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風水寶地在哪裡(什麼叫風水寶地)
2023-10-25 17:02:55 3
風水寶地的著名城市
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北京是中華人民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後代於此,當時叫薊丘,後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以北京為陪都,稱燕京。金代於 1153 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中心。元代以北京為大都,以「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規模。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為了殺元代的王氣,拆除了元朝的宮殿,把北城牆向南推移。明成祖遷都北京,為了體現皇權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了 150 米,新建的宮殿都在中軸線上,又在線北堆築了一座景山,用以鎮元代殘餘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城,增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壇,北面有地壇,東面有日壇,西面有月壇,分別表示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原之間,北是燕山山脈,西北是茫茫千裡的蒙古內蒙古大沙漠、戈壁灘,西南是太行山脈餘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於北京小平原、南方中原黃淮海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視。
元代蒙古貴族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載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於是,忽必烈決定定都於燕。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後,他不願意到南京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於此,多有經營。上有所好,下必應之,他的臣僚紛紛表示贊同。《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群臣上疏:「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裡,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明人普遍認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舉。萬曆年間修撰的《順天府志》卷一云:「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御,百世治安。」
由於近代以來以來快速工業化、城市化、不平衡發展,人口聚集將近1800萬,北京的地下水位在加速下降,許多年份和季節永定河已經處於斷流狀態,北京成為中國北方缺水、較為乾旱的地區。 虎踞龍盤、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的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賦》云:「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書志》解釋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唐代李白在《永王東巡歌》云:「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後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宋、齊、梁、陳曾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後,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和蔣介石國民短期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國時楚置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地。 不僅如此,南京還交通便利,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風水先生對南京的龍脈走向有過描述。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談南京尋龍時說:「若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漂水蒲裡,生橫山、雲臺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左分一枝,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於肘後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臺,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這一套說法很煩瑣,我們切不可拘泥。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 而又恰居長江下遊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南京城身系中華兒女榮辱,五胡亂華,中原漢族衣冠東渡,建立東晉王朝,抵抗外族,還我漢人河山,大明江山抵抗蒙古族元代外族統治,太平天國 ,中華民國,漢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據地,維繫華夏文明的復興之地。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
洛陽是九朝故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生於蘇杭,葬於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於此,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邙山屬崤山餘脈,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地勢開闊,南有洛水,地處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水口』是上上之選,整個陵區的風水是不錯的。在邙山地表以下5 ~ 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黏結性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於安置墓穴。」**
在風水理論中,葬地講究生氣凝聚、風吹不到,並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氣,由晉郭璞寫就的風水名著《葬書》對此的解釋是:能夠給人帶來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內的生氣。生氣在地裡流動,遇見風一吹就散了,遇見水流一攔擋,就停止不動了。這其中的氣,指的是陰陽二氣。宇宙間存在的這兩種相反相成的氣,時刻不停地在消長變化,當陰陽二氣彼此平衡為最佳狀態。邙山一帶「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風聚氣」的理想營墳之所。 南阻秦嶺,北濱渭河
西安,古代稱為鎬京、長安,它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西周以豐、鎬為都,秦以鹹陽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東漢、曹魏、後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
歷代統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這與西安的地理形勢有關。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史記 留侯世家》記載漢代張良對西安的讚譽:「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 天目餘脈、山清水秀
杭
州,舊稱臨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於鎮江的北岸,京杭大運河在此與錢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它風景如畫,封建統治者很樂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於宋代詩人林升斥責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關杭州的風水,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記載明正德三年( 1508 )郡守楊孟瑛所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 …… 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鍾靈毓秀於其中。」
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論杭州幹龍說:「杭州幹龍自天目起,祖遠不能述。從黃山大嶺過峽後,一枝起南高峰,從石屋過錢糧司嶺,起九曜山,越王山,過慈雲嶺。起御教場、勝果山、鳳凰山,過萬松嶺,起吳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從桃園嶺青芝塢斷,起嶽墳後烏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皆自剝星巒遮護,隔江諸峰,遠映護龍,直從蕭山至海門。生天弧天角星,從別子門石骨渡江,起皋亭諸山,作下砂兜轉。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餘杭西溪流入官河,惜兩界分流未合,城中諸河塞阻穢濁,脈絡不清。」詳見《杭州小生談算命風水文化的存在狀態及發展》
武漢風水最好的地方是哪兒?
武漢風水最佳片區為漢陽鸚鵡洲片區,武漢風水睛點在漢陽龜山。武漢有三個風水好點,第一為漢陽鸚鵡洲,其得長江風水:長江在白沙洲上方二公裡開始擴口留聚風水,在下被龜山蛇山二神鎖江收窄留聚風水,長江在此段形如寶瓶,從風水學上看,其環繞側漢陽鸚鵡洲片風水濃溢,為武漢市最佳風水寶地,其後必發達,武漢將靠此處風水走向世界界,讓武漢成世界性知名城市。武漢第二風水地為漢江口至武漢站濱江片,長江在此段形成一灣,其環繞側風水不錯,不可惜其向下漸擴大,其下無收窄,風水濃溢度不如鸚鵡洲片。武漢第三片風水好地為漢正街片,此處得漢江風水,故漢正街曾能揚名中國,可漢江為長江支流,風水能量難比長江,只是區域級風水,
中國的八大風水寶地分別在幾個城市?
