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電源分析儀電源模塊的製作方法
2023-10-20 15:27:32 1

本發明涉及電源測試領域,特別是一種用於電源分析儀電源模塊。
背景技術:
通常,在進行與直流電源相關的測試時,工程師必須匯集和配置多臺儀器,才能完成直流供電和測量任務。在執行這些複雜任務時,可能會同時接到多臺測試儀器,從而增加出錯的風險;為此,工程師可能選擇遠比手動測試複雜的自動測試,但自動化測試任務雖然會減少人工錯誤,但編寫和調試程序對已經超負荷工作的研發工程師進一步增加了工作量。而直流電源分析儀的出現避免了工程師使用多臺設備以及測試前進行複雜的調試。電源分析儀通過其內置的電流動態測量能力可測量流入DUT的電流,而不需要諸如電流探頭和分流器這類傳感器;直流電源分析儀無需開發控制和測量程序,所有功能和測量都集成在同一設備中,也無需PC、驅動程序和軟體,相當於把與設置相關的工作量減少了90%以上;用戶使用獨立測試設備則要用2天時間才能完成的直流供電和測量測試任務,使用直流電源分析儀可在5分鐘內就能完成。而通常,直流電源分析儀中集成有萬用表模塊、示波器模塊、任意波形發生模塊、數據記錄模塊以及多個直流電源模塊,其中,多個具有不同輸出功率的直流電源模塊無疑是電源分析儀的最核心器件之一,電源模塊承擔著在指定範圍內輸出指定電壓值或指定電流值的各鍾功率波形任務,其需要較高的穩定性,同時電源模塊也需要與電源分析儀的其他模塊兼容組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於針對直流電源分析儀中各個電源模塊穩定性的需求,提供一種工作穩定的,適用於電源分析儀中特定電源模塊電路。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用於電源分析儀電源模塊,包括控制電路、功率轉換模塊、鋸齒波模塊;
所述鋸齒波模塊包括電流取樣電路、電壓取樣電路、乘法電路、反饋電路及鋸齒波發生電路;所述電流取樣電路、電壓取樣電路自所述功率轉換電路的輸出端和/或負載端採集採樣電流、採樣電壓,並將所述採樣電流、採樣電壓分別發送至所述乘法電路及反饋電路;
所述功率轉換模塊包括PWM驅動電路、功率轉換電路、整流驅動電路、同步整流電路及輸出濾波電路;
所述控制電路發送鋸齒波控制信號至所述鋸齒波發生電路以產生基準鋸齒波,該基準鋸齒波結合採樣電流和/或採樣電壓產生指定波形鋸齒波;所述控制電路還將所述指定鋸齒波作為PWM控制信號發送至PWM驅動電路,以驅動所述功率轉換電路工作;所述控制電路還發送整流驅動控制信號驅動所述同步整流電路工作;
所述功率轉換電路之前還設置有防倒灌電路,所述防倒灌電路用於將自功率轉換電路倒灌的電流接地導出。
進一步的,所述功率轉換電路包括第一變壓器、第二變壓器;
所述PWM驅動電路包括第一控制電路、第二控制電路、第三控制電路、第四控制電路;
所述同步整流電路包括第一同步整流電路、第二同步整流電路;
所述整流驅動電路包括第一驅動電路、第二驅動電路;
所述第一控制電路、第二控制電路分別與所述第一變壓器原邊的兩個端頭連接,分別用於控制電流從不同方向流經第一變壓器的原邊;所述第三控制電路、第四控制電路分別與所述第二變壓器原邊的兩個端頭連接,分別用於控制電流從不同方向流經第二變壓器的原邊;
所述第一變壓器的副邊與第一同步整流電路連接;所述第二變壓器的副邊與第二同步整流電路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電路、第二驅動電路分別與第一同步整流電路、第二同步整流電路連接;其分別用於控制第一同步整流電路、第二同步整流電路的通斷;所述第一同步整流電路和第二同步整流電路同時與一輸出濾波電路連接;
所述第一控制電路、第二控制電路、第三控制電路、第四控制電路均包括兩個輸入端,兩個輸入端分別用於接收自控制電路傳出的互相反相的兩路PWM控制信號。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電路包括第一PWM驅動晶片、第一可控開關及第二可控開關;
所述第一可控開關的漏極與電源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可控開關的源極與所述第二可控開關的漏極連接;所述第二可控開關的源極接地;所述第一PWM驅動晶片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分別用於接收互相反相的兩路PWM控制信號,所述第一PWM驅動晶片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連接第一可控開關、第二可控開關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可控開關、第二可控開關連接端與第一變壓器原邊的第一端頭連接;
