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書哪個好(薦讀年輕人也熱衷)
2023-04-22 11:41:39 3
對待日常用品是「斷舍離」,還是「囤破爛」?一個有趣的發現,這屆年輕人好像特別喜歡收集「破爛」。
從衣服上拆下的吊牌、叫外賣攢的一次性筷子……他們用這些東西,把屋子塞得滿滿當當。
原本以為只是個例,上網一翻才知道屬於常見現象,個別「喪心病狂」的,連番茄醬包、方便麵調料包都捨不得丟。
↑積攢的紙袋子。受訪者供圖
都說要過「極簡生活」,他們怎麼了?
貓毛都要收集,是「病」不?
很多人愛看電影,但他們可能數不出某段時間內看了多少部片子。「90後」陳皮一般能說清:沒啥意外的話,她都會把電影票好好留著。
別人看完電影隨手把票撕了,她是隨手揣進兜裡。然後找個票夾,把電影票分門別類放好。隔三差五挑挑,字跡已經磨沒的丟掉,空出來的位置再放新的進去。
↑圖片來源:網友微博截圖
景點門票也是。她準備了一個小本,把門票當書籤用。短短一年時間就存了一大把。對她來說,這些留下來的門票有著特別的意義。
「比如這張。第一次和另一半去紅螺寺,因為導航出錯吵了一路;爬山時才發現,號稱『運動之王』的另一半恐高。」陳皮還記得,因為全額購票可以抽獎,他倆還抽中了一隻削皮器。
↑「囤積」的部分門票。受訪者供圖
這些票據不再只是一張紙,而是人生旅途的點滴。
最令人意外的是,陳皮還囤過一陣子「貓毛」,以前家裡養著一隻英短,每到換毛的時候,她最愛拿一把小梳子,把梳掉的毛搓一個球,想留起來做毛氈玩具。
朋友開玩笑般給了一個評價:這是「病」啊,得治。
終於活成老媽當年的模樣
「在愛攢『破爛』這件事兒上,終於還是活成媽媽當年的模樣。」
買菜用的塑膠袋,新衣服剪下的吊牌……王玲是個「85後」,這些東西她都不會輕易扔掉,連裝化妝品精油的小瓶子都留著。
她自嘲「這是遺傳」,「我媽就喜歡囤些小零碎,禮品盒都留著。小的時候我還笑過她,家裡都變成廢品收購站了。」
↑圖片來源:網友微博截圖
最近兩年,王玲連購物袋也不扔了,大袋套中袋,中袋套小袋,小袋套微型袋……整整齊齊摞在一起:塑膠袋放廚房,紙袋堆牆角,「這留著盛垃圾多好?」
↑圖片來源:網友微博截圖
她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了「囤積癖」,「總覺得那些東西還會有利用價值,就是做不到斷舍離」。
在「囤破爛」的路上狂奔
冷眼一看,身邊像陳皮、王玲那樣愛囤「破爛」的年輕人,似乎越來越多了。從85後到90後,玻璃瓶、紙箱子……只有想不到,沒有囤不了。
一些年輕人喜歡「破爛」顏值高,比如空了的化妝品盒子。再加一些創意,就是一組實用的收納箱。
↑圖片來源:網友微博截圖
另一些人則說,一隻用過的筆、一張車票,或者不同時期的信封,都是生活的痕跡。
就像有人喜歡留著上學、上培訓課的教材;有人喜歡存著不同時期參加活動的參會證。
↑圖片來源:網友微博截圖
一個姑娘原本自稱是一股「清流」,舊的、快用完的東西就要丟,品相不好的水果也要扔。但近來卻開始積攢香水包裝盒,覺得既好看,又方便存東西。
不愛扔東西,像是父母一輩常做的事情。很多愛囤「破爛」的年輕人——也許還有中年人,卻正在這條路上一路狂奔。
為啥他們喜歡囤「破爛兒」?
知乎上曾有過一個提問,叫「囤積癖怎麼治?」
問題描述跟收集「破爛」的習慣很相似:「明明那些大家都不要的東西我卻視若珍寶地把它們收藏起來,總覺得日後會用得著它們,總覺得扔了很可惜。」
這大概也是很多「囤破爛」年輕人的心聲。
圖片來源:網友微博截圖
在這裡,「囤積癖」自然是一種調侃。根植更深的,可能是中國式生活哲學「物盡其用」:早年的物質匱乏,傳統的節儉美德……人們容易把目前無用但看上去「將來有用」的物品保存下來。空的玻璃瓶子還能養花,破布頭還能補衣服。
這種生活哲學,綿延了或許不止一代人。在今天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
「對待日常物品,『斷舍離』是一種方式,『囤破爛』其實也是。」王玲覺著,也許後者夠不上「環保節約」那麼高的評價,但這是一部分年輕人選擇的一種生活態度。
再不然,也是像陳皮所說,每一件「破爛」都帶著人的記憶,每一段記憶又是一部分人生,積攢起來,就能拼出自己在人間的大致旅程。(陳皮、王玲為化名)
網友說:年輕人的生活終歸受老一代人的影響
對此,你怎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