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深度好文(剛柔之辯顛覆你認知的絕妙奇文)
2023-10-12 03:50:27 4
這個世界最難辦的事,莫過於改造他人的思想和認知。因為沒有人願意輕易承認自己認知上的錯誤。
想讓一個思想成熟、認知定型的人拋棄成見、重塑新知,不啻登天之難!
縱然你條分縷析、一清二楚地指出他認知上的謬誤,他總要竭盡全力、不死不休地反駁;不論你觀點如何正確,道理如何充分,他總能從各個奇葩刁鑽的角度發起抗辯,至死都要維護心底的成見。
上至帝王將相、聖賢豪傑,下至販夫走卒、囚徒乞丐,無人能夠免俗。
然而讀過《剛柔之辯》一文,我發現自己多年來固有的認知徹底被顛覆了。
在學生時代,我們就聽過一句充滿東方智慧的古語:「柔能克剛,弱能勝強。」在一定的條件下,「柔弱」的力量能夠戰勝「剛強」的力量,這樣的觀點早已深入人心,不可動搖。在現實世界,關於「柔弱勝剛強」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上說:天底下最柔弱的物質莫過於水,然而要論攻堅破強,卻沒有什麼物質能比得過水。
想想的確如此。滴水能穿透巖石,流水能腐蝕山石,江水暴漲能衝垮大壩,洪水泛濫能衝毀建築,這些不都是柔弱戰勝剛強的例子嗎?
連李白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不論鋼刀如何鋒利,都奈何不了柔弱的水。
在動物界,身體柔韌的蟒蛇,能夠絞殺強壯的獵物,這是「以柔克剛」。
恐龍強大到一度稱霸地球,最終卻沒有躲過天災巨變而慘遭滅絕;跟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弱小動物,如烏龜、蜥蜴、蛇類,其種群卻能延續至今——這是「以弱勝強」。
在植物界,粗壯剛強的大樹,往往容易被肆虐的狂風折斷;而柔弱纖細的小草,因為懂得隨風起伏,狂風過後依然存活,這是「柔弱勝剛強」。
人到老年,原本剛硬的牙齒最容易鬆動脫落,而柔軟的舌頭卻能留存口中,可見「剛者易折,柔者易存」。
這個世界,男人的體格普遍陽剛強壯,女人的體魄普遍陰柔嬌弱,所以在世界範圍內,男性的平均壽命普遍低於女性,可見「柔弱者命長,剛強者壽短」。
在武術技擊領域,國內有「太極」、「擒拿」,國外有「柔道」、「柔術」,都是「以柔克剛」的典型。
在人類戰爭史上,更是有無數「以弱勝強」的戰爭典範。
總而言之,柔弱戰勝剛強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舉不勝舉。
然而,《剛柔之辯》這篇奇文,用無數鐵證告訴你:世上根本不存在「以柔克剛」的現象,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以弱勝強」,所有「柔弱勝剛強」的例子,要麼是流於表面的假象,要麼是流於片面的偏見,其本質內核,都離不開「以強制弱」這四個字。
《剛柔之辯》是小說《競逐風流》裡面的一個章節,它通過曾令華和李鋒一師一徒的對話,從哲學、歷史、科學、社會、武術、軍事等方方面面展開論辯,全面徹底地否定了「柔弱勝剛強」的理論。全文長而不冗,博而不濫,行文曲折有致,舉例生動詳實,說理透徹精闢,議論深入淺出,是一篇令人擊節讚嘆的絕世奇文。以下是《剛柔之辯》原文——
尋常太極門派,為了廣收門徒,往往刻意降低練拳難度,將太極拳法混同於觀賞舞、健身操和養生功,又主張「以慢打快」、「以氣運力」,以迎合廣大拳友休閒娛樂、強身健體的需求。而「曾式太極」始終立足實戰,講究「以快打慢」、「以巧破力」,在臨敵之際,先以一種外拙內巧、似拙實巧的身法招式誘敵進犯,再以靈動快捷的內勁功夫克敵制勝——這也正是該門拳法的殊勝之處。
此外,別派太極傳人,張口必談「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之道,而「曾式太極」創始人令華公,畢生只宣揚「以強制弱」的拳理。當年令華公傳授這門拳法給鋒爺時,曾諄諄告誡於他:「世間技擊格鬥之術,各有理論支撐,然而歸根結底不外乎『以強制弱』這四個字。凡所謂『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之類拳理,都不過是自誤誤人的皮相之見!」
當時鋒爺茫然不解,強辯道:「老子在《道德經》上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話說的不正是『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的道理嗎?太極拳蘊含道家至高哲理,『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難道不是這門拳法的奧秘所在?」
令華公微笑道:「先哲智慧淵深,言精理奧,可惜後人認知有限,只能曲解其意。你倒說說看,《道德經》上面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鋒爺道:「這話理解不難。老子認為,天底下再沒有什麼物質比水更柔弱了,然而要論攻堅破強,卻沒有什麼物質能夠勝得過水。舉例來說吧,水性柔弱,山石剛硬,然而江河之水,卻能衝破大山巨石的阻擋,一路奔流入海,這難道不是柔弱戰勝剛強的例證?」
令華公哈哈笑道:「那你得算算,需要多少體量的江河之水,才能衝破大山巨石的阻礙?在體量相等的條件下,江水能衝破山石嗎?給你一噸江水,能衝破一噸重的山石嗎?」
鋒爺不覺一怔,一時答不上來。令華公又道:「江河之水浩浩蕩蕩,日夜奔流不息,其體量之大,不知是山石的多少萬倍!以如此體量巨大的江河之水衝擊山石,自然有如摧枯拉朽,這哪裡是『柔弱』戰勝『剛強』?分明是『強大』碾壓『弱小』!」
鋒爺不覺心頭一亮,低頭沉思了片刻,便覺道理確乎如此。他隨口又問道:「那麼古人所謂『水滴石穿』之言,能否看作『柔弱勝剛強』的例證?」
令華公微微搖頭道:「所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跟『鐵杵磨針』的道理相似,不過是勸人做事要有恆心和耐力罷了,如何談得上『柔弱勝剛強』?試想,屋簷上掉落的水滴,要穿透地面上堅硬的石塊,那得經歷多少歲月?耗費多少體量的水資源?只怕沒有億萬滴水,無以擊穿石塊。若將這億萬滴水看作一個整體,則其體量之大,必然遠遠超出石塊的體量,它能擊穿石塊,那不正是強大戰勝弱小的表現?
