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15:11:36 1
專利名稱: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屬改性瀝青的混合加工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瀝青是一種來源豐富的建築材料,在道路建設中,作為粘結料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瀝青自身的冷脆熱淌性限制了它的使用可靠性,特別是現代交通的高流量、重軸載、高速化對瀝青粘結料在高溫穩定性、低溫柔軟性、抗老化、抗疲勞、抗剝離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達到這一目的,就採用聚合物對瀝青進行改性。聚合物改性瀝青發展到現在已有二十多個品種,其中的極大多數因技術性能欠佳已被淘汰。尚在少量應用的有PE(聚乙烯)和SBR(丁苯橡膠)改性瀝青,而應用最為廣泛也是最有發展前景的是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型結構的熱塑性橡膠)改性瀝青。
SBS是一種內聚力大、韌性高,難以在瀝青基體中高度分散的改性劑。必須使粒狀的改性劑在攪拌罐中與液態基質瀝青形成混合漿料,通過研磨機的研磨使改性劑細化,研磨一遍,細化一步,從而使改性劑達到微米級粒徑,現有改性瀝青設備,一般需經六遍以上的研磨。其研磨效率有待提高。目前使用的改性瀝青生產設備僅配一臺磨機,一至三隻攪拌罐,如中國專利97218191.1,其多遍研磨在一磨一罐之間進行,混合漿料只好從攪拌罐底部流出,上部流入,形成反覆循環,易使已磨與未磨漿料全部混雜,由於SBS改性劑比重輕於瀝青,即使通過攪拌仍有大部分SBS改性劑浮於瀝青上部,在混雜的漿料一起研磨時,易使浮於瀝青表面的SBS改性劑難以經過規定遍數的研磨,致使最終產品中的改性劑粒徑懸殊,部分較大顆粒改性劑的存在,不僅是一種浪費,而且會造成應力集中而影響了產品的技術性能,且改性劑粉碎粒度的均勻性也有待改善。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設計合理,能有效提高改性劑粉碎效率和微粒均勻度的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
本實用新型為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包括1~4隻帶攪拌器的溶脹攪拌罐,2~7臺研磨機,1~6隻帶攪拌器的傳遞攪拌罐,帶輸出管的成品貯存罐,分別置於研磨機兩端的攪拌罐輸送管和研磨機輸送管等,其特徵在於所述的1~4隻溶脹攪拌罐通過攪拌罐輸送管與第一臺研磨機相連,溶脹攪拌罐上還分別置有瀝青管道和改性劑管道,所述的1~6隻傳遞攪拌罐分別置於前一研磨機與後一研磨機之間,分別通過研磨機輸送管和攪拌罐輸送管與前、後研磨機相連,所述最後一臺研磨機通過研磨機輸送管與成品貯存罐相連。使用時,基質瀝青和SBS改性劑通過各自的管道進入溶脹攪拌罐後,在攪拌器攪拌下均勻混合併使瀝青中的芳香成份對SBS改性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溶脹,使SBS體積增大,內聚力減少,從而提高了粉碎效率。溶脹後的瀝青與改性劑的混合漿料經2~7臺研磨機分別連續研磨後進入成品貯存罐,形成一條自前而後的連續式改性研磨流水線,使100%的改性劑全部經過規定遍數的研磨,從而大幅度改善了微粒的均勻度。
所述的攪拌器在溶脹攪拌罐和傳遞攪拌罐內可為1~3臺均勻分布設置。所述成品貯存罐內還可置有攪拌器。所述成品貯存罐內還可置有帶輸送泵的回流管。以對成品貯存罐內的改性瀝青進行循環攪拌或回流,防止離析。
所述攪拌罐輸送管和瀝青管道上還可設有手動調節閥或氣動調節閥,或同時設有手動調節閥和氣動調節閥。所述攪拌罐輸送管的輸入端可置於溶脹攪拌罐和傳遞攪拌罐的底部或底部側面。
所述成品貯存罐的輸出管上還可設有氣動調節閥和輸送泵。
所述改性劑管道上還可設有雙路換向閥或氣動調節閥,手動調節閥。
所述的研磨機可為高速剪切均化磨。
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採用2~7臺研磨機分別對瀝青與SBS改性劑進行連續式的二遍以上的研磨改性,且每臺研磨機只負責前一攪拌罐內混合漿料的研磨,避免了已磨漿料與未磨漿料的混雜,同時各臺研磨機的研磨細度可視需要進行級配調整,能有效提高改性劑的粉碎效率,改善微粒均勻度。本實用新型可安裝在固定的場地上組成固定式改性瀝青成套設備,也可安裝在掛車上組成移動式改性瀝青成套設備,還可安裝在鋼製底架上組成便於搬運的半移動式改性瀝青成套設備。其生產能力可達6~50噸/小時。
圖1為本實用新型含三臺研磨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含四臺研磨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改性劑管道;2為瀝青管道;6、11、15為溶脹攪拌罐;21、26、33、47為研磨機;22、28、43為傳遞攪拌罐;35為成品貯存罐;4、9、13、20、29、42、49為攪拌器;17、24、31、45為攪拌罐輸送管;19、27、34、48為研磨機輸送管;36為回流管;41為成品貯存罐輸出管;3、8為雙路換向閥;5、7、10、12、14、16、23、30、37、38、44為氣動調節閥;18、25、32、46為手動調節閥;39、40為輸送泵。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三臺研磨機為例,本實用新型主要由帶改性劑管道1和瀝青管道2的溶脹攪拌罐6、11、15,研磨機21、26、33,分別置於研磨機21與26、26與33之間的傳遞攪拌罐22、28,置於溶脹攪拌罐和傳遞攪拌罐上的攪拌器4、9、13、20、29,成品貯存罐35,攪拌罐輸送管17、24、31,研磨機輸送管19、27、34,置於成品貯存罐35上帶輸送泵39、40的回流管36和輸出管40,置於改性劑管道1上的雙路換向閥3,置於其他各輸送管道上的氣動調節閥5、7、10、12、14、16、23、30、37、38和手動調節閥18、25、32等構成。溶脹攪拌罐6、11、15為並聯設置,分別通過底部側面的攪拌罐輸送管17經研磨機21及研磨機輸送管19與傳遞攪拌罐22相連,傳遞攪拌罐22與28之間置有研磨機26,傳遞攪拌罐28與成品貯存貯35之間置有研磨機33。
