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15:31:21 2
專利名稱: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評價車輛用燈具燈室內的水霧的水霧評價裝置。
車輛用燈具中,通常由前面車燈玻璃和燈體構成燈室,但是,在該燈體的後部往往設有連通燈室和燈具外部空間的通氣孔。通過採用這種結構,可預防隨著反覆開燈關燈在燈室內產生氣壓變化的現象,從而,使得不易在燈室內產生水霧(即,由水分產生的霧氣)。
另一方面,在這種車輛用燈具中,如果不充分地考慮通氣孔的結構和配置,則自燈具外部空間通過該通氣孔浸入燈室內的水分就會在車燈玻璃內表面等處結露而產生水霧。
這種水霧的產生狀況在試驗臺試驗中不能高精度地進行評價,故通過將燈具安裝在實際車輛上,使車輛行走而進行評價。
但是,這種水霧評價方法,由於每次進行水霧評價都要將燈具安裝在實際車輛上,故不易反覆進行多次水霧評價,難於在短時間內得到高精度的水霧評價結果。
本發明就是鑑於這種情況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可由試驗臺試驗得到高精度的水霧評價結果。
本發明的水霧評價裝置通過設置規定的隔壁可在其前後空間設定不同的環境,從而實現上述目的。
也就是說,本發明的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對由前面車燈玻璃和燈體形成燈室、並在上述燈體上形成連通上述燈室和燈具外部空間的通氣孔的車輛用燈具,評價發生在上述燈室內的水霧,包括將上述燈具外部空間在燈具外周部分割為前方空間和後方空間的隔壁,和將上述後部空間設定為和上述前方空間不同的環境的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
由上述水霧評價裝置進行水霧評價的對象即車輛用燈具不限於特定種類的燈具,可以是前照燈,也可以是標識燈。
上述燈具外周部的上述隔壁的分割位置無特別限定,可以是前面車燈玻璃的外周部的位置,也可以是燈體外周部的位置,還可以是跨前面車燈玻璃及燈體兩者的位置。此時,根據儘可能將燈具外部空間的環境設定為接近實際車輛安裝狀態的環境,使得可進行水霧評價的觀點,最好沿將車輛用燈具安裝在車體時,該車輛用燈具沿露出車體外部空間的部分和不露出的部分的分界線設定分割位置。另外,上述分界線的位置通常往往設定在前面車燈玻璃和燈體的接合面附近。
由上述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設定的後方空間的環境只要是和前方空間不同的環境,則不限定為特定的環境,例如可採用假定為發動機室內的環境或假定為行李箱內的環境等。
如上述結構所示,本發明的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可由隔壁將燈具外部空間分割為前方空間和後方空間,同時,可由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將後方空間設定為與前方空間不同的環境,故即使不象目前這樣將燈具安裝在實際車輛上,也可以將燈具外部空間的環境設定為接近實際車輛安裝狀態的環境而進行水霧評價。
因此,根據本發明,即使在試驗臺試驗中也可得到高精度的水霧評價結果。由於可這樣通過試驗臺試驗進行水霧評價,故可在短時間內反覆進行多次水霧評價,從而可低成本地進行水霧評價。
上述結構中,只要在前方空間設置撒水機構及照射機構,向前面車燈玻璃進行撒水和加熱用光束照射,即可通過假定降雨、洗車或日照等,得到接近實際車輛安裝狀態的燈具環境,從而進一步提高水霧評價的精度。
上述結構中,只要使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採用具有在燈體附近生成規定空氣流的空氣流生成機構、和控制後方空間的溫度、溼度的溫度、溼度控制機構的結構,即可將後方空間的環境設定為接近發動機室內等的環境,可提高對前照燈等的水霧評價的精度。
這種情況下,只要使空氣流生成機構採用具有送風通道和吸引通道的結構,即可通過適當調節兩通道的配置將燈體附近的空氣流設定為更接近安裝有燈具的實際車輛的狀態,從而可更進一步提高水霧評價的精度。
附圖的簡要說明如下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的側剖面圖;圖2是上述水霧評價裝置的平面圖;圖3是顯示車輛發動機室內的空氣流的狀態圖。
下面,根據
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1及圖2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10的側剖面圖和平面圖。
如圖所示,該水霧評價裝置10是用於評價發生於車輛用燈具2的燈室4內的水霧的裝置,其評價對象即車輛用燈具2為頭燈。該車輛用燈具2由前面車燈玻璃6和燈體8形成燈室4,燈體8上設有連通燈室4和燈具外部空間的多個通氣孔8a。
水霧評價裝置10具有在前面車燈玻璃6和燈體8的接合面附近將燈具外部空間分割為前方空間12A和後方空間12B的隔壁14、和將後方空間12B設定為與前方空間12A不同的環境的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16。
隔壁14由隔壁本體14A和沿燈體8的外周形狀安裝在該隔壁14A上的密封部件14B構成。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16具有在燈體8附近生成規定的空氣流的空氣流生成機構18,和控制後方空間12B的溫度、溼度的溫度、溼度控制機構20。
空氣流生成機構18具有送風通道22和吸引通道24。送風通道22設置在車輛用燈具2的車寬方向外側端部附近,開口朝前,由未圖示的送風泵向燈體8吹出空氣。另一方面,吸引通道24設在車輛用燈具2的車寬方向內側端部附近,開口朝前,由未圖示的吸引泵將後方空間12B內的空氣吸入。通過這些送風通道22和吸引通道24生成沿著燈體8的空氣流。