所述第二控制電路包括第二PWM驅動晶片、第三可控開關及第四可控開關;
所述第三可控開關的漏極與電源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三可控開關的源極與所述第四可控開關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四可控開關的源極接地;所述第二PWM驅動晶片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分別用於接收互相反相的兩路PWM控制信號,所述第二PWM驅動晶片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連接第三可控開關、第四可控開關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可控開關、第四可控開關連接處與第一變壓器原邊的第二端頭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電路中,所述第一PWM驅動晶片與第一可控開關、第二可控開關之間還設置括第一穩壓電路、第一整形電路;所述第一可控開關還與第一尖峰吸收電路並接在所述電源輸入端與第一變壓器原邊第一端頭之間;所述第二可控開關還與第二尖峰吸收電路並接在第一變壓器原邊第一端頭與地之間;
所述第二控制電路中,所述第二PWM驅動晶片與第三可控開關、第四可控開關之間還包括第二穩壓電路、第二整形電路;所述第三可控開關還與第三尖峰吸收電路並接在所述電源輸入端和第一變壓器原邊第二端頭之間;所述第四可控開關還與第四尖峰吸收電路並接在第一變壓器原邊第二端頭與地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控制電路包括第三PWM驅動晶片、第五可控開關及第六可控開關;
所述第五可控開關的漏極與電源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五可控開關的源極與所述第六可控開關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六可控開關的源極接地;所述第三PWM驅動晶片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分別用於接收互相反相的兩路PWM控制信號,所述第三PWM驅動晶片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連接第五可控開關、第六可控開關的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開關、第六可控開關連接端與第二變壓器原邊的第一端頭連接;
所述第四控制電路包括第四PWM驅動晶片、第七可控開關及第八可控開關;
所述第七可控開關的漏極與電源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七可控開關的源極與所述第八可控開關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八可控開關的源極接地;
所述第四PWM驅動晶片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分別用於接收互相反相的兩路PWM控制信號,所述第四PWM驅動晶片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連接第七可控開關、第八可控開關的控制端;
所述第七可控開關、第八可控開關連接處與第二變壓器原邊的第二端頭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控制電路中,所述第三PWM驅動晶片與第五可控開關、第六可控開關之間還設置括第三穩壓電路、第三整形電路;所述第五可控開關還與第一尖峰吸收電路並接在所述電源輸入端與第二變壓器原邊第一端頭之間;所述第六可控開關還與第六尖峰吸收電路並接在第二變壓器原邊第一端頭與地之間;
所述第四控制電路中,所述第四PWM驅動晶片與第七可控開關、第八可控開關之間還包括第四穩壓電路、第四整形電路;所述第七可控開關還與第一尖峰吸收電路並接在所述電源輸入端和第二變壓器原邊第二端頭之間;所述第八可控開關還與第二尖峰吸收電路並接在第二變壓器原邊第二端頭與地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控制電路的輸出與所述第四控制電路的輸出之間還設置有一耦合變壓器,用於消除兩路控制電路中的紋波幹擾。
進一步的,所述防倒灌電路包括檢測電阻、第九可控開關及第一運放;
所述檢測電阻的第一端與電源輸入端連接;所述檢測電阻的第二端通過並接的第一電感、第二電感與控制電路中的可控開關連接,並向其輸出電流;
