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綜合性練習(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拓展閱讀民俗)

2023-10-14 05:34:51 3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綜合性練習?走進民俗文化適用學科,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綜合性練習?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綜合性練習

走進民俗文化

適用學科

初中語文

適用年級

初中二年級

適用區域

部編版區域

課時時長(分鐘)

120

知識點

民俗文化、口語交際

教學目標

1.感悟民俗文化,欣賞民俗文化

2.培養學生搜集、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資料的能力,並能發明性地提出個人的觀點看法和建議

3.增強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培養同學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引導同學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歷史、現狀

教學難點

關注民俗文化的未來,增強同學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建議】

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創造並世代傳承的民間文化。作為中學生,要了解民俗文化的歷史和現狀,並引導學生關注民俗文化的未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過程

【教學建議】

導入部分要引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遼闊的中國大地,孕育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許許多多的山嶺、河流、古建築、歷史人物都附著美妙的傳說,飽經風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話語裡卻蘊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今天,我們將走進神奇的陝北,進而放眼古今,感受祖國之美。

知識點1 陝北民俗一窺

【教學建議】

陝甘寧革命老區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她既是黨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的落腳點,又是進行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出發點。這裡誕生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老區人民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犧牲和不可磨滅的貢獻。了解陝北民俗,有助於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陝北地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陝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陝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陝北。

1.鬧秧歌

鬧秧歌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種傳統民間娛樂藝術活動,它起源於北宋時期,在北方屬於一種祭祀活動,又名「陽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產物,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陝北秧歌經過陝北人民千百年來的不斷地創造作與加工,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黃土地上一種特殊的藝術品種,是陝北人民的一份寶貴財富,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的一朵美麗奪目的奇葩。

按陝北舊俗,秧歌一般鬧到正月十五日之後就應該結束了,但現在有部分農村越鬧越上勁,總要鬧到正月二三十日之後才收場,此時的家什舊時由「糾首」(輪流差事,每年一次,每次一至二名,負責一年村內的公共事業),現在由專人來保管,俗稱「壓家什」。從此一年內除了有特殊情況外,誰也不能隨便尋出來亂敲打,這樣一年一度紅火熱鬧的新春秧歌就此落下帷幕。

2.唱民歌

陝北民歌流傳悠久,影響深厚,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大多產生於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風俗性活動中,它的語言樸實,節奏自由,粗礦激昂,奔放豪邁,悠揚動聽,旋律簡單,生動形象,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心裡活動中的詩歌式創作,一般是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地通過加工、整理的一種民間藝術。

陝北民歌是陝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因受人文、歷史、地理、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它反映了陝北人民各個時期心裡活動和思想面貌的藝術表現,是黃土高原這個特定地域內民族文化長期積澱的記錄,是陝北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較高的藝術價值,它以其獨特的旨趣、風格和魅力,直通整個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道山深處。讓我們品嚼生活所賜予的辛酸、甘甜和醇美,喚起人們靈魂深處古老的沉澱,而又有永恆的的感情。

陝北民歌的種類較多,曲調甚廣,從形式上講,有優美抒情的的山歌,深厚寬廣的信天遊,節奏強烈的勞動歌,流利暢達的小調,流傳民間的風俗歌、秧歌、酒麴、榆林小調、二人臺及革命歌等;從內容上講有訴苦的,有愛情的,有歌頌的,是人們中間土生土長的民歌,是生活的見證,歷史的回音。各個時期的民歌都是各個時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陝北民歌人們又稱為是「黃土之歌」

陝北——民歌的海洋,民歌的世界。這一曲曲,一聲聲悠揚動聽的的陝北民歌像奔騰的黃河之水源遠流長,它不僅經久不衰地在陝北這塊神奇的田園中遊蕩,更會響徹中華大地、整個全球。

3.打腰鼓

腰鼓,鼓框用木質成長圓形,兩端小腰部教粗,雙面蒙皮,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民間腰鼓舞之用。

腰鼓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表演時動作輕鬆活潑,愉快瀟灑,幅度較小;武腰鼓表演時動作雄猛激烈,威狀狂歡,幅度較大。

提起腰鼓人們自然想到安塞。安塞縣素有「腰鼓之鄉」的稱謂,它於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形成了著名的「延安三鼓」。

