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魚缸底濾的自動閥門組件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06:50:4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魚缸水位調控裝置,特別的,涉及一種用於魚缸底濾的自動閥門組件。
背景技術:
魚缸底濾是較常用的一種魚缸過濾系統,現有的魚缸多數通過在魚缸內安裝溢流管或溢流板並在魚缸底部打孔與底濾箱循環系統連接,來實現水位控制,缺點是魚缸底部打孔麻煩,也有安全隱患。也有部分魚缸不打孔,通過兩根U型管實現魚缸與底濾箱循環系統的連接,如圖1,現有的魚缸底濾在斷電後,兩根U型管a會產生虹吸,使魚缸內的水全部流入底濾箱,且在重新來電後,需要通過其注水口b手動往回水管內加水排空氣才能使底濾箱重新恢復工作,因此,需要一種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魚缸底濾的自動閥門組件,以解決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於魚缸底濾的自動閥門組件,包括由主箱體1分隔而成的左腔體2、右腔體3,左腔體與右腔體之間隔設有主隔板11,主隔板上設有將左腔體與右腔體連通的通孔A12,所述左腔體內由左隔板21隔成上下分布的左上腔室22與左下腔室23,左隔板上設有使左上腔室與左下腔室連通的通孔B24,所述右腔體內由右隔板31隔成右上腔室32與右下腔室33,右隔板上設置有使右腔室與右腔體連通的通孔 C34,左上腔室設置有與通孔A及右下腔室連通的溢流通道221,魚缸回水管41與左上腔室連通,魚缸進水管42與右上腔室連通,底濾池進水管51與左下腔室連通,水泵出水管 61與右下腔室連通,左下腔室內固設有第一閥體7,右上腔室內固設有第二閥體8;
第一閥體內腔由彈性塊一71隔成有杆閥腔一72與無杆閥腔一73,有杆閥腔一內設置有連杆一74,連杆一一端與彈性塊一固連,另一端伸至有杆閥腔一外與閥門一75固連,連杆一上套設有抵在有杆閥腔一內壁與彈性塊一之間的用於使閥門一關閉通孔B的彈簧一 76;
第二閥體內腔由彈性塊二81隔成有杆閥腔二82與無杆閥腔二83,有杆閥腔內設置有連杆二84,連杆二一端與彈性塊二固連,另一端伸至有杆閥腔二外與閥門二85固連,連杆二上套設有抵在有杆閥腔二內壁與彈性塊二之間的用於使閥門二關閉通孔C的彈簧二86;
所述無杆閥腔一與右上腔室之間連接有第一連接管13,所述無杆閥腔二通過穿過右隔板的第二連接管14與右下腔室或水泵出水口連通;
所述魚缸進水管的一個埠與右上腔室連通,另一個埠伸至魚缸4內上部區域,所述魚缸回水管的一個埠與左上腔室連通,另一個埠伸至魚缸內底部區域,魚缸進水管頂部與魚缸回水管頂部之間連接有第三連接管15。
進一步的,所述有杆閥腔一設置有與左下腔室連通的出水口711。
進一步的,所述有杆閥腔二與左下腔室之間連接有第四連接管16,第四連接管中間部位穿過右隔板與主隔板。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接管於通入右上腔室的一端設置有過濾網17。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接管通過第五連接管18與設置在底濾池內的浮球閥9連接,第五連接管中間部位穿過左下腔室。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接管和/或第二連接管內設置有流量調節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流量調節裝置為設置在第一連接管和/或第二連接管內的帶通孔D191 的塞片19,,通孔D的孔徑比浮球閥出水孔孔徑小。
進一步的,所述右隔板的截面呈L型,右隔板將右腔體分隔成右上腔室與右下腔室,右隔板包括豎板和橫板,且右隔板中的豎板還將右腔體分隔成左右兩部分,所述通孔C設置在豎板上使右腔體的左右兩部分連通。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閥門組件斷電後魚缸進水管及魚缸回水管不會產生虹吸,防止魚缸缺水,重新來電啟動後可自動排除管內空氣,且可自動調節魚缸及底濾池液面,簡單實用,安全可靠,大大的方便了用戶的使用。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徵和優點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徵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現有魚缸底濾結構簡示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自動閥門組件整體安裝連接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主箱體內部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圖3中的M-M局部放大視圖。
圖1中:a-U型管,b-注水口。