所述檢測電阻的第二端通過依次串接的第一電阻、第二電阻與第一運放的第一輸入端連接;
所述檢測電阻的第一端通過第三電阻與第一運放的第二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運放的輸出端通過第四電阻與第九可控開關的控制端連接;
所述第九可控開關的源極通過第五電阻同時與檢測電阻的第二端及並接的第一電感、第二電感連接;所述第九可控開關的漏極通過第六電阻接地;
所述檢測電阻的第一端還通過一二極體及串接的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九電阻接地;
第一運放的第一輸入端還通過依次串接的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十電阻與第九可控開關的源極連接;串接的第二電容及第十電阻還與第十一電阻並接。
進一步的,所述輸出濾波電路之前還設置有假負載電路及與所述假負載電路;所述假負載電路包括並接的第一子假負載電路和第二子假負載電路;
所述第一子假負載電路包括第二十一可控開關、第二運放及與第二十一可控開關串接的第二十一電阻;
所述第二十一可控開關的源極與所述第二十一電阻連接,所述第二十一可控開關的源極還通過第二十五電阻與所述第二運放的反相輸出端連接;
所述第二運放的正相輸入端與放電參考輸入端、電壓取樣輸入端及電流採樣輸入端同時連接;
所述第二運放的輸出通過第二十四電阻連接所述第二十一可控開關的控制端;
所述第二運放的輸出端還依次通過第二十三電阻、第二十一電容與自身反相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二十三電阻、第二十一電容還與第一二極體並接;所述第一二極體的正極與第二十一電容連接,負極與第二十三電阻連接;
所述第二子假負載電路包括第二十二可控開關、第三運放及與第二十二可控開關串接的第二十二電阻;
所述第二十二可控開關的源極與所述第二十二電阻連接,所述第二十二可控開關的源極還通過第二十九電阻與所述第三運放的反相輸出端連接;
所述第三運放的正相輸入端與正相輸入端與放電參考輸入端、電壓取樣輸入端及電流採樣輸入端同時連接;
所述第三運放的輸出通過第三十一電阻連接所述第二十二可控開關的控制端;
所述第三運放的輸出端還依次通過第三十電阻、第二十二電容與自身反相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三十電阻、第二十二電容還與第二二極體並接;所述第二二極體的正極與第二十二電容連接,負極與第三十電阻連接。
進一步的,還包括輔助電源電路,用於將主電源轉換為各個模塊需要的工作電壓。
綜上所述,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提供的電源模塊一方面利用採樣電流、採樣電壓結合控制電路發出的鋸齒波控制信號產生任意指定波形的鋸齒波,另一方面在功率轉換電路前端設置了防倒灌電路,有效防止倒灌電流造成的器件損害,在功率轉換電路輸出端設置了假負載電路,有效解決小電壓輸出時,由於PWM佔空比下降到極小值,此時電源輸出如果為空載,由於儲能電感不能工作到CCM模式,會導致PWM的不連續,造成輸出震蕩不穩定,紋波變大的問題;同時,為了增大輸出功率,本發明提供功率轉換電路由並接的兩個變壓器組成,採用兩路相同的PWM控制信號對兩個變壓器同時進行控制(此處相同是指控制兩個變壓器的信號相同,但是PWM1、PWM2兩路信號本身是互相反相的,並不相同),增大了輸出功率,同時兩路控制電路之間採用耦合變壓器T6消除紋波和噪聲,提高電路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電源模塊的結構框圖。
圖2本發明中功率模塊的結構框圖。
圖3a是本發明中第一控制電路、第二控制電路一具體實施例結構框圖。
圖3b是本發明中第一控制電路、第二控制電路另一具體實施例結構框圖。
圖4a是本發明中第三控制電路、第四控制電路一具體實施例結構框圖。
圖4b是本發明中第三控制電路、第四控制電路另一具體實施例結構框圖。
圖5a是本發明中第一控制電路、第二控制電路電路圖的具體實施例。
圖5b是本發明中第三控制電路、第四控制電路電路圖的具體實施例。
圖6是本發明中整流驅動電路及整流電路電路圖具體實施例。
圖7是防倒灌電路電路圖。
圖8是第一尖峰吸收電路、第二尖峰吸收電路實施例電路圖。
圖9是假負載電路實施例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用於電源分析儀電源模塊,包括控制電路、功率轉換模塊、鋸齒波模塊;
所述鋸齒波模塊包括電流取樣電路、電壓取樣電路、乘法電路、反饋電路及鋸齒波發生電路;所述電流取樣電路、電壓取樣電路自所述功率轉換電路的輸出端和/或負載端採集採樣電流、採樣電壓,並將所述採樣電流、採樣電壓分別發送至所述乘法電路及反饋電路;
