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四點同升同降起重雙梁小車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20:48:41 1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起重雙梁小車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四點同升同降起重雙梁小車。
背景技術:
在建築施工過程中,需要將地面的材料運送到高處進行施工,所以需要用到起重雙梁小車,但是傳統的起重雙梁小車對物料的運送比較麻煩,效率比較低,而且起重雙梁小車在運送物料時穩定性比較差,無法實現同升同降的效果,影響工程施工的效率,不滿足人們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四點同升同降起重雙梁小車,可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四點同升同降起重雙梁小車,包括主梁和驅動機構,所述主梁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端梁的一側,所述主梁的表面開有導滑槽,所述主梁的另一側套接有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的頂部卡接有鋼絲繩捲筒,所述鋼絲繩捲筒的表面套接有鋼絲繩,所述驅動機構的底端中部設有定位套筒,所述驅動機構的另一端設有導軌裝置,所述鋼絲繩捲筒的另一端通過轉動杆傳動連接有驅動電機。
進一步地,所述主梁設置有兩根,所述主梁與端梁構成方形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鋼絲繩捲筒設有兩個,所述鋼絲繩捲筒對稱分布。
進一步地,所述端梁為矩形管結構,所述端梁的直徑為160mm。
進一步地,所述鋼絲繩的一端卡接有吊點,所述鋼絲繩設有四根,所述鋼絲繩長度相同,所述吊點為鋼製類構件。
進一步地,所述主梁與端梁的連接處套接支撐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小車具備左右行走和起吊重物功能,由一臺驅動電機同時驅動兩邊的鋼絲繩捲筒,每個鋼絲繩捲筒上繞有兩根鋼絲繩,四根鋼絲繩通過導軌裝置,連接下方的四個吊點,四個吊點能夠同升同降,在上下運行過程中,保證所吊物體始終處於水平狀態,提高運行時的穩定性,導滑槽使得導輪的運行更加穩定,操作方便,提高運行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四點同升同降起重雙梁小車的正視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四點同升同降起重雙梁小車的俯視圖。
圖中:1、主梁;2、驅動機構;3、鋼絲繩捲筒;4、驅動電機;5、轉動杆;6、定位套筒;7、鋼絲繩;8、吊點;9、端梁;10、導滑槽;11、導軌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如圖1-2所示,一種四點同升同降起重雙梁小車,包括主梁1和驅動機構2,所述主梁1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端梁9的一側,所述主梁1的表面開有導滑槽10,所述主梁1的另一側套接有驅動機構2,所述驅動機構2的頂部卡接有鋼絲繩捲筒3,所述鋼絲繩捲筒3的表面套接有鋼絲繩7,所述驅動機構2的底端中部設有定位套筒6,所述驅動機構2的另一端設有導軌裝置11,所述鋼絲繩捲筒3的另一端通過轉動杆5傳動連接有驅動電機4。
其中,所述主梁1設置有兩根,所述主梁1與端梁9構成方形結構,運行時穩定效果更好。
其中,所述鋼絲繩捲筒3設有兩個,所述鋼絲繩捲筒3對稱分布。
其中,所述端梁9為矩形管結構,所述端梁9的直徑為160mm。
其中,所述鋼絲繩7的一端卡接有吊點8,所述鋼絲繩7設有四根,所述鋼絲繩7長度相同,所述吊點8為鋼製類構件,提高運行時的效率。
其中,所述主梁1與端梁9的連接處套接支撐架,提高設備的穩定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為一種四點同升同降起重雙梁小車,在使用過程中,將需要運送的物料置於鋼絲繩7一端的吊點8上,驅動機構2安裝在兩根主梁1上,驅動機構2可以在主梁1上左右移動,並且可以通過鋼絲繩捲筒3吊起重物,鋼絲繩7從鋼絲繩捲筒3的一端通過導軌裝置11延伸到地面,吊點8套在鋼絲繩7的底端,鋼絲繩7設置有四根,在驅動電機4的作用下,使得鋼絲繩7上的吊點8同升同降,而且在運行的過程中處於水平狀態,運輸時比較穩定。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範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四點同升同降起重雙梁小車,包括主梁和驅動機構,所述主梁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端梁的一側,所述主梁的表面開有導滑槽,所述主梁的另一側套接有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的頂部卡接有鋼絲繩捲筒,所述鋼絲繩捲筒的表面套接有鋼絲繩,所述驅動機構的底端中部設有定位套筒,所述驅動機構的另一端設有導軌裝置,所述鋼絲繩捲筒的另一端通過轉動杆傳動連接有驅動電機。該小車具備左右行走和起吊重物功能,由一臺驅動電機同時驅動兩邊的鋼絲繩捲筒,每個鋼絲繩捲筒上繞有兩根鋼絲繩,四根鋼絲繩通過導軌裝置,連接下方的四個吊點,四個吊點能夠同升同降,在上下運行過程中,保證所吊物體始終處於水平狀態,提高運行時的穩定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浩;龔子運;王金龍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合肥愷文重工機械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4.11
技術公布日: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