「老子直言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物質,卻能攻堅破強無往不勝,這無非是在傳達《道德經》一大核心理論: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這也是世間萬事萬物都避不開的規律。任何一種事物的內部,都存在正反對立的兩個面;事物與事物之間,都存在相互對立的各種矛盾。如大與小、長與短、高與下、美與醜、盛與衰、善與惡、得與失、禍與福、柔與剛、弱與強等等。矛盾雙方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也能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當『柔』與『剛』兩種對立的性質相互逆轉,『柔』便能勝『剛』;當『弱』與『強』兩種對立的性質相互逆轉,『弱』便能勝『強』。
「正如柔弱至極的水,通常情況下不並具備攻堅破強的能力。然而水一旦集聚成勢,形成洪水巨流,足可以衝破山石、衝毀堤壩、衝垮建築。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弱勢的水逆轉成了強大一方,而原本強勢的山石、堤壩、建築,卻逆轉成了弱小一方,儘管兩者一剛一柔的性質並未發生轉化,但一強一弱的性質卻已相互轉化,水自然就能攻堅破強了。『水滴石穿』的原理與此相同,都是兩者強弱之勢發生逆轉,最終創造了『以強制弱』的局面。
「老子的《道德經》傳世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期間不知經歷了多少代人的註解和修改,更不知在傳抄、刻印過程中產生了多少謬誤和紕漏,以致民間不知有多少內容各異的版本流傳。然而不論哪一個版本的《道德經》,老子處處都在強調柔弱的優勢,又處處以剛強作對比,明確表示柔弱優於剛強。在通行版《道德經》第36章,更是直接爆出了『柔弱勝剛強』這五字奇語,似乎老子心心念念都在表達『柔弱』戰勝『剛強』的觀點。然而這果真是老子的本意嗎?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國內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古籍,其中就有甲、乙兩個傳抄版本的《道德經》,比通行版本更為古老,因而學術界認為這兩個版本更接近老子的原著。當年有學者研究帛書版的字體,發現甲本《道德經》上面並未出現『柔弱勝剛強』的字樣,並推斷原文寫的是『友弱勝強』。所謂『友弱』,即『與弱者為友、團結弱者』之意。團結弱者,方能戰勝強者,這話就合情合理得多。須知,弱者結成強大的團隊,自然也就逆轉成了強者,原先的強者就轉化成了弱者,如此『友弱勝強』,本質不就是強大戰勝弱小?不就是『以強制弱』?
「到了上世紀90年代,考古學界又在湖北荊門市發掘了一處戰國墓葬群,從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古籍,其中又有一部《道德經》殘本,比之帛書版《道德經》更為古老,無疑也更貼近老子的原著。此後又有學者研究竹簡殘本的內容,結合先秦語言文字的特點,認為《道德經》原文寫的既不是『柔弱勝剛強』,也不是『友弱勝強』,而是『厚弱勝強』。所謂『厚弱』,即『強化弱者』之意。強化弱者的實力,使之戰勝強者,這不還是強弱之勢逆轉之後的結果?
「歸根結底一句話,不論《道德經》原文是『友弱勝強』也好,『厚弱勝強』也罷,其本質都是『以強制弱』。」
鋒爺一面用心聆聽,一面凝神思考,只覺令華公不但言之有理,而且言之有據,心下頗為震撼。他正待沉思回味,只聽令華公又道:「再回到『水滴石穿』這個話題中來,倘若將水滴換作鋼釘,使鋼釘如水滴一般從屋簷處持續掉落,只怕不到半天功夫就能擊穿地上的石塊。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水滴穿透石塊需要經歷漫長的歲月,而鋼釘穿透同樣的石塊只需半天功夫,如此看來,堅硬的鋼釘比柔弱的水滴不知強多少倍,這難道不是『剛強勝於柔弱』的又一大例證?
「在現實世界,想要快速有效地摧毀一件剛硬之物,往往還得靠剛硬之物。你不見那些開山挖礦的工人,用的都是鋼釺、鋼鑽、鐵鎬、鐵鍬之類剛硬的工具?據此看來,以剛克剛,以強破強,才是快捷有效、簡單實用的辦法。」
「以剛克剛,以強破強,確實簡捷高效。」鋒爺點了點頭表示認同,「然而老子又在《道德經》上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世上但凡堅固剛硬的事物,往往都容易折損毀滅;而柔軟脆弱的事物,往往都容易保全留存。老子還特意舉出兩個例子:人活著的時候肢體是柔軟的,死後就變得僵硬了;草木活著的時候形質是柔脆的,死後就變得幹硬了。所以柔軟脆弱的事物往往生機勃勃,而堅固剛硬的事物往往死氣沉沉。弟子認為,老子這番話實實在在表達了柔弱勝於剛強的思想,絕不是宣言『對立面相互轉化』的理論。」
令華公淡然一笑道:「老子所謂『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到底該如何理解,歷來是一個糾纏不清的話題。《道德經》傳世至今,老子的原著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不論是時下通行的《道德經》版本,還是帛書版的《道德經》,抑或學術界公認的其它版本的《道德經》,都經歷了後人無數次增、刪、改、補,其內容和思想跟老子的原著相去甚遠。而戰國竹簡版《道德經》雖說較為貼近老子的原著,卻又因為殘缺太過嚴重,也不足以反映原著的全貌。時至今日,不論哪一個版本的《道德經》,對於『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樣一句簡單的話,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註解。
「老子體察人和草木的生死,結合它們生時柔弱、死後僵硬的狀態,得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結論,單從邏輯上來看,老子無疑犯了一種『倒果為因』的錯誤——他把事件的結果當作了原因,把原因當作了結果,顛倒了其中的因果關係。須知,人和草木都是活著的時候,形體才能柔軟,而不是因為形體柔軟就能活著,活著才是『因』,形體柔軟才是『果』;人和草木都是死亡之後,形體才變得乾枯僵硬,而不是因為形體僵硬才死亡,死亡才是『因』,形體僵硬才是『果』。
「照理說來,老子本該循因導果,直截了當地說:『生者柔弱之徒,死者堅強之徒。』譯成現代白話就是:動植物活著的時候,與之伴隨的是形體的柔軟;動植物死亡之後,與之伴隨的是形體的僵硬。可他偏要倒果為因反而言之,放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言論,這話直譯過來,那就是『堅固剛硬的物質都是死亡凋零的一類,柔軟脆弱的物質都是具有生命的一類』,稍作引申,那就是『堅固剛硬的事物都是死氣沉沉的一類,柔軟脆弱的事物都屬生機勃勃的一類』,這種毫無邏輯的結論,如何經得住推敲?這世上柔軟脆弱的事物不知凡幾,如自然界的空氣、雨水,人類的食物、衣物,動物身上的毛髮、皮屑,乃至腐爛的動植物遺骸,哪一樣不是柔弱的物質?它們何來生命、生機可言?
「再退一步,若將『死』字引申為『毀滅』,『生』字引申為『保全』,那麼老子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堅固剛硬的事物都容易折損毀滅,柔軟脆弱的事物都容易保全留存』。這樣的觀點照樣經不住推敲。想想自然界常見的菜花、樹葉、茅草,夠不夠柔弱?可它們一撕則裂、一揉則碎、經霜則枯、落地則腐,哪裡容易保全?反之,同樣在自然界,大樹的樹幹夠不夠剛硬?可它拳打不爛、腳踢不斷、經霜不枯、遇雪不倒,哪裡容易毀滅?再看非生命物質:同樣是紙質物品,柔軟的報紙一戳則破,而堅硬的板紙卻耐折耐壓;同樣是塑料製品,柔軟的塑膠袋一撕則爛,堅硬的塑料桶卻耐磨耐刮。由此可見,所謂『剛強之物容易損毀,柔弱之物容易保全』,純屬一派胡言!