所述功率轉換模塊包括PWM驅動電路、功率轉換電路、整流驅動電路、同步整流電路及輸出濾波電路;
所述控制電路發送鋸齒波控制信號至所述鋸齒波發生電路以產生基準鋸齒波,該基準鋸齒波結合採樣電流和/或採樣電壓產生指定波形鋸齒波;所述控制電路還將所述指定鋸齒波作為PWM控制信號發送至PWM驅動電路,以驅動所述功率轉換電路工作;所述控制電路還發送整流驅動控制信號驅動所述同步整流電路工作;
所述功率轉換電路之前還設置有防倒灌電路,所述防倒灌電路用於將自功率轉換電路倒灌的電流接地導出。
如圖2所示,所述功率轉換電路包括第一變壓器、第二變壓器;
所述PWM驅動電路包括第一控制電路、第二控制電路、第三控制電路、第四控制電路;
所述同步整流電路包括第一同步整流電路131、第二同步整流電路132;
所述整流驅動電路包括第一驅動電路141、第二驅動電路142;
所述第一控制電路111、第二控制電路分別與所述第一變壓器T3原邊的兩個端頭連接,分別用於控制電流從不同方向流經第一變壓器T3的原邊;所述第三控制電路113、第四控制電路114分別與所述第二變壓器T2原邊的兩個端頭連接,分別用於控制電流從不同方向流經第二變壓器T2的原邊;
所述第一變壓器T3的副邊與第一同步整流電路131連接;所述第二變壓器T2的副邊與第二同步整流電路132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電路14141、第二驅動電路14242分別與第一同步整流電路131、第二同步整流電路132連接;其分別用於控制第一同步整流電路131、第二同步整流電路132的通斷;所述第一同步整流電路131和第二同步整流電路132同時與一輸出濾波電路15連接;
所述第一控制電路111、第二控制電路112、第三控制電路113、第四控制電路114均包括兩個輸入端,兩個輸入端分別用於接收互相反相的兩路PWM控制信號。
圖6給出了本實施例中驅動電路及整流電路電路圖具體實施例,圖中第一驅動電路14141包括第一驅動器U2,第二驅動電路14242包括第二驅動器U3,U2、U3分別擁有兩個輸出端,分別控制第一同步整流電路131中第十二可控開關Q20、第十三可控開關Q21,第二同步整流電路132中第十可控開關Q18、第十一可控開關的通斷Q19。
如圖3b、圖5a所示,所述第一控制電路111包括第一PWM驅動晶片U16、第一可控開關Q10及第二可控開關Q11;
所述第一可控開關Q10的漏極與電源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可控開關Q10的源極與所述第二可控開關Q11的漏極連接;所述第二可控開關Q11的源極接地;所述第一PWM驅動晶片U16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分別用於接收互相反相的兩路PWM控制信號,所述第一PWM驅動晶片U16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連接第一可控開關Q10、第二可控開關Q11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可控開關Q10、第二可控開關Q11連接端與第一變壓器T3原邊的第一端頭連接;
所述第二控制電路112包括第二PWM驅動晶片U10、第三可控開關Q12及第四可控開關Q13;
所述第三可控開關Q12的漏極與電源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三可控開關Q12的源極與所述第四可控開關Q13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四可控開關Q13的源極接地;所述第二PWM驅動晶片U10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分別用於接收互相反相的兩路PWM控制信號,所述第二PWM驅動晶片U10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連接第三可控開關Q12、第四可控開關Q13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可控開關Q12、第四可控開關Q13連接處與第一變壓器T3原邊的第二端頭連接。
如圖4b、圖5b所示,所述第三控制電路113包括第三PWM驅動晶片U17、第五可控開關Q14及第六可控開關;