工作時,開啟氣動調節閥5和雙路換向閥3,基質瀝青和改性劑分別通過瀝青管道2和改性劑管道1輸入溶脹攪拌罐6,啟動攪拌器4進行攪拌溶脹;待溶脹攪拌罐6內的混合漿料基本加滿後關閉氣動調節閥5和雙路換向閥3,開啟氣動調節閥10和雙路換向閥8,基質瀝青和改性劑輸入溶脹攪拌罐11,啟動攪拌器13進行攪拌溶脹;待溶脹攪拌罐11內的混合漿料基本加滿後,關閉氣動調節閥10和雙路換向閥8,開啟氣動調節閥14使基質瀝青和改性劑輸入溶脹攪拌罐15,同時啟動研磨機21,開啟手動調節閥18及氣動調節閥7,溶脹攪拌罐6中已經攪拌溶脹的混合漿料由底部側面的攪拌罐輸出管17輸出經手動調節閥18進入研磨機,經第一遍研磨後通過研磨機輸出管19進入傳遞攪拌罐22;當傳遞攪拌罐22中的漿料達到半罐位置時,啟動研磨機26並開啟氣動調節閥23和手動調節閥25,傳遞攪拌罐22內的混合漿料進入研磨機26進行第二遍研磨後進入傳遞攪拌罐28;溶脹攪拌罐6的漿料磨完時,溶脹攪拌罐11內的混合漿料已早加滿並溶脹,即關閉氣動調節閥7,開啟氣動調節閥5和雙路換向閥3,溶脹攪拌罐6又加料,同時開啟氣動調節閥12,溶脹攪拌罐11內的混合漿料進入研磨機21進行第一遍研磨;此時傳遞攪拌罐28的漿料已達半罐位置,就啟動研磨機33,開啟氣動調節閥30和手動調節閥32,傳遞攪拌罐28內的混合漿料進入研磨機33進行第三遍研磨後進入成品貯存罐35;當溶脹攪拌罐11內的混合漿料磨完後,關閉氣動調節閥12、5和雙路換向閥3,開啟氣動調節閥10和雙路換向閥8,溶脹攪拌罐11又加料,同時開啟氣動調節閥16,溶脹攪拌罐15內的混合漿料進入研磨機21進行第一遍研磨。三臺研磨機連續運行,分別把研磨後的混合漿料輸入傳遞攪拌罐22、28和成品貯存罐35,形成了連續式的流水線作業,其每一臺研磨機只擔任前一隻攪拌罐中混合漿料的下一遍研磨。
權利要求1.一種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包括1~4隻帶攪拌器的溶脹攪拌罐,2~7臺研磨機,1~6隻帶攪拌器的傳遞攪拌罐,帶輸出管的成品貯存罐,分別置於研磨機兩端的攪拌罐輸送管和研磨機輸送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的1~4隻溶脹攪拌罐通過攪拌罐輸送管與第一臺研磨機相連,溶脹攪拌罐上還分別置有瀝青管道和改性劑管道,所述的1~6隻傳遞攪拌罐分別置於前一研磨機與後一研磨機之間,分別通過研磨機輸送管和攪拌罐輸送管與前、後研磨機相連,所述最後一臺研磨機通過研磨機輸送管與成品貯存罐相連。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攪拌器在溶脹攪拌罐和傳遞攪拌罐內可為1~3臺均勻分布設置。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成品貯存罐內還可置有攪拌器。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成品貯存罐內還可置有帶輸送泵的回流管。
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拌罐輸送管和瀝青管道上還可設有手動調節閥或氣動調節閥,或同時設有手動調節閥和氣動調節閥。
6.按權利要求1或2,5所述的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拌罐輸送管的輸入端可置於溶脹攪拌罐和傳遞攪拌罐的底部或底部側面。
7.按權利要求1或3,4所述的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成品貯存罐的輸出管上還可設有氣動調節閥和輸送泵。
8.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改性劑管道上還可設有雙路換向閥或氣動調節閥,手動調節閥。
9.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研磨機可為高速剪切均化磨。
專利摘要一種連續式流水線瀝青改性裝置,屬改性瀝青的混合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包括1~4隻溶脹攪拌罐,2~7臺研磨機,1~6隻傳遞攪拌罐,成品貯存罐等,其特徵在於所述的1~4隻溶脹攪拌罐與第一臺研磨機相連,所述的1~6隻傳遞攪拌罐分別置於前一研磨機與後一研磨機之間,所述最後一臺研磨機與成品貯存罐相連。使用時,溶脹攪拌罐內溶脹後的瀝青與改性劑的混合漿料經2~7臺研磨機分別連續研磨後進入成品貯存罐,形成一條自前而後的連續式改性研磨流水線。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避免了已磨漿料與未磨漿料的混雜,能有效提高改性劑的粉碎效率,改善微粒均勻度。
文檔編號C10C3/00GK2495647SQ01230510
公開日2002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01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01年7月17日
發明者楊林江, 金海山 申請人:楊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