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類煮煉用麻籠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03:54:56 1
專利名稱:麻類煮煉用麻籠的製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屬置於紡織工業麻類脫膠裝置。
我國現行採用的煮煉麻籠,多數是放射狀開式麻籠,近年來也有採用染紗籠結構的閉式麻籠。
放射狀開式麻籠,由放射狀麻籠架和若干活動的託麻隔框組成。煮煉液在循環泵的作用下於煮鍋中循環,但只能在麻把周圍流動,起不到強制穿透麻把的作用。由於麻把中的失效煮煉液不能很快被新液置換,而需較長的煮煉時間,才能達到脫膠質量要求。此外,採用這種麻籠,為了使煮煉液儘量滲透到麻把中去,麻把只能呈鬆散狀態分層置放在許多託麻隔框上,裝麻量受到限制,單機產量低。
染紗籠結構的閉式麻籠,由有許多均布孔的內筒、外筒和無孔的底盤、籠蓋組成。液體在泵的作用下,須沿內筒、外筒的均布孔流經麻籠才能形成循環流動。但煮煉脫膠有別於染紗,麻類在煮煉時,麻的膠質等異物,受到煮煉液的作用,逐漸成為可溶性物質,或被煮煉液帶走,使其體積不斷減少,在麻籠上部造成較大的空隙形成液流「短路」。煮煉液大量通過這個流阻很小的空隙區無效「流失」。由於短路時流阻小,使煮煉循環液體形成的壓差小,不足以克服麻層阻力,煮煉液無力穿透麻層,麻層中的失效液體就難以被新液置換,或置換速度緩慢。達不到縮短煮煉時間的目的,並出現很多的「夾生」麻,產品質量降低。故目前未被廣泛採用。
因此,消除煮煉液在麻籠體內或體外的無效流失(卽短路),確定適合的麻層穿透厚度,以加快煮煉脫膠速度,降低煮煉後的殘膠率和增加單機產量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技術課題。
本實用新型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麻籠結構。新型麻籠由底盤、數個籠體、籠蓋組成閉式麻籠。可使煮煉液在循環過程中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無效「流失」。合理分隔和限定了麻層尺寸。使煮煉液能充分地穿透麻層。從而加快新舊溶液的置換,縮短煮煉時間,降低煮煉後的殘膠率。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作具體詳細說明。
圖1示出徑向循環流動為主的麻籠實施例圖2示出軸向循環流動為主的麻籠實施例圖中1——麻籠底盤,2——麻籠籠體,3——麻籠籠蓋,4——煮煉鍋中央空心軸,5——籠體底板,5A——籠體底匣,6——籠體內筒,7——籠體外筒,8——上匣板,9——下匣板,10——中匣板,a——底盤中央空心套軸,b——內、外筒無孔環帶區,A——A型空腔,B——B型空腔,e——A型腔內筒壁面孔,f——B型腔外筒壁面孔。
圖示的兩個麻籠實施例均由底盤〔1〕,數個籠體〔2〕(圖中為三個籠體),籠蓋〔3〕等構成。數個籠體〔2〕由底盤〔1〕的中央空心套軸a定心,分層疊置在底盤的底板上。籠蓋〔3〕定置在頂層籠體的頂端面上。
圖1所示麻籠的數個籠體〔2〕,均由底板〔5〕同心的內筒〔6〕、外筒〔7〕組成一個環形敝口構件。內筒〔5〕、外筒〔6〕除上部設置一段無孔環帶區b外其餘部分加工均布的孔眼。無孔環帶區寬度b控制在單層籠體深度的0.1~0.2範圍內。底板〔5〕上亦加工有均布的孔眼。麻籠整體安置在煮鍋中,當循環泵的進出口分別與煮煉鍋中央空心軸〔4〕和煮煉鍋相通時,煮煉液在循環泵的作用下,通過煮煉鍋中央空心軸〔4〕、底盤中央空心套軸a、內筒〔6〕的孔眼,徑向穿透麻層,自外筒〔7〕的孔眼流入煮煉鍋。或反向循環流動。而籠體底板〔5〕上的孔眼,則溝通各層籠體間的液流,產生軸向徑向流動。為保證合適的麻層穿透厚度和原麻的足夠裝填量,麻籠外筒和內筒的半徑差值與外筒直徑之比值,應根據麻籠直徑的大小控制在0.2~0.4的範圍內。
