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小說讀後感
2023-10-15 18:13:19 3
《儒林外史》,長篇小說,由清代吳敬梓作。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下面是整理的小說讀後感,供大家閱讀參考。
篇1:《儒林外史》讀後感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汙、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群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
老童生範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範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經」,把範進罵得「摸門不著」。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範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範進中舉的喜報,範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範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
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範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範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著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著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裡,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
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名師點評:《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汙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他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從作者所寫的文章來看,說明作者已經對這部小說有了深刻的理解,從中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就像作者在結尾寫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篇2:《儒林外史》讀後感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範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汙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篇3:《儒林外史》讀後感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在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儒林外史》。教學中需要了解這篇課文的出處及相關的背景介紹,在給學生布置讀名著的任務時,我也隨之認真讀了讀。這次的讀書帶有教學任務去讀,在讀中的思考也是圍繞著教學中出現的相關細節。因為這節課在學校上語文研究課,對這部著作只是粗淺的了解。
在假期中,完全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再次品讀,感受頗深。對於這部清代封建小說,魯迅曾有過如此的評價。「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對於此,但卻也深有同感。「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範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一是立志,二是奮鬥,三是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花卉的名筆。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對於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和官場的黑暗,儒林的墮落.作者感到非常的感嘆和痛心.但作者同時也感到了自己做為一個民間學士,勢單力薄的無奈.對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選擇嘆息多餘激情澎湃的鬥爭.吳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筆寫盡了幾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嘆息,寫盡了作者一個一輩子盼望期許的盛世儒林.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內心共鳴,重尋儒林的那條正潔古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確堪稱經典。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