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之改良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17:51:06 1
專利名稱:縫紉機之改良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與縫紉機之傳動機構有關,特別是指一種便於調整或替換其零組件, 且運轉穩定之縫紉機之改良傳動結構者。
背景技術:
習用之縫紉機,其基本架構均包含有一主體,用以承載其它各部件以及供承置待縫紉之對象;一裁切裝置,用以切斷縫線之線頭;一壓制裝置,用以維持該待縫紉對象之位置;一撥線裝置,用以與裁切裝置配合以進行切斷作業;以及一驅動裝置,用以傳遞來自一馬達之動力,並經由二組連杆裝置以帶動各該裁切裝置與撥線裝置運作。傳統縫紉機之驅動裝置,大體上包含有一馬達與變速裝置,以及固定於其出力軸末端處之一個凸輪,該凸輪具有兩個凸輪面用以形成二個凸輪軌跡,以分別帶動該二連杆裝置,並形成連動狀態。前述類型之凸輪設置方式,其使用上之缺點主要有二 一、同一個凸輪無法供使用者依實際需要調整二個凸輪軌跡,以改變該二連杆裝置之動作時程或連動狀態。二、其出力軸末端,由於缺乏適當的支撐,因此其上之凸輪於負載該二連杆裝置之狀態下轉動,容易造成晃動現象。雖然,已有業者針對前述缺失,而改良該縫紉機之傳動機構,如國內第M360251號專利所示者,其主要之技術手段,系將該二凸輪面分離,使分別形成於二個獨立的凸輪上, 並將該二凸輪分別設為固定在一前一後分別突出於驅動裝置兩端之外的出力軸末端上;再另外於該驅動裝置兩側各設置一個支撐壁,以分別支持住該出力軸之兩端;藉此以使該二凸輪可以個別設置與調整,且運轉時亦較為穩定。然而,此一改良型之驅動裝置,在操作上固然可以達到減少晃動以及便於調整凸輪的功效,但是,由於其二個凸輪系分別設於具有相當大體積之驅動裝置的兩端,因此,位於縫紉機後方驅動端的兩個凸輪之間相隔一相當大的距離,但是,位於縫紉機前方作業端的裁切裝置與撥線裝置,其二者間之距離卻相當接近,因此,至少其中之一連杆裝置必須樞接更多的連杆才能將動力穩定地輸出至縫紉機的作業端,因而會使機件的複雜度增加而穩定度則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創作之目的系在於解決習用縫紉機之傳動機構由於設計不良,所導致的相關組件複雜化,以及穩定性難以掌握等缺失。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所揭露之一種縫紉機之改良傳動機構,系設於一縫紉機上,且位於一驅動裝置之一側,其包含有一對支架,設於該縫紉機上,且位於該驅動裝置之同一側,該二支架相隔預定距離,而於其間共同形成一容納空間,並使由該縫紉機之驅動裝置處延伸而出之一出力軸跨設於其間;一第一凸輪,固設於該驅動裝置之出力軸上,且位於該容納空間內;一第二凸輪,固設於該驅動裝置之出力軸上,且位於該容納空間內,並與該第一凸輪相隔一適當距離。藉此以使其具有既便於維修或調整該傳動機構,以及使其可以穩定運轉等功效。
圖1 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正視圖,顯示傳動機構配置於一縫紉機上之狀態。圖2 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二凸輪之正視圖。圖3 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圖4 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圖5 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0017](10)傳動機構(11) (11,)支架[0018](12)容納空間(13)第一凸輪[0019](14)第二凸輪(131)凸輪面[0020](141)凸輪槽(30)驅動裝置[0021](20)本體(32)出力軸[0022](40)撥線裝置(50)裁切裝置[0023](42)第一連杆(52)第二連杆[0024](44)第一搖臂(54)第二搖臂[0025](46)第一驅動部(56)第二驅動部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各圖式,本創作所揭傳動機構(10),可適用於一般之縫紉機,該縫紉機之主要結構,包含有一本體00)用以承載一驅動裝置(30)、一撥線裝置00),以及一裁切裝置 (50)。