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秦州雜詩20首全文(以文會友杜甫篇)
2023-04-21 13:25:21
唐肅宗乾元二年三月,杜甫在寫了三吏三別後回到了華州繼續他的司功參軍的官場生涯,說起這個司功參軍,實際上是八品下的事務性官員,主要是負責轄域內的官員、考課、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表疏、醫筮、考課、喪葬等事務,而華州到底有多大呢?在當時下轄鄭縣、華陰(包括潼關)、下邽3縣,基本上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吧,光看到這想必大家也能體會到這個工作的繁雜,事實上呢,這個職務的確類似於現在地級市的市政府秘書長一類的職務,庶務極多。
而且在當時而言,案頭文案工作極多,這對於從小瀟灑慣了的杜甫來說,其實真的有點不勝煩勞。再加上杜甫的性格比較耿直,咱們從之前他的新安吏和潼關吏的作風就能看出來,口快心直的性格在官場上就是樹敵無數啊。再加上當時的杜甫是被貶職的,華州官場肯定不會對他太友好,冷嘲熱諷穿小鞋是免不了的,這一點在杜甫剛到華州官場的時候救感受到了,他為此還寫了首詩抒發自己鬱悶的心情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杜甫 〔唐代〕
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
常愁夜來皆是蠍,況乃秋後轉多蠅。
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
看看,雖然寫的是早秋煩熱的生活狀態,但此時的杜甫已經活了四十多歲了,以前怎麼不煩天熱呢?顯然還是工作不順心鬧的,但此時是戰時,他還要養家餬口啊,只能忍著唄,實在忍不了就請假幾天訪友探親什麼的,所以看起來一年多的華州司功參軍任上,他大概有三四個月在外面晃蕩,這個工作本來也不太順心,再加上從洛陽回華州路上看到了老百姓的苦難生活,杜甫對於自己的工作產生了疑惑,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成天忙於文案庶務,但老百姓依然生活苦難,而自己全心全意的工作得不到直屬上司的認可,甚至這個上司對他還很不尊重,這一切讓杜甫開始懷疑自己的官場的意義。
再加上當年夏天關中地區遭遇了一次罕見的大旱災,到了立秋之時,華州顆粒無收,而在此天災面前,華州官場又將朝廷撥下的救災款項和物資層層剝削,到了基層手中幾乎沒有了,杜甫主管的事務中就有相關的事務,所以對於此中的黑幕杜甫看得清楚明白,凡此種種和杜甫心目中的致君堯舜完全不一樣,所以在氣憤之下,杜甫將得來不易的官職放下了,告別了兩年多的官場生涯。
告別了官場,隨之面臨的其實是很現實的生存問題,之前咱們說過,關中大旱,顆粒無收,老百姓根本就食不果腹,估計樹皮草根都沒留下啥了,那咋辦,刻意打聽之下,杜甫聽說秦州當年收成還行,基本上不至於餓死人,於是就拖家帶口的離開了華州,翻過了隴山來到了秦州。
但其實戰亂時期,哪裡有那麼容易的安身之地呢,在秦州,杜甫寫了很多詩,一方面是排遣心中抑鬱,另一方面應該也是希望能夠有靠譜一點的生活吧,但在秦州並沒有太多可投靠的親友,他想在友人推薦的西枝村建一草堂暫住,可是確沒有如願,而後又到同谷縣歇腳,想在同谷縣置辦幾畝薄田安身,結果最終也未能如願,戰亂之時,離亂之中,又恰逢白露節氣,未得安身之處的杜甫看著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感懷萬千,又想起了尚在戰亂之地河南山東的親弟弟,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萬般思緒湧上心頭,一首《月夜憶舍弟》脫口而出:
月夜憶舍弟
杜甫 〔唐代〕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老是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大難臨頭,兄弟們風流雲散,家園被毀,生死不明,無處可問。仰天而嘆的詩人,這是何等焦慮,何等傷痛。本想探聽兄弟消息,互通音信,互報平安。可是,戰事未休,山遙路遠,書信難通,無計可施,唯有牽腸掛肚,愁緒滿懷。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方的弟弟啊,你還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