安塞腰鼓它不僅打紅了陝北的角角落落,曾多次上省城,京都甚至漂洋過海到外國訪問演出。深受國內外人們的普遍歡迎和讚揚,榮盛全國,震驚全球。

咚咚的戰鼓聲,嗚嗚的嗩吶音。仿佛我們每個人又好像聽到那剛勁豪放,地動山搖,耳中不息,催人振奮的腰鼓之聲,它講世世代代地迴蕩在陝北這塊黃土高原和世界的天涯海角。

4.吹嗩吶

嗩吶,民俗也稱「喇叭」,是一種民族樂器,它由杆子、碗子、篌子及哨子等部件組成,杆子由柏木或松木經油長期浸泡後製作,長1.2市尺左右,杆上並有八個眼;碗子由黃銅鑄成,長0.6市尺,篌子長0.2市尺,哨子是由嫩竿子杆製成。

陝北嗩吶經過多少年的演變和發展成為陝北的一種不可斷裂的傳統習俗,在人民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低位,它反映在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當地特有的地方文化,喜喜樂樂的嗩吶聲在黃土高原上留下悠悠思緒,久旋不散……

吹嗩吶著,民間也叫「吹鼓手」或「吹手」,是陝北人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民間藝術形式,無論城鎮還是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周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僱上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

陝北嗩吶不僅吹紅了陝北的山山窪窪,村村鎮鎮,還吹出了省界,吹出了國門。陝北嗩吶名揚西歐,震驚中外,先後還為十幾部影片和電視劇作了嗩吶配音。可見吹嗩吶這古老流傳下來的民間以後之花不盡在黃土高原上格外嬌豔,源遠流長,將會吹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吹紅世界的天涯海角。

5.剪紙

剪紙是中國民間裝飾工藝品之一,也是我國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是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首飾,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者故事人物,貼在窗戶或者門楣上作為裝飾,也有的作為禮品裝飾或者刺繡花樣之用。

陝北剪紙有著獨特的傳統風味,又是現實生活的寫照。新中國成立以後,陝北有不少的美術家對民間的剪紙進行了搜集、整理、研究和介紹,使之有了更進一步新的發展。陝北剪紙在全國都很有名氣,有不少作品在國內外獲了大獎。安塞剪紙併集成大型畫冊,深受外賓的歡迎,1993年該縣被國家文化部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6.耍龍舞

耍龍舞也稱「耍龍燈」,歷史悠久。據《陝北文化概述》中介紹:它源於皇帝時期,傳說當時有種《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由人扮演龍的形象,耍舞龍的習俗,通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終於形成了今天人們喜歡的民間舞蹈。

一般是新春正月、大型慶祝活動中在街頭或廣場上進行表演,耍舞龍開始由一名有一定武術的人手舉紅色圓球指揮「龍」,使它在鑼鼓家什的伴奏下一會兒騰空躍起,一會兒盤旋歡貫,一會兒猛衝直插,靈活奇巧,善於變幻,好似波翻浪湧,整個場面氣勢雄偉,熱鬧非凡,深受人們的喜歡。

知識點2 中華傳統節日

【教學建議】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其形成基本與原始信仰、祭祀神靈與祖先、天文曆法、物候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1.春節

日期: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風俗習慣:春節,我國城鄉張燈結彩,常舉行一系列喜慶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舞龍、舞獅、吃年糕等。年初一早晨人們相見,總要以「恭賀新禧」、「祝君如意」等來互相祝福。

春節起源: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人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用農獵收穫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恩賜,逐漸形成了慶祝歲首的風俗。春節的命名始於1913年。當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先生向袁世凱提出一個《定四時節假呈》,「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夏節」、「秋節」、「冬節」則沒有放假休息。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來。

相關傳說:

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相關詩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王安石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唐)孟浩然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唐)範成大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北宋)蘇軾

2.元宵節

日期:農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因此又稱「上元節」。

風俗習慣: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相關傳說:

傳說明成祖朱棣於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云:「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相關詩句: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清)姚元之《詠元宵節》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3.清明節

日期: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習俗是指在清明節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每當清明節將要來臨之時,家家戶戶便會準備好祭祖所需的食材,以表示對先祖的感懷之心。清明節的習俗有很多,除了祭祖這個重要的環節,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習俗,如踏青、掃墓、插柳、放風箏、蕩鞦韆等。

相關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唐)宋之問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韓翃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唐)張繼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宋)王禹

4.端午節

日期: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一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由古越人幹支歷午月午日龍圖騰祭演變而來。

民俗習慣:①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②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另外還有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等習俗。

端午節起源: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相關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杜甫《端午日賜衣》

5.中秋節

日期:農曆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關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唐)杜甫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唐)劉方平

6.重陽節

日期: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的敬老節。在1989年,中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習俗: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等。

相關詩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宋)李清照《醉花陰》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知識點3少數民族節日風俗

