常開定位鎖片,該 定位鎖片與鎖殼上設有的環形凹臺鉤合。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子開關鎖,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鑰 匙有四把,其中第一把鑰匙與鎖芯配合,構成鎖芯的第四至第五鎖片 縮至鎖芯內,第一鎖片、第二鎖片及第三鎖片分別處於位於鎖殼下端 滑槽的第一凸筋與第二凸筋之間,第一鎖片、第二鎖片、第三鎖片分 別與鎖殼內壁對應設置,構成防倒轉配合,隨鑰匙帶動鎖芯順時針的 轉動,第三鎖片沿鎖殼下端略低於鎖殼高度的滑槽內滑移,直至第三 鎖片與第二凸筋牴觸,構成鎖芯末端的第一組觸點與電路連接件的導通,所述的第二把鑰匙與鎖芯配合,構成鎖芯的第二至第五鎖片縮至 鎖芯內,第一鎖片置於鎖殼上端的滑槽內,並與滑槽之間的凸筋呈防 倒轉配合,鑰匙帶動鎖芯逆時針旋轉,第一鎖片從滑槽中滑移至鎖殼 上的缺槽內,直至鎖芯上的凸塊與鎖殼上缺槽尾部的擋塊牴觸,構成 鎖芯末端的第二組觸點與龜路連接件的導通,所述的第三把鑰匙與鎖 芯配合,構成鎖芯的第三至第五鎖片縮至鎖芯內,第一鎖片及第二鎖 片處於鎖殼下端略低於鎖殼高度的滑槽內,並與鎖殼的內壁對應設置 呈防倒轉配合,鑰匙帶動鎖芯順時針的轉動,直至第二鎖片與鎖殼上 缺槽尾部的擋塊牴觸,構成鎖芯末端的第三組觸點與電路連接件的導 通,所述的第四把鑰匙與鎖芯配合,構成鎖芯上第二至第五鎖片縮至 鎖芯內,第一鎖片處於鎖殼下端的滑槽內,並與滑槽之間的凸筋呈防 倒轉配合,鑰匙帶動鎖芯順時針旋轉,直至鎖芯上的凸塊與鎖殼上端 滑槽的凸筋牴觸定位,構成鎖芯末端的第四組觸點與電路連接件的導 通。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的電子開關鎖,其特徵在 於所述的鎖芯與電路連接件之間設有連接座,該連接座的兩端分別 設有卡槽,所述的鎖芯及電路連接件與連接座連接的一端上分別設有 與連接座上卡槽適配的卡扣,構成卡接配合,所述的鎖芯末端設有一 個隨鎖芯轉動的轉動片,所述的觸點分別設於該轉動片的兩端,所述 的電路連接件內環狀排布有多個靜觸點,鎖芯末端轉動片上的兩觸點 與電路連接件的兩靜觸點觸合構成電路的導通。
7、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子開關鎖,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鎖 芯與電路連接件之間設有連接座,該連接座的兩端分別設有卡槽,所 述的鎖芯及電路連接件與連接座連接的一端上分別設有與連接座上 卡槽適配的卡扣,構成卡接配合,所述的鎖芯末端設有一個隨鎖芯轉 動的轉動片,所述的觸點分別設於該轉動片的兩端,所述的電路連接 件內環狀排布有多個靜觸點,鎖芯末端轉動片上的兩觸點與電路連接 件的兩靜觸點觸合構成電路的導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鎖具,特別涉及一種電子開關鎖。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子開關鎖,包括有鎖殼、置於鎖殼內的鎖芯、置於鎖芯內的鎖片及鑰匙,所述的鎖芯末端設有多個觸點,該觸點與電路連接件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鑰匙至少有兩把,且鑰匙上的鑰齒略有不同,所述的鑰匙與鎖芯配合構成鎖芯與鎖殼的多工位配合。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提供了一種多工位、安全性高的電子開關鎖。
文檔編號H01H27/00GK201247716SQ200820163948
公開日2009年5月27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9月4日
發明者朱建海 申請人:朱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