「那麼到底如何詮釋『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句名言,才算得上正解?這就需要深入了解老子究竟在傳達怎樣一種世界觀,而要了解老子的世界觀,首先就要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究竟是何物。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論述的『道』,是一種先於天地而生的事物,它無形無象,不死不滅,既神秘莫測,又無所不在,它設計和創造了宇宙萬物,又掌控了宇宙運行的一切規律。後世諸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楊振寧都堅信整個宇宙及宇宙中所有規律都是精心設計的產物,這背後存在一位掌控一切的總設計師。牛頓把這位宇宙總設計師稱為『上帝』,愛因斯坦把這位宇宙總設計師稱為『神』,楊振寧把這位宇宙總設計師稱為『造物者』,而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則把這位宇宙的總設計師稱為『道』。
「老子通過體察世間萬物的生滅輪迴、推究世間萬事的沉浮變遷,發現『道』就是通過萬事萬物的運轉變化來推動宇宙的運行。他又進一步發現,世間越是柔軟、脆弱、細微的事物,就越具備變化的活性,越容易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運轉變化。故而他老人家在《道德經》中發出一句振聾發聵的吶喊:『弱者,道之用也。』柔弱,才能真正發揮『道』的作用。而堅固、剛硬、龐大的事物,往往已經定型定位,不易運轉變化,自然就體現不出『道』的作用了。
「舉例來說,質地柔軟的布料,可以隨意摺疊變化;而堅硬的鐵板,卻無法摺疊翻卷。柔軟的繩索,可以隨意伸縮變化;而堅硬的木棍,卻無法伸縮延展。柔軟細膩的泥土,可以隨意揉捏變化,塑造千奇百怪的形態;而結實堅硬的頑石,卻無法揉捏按壓,只能保持始終如一的形狀。柔軟纖弱的草本植物,死後最容易腐朽變質,快速進入生態輪迴;而粗壯堅硬的木本植物,死後也只是花葉部分能夠速朽,其枝幹卻能經年不腐。
「又如人類和動物都需要攝入食物維持生命,食物越是細碎柔軟,就越有利於咀嚼、吞咽、消化、吸收。其中咀嚼和吞咽,涉及食物在物理上的形變;消化和吸收,涉及食物在化學上的質變。不論形變也好,質變也罷,總之食物越是柔細,越有利於運轉變化。
「而原本堅固剛硬的事物,性質一旦轉為柔軟細弱,便能激發其變化的活性。譬如地底下堅硬的鐵礦,一旦熔化成柔軟的鐵水,便能澆鑄出形態各異的勞動用具;深山中堅硬的巖石,一旦煅燒成柔細的石灰,便能配製成功效各異的建築用料。龐大堅固的高牆廣廈,只有推倒砸爛,方能重建新樓;根深蒂固的遺風舊俗,只有腐朽弱化,方能重塑新風。
「再看生物世界,人類和動植物在生長發育階段,形體越是柔弱、纖細,就越有生長變化的餘地;一旦發育成熟,形體變得剛強、粗壯,也就漸漸停止了生長變化。當人類和動植物死亡之後,遺體會經歷一段短暫的僵硬狀態,待到它們進入腐爛變質的環節,遺體又會恢復柔弱的狀態。
「又如人類社會,任何一項規章制度,只有具備一定的柔性管理空間,運作起來方能靈活變通;倘若一味剛性操作,勢必造成管理死板、制度僵化的後果。在為人處世方面,越是性格柔順的人物,越能靈活變通;越是個性剛強的人物,越不懂變通從權。
「綜上所述,無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越是柔軟、脆弱、細微的事物,可塑性越強,變化的餘地也就越大;越是堅固、剛硬、龐大的事物,可塑性越差,變化的空間也就越小。由此可知,老子所謂『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真正的含義是:堅固剛硬的事物,都是充滿惰性、不易變化的一類;柔軟纖弱的事物,都是充滿活性、易於變化的一類。
「通觀《道德經》全文,深入研究其核心思想,老子之所以崇柔抑剛、崇弱抑強,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發現柔弱細微的事物可塑性強,具備隨緣而變的活性,能夠有效地實現『道』的作用。而剛強龐大的事物可塑性差,不利於變化運轉,故而無法體現『道』的作用。倘若世間萬事萬物都保持剛強穩固、不變不朽的狀態,還談什麼發展變化?譬如人類和動植物死亡之後,遺體永遠保持僵硬不腐的狀態,那麼如何能夠實現生態的輪迴?又如何能夠實現物質的循環?
「洞悉了此中關竅,自然也就清楚,在老子的世界觀裡,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發展變化,而變化的關鍵在於事物具備柔弱的性質。因而在《道德經》的術語當中,有時『堅強』一詞代表『僵化不變』,『柔弱』二字代表『靈活善變』,所謂『柔弱勝于堅強』,並不是指弱者戰勝強者,而是指事物『靈活善變』的性質勝過『僵化不變』的性質,僅此而已。」
令華公這番論述廣博精深,卻又深入淺出,使鋒爺心竅大開,連連點頭稱善。但鋒爺心底仍有疑團未解,便又問道:「按您老對《道德經》的解讀,柔弱的事物善於變化、不易保存,剛強的事物不善變化、易於保存。然而古代學者文人研究《道德經》所得出的結論恰好與此相反,他們認為剛強的事物容易折損,柔弱的事物才容易保存,並留下一個口耳相傳的典故:人到老年,原本剛硬的牙齒最容易鬆動脫落,而柔軟的舌頭卻能留存口中,以此說明『剛者易折,柔者易存』,這番道理是否可取?」
令華公搖頭道:「這種典故,不值一哂。人體新陳代謝,自有其內在規律,身上各大器官和組織,既不因柔軟而存,也不為剛強而折。牙齒的鬆脫,並不是因為它剛硬;舌頭的留存,也無關它的柔軟。你不妨想想,比舌頭更為柔軟的頭髮,為何不能在人身之上長存永固?這世上多少人年紀輕輕就飽受脫髮之苦?
