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溫類硫化氫、硫氧化碳、二硫化碳脫硫劑的真空包裝方法
2023-05-07 09:17:21
專利名稱:常溫類硫化氫、硫氧化碳、二硫化碳脫硫劑的真空包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常溫類H2S、COS、CS2脫硫劑的包裝方法,具體是真空包裝方法。
以煤或石油為原料製取的合成氨和石油化工原料氣、粘膠纖維行業廢氣及城市煤氣中最常見的硫化物是H2S、COS、CS2。即使是微量的硫化物存在,也會嚴重影響產品的質量。某些催化劑—如甲醇、甲烷化、氨合成等催化劑均可因微量硫的存在而很快喪失活性,它們均要求入口原料氣中的總硫(H2S+COS+CS2)≤0.1PPm,有些催化劑則要求總硫≤0.01PPm。中國專利ZL94102711.2發明的常溫硫化氫、硫氧化碳、二硫化碳轉化吸收型脫硫劑,由柱形或球形活性炭載體和含載體重量1-40wt%鉀、鈉鹽及含載體重量1-30wt%的有機胺組成。其製備是將活性炭與鉀、鈉鹽和有機胺的水溶液或乙醇、丙酮溶液分浸或共浸,在室溫-120℃乾燥、200-400℃惰性氣體中焙燒而成。該脫硫劑在≤40℃常溫下對H2S、COS、CS2、RSH、噻吩具有很好轉化吸收能力。已用於幾十家聯(單)醇廠,但由於該類型脫硫劑負載有高活性的助劑鉀鹽、鈉鹽和/或有機胺,採用普通的包裝方法後,由於包裝物內和該脫硫劑微孔內含有的H2O、O2、O3及空氣中微量雜質的汙染,使該脫硫劑不好貯存、易變質失效,造成浪費。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脫硫劑的包裝問題,提供常溫類H2S、COS、CS2脫硫劑一種新的包裝方法,這種包裝方法可長期保持該類脫硫劑優異性能,高硫容,利於長期貯存。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採用真空包裝方法。具體措施是常溫類H2S、COS、CS2脫硫劑裝入包裝物後,先抽出包裝物內及該脫硫劑微孔內的空氣,抽真空至負壓,其壓力低於包裝物外大氣壓力5000mmH2O柱,再充入N2或CO2、甲烷、氬惰性氣體至負壓,其壓力低於包裝物外大氣壓力100mmH2O柱,然後密閉包裝物使包裝物內的脫硫劑長期處於惰性氣體保護下的真空負壓狀態,同大氣隔絕。這樣可以避免脫硫劑受H2O、O2、O3及空氣中微量雜質的汙染,長期保持該脫硫劑優異硫容性能。
本發明的脫硫劑的包裝物是可以氣密鐵質包裝桶,或者是高強度的聚乙烯、聚丙烯氣密性塑料類包裝袋;或者是鐵質、木質、紙纖維、塑料的硬質包裝桶或箱內襯一層或多層高強度氣密性聚乙烯、聚丙烯軟質塑料類包裝袋。不論採用上述的何種包裝物,其常溫類H2S、COS、CS2脫硫劑應處於充有惰性氣體的真空負壓狀態,其壓力低於包裝物外大氣壓力100mmH2O柱,同空氣隔絕。
採用普通包裝方法和採用本發明的真空包裝方法後的常溫類H2S、COS、CS2脫硫劑性能用硫容表示。硫容在玻璃反應器中測定,條件是反應器內徑φ29mm,脫硫劑粒度4-8目,體積30ml,反應溫度30℃,壓力常壓、空速1000h-1,相對溼度20-100%,氣源為N2含H2S5000-10000PPm,含COS或CS21000-2000PPm,淨化指標為H2S<0.03PPm,COS或CS2脫除率≥95%,硫容以重量百分數wt%計,硫化物檢測用帶火焰光度檢測器的氣相色譜儀,靈敏度1×10-9。
實施例1採用中國專利ZL94102711、2技術生產的H2S、COS、CS2常溫脫硫劑,採用本發明的真空包裝方法和採用普通塑料編織袋內襯塑料薄膜包裝後,貯存時間對脫硫劑硫容的影響見表1、表2和表3數據。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採用真空包裝方法後,脫硫劑的質量穩定性明顯提高了。
表1 常溫脫硫劑貯存時間對脫有機硫(以COS計)性能的影響
表2 常溫脫硫劑貯存時間對脫有機硫(以CS2計)性能的影響
表3 常溫脫硫劑貯存時間對脫無機硫(以H2S計)性能的影響
權利要求
1.一種常溫類H2S、COS、CS2脫硫劑的包裝方法,其特徵是將該類型脫硫劑裝入包裝物後,先抽真空,把包裝物內及該脫硫劑微孔內所含的空氣抽出,再充入N2或CO2、甲烷、氬惰性氣體,密閉包裝物使包裝物內的脫硫劑處於惰性氣體保護下的真空負壓狀態,同大氣隔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脫硫劑的包裝方法,其特徵是將該類型脫硫劑裝入包裝物後,先抽真空至負壓,其壓力低於包裝物外大氣壓力5000mmH2O柱,把包裝物內及該脫硫劑微孔內所含的空氣抽出,再充入N2或CO2、甲烷、氬惰性氣體,密閉包裝物,使包裝物內的脫硫劑處於惰性氣體保護下的負壓,其壓力低於包裝物外大氣壓力100mmH2O柱的真空狀態,同大氣隔絕。
3.常溫類H2S、COS、CS2脫硫劑的包裝物,其特徵是可以氣密的鐵質包裝桶,或者是高強度的聚乙烯、聚丙烯氣密性塑料類包裝袋,或者是鐵質、木質、紙纖維、塑料的硬質包裝桶或箱內襯一層或多層高強度氣密性聚乙烯、聚丙烯軟質塑料類包裝袋。
全文摘要
一種常溫類H
文檔編號B65B31/02GK1201746SQ9811348
公開日1998年12月16日 申請日期1998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1998年3月30日
發明者王先厚, 王國興, 彭曉虎, 葉敬東, 廖怡安, 黃新偉, 張傳學, 孔渝華, 李偉 申請人:湖北省化學研究所, 長沙市望嶽化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