各該驅動裝置(30)、撥線裝置00)與裁切裝置(50)之連動與配置關係,均與習用縫紉機相同,是以在此不另贅述。本創作所揭之傳動機構(10)系介於該驅動裝置(30)以撥線裝置(40)、裁切裝置 (50)之間。該撥線裝置00)設於該本體00)上方,其上設有一第一連杆組G2);該裁切機構(50)設於該本體00)之下方,其上設有一第二連杆組(5 ;各該第一、第二連杆G2) (52)之一系延伸至該驅動結構(10)處,且各樞設有一第一搖臂G4)與第二搖臂64), 各該第一、第二搖臂G4) (54)之末端處,分別凸設有一第一驅動部G6)與一第二驅動部 (56),各該第一、第二驅動部06) (56)之型式不一而足,實際之運用上,可以任意選用滑塊、滾輪或軸套等。該傳動結構(10),系設於該驅動裝置00)之一側,包含有一對支架(11) (11』),固定於該本體00)之適當位置,且位於該驅動裝置(30)之同一側,該二支架(11) (11』 )相隔一適當距離,而於其間共同形成一容納空間(12),該驅動裝置(30) —側延伸而出之一出力軸(3 即跨置於該二支架(11) (11』 )之間。[0032]一第一凸輪(13),固設於該出力軸(32)上,且位於該容納空間(12)內,其外緣具有預定形狀,並形成一凸輪面(131),而可用以推抵該第一搖臂04)末端處之該第一驅動部(46)。一第二凸輪(14),固設於該出力軸(32)上,且位於該容納空間(12)內,其一端面上凸設有具預定形狀之一凸輪槽(141),而可用以推抵該第二搖臂(54)末端處之該第二驅動部(56)。該第二凸輪(14)與該第一凸輪(13)之間相隔一適當距離,而獨立地設於該出力軸(32)上。前述傳動機構(10)其構造上之主要特徵有一、其上的全部組件均設於該驅動裝置(30)之同一側,因此便於安排受其驅動之各該第一連杆組0 與第二連杆組(5 末端較為接近,以避免造成連杆歪斜或必須額外設置其它連杆的困擾。二、將該出力軸(3 跨設該二支架(11) (11』 )上,可以使其相當穩定地運轉。三、由於該二支架(11) (11』)系設為位於該驅動裝置(30)同一側,因此,便於組合成為一模塊化之組件,而便於使用者進行維修或予以替換。四、設於該驅動裝置(30)同一側之各該組件,使用者無論是在組裝、維修或調整, 均可以在該縫紉機前方直接進行與完成,而無需前前後後地變換位置。綜合上述,本創作針對縫紉機之驅動結構所做之改良,由於其構造更為合理有效, 因此,將可提升傳統縫紉機傳動機構之使用與維修效率,而為一具有進步性之設計。
權利要求1.一種縫紉機之改良傳動機構,系設於一縫紉機上,且位於一驅動裝置之一側,其特徵在於,包含有一對支架,設於該縫紉機上,且位於該驅動裝置之同一側,該二支架相隔預定距離,而於其間共同形成一容納空間;一第一凸輪,固設於該驅動裝置之出力軸上,且位於該容納空間內;一第二凸輪,固設於該驅動裝置之出力軸上,且位於該容納空間內,並與該第一凸輪相隔一適當距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縫紉機之改良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出力軸系跨置於該二支架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縫紉機之改良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一凸輪具有一凸輪面,用以驅動該縫紉機上之一撥線裝置所具有的一第一連杆移動。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縫紉機之改良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二凸輪具有一凸輪槽,用以驅動該縫紉機上之一裁切裝置所具有的一第二連杆移動。
專利摘要一種縫紉機之改良傳動機構,系設於一縫紉機上,且位於一驅動裝置之一側,其包含有一對支架,設於該縫紉機上,且位於該驅動裝置之同一側,該二支架相隔預定距離,而於其間共同形成一容納空間,並可供由該縫紉機之驅動裝置延伸而出之一出力軸跨設於其間;一第一凸輪,固設於該驅動裝置之出力軸上,且位於該容納空間內;一第二凸輪,固設於該驅動裝置之出力軸上,且位於該容納空間內,並與該第一凸輪相隔一適當距離。
文檔編號D05B69/02GK202164440SQ201120123918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2日
發明者蔡榮全, 陳文忠 申請人:建聯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