圖2~圖4中:1-主箱體,2-左腔體,3-右腔體,11-主隔板,12-通孔A,13-第一連接管,14-第二連接管,15-第三連接管,16-第四連接管,17-過濾網,18-第五連接管,19-塞片,191-通孔D,21-左隔板,22-左上腔室,221-溢流通道,23-左下腔室,24-通孔B,31- 右隔板,32-右上腔室,33-右下腔室,34-通孔C,4-魚缸,41-魚缸回水管,42-魚缸進水管, 5-底濾池,51-底濾池進水管,6-水泵,61-水泵出水管,7-第一閥體,71-彈性塊一,711- 出水口,72-有杆閥腔一,73-無杆閥腔一,74-連杆一,75-閥門一,76-彈簧一,8-第二閥體,81-彈性塊二,82-有杆閥腔二,83-無杆閥腔二,84-連杆二,85-閥門二,86-彈簧二, 9-浮球閥。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根據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參見圖2~圖4的的一種用於魚缸底濾的自動閥門組件,包括由主箱體1分隔而成的左腔體2、右腔體3,左腔體與右腔體之間隔設有主隔板11,主隔板上設有將左腔體與右腔體連通的通孔A12,左腔體內由左隔板21隔成上下分布的左上腔室22與左下腔室23,左隔板上設有使左上腔室與左下腔室連通的通孔B24,右腔體內由右隔板31隔成右上腔室 32與右下腔室33,右隔板上設置有使右上腔室與右下腔室連通的通孔C34,左上腔室設置有與通孔A及右下腔室連通的溢流通道221,魚缸回水管41與左上腔室連通,魚缸進水管 42與右上腔室連通,底濾池進水管51與左下腔室連通,水泵出水管61與右下腔室連通,左下腔室內固設有第一閥體7,右上腔室內固設有第二閥體8;
第一閥體內腔由彈性塊一71隔成有杆閥腔一72與無杆閥腔一73,本實施例中,有杆閥腔一在上,無杆閥腔一在下,有杆閥腔一內設置有連杆一74,連杆一一端與彈性塊一固連,另一端伸至有杆閥腔一外接近通孔B的位置與閥門一75固連,連杆一上套設有抵在有杆閥腔一內壁與彈性塊一之間的用於使閥門一關閉通孔B的彈簧一76;
第二閥體內腔由彈性塊二81隔成有杆閥腔二82與無杆閥腔二83,本實施例中,有杆閥腔二在左,無杆閥腔二在右,有杆閥腔內設置有連杆二84,連杆二一端與彈性塊二固連,另一端伸至有杆閥腔二外接近通孔C的位置與閥門二85固連,連杆二上套設有抵在有杆閥腔二內壁與彈性塊二之間的用於使閥門二關閉通孔C的彈簧二86;
無杆閥腔一與右上腔室之間連接有第一連接管13,無杆閥腔二通過穿過右隔板的第二連接管14與右下腔室或水泵出水口連通;
魚缸進水管42的一個埠與右上腔室連通,另一個埠伸至魚缸4內上部區域,魚缸回水管41的一個埠與左上腔室連通,另一個埠伸至魚缸內底部區域,魚缸進水管頂部與魚缸回水管頂部之間連接有第三連接管15。
本實施例中,有杆閥腔一設置有與左下腔室連通的出水口711。
本實施例中,有杆閥腔二與左下腔室之間連接有第四連接管16,第四連接管中間部位穿過右隔板與主隔板。
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管於通入右上腔室的一端設置有過濾網17。
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管通過第五連接管18與設置在底濾池內的浮球閥9連接,第五連接管中間部位穿過左下腔室。
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管和/或第二連接管內設置有流量調節裝置,流量調節裝置為設置在第一連接管和/或第二連接管內的帶通孔D191的塞片19,通孔D的孔徑比浮球閥出水孔孔徑小。
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及原理如下:
斷電後,水泵停止工作,通孔B與通孔C關閉,魚缸進水管、魚缸回水管及第三連接管三者構成的三連管會產生虹吸作用使水倒流至底濾箱,至魚缸內水面與魚缸進水管位於魚缸內的埠齊平,三連管內進入空氣,虹吸作用停止。
來電後,水泵開始工作,水泵泵上來的水先依次經右下腔室、通孔A,溢流通道、魚缸回水管進入魚缸,並將魚缸回水管內的空氣排出,魚缸回水管內逐漸充滿水併流入魚缸,同時另一股水流經第二連接管流入第二閥體的無杆閥腔二。
大約經過10秒的延時時間後(延時時間由無杆閥腔二進水速度決定),無杆閥腔二內水滿且無杆閥腔二內水壓力大於彈簧二的彈力,通孔C打開,水泵泵上來的水經通孔C、右上腔室流入魚缸進水管,同時右上腔室部分水經第一連接管流入無杆閥腔一,至無杆閥腔一內水壓力大於彈簧一的彈力時,通孔B打開,魚缸回流管內的水經左上腔室、通孔B、左下腔室進入底濾池,整個閥門組件進入常規工作狀態。
當底濾池內液面超高時,浮球閥的浮子浮起,浮球閥的閥門打開,右上腔室內的水經第一連接管、第五連接管、浮球閥流入底濾池,無杆閥腔一內水壓減小彈簧一復原,通孔 B關閉,下水停止,至底濾池降至調定位置時,浮球閥的浮子下落,浮球閥的閥門關閉,通孔B又會在水壓作用下打開,整個閥門組件進入常規工作狀態。
塞片在本實用新型中用於對通孔B的開啟與通孔C的關閉進行延時,更換通孔孔徑不同的塞片,可更改延時時長。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