「不唯人類,自然界其它生物也不外如此。你看那山中樹木,一到秋冬季節,柔軟的樹葉紛紛枯萎凋落、腐爛成泥,而堅硬的枝幹卻能經霜傲雪、挺立不倒。你再想想那些披毛戴角的動物,它們身上最容易脫落的,恰恰是柔軟至極的毛髮;最容易保存下來的,偏偏是堅硬無比的犄角。當動物的生命隕落之後,遺骸最容易腐爛解體的部分,莫過於柔軟的皮膚和血肉;而最容易保存下來的,恰恰是它們堅硬的骨骼。所以古人據此造出一個詞語,叫作『風骨長存』,而不是『風皮長存』、『風肉長存』。
「再推而廣之,不唯生物界,非生物界同樣如此。你看那砌牆的磚頭,前身不過是柔軟的黏土,經過烈火煅燒成型,化作質地堅硬的建材,用於蓋樓鋪路,可經歷百年風雨而不朽。至於山中巖石、地底化石,那更是萬古長存的剛硬之物。此外,就連人類使用冰箱冷庫保存食材,也要將食材儘量凍僵凍硬,才能使其保存的時間更為長久。從以上這些例證來看,不論是形變還是質變,越是柔弱的物質越容易產生變化,越是剛硬的物質越容易保持原狀。可見『柔者易變,剛者易存』才是普遍真相。」
令華公這一番詳細透徹的解說,又令鋒爺豁然開朗,嘆服不已。但過了半晌,鋒爺又道:「您老所謂『剛者易存』的結論,確是真知灼見。然而另一方面,『剛者易折』也是不爭的事實。老子也在《道德經》上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軍隊過於強大,往往容易窮兵黷武,以致自取滅亡;樹木過於強壯,往往容易招風惹雨,最終慘遭摧折。所以做人也好,做事也罷,一旦強勢過了度,就容易招致毀敗,倒不如收斂鋒芒,保持柔弱的狀態。」
令華公連連搖頭道:「你所舉出的事例,並不能說明『剛者易折』,只能驗證『過剛易折』的道理——事物因為過度剛強導致折損毀敗。然而,『過度剛強』錯不在『剛強』,錯在『過度』,你只需剔除『過度』這個因素,選擇『適度剛強』即可,又何必捨棄剛強選擇柔弱?正如一個人太過善良,就容易受人利用和欺負,那麼選擇適度善良即可,又何必捨棄善良選擇兇惡?
「事實上,所謂『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並非老子原著上的文句,而是後人在原句的基礎上竄改而得的偽句。老子原著上寫的是『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後世研究者死摳字眼、斷章取義,對原句作出如下理解:軍隊一旦強大就不能克敵制勝,樹木一旦強壯就容易受損折斷。這是什麼混帳邏輯?簡直狗屁不通!
「於是研究者又嘗試將『強』字理解為『過度強盛』,將『勝』字理解為『承受』、『禁受』,那麼原句的含義就是『軍隊過於強大,國力就不能承受;樹木過於壯盛,就容易遭到砍伐摧折』,如此翻譯,看似有幾分道理,但終究不免牽強。於是研究者經過推敲鑽研,將原句竄改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並強行作出解釋:軍隊過於強大,就會因為消耗過度而致滅亡;樹木過於壯盛,就容易遭到人類砍伐摧折,或是被自然界的風雨摧折。不得不說,這樣的竄改和曲解,完全背離了老子的本意。
「我不妨再做一次強調,在《道德經》的術語當中,有時『堅強』一詞代表『僵化不變』之意。而『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這一言論,跟『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出自同一個章節,其中的『強』字絕不是『強大』、『強盛』之意,而是『僵硬』、『僵化』之意。如此一來,老子所謂『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的本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戰場用兵思維僵化,不懂靈活變通,就不能克敵制勝;山中樹木死亡之後,變得乾枯僵硬,就容易受損折斷。
「後世研究者之所以將其中的『強』字理解為『強大』,都是因為斷章取義,剝離了原句跟整個章節的聯繫。且看《道德經》中原句所在的整個章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細微處上。』
「人類死亡之後,屍身在短時間內會變得僵硬,這裡老子用『堅強』二字表示僵硬;草木死亡之後,枝幹在短時間內同樣變得僵硬,老子又用『枯槁』二字表示僵硬,並由此得出結論『堅強者死之徒』,意思是固化、僵硬的事物都是一團死氣、沒有活性的一類。接下來老子又進一步舉例論述:『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句中特意用了關聯詞『是以』二字,可見『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這句話具有承接上文的作用。
「既然它承接上文,那麼毫無疑問,句中的『強』字,就跟上文中『堅強』的『強』字含義相同,都是『僵硬』、『固化』之意。倘若將句中的『強』字曲解成『強大』,那麼『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這句話如何承接上文?上下文如何銜接貫通?上文分明在強調事物僵化不變的危害,下文卻在表達事物過度強大的危害,上下文之間,豈有如此狗屁不通的邏輯關係?
「整個章節最末一句『強大處下,柔弱細微處上』,其中的『強』字也是『僵硬』、『固化』之意,與之對應的反義詞彙是『柔弱』;『大』字則是『龐大』、『臃腫』之意,與之對應的反義詞彙是『細微』。故而此處的『強大』二字,指的是『僵硬龐大』,絕不是後人理解的『強壯盛大』。
「由此可知,整個章節從頭到尾,老子都在闡述事物僵化不變的危害,而不是宣揚什麼『剛者易折』、『強者易毀』的理論。」
令華公這一番鞭辟入裡的分析,又令鋒爺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但鋒爺稍作沉吟之後,又道:「弟子還有一個疑問,跟自然界物種的強弱有關。有專家研究認為,越是體型龐大、體格強壯的物種,越容易面臨種群的消亡問題。像恐龍那樣的龐然大物,一度強大到稱霸地球,可正因為過於強大,當地球災難降臨,它們逃無可逃,避無可避,最終慘遭滅頂之災。與此相反,跟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諸多弱小生物,如烏龜、蛇類、蜥蜴、鱷魚等動物,當天災降臨時它們能夠避居洞穴之中,得以倖存下來,因而這些動物的種群一直延續至今。
「此外,在現存的動物之中,像老虎、獅子這類兇猛強大的野獸,偏偏混成了瀕危的保護動物;而羊猴鼠兔、貓狗雞鴨等等弱者,反而沒有滅種絕代的危險。
「以上這兩個例子,能否說明『強者易滅,弱者易存』的道理?弟子記得,老子也在《道德經》上提過『強梁者不得其死』這樣一句警告,意思是強大兇橫之徒,往往死無其所。可見老子也是一心反對強大,稱揚弱小。」
令華公聽罷鋒爺這番論述,忍不住笑道:「世間豈有『強者易滅,弱者易存』的道理?這明顯是違背常識的論調!老子作為一代智聖,又怎麼會向世人傳遞『反對強大、稱揚弱小』這樣一種價值取向?這明顯是違反常理的論調!