【教學建議】

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要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風俗,增強民族凝聚力。

1.彝族: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火把節的起源與發展走向火把節在涼山彝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火把節的原生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會,我們依然能夠從種種民俗事象的考察中發見到這個節日「祭火」的信仰觀念與文化內核。

2.藏族:

觀花節: 藏語叫「若木鳥」,是觀山的意思,每年的農曆六月十八舉行,一般是以各村寨為主,一起下帳房遊耍,每次的活動,少則三四天,多則十來天。過觀花節期間,人們向前來參加遊玩的客人敬獻哈達,並熱情地迎進帳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隊首領手中的串鈴伴奏下,圍著篝火,踏著優美的舞步,唱著民歌、載歌載舞,以至通宵達旦。

藏族禮儀:贈送哈達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禮節,「哈達」之意是:「神的光輝、縈繞的祥雲,神靈的化身,它表示與神同在,幸福無邊,吉祥如意」。

向對方饋贈哈達時,必須由雙手捧獻,接方也必須用雙手領受。切忌用一隻手相送或受禮。不論年齡與職位,一般是在較重要或特殊的交往中互贈哈達,常見是下輩敬獻給師長,而師長不回贈;德高望重的活怫或師長,受禮後,又把哈達回贈給獻者,這時上身要向前傾,能使回贈的哈達,用雙手舉過頭掛在脖子上,以表示感謝。所領受的哈達,人們都要珍藏起來,或掛在屋內較高、潔靜的地方。

3.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曆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 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現在,傣家的竹樓已發生很大變化,多數竹樓已改為木樓或竹木結構的樓房,茅草蓋頂已改為木板蓋頂或瓦頂;掌房周圍也要裝木欄幹,可以憑欄眺望小園幽徑,樓房開玻璃窗,懸掛美麗的窗簾給古老的竹樓抹上了現代的色彩,又別有一番情趣

4.蒙古族: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獨具特色,他們冬季穿皮衣,外罩絲綢或者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開叉,俗稱蒙古袍。腰上系帶,帶上配掛荷包、蒙古刀。婦女喜歡用布包頭。蒙古人喜歡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紅茶。他們住的是圓形蒙古包,多數用木製的圓形為壁和傘形頂架組合。帳頂和四壁覆蓋或圍上厚氈,用毛繩縛定。蒙古包頂上有天窗,可以通風採光。農業區的蒙古族由於與漢族雜居,生活方式有所改變,有一個時期,他們盛行信仰喇嘛教,興建了大批寺廟,喇嘛人數曾經達到全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每年七八月,內蒙古的牧民們扶老攜幼,身著節日的盛裝,乘車騎馬聚集到草原上,來參加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每逢這種傳統的盛會。平時寧靜的草原便頓時熱鬧起來。驚險動人的賽馬,箭無虛發的較射,龍爭虎鬥的摔跤,運籌決勝的棋藝,引人入勝的歌舞和表演使人一飽眼福。

日期: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三、例題精講二、知識講解

【教學建議】

此處內容主要用於教師課堂的精講,每個題目結合試題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師有的放矢的進行講授或與學生互動練習。

例題1

【題幹】班裡組織了一次「到民間採風去」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到民間去採風,關注平常我們習焉不察的民風民情,探尋日常生活背後的「學問」,我們驚奇地發現,民間的每一件事都包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蘊藏著語文學習的寶貴資源。我承擔的任務是收民歌、講故事、談習俗。我的學習成果是:

【收民歌】民間有很多優美的民歌,我收集到的最著名的兩首民歌是(寫出歌名):

【講故事】民間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收集到的一個故事是(寫出梗概):

【答案】民歌示例:《茉莉花》《烏蘇里船歌》凡是民歌均可

民間故事示例:《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東漢南陽稂東人,他曾任長沙太守,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藥」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民歌、民間故事、民間習俗的了解,有助於學生了解民風民情。

例題2

班級開展「傳統節日與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

【題幹】1.活動一詩詞集錦

請同學們根據傳統節日,寫出相關的古詩詞句。

清明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活動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解析】寫清明節的詩句舉例: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2.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3.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寫中秋節的詩句舉例:1.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2.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3.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題幹】2.活動二:節日探源

端午節快到了,下面是同學們在活動中的一則調查材料:

現在,在青少年當中,很多人沒看過龍舟,沒聽過嗩吶,不認識艾草、菖蒲,對清明節的祭奠也不以為然;然而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過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

材料反映出一種什麼現象?你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案】活動二:現象:傳統民俗文化在不斷喪失,越來越多的人崇尚西方文化。原因:①媒體宣傳不夠②有關部門沒有定期組織相關的活動③西方文化的影響④審美價值的多元(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解析】材料二反映出的是一種不重視傳統節日,傳統民俗文化在不斷喪失,「洋節」越來越受寵,越來越多的人崇尚西方文化。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①西方文化的影響。②有關部門沒有定期組織相關的活動③媒體宣傳不夠④多元的審美價值觀。⑤商家的炒作等

【題幹】3.活動三:端午採風

請你寫出你家鄉過端午節有些什麼習俗,為什麼?