參照圖3說明生成這種空氣流的理由。
圖3是顯示車輛100的發動機室102內的空氣流的狀態的平面圖。
如圖所示,車輛行走時,行使風如箭頭A所示,通過前格柵104及散熱器106流入發動機室102內。車輛停止時,若發動機108旋轉,也會通過散熱器風扇的驅動強制性吸入外部空氣,如箭頭A所示流入發動機室102內。這樣流入的空氣在發動機室102內如箭頭B所示,沿發動機108流向後方,然後,如箭頭C所示,碰到緩衝板110上而向左右兩側拐彎,沿緩衝板112向前方折回。然後,如箭頭D所示,從後側碰到車輛用燈具2的燈體8的車寬方向外側端部後,如箭頭E所示,沿燈體8向車寬方向內側流動,與箭頭B所示的氣流合流。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通過送風通道22及吸引通道24生成與這樣在發動機室102內產生的沿燈體8的空氣流相同的氣流。
在圖1及圖2中,水霧評價裝置10的後方空間12B作為恆溫恆溼槽構成,由恆溫恆溼控制部構成溫度、溼度控制機構20。該溫度、溼度控制機構20程序控制後方空間12B的溫度、溼度,以得到與預先測得的實際車輛的發動機室內的溫度及溼度大致相同的溫度及溼度。
在水霧評價裝置10的前方空間12A,設有向前面車燈玻璃6撒水的撒水機構26和向前面車燈玻璃6照射加熱用射線的照射機構28。撒水機構26由多個噴嘴噴散未圖示的供水機構供給的水,其撒水量可適當調節。照射機構28將多個白熾燈點亮進行光束照射,其照射時間可適當調節。
如上所詳述的,本實施例的水霧評價裝置10採用如下的結構利用隔壁14可將燈具外部空間分割為前方空間12A和後方空間12B,同時,利用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16可將後方空間12B設定為與前方空間12A不同的環境,故即使不象目前這樣將燈具安裝在實際車輛上,也可將燈具外部空間的環境設定為接近實際車輛安裝狀態的環境而進行水霧評價。
因此,根據本實施例,即使在試驗臺試驗中也可得到高精度的水霧評價結果。由於可這樣通過試驗臺試驗進行水霧評價,故可在短時間內反覆進行多次水霧評價,從而可低成本地進行水霧評價。
而且,在本實施例中,在前方空間12A設置有撒水機構26及照射機構28,由此可向前面車燈玻璃6進行撒水和光束照射,故可通過假定降雨、洗車或日照等,得到接近實際車輛安裝狀態的燈具環境,從而進一步提高水霧評價的精度。
本實施例中,由於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16採用具有在燈體8附近生成規定空氣流的空氣流生成機構18、和控制後方空間12B的溫度、溼度的溫度、溼度控制機構20的結構,故可將後方空間12B的環境設定為接近發動機室內等的環境,可提高對頭燈即車輛用燈具2的水霧評價的精度。
而且,由於該空氣流生成機構18通過送風通道22和吸引通道24沿燈體8向車寬方向內側形成空氣流,故可將燈體8附近的空氣流設定為極接近實際車輛的狀態,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水霧評價的精度。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對水霧評價的對象即車輛用燈具2為頭燈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即使是霧燈等輔助前照燈或前轉向信號燈、後組合燈等標識燈,通過採用與上述實施例同樣的結構,也可得到與上述實施例同樣的作用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對由前面車燈玻璃和燈體形成燈室、並在上述燈體上形成連通上述燈室和燈具外部空間的通氣孔的車輛用燈具,評價發生在上述燈室內的水霧,其特徵在於,包括將上述燈具外部空間在燈具外周部分割為前方空間和後方空間的隔壁,和將上述後方空間設定為和上述前方空間不同的環境的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前方空間設置有向前面車燈玻璃進行撒水的撒水機構及向前面車燈玻璃照射加熱用光束的照射機構。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包括空氣流生成機構,在所述燈體附近生成規定的空氣流;溫度、溼度控制機構,控制所述後方空間的溫度、溼度。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用燈具的水霧評價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空氣流生成機構具有送風通道和吸引通道。
全文摘要
一種車輛用燈具有水霧評價裝置,對在燈體上形成通氣孔的車輛用燈具的燈室內產生的水霧進行評價,可由試驗臺試驗得到高精度的水霧評價結果。設有將車輛用燈具2的外部空間在其前面車燈玻璃6和燈體8的接合面附近分割為前方空間12A和後方空間12B的隔壁14,同時,設有將後方空間12B設定為和前方空間12A不同的環境的後方空間環境設定機構16。由此,可將燈具外部空間的環境設定為接近實際車輛安裝狀態的環境並進行水霧評價。
文檔編號G01M17/007GK1299028SQ0013484
公開日2001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00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1999年12月9日
發明者深井信吾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糸製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