「自然界物種的滅絕,既有來自外界的客觀原因,也有來自物種本身的主觀原因。如你所言,恐龍滅絕的客觀原因是天災巨變,但將主觀原因歸結於恐龍的強大,卻過於簡單粗暴。早有研究結果表明,在恐龍滅絕的同時,地球上至少有75%的生物種類也統統滅絕,無數比恐龍弱小的動物、植物、微生物,都跟恐龍一道同歸於盡。你所列舉的龜、蛇、蜥、鱷幾種爬行動物,也滅絕了一半以上的亞種,少數亞種能夠倖免於難,原因也頗為複雜,並不僅僅因為它們本身弱小。
「再說你列舉的鱷魚,哪裡算得上弱小生物?恐龍時代的鱷魚,也屬大型爬行動物,它們體型既大,體格又強,為何沒能像恐龍一樣滅絕?相反,在恐龍族群之中,也存在不少體型小巧的亞種。現有的考古研究表明,在整個中生代,總共活躍著20多種小型恐龍,其中又有將近10種袖珍型恐龍。這類袖珍恐龍,即便成年之後,體長也不過幾十釐米,體重更不過區區數百克,個頭大小還比不上普通的雞鴨。然而這些小巧玲瓏的恐龍,最終不也逃不過滅絕的厄運?可見在天災巨變之下,物種滅絕與否,跟其體型大小、體格強弱,並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
「而老虎、獅子混成瀕危物種,主觀原因是它們繁殖能力太弱,客觀原因離不開人類早期的濫捕濫殺,跟它們本身是否強大並不相關。自然界數以千計的瀕危物種,其中既不乏花草樹木,也不缺鳥獸魚蟲,只因它們本身繁殖能力太弱,一旦生存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是遭到人類過度採伐、捕殺,便容易陷入亡族滅種的危機。單以動物而言,如世人所熟知的麋鹿、朱䴉、大鯢、玳瑁、白鰭豚、金絲猴、藏羚羊、大熊貓等等動物,既稱不上兇猛,也談不上強大,然而它們的瀕危程度,卻比兇猛強大的獅虎更為嚴重。
「至於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強梁者不得其死』,並非反對強大,而是反對逞強施暴、恃強凌弱,為此他老人家又針對強勢者提出了『守柔』的倡議。所謂『守柔』,就是告誡那些強勢人物,要保持柔弱不爭的姿態,要懂得讓利於弱者,如此整個社會才能實現強弱平衡、和諧穩定的理想——這又涉及到《道德經》另一大核心理論:平衡公正。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大聲疾呼:『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上天的法則,就是要減損富饒有餘的事物,補益貧瘠不足的事物,使世間萬事萬物達到一種相對均衡、平等的狀態。他又進一步感嘆說:『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類社會的世俗法則,卻是盤剝貧苦大眾,供奉富餘之輩,以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故而治理天下的聖人,必然要損富濟貧、抑強扶弱、裒多益寡、以盈補虛,如此才算遵奉天道。
「在人類社會,那些佔據了相對優勢地位的強者、攫取了大量優質資源的貴族,倘若他們不懂回饋社會、施恩於眾,反而一味欺壓、盤剝底層的弱者、貧者,那麼終將激化社會矛盾,致使底層民眾抱團奮起反抗,將其推翻打倒。
「老子倡導『平衡公正』的普世價值觀,旨在勸誡世人遵循天道,儘量做到『損有餘而補不足』,絕不可反其道而行。與此同時,他又通過『對立統一』的理論告誡世人:強弱之勢可以相互轉化,強者切不可恃強凌弱,否則弱者一旦逆轉為強者,必將帶來強勢反殺。正如世間最常見的水,看似柔弱無力,然而一旦匯聚成滔滔巨流,必能攻堅破強所向披靡。」
令華公這番話剛一說完,鋒爺便雞啄米似的點頭不已。但他稍作思索後,又抖出了下一個疑問:「關於剛強、柔弱之辯,今人還有這樣一則寓言:山中的大樹和小草比能耐,彼此都認為自己厲害,誰也說不服誰,這時一陣暴風肆虐而至,剛強的大樹只知道迎風挺立,結果被攔腰折斷,而柔弱的小草懂得隨風起伏,雖然最終也有所損傷,卻能保全生命——這個寓言證明柔弱的小草勝過了剛強的大樹。再以人類為例,這世上男人的體格普遍陽剛強壯,女人的體魄普遍陰柔嬌弱,所以在世界範圍內,女性的平均壽命普遍高於男性。對於以上兩個『柔弱者易存,剛強者易亡』的例子,又該如何反駁?」
令華公哈哈笑道:「你所謂『柔弱者易存,剛強者易亡』的兩個例子,前者是流於片面的偏見,後者是流於表面的假象。先說草木相爭這個寓言。為何寓言作者要拿草和樹在暴風中的存滅,來論證彼此的優劣?顯然,作者有意選取了暴風這樣一種對草危害小、對樹危害大的特定條件,以此論證『草比樹強』的觀點——這樣的觀點就是流於片面的偏見,也叫『選擇性偏見』。正如有人拿魚類的強項和人類的弱項來作對比:魚類身入江河湖海,能夠自由遨遊;人類落入江河湖海,卻有溺水身亡的危險——由此得出『魚類比人類強大』的結論,這就是一種選擇性的偏見,也是一種強詞奪理的詭辯。
「事實上,對於枝繁葉茂的大樹而言,最容易遭受暴風雨摧折的部位,莫過於它們柔弱的枝葉;而最能抵抗風雨侵襲的,恰恰是它們強壯的樹幹。你不見那些城市的綠化區域,每當狂風暴雨過後,滿地儘是殘枝敗葉?即便那些被狂風攔腰折斷、連根拔起的大樹,也是受到了枝葉的拖累。倘若將大樹的枝葉修剪乾淨,只留下粗壯的樹幹,狂風如之奈何?可見柔弱的枝葉容易招風惹雨自取其禍,而強壯的樹幹卻能頂風冒雨屹立不倒,兩相對比,不就驗證了樹幹強於枝葉、剛強勝於柔弱的道理?
「就算回到草木相爭這個話題中來,我只需給草和樹換一種特定條件,照樣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試看這樣一個例子:一群受驚的牛羊在原野上狂奔,其足跡所到之處,地面上那些纖細柔弱的小草被踐踏得死傷狼藉,而挺立在原野的那些大樹,因為粗壯剛強,牛羊不敢衝撞,最終安然無恙。這個例子不也能驗證大樹強過小草、剛強勝過柔弱?