所述第五可控開關Q14的漏極與電源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五可控開關Q14的源極與所述第六可控開關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六可控開關的源極接地;所述第三PWM驅動晶片U17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分別用於接收互相反相的兩路PWM控制信號,所述第三PWM驅動晶片U17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連接第五可控開關Q14、第六可控開關的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開關Q14、第六可控開關連接端與第二變壓器T2原邊的第一端頭連接;
所述第四控制電路114包括第四PWM驅動晶片U6、第七可控開關Q16及第八可控開關Q17;所述第七可控開關Q16的漏極與電源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七可控開關Q16的源極與所述第八可控開關Q17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八可控開關Q17的源極接地;所述第四PWM驅動晶片U6的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分別用於接收互相反相的兩路PWM控制信號,所述第四PWM驅動晶片U6的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連接第七可控開關Q16、第八可控開關Q17的控制端;所述第七可控開關Q16、第八可控開關Q17連接處與第二變壓器T2原邊的第二端頭連接。
從圖5a、圖5b我們可以看出,第二控制電路112的輸出與所述第四控制電路114的輸出之間還設置有一耦合變壓器T6,用於消除兩路控制電路中的紋波幹擾;具體的,通過第四可控開關Q13的電流經耦合變壓器T6的一個饒邊後接入第一變壓器T3;而經過第八可控開關Q16的電流經過耦合變壓器T6的另一個饒邊後接入第二變壓器T2。
如圖7所示,所述功率轉換電路還包括防倒灌電路,所述防倒灌電路設置在電源輸入端與各個可控開關之間;所述防倒灌電路包括檢測電阻、第九可控開關及第一運放。
所述檢測電阻R266的第一端與電源輸入端連接;所述檢測電阻R266的第二端通過並接的第一電感L11、第二電感L12與控制電路中的第一可控開關、第三可控開關、第五可控開關、第七可控開關連接;所述檢測電阻R266的第二端通過依次串接的第一電阻R268、第二電阻R271與第一運放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檢測電阻R66的第一端通過第三電阻R273與第一運放的第二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運放的輸出端通過第四電阻R272與第九可控開關Q20的控制端連接;所述第九可控開關Q20的源極通過第五電阻R269同時與檢測電阻R226的第二端及並接的第一電感L11、第二電感L12連接;所述第九可控開關Q20的漏極通過第六電阻R274接地;所述檢測電阻R266的第一端還通過一二極體D47及串接的第七電阻R276、第八電阻R277、第九電阻R278接地;第一運放U34的第一輸入端還通過依次串接的第一電容C198、第二電容C199、第十電阻R270與第九可控開關Q20的源極連接;串接的第二電容C199及第十電阻R270還與第十一電阻R267並接。
另外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輸出濾波電路15之前還設置有如圖9所示的假負載電路17及與所述假負載電路17並接的放電電路18。
所述假負載電路17包括並接的第一子假負載電路和第二子假負載電路;
所述第一子假負載電路包括第二十一可控開關Q1、第二運放U1及與第二十一Q1可控開關串接的第二十一電阻R1;所述第二十一可控開關Q1的源極與所述第二十一電阻R1連接,所述第二十一可控開關Q1的源極還通過第二十五電阻R5與所述第二運放U1的反相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二運放U1的正相輸入端與正相輸入端與放電參考輸入端、電壓取樣輸入端及電流採樣輸入端同時連接;所述第二運放U1的輸出通過第二十四電阻R4連接所述第二十一可控開關Q1的控制端;所述第二運放U1的輸出端還依次通過第二十三電阻R3、第二十一電容C1與自身反相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二十三電阻R3、第二十一電容C1還與第一二極體D1並接;所述第一二極體D1的正極與第二十一電容C1連接,負極與第二十三電阻R3連接。
