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斷章取義相反的四字成語(一個成語涅槃重生)
2023-05-01 13:54:43 1
由於斷章取義,一個成語涅槃重生,成為人們執手偕老的象徵
剛接觸古代經典原著的人,都會有一個困惑,就是我們平日習以為常,且耳熟能詳的名言成語,其原義本旨與當今詮釋相去甚遠,甚至南轅北轍。其實,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成語,同樣經歷一個幾千年「窯變」的發展過程,形變義不變、義變形不變,或形變義也變的俯拾皆是,譬如:「出爾反爾」「文質彬彬」「七月流火」「明哲保身」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這是不是斷章取義呢?如果我們願意把「斷章取義」看成中性詞的話,這就是斷章取義,這就是古人、前人和今人在語言文字上的錘鍊結果。如自漢以下,斷章取義就是傳播《詩經》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徵引《詩》句,對所言之事或贊同、或否定、或美化、或諷刺,以達言簡意賅、在理服人之效。其實,我們今人,在表達自己的情意,在表述自己的觀點時,誰又能離開斷章取義呢?
一旦斷章取義,徵引之章(句),離開了其原義,便以其潛在的張力而涅槃。其關鍵,不在是否「斷章」,而是「取義」是否得到世人認可,一旦約定俗成,又何必吹毛求疵而「返祖歸宗」呢?
「相濡以沫」,這一成語的前世今生就是典型一例。
「相濡以沫」見載於《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大宗師的「大」,指的是老子的道;「宗」,指的是萬物的主宰;「師」,指的是天地萬物所效法。大宗師亦可理解為「達於道之人」,即莊子所說的「真人」。
莊子說:「死生,是天道之命;猶如晝夜循環的恆常規律,都是天道使然。人類不可以幹預天道,這是萬物發展的內在情性。所以人們把天看成生命之父,而且,終身敬愛它,更何況那特立高卓的道呢?眾人都認為君主高明於自己,而終身效死君主,更何況,達於道之真人呢?」
接著莊子講了一個寓言並加以評論:「泉涸,魚相與處於陸。與其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道。」意思是:泉水乾涸後,魚兒相互滯困在陸地。以其相互間張嘴呵氣,以保溼;相互間塗抹唾沫以潤溼,不如遨遊大江大湖相互忘記。與其讚譽堯(上古聖賢)而指責夏桀暴政,不如把是非都忘掉而皈於天道。
《莊子》一書分內、外、雜篇,傳說有五十二篇,現存世三十三篇。莊子是一位創作寓言的高手,其文章多以富於哲理又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來闡述其人生觀、價值觀和宇宙觀,想像力豐富,文筆詭異多端,「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代表著先秦時代散文的最高水平。
莊子虛構又不是虛構了這樣一個魚兒的故事:魚兒為了成群結伴,為了相依相偎,而忽視了身邊的危險。等到泉水乾涸、大難臨頭時,它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相呴以溼,相濡以沫」。這固然令人感動,但莊子卻認為,這只不過是苟延殘喘,離死亡不遠了,誰也救不了誰。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魚兒離不開水。為什麼魚兒會陷入無水而暴露在陸地的困境?因為它們沒有在有水之前離開對方,各自遊向大江大湖。
莊子認為,與其這樣相依相偎等死,不如當初各自忘記對方,自由自在地遊向江湖,江闊湖淵憑魚躍。接著,莊子進一步談到了人世社會,與其歌頌堯的賢德、指責桀的暴政,不如拋棄這些是非恩怨的糾纏,順其自然,皈化天道而無為無我。
莊子在《大宗師》中,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真人」。只有真人才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能做到「無人」、「無我」;也只有做到「無人」、「無我」的真人,方能體察到「無為無形」的道。「魚兒」的故事,正是表述了莊子這一「無人無我」的思想,相忘於泉水,進而相忘於江湖,自由於萬物,自在於天地。
也許,正是有了後人對《莊子·大師宗》的「斷章取義」,「相濡以沫」,才得以涅槃重生為一個感動了人類千年的成語,成為世人普遍認可的愛情觀和價值觀。
歲月靜好與伊酌,世態炎涼與伊笑,鉛華褪盡與伊同,日暮天涯與伊守。執手偕老時,淡淡流年香。就這一句「相濡以沫」,驚豔了時光,溫暖了世情。
(本篇完)
,