「再說人類的壽命問題。男女壽命有別,這跟他們體格的剛強和柔弱並不存在因果關係。所謂『剛強者命短,柔弱者壽長』,不過是流於表面的假象罷了。只因『柔弱』和『剛強』詞性相反,故而女性柔弱的形象和男性剛強的形象兩相對比,容易給人造成認知上的反差,當世人發現女性平均壽命高於男性,想當然地就認為這是柔性體質戰勝了剛性體質。
「這就好比一個三歲小孩看到摩託車跑得比自行車快,而摩託車的車身又比自行車大,於是天真地認為:摩託車比自行車跑得快,是因為它的車身比自行車大。只因摩託車和自行車一大一小,容易給孩子造成認知上的對比反差,當孩子看到『大』的摩託車跑得快,『小』的自行車跑得慢,自然就容易產生誤判,以為車身的大小決定了兩者的速度。殊不知,這一切不過是想當然的錯覺罷了。
「那麼男性的平均壽命為何普遍低於女性?從世衛組織最新的研究結果來看,這跟男性染色體的缺點、體內雄性激素的分泌、新陳代謝的速度等因素有關。自然界不少雄性動物,其平均壽命低於雌性,道理與此相同。拋開以上基因層面的不利因素,在人類社會,男性還要承擔絕大多數高強度的體力活,從事絕大多數高風險的工作,加之男性常被菸酒傷身,退休年齡又普遍高於女性,種種不利因素疊加,其平均壽命低於女性,也就不足為怪了。
「若將生物壽命的長短歸結於體格的剛柔,認為體格剛強者壽命偏短,體格陰柔者壽命偏長,那麼如何解釋植物的壽命?自然界凡是形體剛強的木本植物,幾乎都能活幾十上百個春秋,不少古樹甚至具有數千年、上萬年的壽命;而柔弱的草本植物,多數只能活一年半載。這正是:大樹剛強,萬壽無疆;小草柔弱,春榮秋歿。若將植物壽命的長短與形體的剛柔扯上關係,豈不是也能得出『剛強者長壽,柔弱者短命』的結論?」
令華公這一番精闢入微的論述,又一次解開了鋒爺心底的疑團。鋒爺欽服之餘,又思索再三,終究還是心存疑惑,便又對令華公說道:「弟子認為,『柔弱戰勝剛強』的理論雖然經不住推敲,卻也不是毫無根據的胡說八道,畢竟這世上多少還是存在一些『柔能克剛』的現象。例如自然界的蟒蛇,就能憑藉柔軟的身體絞殺強壯的獵物。據新聞報導,在某些熱帶水域,常有蟒蛇絞殺皮堅骨硬的鱷魚,這難道也不算『以柔克剛』?」
令華公笑道:「你只知道蟒蛇能獵殺鱷魚,怎麼就不知道鱷魚也能獵殺蟒蛇?若蟒蛇獵殺鱷魚是『以柔克剛』,鱷魚獵殺蟒蛇豈不是『以剛克柔』?」
鋒爺不由一愣,驀然想起,鱷魚獵殺蟒蛇也是自然界的常態。只聽令華公又道:「無論『以柔克剛』也好,『以剛克柔』也罷,本質都是『以強制弱』。若是柔勁明顯大於剛勁,則柔能克剛;剛勁明顯大於柔勁,則剛能克柔,故而兩者的本質都是『強大戰勝弱小』。你不妨再想想,蟒蛇能靠身體纏繞來絞殺獵物,其它小型蛇類,身體同樣柔韌,為何就學不到蟒蛇這一手殺招?」
鋒爺又是一愣,低頭思索了片刻,才道:「大概因為蟒蛇體型龐大,正好能利用身體優勢發揮纏絞的力量,其它小型蛇類,身體的纏絞力量不足,自然無法靠這一招捕獵了。」
令華公點頭道:「蟒蛇之所以能靠身體絞殺獵物,得益於它體型龐大、體格粗壯,而非體質的柔韌。若蟒蛇體質不夠柔韌,不足以纏繞獵物,則必然會進化出其它強大的捕食技能——可見柔韌並不是蟒蛇的立身之本,強大才是它真正的生存之道。作為一種肉食性動物,蟒蛇會根據自身體型的大小、實力的強弱來確定捕獵的範疇。能夠捕殺成年鱷魚的蟒蛇,必然體型巨大,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王者,這類巨蟒捕殺鱷魚,全憑實力碾壓,這難道不是『以強制弱』的又一大鐵證?
「反之,體型龐大的鱷魚,也屢屢捕殺幼小的蟒蛇,同樣體現了『以強制弱』之道。自然界但凡肉食性動物,上至老虎、獅子這類高智商猛獸,下至螳螂、瓢蟲這類低等級昆蟲,在捕食獵物時,都知道專挑弱者下口。可見『以強制弱』之舉,完全出於動物的本能,無關物種差別,也不分智商高下。唉,連動物都明白『以強制弱』的道理,人類卻要反其道而行,妄言什麼『柔弱勝剛強』,這是何等荒謬的理論!」
令華公這一番開示,又令鋒爺如撥雲見日,深受啟發。但只過了片刻,鋒爺又提出一個疑問:「按您老的觀點,『剛強』戰勝『柔弱』才是真理。然而弟子發現,當事物柔弱到了極致,似乎又不懼剛強的威脅了。以水為例,作為天底下最柔弱的物質,它幾乎是無敵的存在,世間任何利器和硬物,都不能傷它分毫。古人說:『抽刀斷水水更流。』不論鋼刀如何鋒利、如何剛硬,終究對它無可奈何,不知這是否跟它柔弱到極致有關?」
令華公笑道:「要論天底下最柔弱的物質,只怕還輪不到水。風這種物質,不就比水更為柔弱?風,古人又叫做氣,也就是空氣。俗話說:『鋼刀再利,劈不斷流水;拳頭再硬,砸不碎空氣。』水和空氣不懼利器和硬物的攻擊,並非因為它們形質柔弱,而是因為這兩者都屬於流體。眾所周知,在常溫常壓下,水和空氣一為液體,一為氣體,都是典型的牛頓流體。同一種流體,只要相互接觸就能融合,故而根本不存在『破碎』的概念。
「但凡學過中學物理,就清楚這樣一個常識:不論是液態的水,還是氣態的風,它們的分子都是無序排列,沒有固定不變的位置,每一個分子都能自由移動,去往任何能去的空間。因而水和空氣就算被外物強行切入,也不可能產生裂縫,因為一有裂縫,那些自由移動的分子瞬間便會蜂擁而至,將裂縫填滿——這就是水和空氣割不斷、砸不爛的原因所在。其它非牛頓流體,如泥漿、油漆、蜂蜜、果汁、牛乳、醬料、稀飯、肉糜等物,同樣具備割不斷、砸不爛的特質。
「至於固體物質,其分子的排列,緊密而有序,每一個分子都有相對固定的位置,因而這些分子只能在極小的空間內來回振動,卻不能自由移動。當固體物質破裂之後,哪怕只有極其微小的裂縫,對裂縫兩邊的分子來說,也無異於一道鴻溝,而固體的分子本來就不能自行移動,分子之間又因為這道鴻溝無法形成有效的引力,因而兩邊的分子只能隔『溝』相望,無法移動過來填補裂縫,破裂的物體自然也就無法融合了。哪怕是麵團、黏土、橡皮泥之類混有水分、粘性較強的固體,一旦破裂開來,也無法自動融合,只有藉助外力的幫助,方能再度融為一體。
「由此可知,只要是固體物質,就有破裂的風險;而液體和氣體由於具備自動融合的功能,自然也就不存在破裂的可能性——這顯然跟它們形質的柔弱並不相關。否則,固態物質之中,也有千千萬萬的柔弱之物,何以不能像水和空氣一樣砸不爛、割不斷?譬如自然界那些鮮花、嫩草、樹葉、禾苗、棉絮、柳條等物,人類食物當中的米飯、麵條、豆腐、蒸蛋、糕點、果凍等物,生活用品當中的衣服、被褥、毛巾、襪子、窗簾、桌布等物,乃至塑膠袋、尼龍繩、泡沫盒、衛生紙、橡皮筋、水晶泥等物,哪一樣不是柔軟、脆弱的物質?又有哪一樣砸不爛、割不斷?」