【答案】活動三:①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

②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有在家門口掛菖蒲、蒿草、艾葉習俗,是為了驅除瘟疫。

③還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毒蟲、消毒等。

【解析】結合自己家鄉端午節的習俗進行回答,要談出民俗文化。

四 、課堂運用

【教學建議】

在對課堂知識講解完,把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以及練習精講了之後,再用練習進行課堂檢測,根據學生情況建議分3個難度層次:易,中,難。

基礎

【題幹】今天我們了解了很多有關陝北的民俗,那麼你的家鄉一定也有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試著用簡短的語言敘述一個有關家鄉的風俗文化吧。

【答案】示例:二人轉,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解析】結合自己家鄉的習俗進行回答,要談出民俗文化的特點。

鞏固

【題幹】

過中華節日,品傳統民俗:元宵觀燈、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習俗內涵豐富,具有濃鬱的中華文化韻味。過好中國節,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請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題目。

1.請任選一種中華傳統節日(不重複例句),仿照例句的結構和內容,寫一個句子。

例句:粽香端午,聲聲鑼鼓賽龍舟

仿句:

2.端午節的中午,家人團聚,一起熱熱鬧鬧地過節,可是弟弟卻一直低頭玩手機。爸爸媽媽批評他,他卻說:「年年都圍在一起吃粽子,有什麼意思,還不如玩手機呢!」此詩,你想對他說:「 。」(50字左右)

【答案】1.示例:月圓中秋,家家團圓吃月餅

2.示例:弟弟,一家人在一起過節,能拉近我們的距離,讓我們的家庭更溫馨。爸爸媽媽多想和你聊聊天啊,別再玩手機了。

【解析】1.仿寫句子要從句子的內容、結構和表達方式三方面進行仿寫。例句先用四字短語提出節日和與節日有關的事物,後一句寫節日習俗,由四字短語與三字短語組成。

2.勸誡要和節日團聚與親情的關聯入手。句子流暢、簡潔、準確即可。

拔高

班上開展「到民間採風去」活動,你作為班級一員,請和同學一起完成以下活動。

【題幹】1.班上同學通過走上街頭發現,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了,特別是一些年輕人似乎以過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為榮,他們甚至認為,過西方的節日能夠讓他們看起來「更洋氣」「更有面子」,為此,班裡同學圍繞著「你是否支持過西方節日」分成兩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你也參與其中,並支持「中國人不應過西方節日」的觀點,請闡述你的理由。

【答案】①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節日都有著它們的文化背景,西方節日植根於西方文化,他們並不適合中國人的生活。

②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自己的節日底蘊深厚,最能表現中國人的情感。

③熱衷於過西方節日不但不是「更洋氣」、「有面子」的表現,他反而說明這種人的淺薄和無知。所以我認為作為中國人就應該過自己的節日,而不要去盲目跟風過所謂的洋節。

【解析】只要觀點正確,有理有據,文通句順,書寫認真即可。

【題幹】2.下面是一副有關傳統節日的對聯的上聯,請補寫出跟月亮有關的傳統節日的下聯。

上聯:五月端陽春穗黃 下聯:

【答案】例如:八月十五果飄香

【解析】跟月亮有關的傳統節日,很容易想到八月十五,且八月是一個瓜果成熟的季節,比較容易對出下聯。要注意對聯的特點。

【題幹】3.你在南湖公園、抱石公園等地看到有一些戲臺班子在演唱傳統戲曲,但仔細觀察發現,,觀眾中絕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寥寥無幾,你從中似乎感覺到傳統文化的危機,你想向有關部門提幾條讓傳統文化走出危機的好點子,那就拿出筆把它寫出來吧!(至少提兩條)