一、西安——十三朝古都
二、南京——「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
三、洛陽——「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四、昆明
昆明有句話說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勢鎖煙霞。昆明風水很不錯。說昆明的幾個面,東面像神駒一樣,像一匹駿馬奔騰。在西面像一批揮舞靈動的大鳥。北面像長蛇一樣的蜿蜒曲伏。「五百裡滇池奔來言底,批巾按及,喜茫茫空軍無邊,北走蜿蜒,南下高速,高人遇勢,何妨選勝登籬」。
五、特克思——中國的八卦城
六、衡陽
有句話叫三道水口鎖大江。衡陽這裡面很特殊,因為它是在我們的南嶽衡山七十二峰的第一峰,叫回燕峰就座落在衡陽市的市中心
古老的風水裡面怎麼去勘測和相地有這麼一個流程,第一個叫尋龍,第二是點穴,第三是查砂,第四是問水,第五是切相。是分了五個方位,也就是說如果根據整個城市找到龍脈,找到穴眼之後一定要鎖住,就是鎖住城市的命脈。而衡陽是很特殊的,三座寶塔分別鎖住了衡陽三個河眼。
七、紹興——是唯一融「中國山水」和「詩畫江南」於一體的東方名城
八、成都——「天府之國」
中國最有名的三個風水寶地在哪裡,估計你一個都猜不到
第一,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蘄州鎮位於長江中下遊北岸大別山南曲,大別山龍脈此起彼伏,生動非常;而道巡浩蕩的長江水,則如玉帶般流過薪州,呈環抱之勢,又被巴水、湍水河所兜裹,成為「水抱格」;在西北方分別有桐柏山和大別山擋住西北風,形成「環山格」。
第二,江西省臨川縣。臨川縣位幹江西省撫州市西南,是眾水所匯之處。南面有贛江、崇江、撫河如扇形曲折流向臨川,成為難得的「聚水格」;西北有環形山脈形成「山環水抱」之局;此外,臨川南方較遠的位置,又有武夷山直行,形成一個久聚不散的大氣場。
第三,江蘇省宜興縣。宜興地處長江下遊,被長江之水彎曲環抱,所謂「環抱有情」;其次,宜興西北形成了眾星拱月般的扇形水系:有長嘈河、隔湖、長蕩湖、南椅湖,還有很多人工水庫,這些湖形成典型的水抱格局。
什麼是「風水寶地」?
所謂風水寶地,其實就是一個生氣濃盛的地方。在風水學上要尋找這樣的地方,就需要考慮五大要素:龍、穴、砂、水、向。即是通過對該地周圍環境的考察,得出最佳的位置和方向。 風水寶地通常都是一個山環水抱的環境。大抵是北面有綿延不絕的群山,南面有遠近相互呼應的山丘,左右兩側有山呈環抱之勢進行護衛,中間部分地勢寬闊,有彎曲的流水環抱。 其實,風水寶地就是指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場所,之所以要靠山,就是為了擋住冬季北方吹來的寒風;朝向流水,就能接收夏季南面吹來的涼風,還有利於灌溉、交通、養殖;向陽的朝向,能有效地接受日照;緩坡階梯的地勢,能有效避免洪澇的災害;周圍的植被,不僅能保持水土,還能營造良好的小氣候,並為人類提供柴禾。這樣的風水寶地,事實上就營造了一個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有機生態環境。
古人所指的風水寶地,到底指哪些地方?
風水寶地,就是風水好。如果人能夠住在一個風水寶地,就可以興旺發達。換句話來說,就是符合了「富」「貴」這兩個在風水學中的標準的地方才能叫做風水寶地。風水寶地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找到的,它要符合很多的標準,比如能夠福氣聚攏在一起的前後有山,左青龍右白虎,比如附近有寬闊無比的海洋等等,要找出這些條件不難,更難的是要找出符合所有條件的地方。
像這樣的風水寶地我國就有,比如北京。北京是我國的首都,縱觀歷史就有三千多年。最開始在這裡定居的是周武王的後代,後來成了燕國國都,再後來就是明朝的國都。明朝的時候,也就是明成祖在位期間,曾經遷都過,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還重新設計了北京的中軸線,也就是在原本是中軸線的地方往東邊移了一段距離,並在新的中軸線上面建立了新的宮殿,然後又在北邊弄了一座山。到了清朝的時候,基本格局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在城市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新增了祭祀點,寓意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像這樣的風水寶地我國就有,比如南京。在南京西面有一個像一隻蹲坐著的老虎的城市,然後在東面又有一座像龍的山脈,因為這兩個奇觀,南京被稱為「虎踞龍盤」,在諸葛亮被劉備派到這個地方的時候,諸葛亮就曾這樣讚嘆過,還說南京是「帝王之宅」。而這個名號也名副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不少朝代都在這裡定都過,比如三國時期的吳國到後來的宋朝,都是在這裡定都過,因此南京也被叫做六朝古都。
像這樣的風水寶地我國就有,比如洛陽。如果說南京是六朝古都,那麼,洛陽就是九朝古都。從第一個在這裡定都的朝代到最後在這裡定都的朝代,算起來就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葬身在這裡的皇帝就有二十四個了。只是洛陽的風水寶地的方面不同於上面兩個,上面兩個主要是國家方面,但是洛陽則主要是葬地這方面。
我國的風水寶地很多,絕不僅僅只有上面三個,可以說,每一個歷史超過一千年的城市都有可能是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