鋒爺聽罷令華公這番有理有據的分析,心下不得不服。只聽令華公嘆了口氣,又道:「當年我研讀《道德經》一書,看到老子說出『天下莫柔弱於水』那一句,我便知道他存有一定的私心。以老子的大智大慧,他難道不知道風這種物質比水更為柔弱?跟水相比,在體積相等的條件下,風的質量更輕,質地更柔。而風一旦集聚成勢,形成暴風、颶風,足可以拔山倒樹、摧房毀屋,這跟江河之水衝破山石、洪澇之水衝垮建築何其相似?哪怕是柔弱的微風、輕風,也具備可怕的侵蝕力,巖石的風化、風蝕,不就是風的傑作?這跟流水腐蝕山石、滴水穿透巖石,難道不是異曲同工?老子作為體察萬物的聖人,他自然知道風比水更為柔弱,也清楚風跟水一樣具備攻堅破強的能力,可他為什麼不說『天下莫柔弱於風,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此外,老子又在《道德經》上說:『上善若水。』世間至高至善的德性,就像水的性質一樣。在通行版《道德經》中,這句話完整表述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因為水滋潤了世間萬物,卻從來不圖回報,更不與萬物爭高下,故而說它是上善之物。
「而帛書乙版《道德經》中記載的是『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為何說它『有爭』?因為水是一種見縫就鑽、見孔就入的物質,當它流經萬物表面時,每一個細微的水滴都會積極主動、爭先恐後地進入萬物的孔竅之內,萬物因此得到滋養,再也離不開水的懷抱,因而淪為水的附庸。這正如聖人治理天下,必然積極主動地為天下百姓謀利造福,百姓蒙受了聖人無盡的福澤,再也離不開聖人的治理,於是紛紛歸附到聖人治下。
「不論《道德經》原文是『利萬物而不爭』,還是『利萬物而有爭』,總之老子把水奉為上善之物,又一次選擇性地忽視了風的存在。風作為空氣來說,支撐了世間無數生命最基本的呼吸作用,不也跟水一樣能夠普惠萬物?倘若老子的原文是『不爭』,那麼風又何嘗不是無私無欲,不與萬物爭長短?若老子的原文是『有爭』,那麼風又何嘗不是一種無縫不鑽、無孔不入的物質?何嘗不會積極主動地進入萬物的孔竅之內,使萬物離不開風的懷抱?
「事實上,將水和風利養萬物的條件作一番對比,則風的優勢展露無遺。想想人類要利用水資源,還要挖地鑿井、修壩建渠,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動植物在自然狀態下也能享用水資源,然而一旦遇上天災大旱,若沒有人類的幫助,就有可能幹渴而死。而風作為呼吸所需的空氣,人類和動植物都能直接受用,無需付出任何成本或代價。再者水資源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嚴重失衡,往往一個地域洪災肆虐,另一個地域卻旱魃橫行;即便同一地域,在不同季節,也是旱澇不均,盈缺不一。相對而言,空氣資源的分布就均衡得多,空氣對萬物的利養化育作用,更能體現平衡、公正、不偏私、不厚此薄彼的原則。而『平衡公正』恰恰又是《道德經》所宣揚的核心思想之一。
「由此可見,風比水更加易得易取,風對萬物的作用無時或缺,風更能體現老子『平衡公正』的思想,可老子為什麼不說『上善如風』,卻偏要選擇水來做代言?
「早在四千多年前,在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這兩個文明古國,就有人把土、風、水三種物質列為世界三大基本元素。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和古印度,又有人將地、水、風、火列為物質世界四大元素。可見在上古年代,世人就把風和水看作同等重要的物質。而老子大約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中國的春秋時代,他作為體天格物的一代智聖,難道認識不到風的重要性?就算他體察不到植物需要呼吸空氣,難道還認識不到人和動物需要呼吸空氣?倘若老子連呼吸之氣的重要性都認識不到,那他連常人都不如,又如何配得上『聖人』的稱呼?
「除去能為生物提供最基本的呼吸之氣,風又可以助水行船、助火生威,種種妙用,難以盡述。事實上,老子在《道德經》上說過『飄風不終朝』這樣一句飽含哲理的話,他還把天地比作一個巨大的風箱,可見他對風這種物質有著清晰的認知。然而除此以外,老子再沒有發表過跟風相關的片言隻字,更沒有說過任何跟風相關的褒揚之語。相比於他對水的至高讚譽,風在他眼裡可謂毫無分量。這就怪了,為何老子一再棄風於不顧,偏要選擇水來做代言物?」
令華公說完最後一句話,用飽含期許的眼神看了看鋒爺,意在徵詢鋒爺的看法。但鋒爺當時張口結舌,一句也答不上來。令華公見他一臉茫然,又哈哈一笑說:「我要是《道德經》的作者,也會把風晾在一邊,只選擇水來做代言。這其中的道理,說破了也不難理解。其一,在自然條件下,水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動,一直流到地勢最低洼之處,這一形象特別契合老子『處下』的思想;風則不然,它既能從高處吹向低處,也能從低處吹向高處,來去無蹤,飄蕩不定,這樣的形象跟『處下』的思想實在關聯不上。
「其二,風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它無形無象,不可捉摸,通常只有在它流動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而水則是一種觸目可見的物質,它的形象可以清晰地印入人的腦海,當水被盛入杯盤、盆桶之中,或是積蓄在池塘、湖泊之內,那種靜止不動、波瀾不驚的狀態,就像一個安靜守分的處女——這一形象又特別契合老子『守雌』的思想。
「天底下還能找出比水更為形象生動、更適合代言道家思想的物質嗎?故而,老子明知道風比水更為柔弱,可他出於對水的偏愛,非要說水才天底下最柔弱的物質;明明知道風也能普惠萬物,況且風比水的取用成本更低,風更能體現他『平衡公正』的思想,但他偏偏只承認水才是上善之物——這顯然是出於私心所做出的選擇。不得不承認,老子是一位超然於物外的絕世高人,然而他終究是人不是神,是人就免不了存在私心,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後世學者研究老子《道德經》,大多生吞活剝淺嘗輒止,他們堅信柔弱之水能夠攻堅破強,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水的體量問題。須知江海之水之所以能量無窮,暴雨洪水之所以能泛濫成災,都不是因為水質柔弱,而是因為水的體量巨大。流水要腐蝕山石,滴水要穿透巖石,那都要經歷漫長的歲月,最終同樣需要消耗巨大體量的水資源。一言以蔽之,水只有在體量足夠巨大,足以碾壓它的攻擊對象時,才具備相應的破壞力,這恰恰證明只有強大才能擊敗弱小,而不是柔弱能戰勝剛強。
「人世間最難為之事,莫過於改造他人的思想和認知。古人解讀《道德經》,得出『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結論,千百年來以訛傳訛,這一結論早已深入人心,不可動搖。如今想要世人摒棄成見、重塑新知,不啻登天之難!縱然你條分縷析、一清二楚地指出世人認知上的謬誤,他們總要竭盡全力、不死不休地反駁;不論你論據如何充分,論證如何嚴密,他們總能從各個奇葩刁鑽的角度發起抗辯,至死都要維護心底的成見。人心如此冥頑,又豈能奢望他們棄偽從真?」