【答案】①有關部門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扶持力度。

②在學校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如可在學校開設有關傳統文化的興趣班。

③在傳統文化中加入一些適合現代生活,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現代時尚元素等。

【解析】只要內容設計合理,文通句順,書寫認真即可。

課堂小結

【教學建議】

此處內容主要用於教師對本節課重點內容進行總結,一方面是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的回顧,更重要的是針對這節課學生出現的問題再次進行複習提問等,以達到讓學生課上掌握的目的,同時可以對下節課內容進行簡單的鋪墊,以體現出本節課內容與下節課內容之間的關係。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陝北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又學習了關於中華民族節日風俗的知識,其實,這些知識都來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例如,逢年過節的風俗,吃飯穿衣的習慣,細心探究起來,幾乎每一件都包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蘊藏著語文學習的寶貴資源。到民間去「採風」,探尋日常生活背後的學問,一定會有許多驚喜的發現。

拓展延伸

【教學建議】

此處內容主要用於教師根據學生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後作業的布置,掌握好的同學可以適當的布置難度大一些的作業,成績一般的同學可以以基礎題和鞏固題目為主,但是一定要控制作業的數量,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一般不要超過5題,這樣學生才能保證做題的質量。

基礎

【題幹】現在,在青少年當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團圓,對清明的祭奠活動也不以為意,卻熱衷於過聖誕節等西方節日。某網站針對上題文字中所說的現象,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題向網友徵集公益廣告。請你也設計一條(含有一種修辭手法)。

【答案】重視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

【解析】此題讓寫一則公益廣告,目的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其寫法與寫「標語」相似,要求也與寫「標語」相仿。不可忽視此題含有修辭手法的要求。

鞏固

【題幹】如今,越來越多的城裡人利用雙休日、節慶長假自駕車湧入周邊鄉村,住農家屋,吃農家飯,賞田園風光,品民俗文化。各地「農家樂」旅遊異常火爆。聽一位朋友介紹,他這次五一長假在「農家樂」玩得很開心:在樹上蕩鞦韆,在林子裡用彈弓打鳥,到小河流裡捉青蛙等等,還有一些人在「農家樂」擺闊炫富,亂丟垃圾,賭博酗酒等。可見「農家樂」旅遊尚待引導規範。

1.請你對不文明的遊客說一句得體的話。

2.為保護環境,增進城鄉文明交流,請你為「農家樂」接待方設計一條宣傳標語,體現自身民俗文化特點。

答案】1.這一方美麗和諧的淨土,需要您用心呵護。

2.乘興而來,城市農村架文明橋梁;盡興體驗,農家樂園展風俗文化。

解析】1.要注意用恰當的語言指出他們的問題,語言要委婉、文明。

2.標語要內容明確,表述清晰,符合題幹要求。

拔高

題幹】 1.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的熱播,引發國人對河西走廊的關注,學校開展以「關注河西走廊」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並完成下列任務。 

活動一:搜集材料山東省平邑縣興蒙學校李傳鵬 

   【材料1】至【材料6】是組內同學搜集的,請你從本試卷中再挖掘一則與河西走廊有關材料,作為【材料7】

【材料1】作為中國旅遊標誌的銅奔馬,出土於甘肅武威,是我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品中無與倫比的珍品。 

【材料2】河西走廊境內的三大流域,(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均為在較為嚴重的生態退化問題。

【材料3】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和歷史文化寶庫,其價值非

凡,魅力永恆。 

【材料4】長一千多公裡的河西走廊,處處可見戈壁荒漠。曾經富饒的絲綢之路黃金段,近年來被生態問題

折磨得苦不堪言。

【材料5】在河西走廊東部,民勤縣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沙漠包圍。全縣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

積約佔94.5%,其生態問題之嚴峻,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在河西走廊西部,庫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敦煌逼近。

【材料六】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萬裡長城的西起點,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以「天下第一關」著稱於世。

【材料七】 。

活動二:整理材料

前六則材料可分為兩類,一類與 有關,另一類與生態環境有關。與生態環境有關的材料是(只填序號)。

活動三:分析材料

分析以上兩類材料,我們可以得出哪兩個結論?(每個結論不超過20字)

結論1:

結論2:

【答案】活動一:示例:天梯山石窟歷史悠久,風景奇特,久負盛名。

活動二:歷史文化。 245

活動三:結論1:河西走廊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結論2:河西走廊的生態環境面臨巨大挑戰。

【解析】民俗文化的學習要有實踐性,學生要通過課堂學習,掌握搜集整理資料的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處理問題。題中活動一考查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活動二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的能力,活動三考查學生對材料的概括能力。

教學反思

建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體。綜合性學習更要求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學會自主學習。本節課對民俗文化的梳理,希望能夠增加學生對風俗文化的了解,同時,提升學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增強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培養同學的社會責任感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