所述第二子假負載電路包括第二十二可控開關U2、第三運放U2及與第二十二可控開關U2串接的第二十二電阻R2;所述第二十二可控開關U2的源極與所述第二十二電阻R2連接,所述第二十二可控開關U2的源極還通過第二十九電路R9與所述第三運放U2的反相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三運放U2的正相輸入端與正相輸入端與放電參考輸入端、電壓取樣輸入端及電流採樣輸入端同時連接;所述第三運放U2的輸出通過第三十一電路R11連接所述第二十二可控開關U2的控制端;所述第三運放U2的輸出端還依次通過第三十電路R10、第二十二電容C2與自身反相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三十電路R10、第二十二電容C2還與第二二極體D2並接;所述第二二極體D2的正極與第二十二電容C2連接,負極與第三十電路R10連接。工作時,所述假負載電路17通過放電參考、電壓取樣、電流取樣共同控制,這是由於,小電壓輸出時,由於PWM佔空比下降到極小值,此時電源輸出如果為空載,由於儲能電感不能工作到CCM模式,會導致PWM的不連續,造成輸出震蕩不穩定,紋波變大。通過在電源內部設置假負載電路17,由如圖9所示的運放構成的恆流放電電路,使電源在空載輸出時,由內部假負載確保PWM控制連續。放電電流的大小由放電參考、電壓取樣、電流取樣共同控制。空載時,主要由內部放電電流由放電參考控制,當輸出電壓增加或外部接入負載後,由電壓取樣和電流取樣共同控制。當負載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內部負載停止工作。這樣既能讓電源在空載時候穩壓輸出,又不影響滿載時候的輸出功率。
用於電壓分析儀電壓模塊的功率轉換電路由第一變壓器、第二變壓器兩個功率變換模塊構成,兩個功率變換模塊通過用相同的PWM信號(PWM1和PWM2)控制,使兩組功率變換器具備相同的轉換功率,在變壓器次級同步整流後直接並聯濾波後輸出;
本發明中,兩個功率變化模塊用同一個電壓、電流採樣反饋控制產生的PWM1和PWM2控制,在功率變換A和B具備相同的變換功率情況下,具有相同的輸出電壓,從而實現變換器A和B的均流輸出;兩個變壓器的初級A和B通過一個耦合變壓器耦合,以消除電路中的紋波和噪聲;同步整流信號SYNCA和SYNCB時序嚴格配合PWM1和PWM2實現兩組變換器同步整流。
實施例2:如圖3a、圖4a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點在於,第一控制電路111中,所述第一PWM驅動晶片U16與第一可控開關Q10、第二可控開關Q11之間還設置括第一穩壓電路1112、第一整形電路1113;所述第一可控開關Q10還與第一尖峰吸收電路1116並接在所述電源輸入端與第一變壓器T3原邊第一端頭之間;所述第二可控開關Q11還與第二尖峰吸收電路1117並接在第一變壓器T3原邊第一端頭與地之間;
所述第二控制電路112中,所述第二PWM驅動晶片U10與第三可控開關Q12、第四可控開關Q13之間還包括第二穩壓電路1114、第二整形電路1115;所述第三可控開關Q12還與第三尖峰吸收電路1126並接在所述電源輸入端和第一變壓器T3原邊第二端頭之間;所述第四可控開關Q13還與第四尖峰吸收電路1127並接在第一變壓器T3原邊第二端頭與地之間。
所述第三控制電路113中,所述第三PWM驅動晶片U17與第五可控開關Q14、第六可控開關之間還設置括第二穩壓電路1122、第三整形電路1123;所述第五可控開關Q14還與第五尖峰吸收電路1136並接在所述電源輸入端與第二變壓器T2原邊第一端頭之間;所述第六可控開關還與第六尖峰吸收電路1137並接在第二變壓器T2原邊第一端頭與地之間;
所述第四控制電路114中,所述第四PWM驅動晶片U6與第七可控開關Q16、第八可控開關Q17之間還包括第四穩壓電路1124、第四整形電路1125;所述第七可控開關Q16還與第七尖峰吸收電路1146並接在所述電源輸入端和第二變壓器T2原邊第二端頭之間;所述第八可控開關Q17還與第八尖峰吸收電路1147並接在第二變壓器T2原邊第二端頭與地之間。所述第一整形電路、第二整形電路、第三整形電路、第四整形電路用於將通過的PWM控制信號的上升沿變得陡峭,從而加快對應可控開關響應速度。
圖8給出了第一控制電路111電路圖具體實施例,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上述第一尖峰吸收電路1116、第二尖峰吸收電路1117均包括並接的兩個電阻及與該並接的兩個電阻串接的一電容,同樣,未給出具體電路圖的其他尖峰吸收電路也是同樣的布置。
本實施例提供的電源模塊可以實現最大輸出功率300W,輸出電壓在0~20V之間,輸出電流0~50A,程控範圍電壓為10mV~20.4V,電流50mA~51A,最小程控解析度電壓為2mV,電流為20mA,輸出紋波和噪聲≤5mVp-p(20Hz~20MHz),電壓負載效應( 最大負載電壓降為1V/線) ≤ ±2mV,電壓源效應≤±0.5mV。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