令華公這一番精闢深邃的言論,徹底刷新了鋒爺固有的認知,當時鋒爺內心那份震撼,委實無法用言語形容。
這一番宏論過後,只見令華公深深吸了口氣,仰頭閉目,似乎又陷入了沉思。過了好半晌,才見他緩緩睜開眼來,一字一板地對鋒爺說道:「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只有『弱肉強食』這一條法則,才是永恆不變的規律,這也是最殘酷的事實真相。所謂『弱國無外交,弱人無社交』,這是對現實社會最為生動的寫照。
「一個人本身實力強大,卻能保持柔弱低調的姿態,那才符合老子知雄守雌、知強守弱的處世哲學。然而決定一個人生存狀態的因素,終究是他強大的實力,而不是他柔弱的姿態。若沒有強大的實力做後盾,就算保持柔弱也免不了受人欺凌。試看國內國外,多少家庭暴力、校園霸凌事件當中,受害者不都是缺乏對抗暴徒的實力和勇氣?他們越是表現出一副柔弱、低下的姿態,越是選擇躲避、退讓、妥協、不爭的策略,就越容易受到施暴者肆無忌憚、變本加厲的欺凌。可見擁有強大的實力才是重中之重,至於能否保持柔弱的姿態,那又另當別論了。
「而武術技擊之道,也只有『以強制弱』這一條真理。一個人學武練功,若只是為了健身和養生,那麼其拳術理念以『柔』、『靜』、『慢』、『松』、『輕』、『穩』等特色為主,倒也合乎情理;然而武術畢竟以技擊為靈魂,能在實戰中克敵制勝才是王道,這就要求在打法上務必以『剛』、『猛』、『快』、『狠』、『巧』、『靈』等風格為主。在武術技擊領域,任何『柔弱勝剛強』的理論,都是不折不扣的屁話!」
鋒爺一面點頭,一面接口說道:「技擊實戰當中,『以柔克剛』的說法確實扯淡,然而『以弱勝強』的理論難道也是屁話?常見街頭鬥毆,有些瘦弱單薄的婦女小兒,往往也能出敵不意,擊敗身強力壯的猛男大漢,這難道也不算『以弱勝強』?」
令華公笑道:「婦孺擊敗壯漢,表面看來是『以弱勝強』,然而究其細節,這類婦孺要麼手持利器,要麼集中全力,攻擊壯漢身上最薄弱的部位,這不是『以強制弱』又是什麼?」
這番話又令鋒爺心頭一亮,他略加思索,便覺令華公所言確是事實真相。只聽令華公又進一步開示道:「不論是國內的太極、擒拿,抑或國外的柔道、柔術,其中所謂『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技法,都不過是表面假象罷了。真正親歷實戰,你方能見識到,這些功夫要麼集中勁力攻擊對手腰肋、咽喉、脖頸等致命要害,要麼利用巧技控制對手經脈、關節、穴道等薄弱要衝,凡此種種,無不符合『以強制弱』之道。」
鋒爺除了點頭之外,再也無話可說。接著令華公又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了拓展延伸:「武術技擊,猶如戰場殺敵。技擊之道講究『以強制弱』,戰場破敵又何嘗不然?我軍歷史上諸多出奇制勝的戰例,如毛主席的『四渡赤水』,徐向前的『反六路圍攻』,粟裕在蘇中的『七戰七捷』,若從全局來看,這幾大戰役無一不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然而深入了解其中細節,你便發現,這些戰役下面的每一場戰鬥,都是集中優勢兵力攻擊敵軍最薄弱的環節,說到底還是『以強制弱』。古今中外,多少載入史冊、流傳後世的所謂『以弱勝強』的戰例,大抵與此相仿。
「以中國老百姓最為熟知的三國故事來說,袁曹官渡之戰、魏吳赤壁之戰、吳蜀夷陵之戰,從獲勝一方來看,那都是以弱勝強的戰爭典範。然而仔細分析這三大戰役取勝的關鍵,你便發現,真相恰恰與此相反。
「先說官渡之戰,當年袁、曹兩軍交戰後一度陷入對峙狀態,雙方相持一年有餘,曹軍糧盡援絕,眼見就要被拖垮,關鍵時刻,曹操抓住戰機,親率精兵猛將擊破了袁紹防守最為薄弱的屯糧重地,這才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再看赤壁之戰,東吳的周瑜能夠一戰破曹,是因為他抓住了曹軍不習水戰、士卒多病、後勤困難、人心不齊等諸多弱點,先以詐降加火攻的策略開道,再集中精銳部隊突擊曹軍陣營,這才一舉得勝。最後是夷陵之戰,開戰初期東吳的軍隊節節敗退,後來吳軍統帥陸遜利用吳國的戰略縱深,把劉備大軍拖入崇山峻岭之中,在對方兵力分散、銳氣磨盡、補給不足、地勢不利的情況下,突然集中全力發動強勢猛撲,這才火燒連營反敗為勝。以上三大戰役,對獲勝一方而言,哪一戰不是『以己之強,攻敵之弱』?
「武術上所有招式技巧,都是為了實現『避實擊虛』的目的;戰場上所有兵法謀略,都是為了創造『以強制弱』的條件。赤壁一戰,周瑜為何委派黃蓋向曹操詐降?因為詐降可以使曹軍疏於防備,而防備疏鬆往往會成為一場戰爭中的致命弱點。為何周瑜又選擇火攻破敵?因為火攻可以彌補己方兵力上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強化己方的攻勢。東吳一方所有的戰爭謀略,無一不是為了強化己方實力、弱化敵方力量,從而製造『以強制弱』的戰鬥局面。
「再看我軍歷史上備受推崇、最負盛名的一大破敵方略——『迂迴穿插』戰術。不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是建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在敵強我弱的大環境下,我軍大膽出色地運用『迂迴穿插』戰術,充分發揮機動兵力,通過奪佔敵軍縱深要點、穿插敵軍薄弱間隙,將強勢敵軍分割包圍、化整為零,孤立成若干小股部隊,而我軍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一次次實現了『以強制弱』的戰術打擊,仿佛開掛一般所向披靡!
「由此可知,世間哪有什麼『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戰例?凡所謂『柔弱勝剛強』的案例,要麼是流於表面的假象,要麼是流於片面的偏見,其本質內核,都離不開『以強制弱』這四個字。」
鋒爺歡喜讚嘆不已,自此心中一片澄明,再無疑竇。最後令華公又總結道:「我出道至今四十餘載,縱橫海外三十餘國,遍訪全球數百位名家高手,經歷大小上千次技擊實戰,從未見過世上有哪一門功夫能夠『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凡有妄言『柔弱勝剛強』者,若非皮相之見,必是欺人之談!」
鋒爺徹底心悅誠服,終於認識到恩師令華公果然是一位功參造化、學究天人的武學大宗師。此後鋒爺長伴令華公左右,終日發奮勤學,在武學修為上漸漸進入了一個超邁絕俗的境界。
——《競逐風流》第三十章《剛柔之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