圖2所示麻籠的數個籠體〔2〕是由底匣〔5A〕,同心的內筒〔6〕,外筒〔7〕構成的環形敝口構件。除最底層籠體外,其餘各層籠體的底匣〔5A〕,由上匣板〔8〕,下匣板〔9〕,中匣板〔10〕及內外筒〔6〕、〔7〕的下部構成雙層空腔底匣。上、下匣板上均布孔眼。中匣板不開孔,故兩空腔不直接相通。在構成底匣上空腔部分的內筒壁面上有一排均布的孔眼e,使底匣上部空腔與底盤〔1〕的中央空心套軸a和煮煉鍋中央空心軸〔4〕液流通道相通,稱這種空腔為A型空腔。在構成底匣下空腔部分的外筒壁面上,有一排均布的孔眼f,使底匣下部空腔與煮煉鍋的液體相通。稱這種空腔為B型空腔。最底層籠體的底匣,由上匣板〔8〕,下匣板〔9〕及內、外筒〔6〕,〔7〕的下部構成單層A型空腔結構。卽上匣板〔8〕上均布孔眼,下匣板〔9〕上不開孔,構成空腔部分的內筒壁面上有一排均布的孔e。圖2所示麻籠的籠蓋〔3〕,在其下部設置一個B型腔,該腔的上匣板〔8〕不開孔,下匣板〔9〕上均布孔眼,空腔外部壁面有一排均布的孔f,使該腔與煮煉鍋中液體相通,形成B型腔。數層籠體疊置之後,在由籠體分隔的各個麻層兩端將形成兩個不同型的空腔,下部為A型腔,上部為B型腔。麻籠安裝在煮煉鍋中,煮煉液在循環泵的作用下,經煮煉鍋的中央空心軸〔4〕,底盤中央空心套軸a進入各個A型腔,經上匣板〔8〕的孔眼,軸向穿透麻層自下匣板〔9〕上的孔眼流入各個B型空腔進入煮鍋。或反向循環流動。同時,在籠體〔2〕的內筒〔6〕與外筒〔7〕的中部加工數排均布的孔眼,輔以徑向流動並有助於改善軸向穿透麻層的阻力。
本實用新型的麻籠底盤〔1〕,設置有中央空心套軸a,在空心套軸的適當高度上開有數排均布的孔。
本實用新型麻籠的採用,具有如下優點和效果1、縮短煮煉的保溫時間,由一般2.5小時以上,縮短到1小時以下。
2、使每次煮煉原麻的裝填量可提高1倍,提高單臺產量。
3、使煮煉的浴比,由110縮小到16以下,從而使升溫時間縮短,提高單臺每天煮煉鍋數。
4、可以減少每公斤原麻的耗鹼用量。
5、當煮煉鍋和麻籠等裝置採用不鏽鋼材料時可實現予酸、煮煉和漂酸洗,一次裝填後在麻籠和煮煉鍋中進行。
權利要求
1.一種麻類煮煉用麻籠,它包括底盤,內外筒組成的籠體和蓋板,本實用新型的特徵是籠體為分層的數層疊立結構,每層籠體[2]為由底板[5]或底匣[5A]將同軸內筒[6]、外筒[7]連成一體的敝口環形構件。
2.按權利要求
1所述的麻籠,其特徵是由底板〔5〕、內筒〔6〕、外筒〔7〕組成的籠體,其內筒〔6〕,外筒〔7〕和底板〔5〕上有許多均布的孔眼,但內、外筒頂端部的一段壁面b上不開孔。
3.按權利要求
1所述的麻籠,其特徵是由底匣〔5A〕,內筒〔6〕,外筒〔7〕構成的籠體,其最底層籠體的底匣是上匣板〔8〕,下匣板〔9〕,內、外筒壁構成的單層環形空腔結構,上匣板上有許多均布的孔眼,底匣內筒壁面上有一排均布的孔e,其它各層籠體的底匣是上匣板〔8〕,下匣板〔9〕,中匣板〔10〕和內、外筒壁構成的雙層環形空腔結構,上匣板和下匣板上有許多均布的孔眼,中匣板不開孔,構成底匣上空腔的內筒壁和構成底匣下空腔的外筒壁上分別開有一排均布的孔e和f。
4.按權利要求
2所述的麻籠,其特徵是籠體內、外筒頂端部壁面無孔區寬度b為單層籠體深度的0.1~0.2倍,外筒、內筒半徑差值與外筒直徑之比在0.2~0.4的範圍內取值。
5.按權利要求
3所述的麻籠,其特徵是籠體內筒、外筒中部一段壁面上有數排均布的孔。
6.按權利要求
1至5所述的麻籠,其特徵是麻籠蓋板〔3〕定置在頂層籠體上。
7.按權利要求
3、5所述的麻籠,其特徵是定置在頂層籠體上的麻籠蓋板〔3〕設由上匣板〔8〕,下匣板〔9〕,內、外壁面構成的空腔,上匣板〔8〕上不開孔,下匣板〔9〕上有均布孔眼,空腔外部壁面有一排均布的孔f。
專利摘要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麻類煮煉用的麻籠,它由底盤、多層籠體和蓋板等主要構件組成。其特點在於通過籠體分層和循環流路的周密設計,有效地解決了循環液流的『短路』問題和煮煉液對麻層厚度的穿透能力,使新舊煮液迅速更新置換,故可加快煮煉脫膠速度,縮短煮煉時間,從而避免了麻類煮煉所產生的『夾生』現象,提高了麻類煮煉後的品質,降低了殘膠率,同時還可提高原麻裝填量,增加單位機臺產量。
文檔編號D01C1/02GK86209689SQ86209689
公開日1987年10月7日 申請日期1986年11月26日
發明者吳玉書, 袁德山, 安達全, 董文宏 申請人:航空工業部第六○八研究所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