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專屬的話題(落葉的守護)
2023-05-17 15:28:07
落葉專屬的話題?我們學校有一排梧桐樹,高大聳立,春天鵝黃色葉苞充滿希望,夏天淺綠合成的樹冠灑下清涼,秋天,葉片就變得焦黃,紛紛飄落,灑得滿校園都是,讓學校傷透腦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落葉專屬的話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落葉專屬的話題
我們學校有一排梧桐樹,高大聳立,春天鵝黃色葉苞充滿希望,夏天淺綠合成的樹冠灑下清涼,秋天,葉片就變得焦黃,紛紛飄落,灑得滿校園都是,讓學校傷透腦筋。
梧桐不是名貴樹種,在校園綠色文化創建過程中,一位大腹便便的官員要求連根除掉她,種上蘭草、桂花、茶樹、銀杏等名貴樹木,說可以提高學校品味。
就在鋸子,斧子虎視眈眈的關鍵,幾位當年種下這批梧桐樹的老先生站了出來,竭盡全力保護這個生命力極強,給學校綠化立下汗馬功勞的梧桐樹。
一位老先生娓娓述說,學校修建在這荒坡上,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原來一棵樹也沒用,是他們那一代人鑿石為窩,運土為壤,栽下的。當時學校缺水,是他們在一裡路外的山下小河溝一擔一擔挑水,細心澆灌,精心呵護,樹苗才紮下了根,看著她成活,成長,樹皮一年一年剝落,樹葉一年一年發落,樹幹一年一年變壯。……老先生的充滿深情地述說。
梧桐樹,記錄著學校的每一步發展艱辛的歷程,每一棵都凝聚著希望和故事。
又到了秋天,梧桐樹葉又開始了簌簌的飄零,一夜秋風,樹下多了厚厚的、焦黃的葉子,人你走在上面,樹葉脆生生地呻吟著,躲在角落裡也是瑟瑟索索。晨光裡,無情的掃帚向她揮去。
看著這場景,想到老先生的述說,作為班主任,不得不陡升憐憫之情,思考著如何讓落葉成為校園的風景,讓學生喜歡她,愛護她。
秋風陣陣,落葉毫不顧忌地瀟瀟灑灑地飄落。
一個小朋友,在撿著落葉,我好奇地問他:
「拿來做什麼呢?」
「給她找個家呀!」
一語驚醒夢中人。
「珍愛生命,讓落葉回家!」的主題活動開始了。
班級開展了以落葉為話題的微言徵集。
「蕭蕭落葉是葉子生命的最後驛站,護送她就是護送生命歷程」。
「春天生命綻放,夏天播撒清涼,秋天飄落也沒有忘記對根的守護。」
「沒有凋零的落葉,哪來樹木鬱鬱蔥蔥的新生。」
「葉落歸根,那是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深深眷戀。」
「葉的輪迴,是梧桐樹成長的見證。」
「落葉雖然不華美,但卻堅定著春的守望。」
「我愛落葉,更愛那些不計名利的奉獻者們。」
「一片落葉是梧桐樹生命一次又一次綻放的美妙音符,有她才有華美的樂章。」
「落葉色彩雖然單調,卻在述說著生命的永恆。」
……
讀著一條條微言,我的心靈震撼了,句句話語傳達出孩子們的思考,學生中蘊藏著很大的潛能。我在接受著良好的教育,甚至可以說是在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
給落葉找個家的活動開展了。
細心的女孩子們,回到家裡,製作了幾個精巧的裝落葉的竹筐,別墅似的「落葉之家」、高樓似的「落葉天堂」、帆船似的「生命之所」……每個框子上都有命名,擺放在每棵梧桐樹的腳下。
學生們拉起了「讓落葉安心回家」的橫幅。
課間,全班同學站在梧桐樹下呵護著、撿拾著、宣傳著。
其他班學生路過時,也小心翼翼地撿拾起落葉輕輕地放進框裡。
框子落葉裝滿了,同學們沒有倒進垃圾池,也沒有焚燒,他們把她送到了我們的勞動實踐基地,在那塊學生們耕耘土地裡用鋤頭刨好溝,倍加小心地把落葉倒進溝裡,鋪得平平展展的,用稚嫩的小手輕輕地覆上細軟的泥土。
生物小組的同學也忙活開了,成立了家鄉落葉喬木調查小組、落葉標本製作小組。
調查組對家鄉落葉喬木的調查,形成了《家鄉落葉喬木的現狀及保護》的調查報告,送到市林業局,受到了領導及專家好評。
標本組認真地收集片片落葉,不僅僅是梧桐葉,還有所有家鄉落葉喬木的落葉,精心製作標本,生物實驗室多了家鄉落葉標本博物角。
文學愛好小組的同學,收集學校「和梧桐樹一起成長」的發展史,歷代文學大家有關落葉的詩詞歌賦,舉辦了朗誦比賽,還進行了散文創作班級筆會,編排了主題班刊「落葉頌歌」。
幸福班級創建小組將班級環境中的園地邊框完全用落葉製作。
繪畫小組的同學可忙乎了,小心收集葉片,開展了全班一幅畫活動,「共貼長城」,在十幾米的畫布上同學們互相協作,利用一個月社團活動時間,一幅長城粘貼畫懸掛在教室裡,雖不是美輪美奐,但也「巧奪天工」,書法小組的同學欣然題上「不到長城非好漢」。
其他班也跟上來了,再也沒有踩踏落葉的現象。
校園沒有了落葉的「搗亂」,梧桐樹依然傲然挺拔。
每年,班級都舉辦「落葉節」。給學生進行熱愛自然,敬畏生命的教育。
班主任老師需要關注校園空間,在有限的校園空間裡去發現無盡的教育資源,細心觀察,用心挖掘,潛心去感悟,做教育的有心人,不斷發現身邊物、身邊事。凡是大街上派的傳單,可樂瓶,果凍盒,其他人看作是垃圾的,在咱們老師眼中卻是一件寶貝,只要哪一件垃圾有利用價值,就立刻成為教室裡的教具或者裝飾用處。竊以為,利用現成的校園資源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教育遠比用空洞的「遠程資源」說教好得多。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於接受道德的薰陶。誰要是沒有受到過善良的教育,沒有感受過與人為善的那種歡樂,誰就不感覺到自己是真實而美好的事物的堅強勇敢的衛士,他就不可能成為集體的志同道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